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奈是19世纪绘画界的“奥斯曼”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zhixiangxiaz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生活中,一提到巴黎,人们就会联想到著名的艾弗尔铁塔、世界足球先生齐达内、浪漫于世的法国文学家雨果以及喧嚣霓虹的夜场。你很难想象19世纪法国巴黎社会的城市是怎样的南辕北辙。在奥斯曼男爵的城市改造计划实施后,通过社会的不断城市化改造,画家笔下的作品也是惺惺呼应,艺术史也可以是社会史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
  通过对一些马奈和巴黎社会历史文献的调研,笔者注意到艺术史和社会史的息息相关性,本文研究的主题是画作中的阶级性与社会的相关性。为什么从马奈的画作内容中就能研究出19世纪法国社会的阶级性?反过来,社会的阶级性对马奈的画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马奈与19世纪法国官方画派的关系对后来的画家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就这些话题展开研究。
  爱德华·马奈(1832-1883)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印象派画家,他也从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的画展,但他和印象派画家关系密切,深受印象派画家崇敬。有人说他是19世纪中后期以后所有画派如野兽派、超现实主义和立体派的开山始祖,他的个人风格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梵高、马蒂斯和毕加索等诸多著名画家。
  本文研究主题是画作所展现的阶级性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马奈在19世纪中期创作的《奥林匹亚》是当时的社会舆论中心,《奥林匹亚》犹如一颗深水炸弹,震动当时法国巴黎的官方画派,这幅尖锐的画作成了爱德华·马奈生活的滑铁卢,使得他众叛亲离,遭到了官方沙龙等权贵阶级一众的炮轰。当时的法国巴黎正在迎来一次城市改造的计划,区域行政长官奥斯曼是资产阶级的维护者,他对当时的巴黎进行扩大,并置娱乐和工业,当时巴黎的郊区也在奥斯曼的改造计划里,这座城市成了资产阶级的乐园,在他们眼中,无产阶级不过是他们的压榨资源,这种敌对的、压抑的情绪一触即发。而卖淫女这样的题材是极其尖锐的、敏感的,其本来就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物,是无产阶级的职业典型。在资产阶级社会,卖淫是不能摆到台面上来讲的,因为它和“性”“金钱”息息相关,如果“性”和“金钱”一直处于相关联的状态,资产阶级社会的稳定性就会变得波澜起伏,使得上层建筑的状态变得岌岌可危。
  《奥利匹亚》的诞生似乎无情揭露了这一社会现象,奥斯曼城市改造计划无非是资产阶级玩弄权力的一个障眼法,城市的黑色经济如卖淫业依旧猖獗,不仅统治阶级装聋作哑,默认这样的无耻交易,甚至连周边地区的人都“闻名而来”,常常光顾这里的红灯区,巴黎社会让资产阶段管理得臭气熏天,混乱不堪。奥斯曼的目的不过维护这腐朽的交易罢了。《奥林匹亚》中体现的金钱、权利、欲望,似乎有着非常强烈的隐喻,引起了资产阶级范围内的恐慌。他们怕越来越多的这样赤裸裸的揭露,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地位,所以画作一经问世,其就对马奈进行了狂风暴雨般的抨击。
  在当时著名批评家托康特鲁伯和皮埃罗看来,马奈的作品就是对提香的画作《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的恶作剧,那种资产阶级的审美意识形态里的女神形象,在《奥林匹亚》中相似的体态描绘中掺杂了挖苦和讽刺。奥林匹亚是位年轻的卖淫女,她的手和脚都是污浊的,皮肤肮脏,脚上套着土耳其拖鞋,一只手覆盖着自己的生殖器,眼神却又直直地看着画对面,似乎对观者充满严重的挑衅。这是当时评论界最为普遍的观点。当时,业界也有新的声音认为,马奈的画作不过是对资产阶级的如实描绘,男人做金融生意,女人做皮肉生意,阶级性在这个环境中只不过是两种不同色相的固有色。
  19世纪中期,人们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把巴黎郊区的卖淫业表现出来,却都不及爱德华·马奈的画作来得强烈。当时法国政府雇佣一位摄影师在书信中写道,负责拍摄画展获奖常客的我,无法想象《奥林匹亚》如果和路易·拉模特的《素描的起源》和路易·费雷德里克·舒岑伯格的《朱皮特劫夺欧罗巴》摆在一起,是多么荒唐的场景。因为后两幅以神话故事为主,所描绘的肉体审美符合资产阶级的趣味性,这正是君权神授的不可置否性。画面中权派斗争与空洞、色情、金钱毫无联系。
  《奥林匹亚》放大了巴黎城市周边地区卖淫女的随意性,这正是侧面印证了奥斯曼城市计划中的弊端。城市主城区进行改造,原本的卖淫女失去了营业场所,她们被赶到了远郊地带,与城市的建筑工人、流浪者在郊区进行交易,她们不再有其他的生存手段来维持生计,在这里,她们彻底地沦为泄欲的工具。城市的行政管理者的作为却是《奥林匹亚》的眼神一样空洞乏力,正是当时警察不将卖淫犯罪的纳入记录,导致当时巴黎彻底变成了资产阶级的乐园。生存在当时的马奈受到了城市改造计划的影响,如奥斯曼对旧城区的推倒重建,马奈的个人风格也是在官方画坛掀起了一场改革的狂风骤雨,《奥林匹亚》隐喻着画坛传统是可以被打破的,可能巴黎社会阶级性也是可以被改变的。
  由于爱德华·马奈的《奥林匹亚》的关注点在郊远地区,一些画家把眼光放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因为这里的描绘对象似乎都是新颖的,大多含有隐喻性。当时,一些画家转变了传统的观念,来到了巴黎的乡下。因为当时资产阶级的世界还无暇顾及无产阶级的世界,生存着无产阶级的乡下,成了画家争先叙事的题材,这种社会的变革似乎也影响了美术史的方向,厚涂法、新印象主义、辩证的画法,一个接一个地诞生。例如,埃德加·德加的作品中体现绘画关系就很特别,《大使酒店的咖啡馆音乐会》《小酒馆》就采取了厚涂法,画作的表現形式前无古人,画面的每一处构成都用厚重颜料堆砌而成,如舞者、装饰灯、舞台,都强烈地刺激着感官,这种表现形式都在着重刻画现场的精彩瞬间,具有撼动感官的动势。对表现形式不断探索的最求追求,德加也是印象主义里个人特色比较鲜明的画家。
  爱德华·马奈的另一幅作品《女神娱乐场的酒吧间》的美术探索也与前人不同,在社会革命新思想的带动下,马奈不再束缚于古典主义的禁锢,这一点在《女神娱乐场的酒吧间》就有很好的体现,画作中的题材依旧是关于娱乐性的主题,不过这幅没有显得那么赤裸裸,画作中前景的男人与后面的大镜子背影似乎没有一致,这里随意涂抹的灯光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严谨,处于画作的中心年轻女服务生的刻画也趋于平面化处理,这些都与当时社会主流的古典主义画法背道而驰,因为这种画法与自然学科的光线反射不一致。精通传统绘画的马奈却不管不顾,有意增加画面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这种画法烘托出另一种氛围,呈现了能强烈表达作者感受的一番韵味,风格极为鲜明。
  共产主义的浪潮似乎启迪这一批画家,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表现技法,更加注重物象表面之外的精神,强调描绘画家的主观感受