叛逆其实是好的开始,我们一起看懂孩子!

来源 :家教世界·V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叛逆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想要改变孩子?请读懂这篇文章,对父母和孩子都会有帮助!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叛逆”头痛不已。总想找一些什么办法来“修理”孩子。
  实际上,孩子叛逆是好的开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让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没有把握好,可能就会害了孩子。
  对于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经历过,只是身为家长的我们已经无法真正地理解一个孩子的感受。
  我经历过上千个关于孩子“叛逆”的个案,有自己的心得和总结。最近,一篇描写少年寻找自己的文章让我深受感动。
  其实,孩子叛逆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每个人的内在都会有叛逆的倾向。
  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来说,叛逆也不过是暂時的,孩子只有经过了这暂时的挣扎与痛苦,才会慢慢成熟,真正地去理解父母的用心。
  寻找自我:《少年》
  这篇题为《少年》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刚满十七岁孩子的故事。虽然这个少年还是满脸的稚气,但他高大的身材已俨然是个大人。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
  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
  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寻找呢?”
  “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们的遮蔽,去寻找自己的坐标。”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妈妈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父亲给了少年500元钱。少年从此离家。开始了他寻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城市。在那里再也没有老师和父母烦心的唠叨。当然,也没有了父母片刻不离的嘘寒问暖。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500元钱像一杯水倒进沙漠里一样,很快就渗透没了。看着日渐干瘪的钱包,少年想到了放弃。但一想到回家可能会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泪水吞进了肚里。
  为了生存,这个在家连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开始去一些小店打工。
  劳累一天,只为能拥有一顿热饭和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住所——这些他曾经唾手可得而又没有丝毫珍惜过的东西,在那
  个离家遥远的城市,伴随了少年叛逆的成长。
  春去秋来,一年很快要过去了。少年在饭店刷过盘子,在大公司做过保安,在酒店做过门童,在夜市里做过摆摊的小贩……
  少年的双手终于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渐渐长满老茧。
  少年的心也随着日出日落,饱经了世事,他渐渐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对自己谆谆的爱心。
  终于,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少年拨通了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
  电话那端,是父亲激动的声音和母亲喜悦的啜泣。父亲说:“如果找到了你要的东西就回来吧。”在挂断电话的那一刹那,少年泪流满面。
  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行囊中,多了两件买给爸妈的内衣,包装得朴实而美丽。这是一个懂事了的儿子,他用自己的双手为父母换来的新年礼物。
  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了。
  但少年的成长仍在继续,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虽然短暂,却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从叛逆到理解,心才真正长大了。
  为什么要叛逆?
  不轻狂怎能是年少,不放肆怎么称天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叛逆就像一颗等待萌生的种子,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蠢蠢欲动。
  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认同,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随便操纵的“棋子”了。
  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孩子。
  一般人都承认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好像毛毛虫不经过破茧而出,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
  然而,对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长们大多不能像对待毛毛虫那样宽容,能够同情他的挣扎,期待他的成长。反而觉得万分苦恼,深怕这种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惯有的权威,更能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
  于是,就有了“面对叛逆的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其实,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
  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从前他无法意识到这种束缚与限制,就是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迷茫中跃跃欲试。
  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的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又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这时候孩子正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们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时,我们也正好暴露了这叛逆的根源:过度呵护所演变的控制和压制。正是这种看似善意的温柔的束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所以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所以,在这特殊的时期家长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许多父母都会感到烦恼无穷,因为孩子大了,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这时,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么都听父母的,有时甚至顶撞父母,做种种父母无法接受的事。使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经常感到又气又恨。
  在这个阶段来临之前,作为父母,如果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那么,十有八九会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强。   因为时代在变化,孩子在成长,他们的叛逆始终是有根源的。而真正的关心、沟通、理解才是找到问题的根源。
  所以,面对成长中的孩子,需要我们彻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们的童心,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因为“强权”解决不了问题,更无法抚慰孩子的叛逆。
  我们是朋友
  我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在这方面堪称楷模。她有一个19岁的女儿,母亲和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朋友。
  她告诉我,和女儿平时的沟通是平等的,有时候因意见分歧有所争执,若事后想想是自己不对、错误地批评了女儿,便会主动向女儿承认错误。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她从不会不经思索地拒绝和评判。
  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会在慎重考虑之后,把它“当作一回事”地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她明白自己的看法。
  不仅如此,这位家长还在许多事情上都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见很糟糕,也会认真倾听并与她讨论。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会用“我希望……”或“我建议……”至少在形式上给她留下自主的空间,让她有学习、思考、省悟的空间,而不是生硬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位母亲实际上是在施行一种前卫的教育理念。
  那就是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感觉,除非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自动愿意充当小孩。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永远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之后,更是会给予改正的机会,对其改正的态度始终抱持着肯定与支持。
  在我们对孩子的教导中,我们必须真正以一个人的态度来对待作为另一个人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能真正了解我们的孩子。
  叛逆的真相
  两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分别向他们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个孩子的父亲说:“咋啦?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给我待着!”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却说:“你真的想好啦?那需要我帮什么忙吗?”
  谁知,结果却恰恰相反。反对孩子搬出去的父亲不但没能阻止孩子从家庭中走出,还和孩子發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亲反而使孩子留了下来。
  原因是:第一个孩子听到父亲那么武断地阻止他,觉得在家里也是没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另一个孩子则完全不同,当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问他需要什么,这让他感到了亲情的温暖,觉得其实在家里也很好,于是决定不搬出去住了。
  孩子有了独立的想法,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其实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呢!
  试想,一个孩子渐渐长大成人,二十岁、三十岁,仍然“啃老”,仍然依赖依靠父母,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老父母怨声载道,骂孩子是废物、不争气,但也无补于事,孩子已经被养废了!这样的事在中国比比皆是!
  但是要了解这一点,就要舍得放下父母的角色:“传统的权威”。也只有暂时脱开了父母的角色,才能以一个“人”的态度去面对另一个“人”的挣扎。
  有许多父母担心,这样的教育会不会就是放纵,任其为所欲为了呢?其实,我们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的孩子不受制约。正如前面例子中所显示的,真正的制约并不完全需要强权或是威严。
  由于孩子正在挣扎着长大,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正是自我观念的成形、思想的启发阶段,所以最容易受影响。
  不幸的是,许多父母总是奢望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经常使用绝对的压制手段,其结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
  于是我们的孩子,被我们的不理解越推越远。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认清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谁叛逆了谁,只是有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想“活出自己”而已。
  我们当然觉得痛苦,但愤怒则大可不必。如果,他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就该以生命传递者的心情乐观其成;若他误入堕落的深渊,我们就该立即赶过去,帮他从困难中爬起来。
  允许自己慢慢放下父母的角色,回到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里来,更多地关注自己、关注伴侣、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
  我们并没有什么可失落的,因为他虽然是我们的孩子,但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生命这条旅途上,他终将拥有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他文献
【摘 要】 众所周知,中年级的习作是学生从说话、写话到篇章习作的过渡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巧借文本指导学生仿写句子、段落、篇章,是提高中年段学生习作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仿写,既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自信,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 键 词】 以仿导创;中年级习作;教学策略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
【摘 要】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促进孩子个性和全面发展等方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因此,应通过优美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来美化和创设环境,有效促进孩子的发展。  【关 键 词】 环境;隐性课程;和谐;色彩应用;健全人格  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近代的陈鹤琴的环境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苏联苏霍姆里斯基的校园环境教
【摘 要】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要抓住有利时机,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这才是体育这一独具特色的活动课所具有的特点。  【关 键 词】 体育教学;德育;思想品德  新教育理念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诸方面相结合,形成全面教育体系的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有着自身的特
一、事件呈现  小吴是聋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先天耳聋的她却有着很强的认知理解能力,在班里学习成绩优异,那聪明劲儿丝毫不输给正常的同龄孩子。平日里的表现也很好,懂事乖巧,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不仅爱帮助同学,还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不得不更加仔细、全面地看待这个孩子。有一天,带她的婆婆给我打电话,说叔叔回家把外衣放在沙发上,她趁叔叔去卫生间的时间从叔叔的钱包里偷拿了100元钱,当叔
华为  从国内市场份额来看,站在5G聚光灯下的国产手机还是四大厂商“华米OV”(华为、小米、OPPO和vivo)。目前“华为 荣耀”的市场份额大概是46%~47%,OPPO和vivo比较平衡,都在17%左右,小米在10%~11%。  2019年,华为手机市场在海外遭遇了“限制”,欧洲市场销售遇到困难,但中国大陆市场份额迅猛增长,增加了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这几乎是“前无古人”的成就。在即将开始的5G
【摘 要】 2012年10月31日~2012年11月12日,笔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参加了NYP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研修班的学习,本文从五个方面:1. 保持永远上升的自我提高能力。2. 对教学的真正热爱。3. 一个好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4. 培训是提升老师能力和督促其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5. 整个学院和教师的团队合作与协作精神,简单分析了NYP的老师们优异的职业操守和令人叹服的职业素质,这也是
教育部日前出台《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同时确定全国102个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试验区,要求试点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分析人士指出,加强艺术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事艺术测评涉及具体操作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强化管理,并规范艺术培训市场。
一、低年级学生学习几何概念的心理特点  低年级的几何概念比较直观、形象,常结合图画解释概念的内涵。低年级学生几何学习的思维水平处于“直观”等级。他们能够从外形上整体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但这种认识只是图形与言语的一种联系,并未建立有关图形的概念,即并不掌握图形的关键特征,学习中只是把这些图形作为计数的学具或教具。这时儿童的空间观念发展还很不完善,一般只能从二维空间认识图形,他们形
孩子的安全问题向来是老师和家长们最为关心的。  一到暑期这个问题多发季,安全问题再怎么强调似乎都不为过,特别是防溺水等。我们当然要竭尽所能地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在家庭和学校中做好各种安全防范措施,避免因为成人的疏忽而造成的意外事故。  但家长和老师毕竟不可能永远陪在孩子身边,充当孩子的保护伞,一种长期、系统的安全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有效的安全教育能够让孩子们自己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和紧急情况的
【摘 要】 情境教学就是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思维化,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感受生活,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主动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我们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逐步落实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关 键 词】 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新课改  新一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倡导以“主动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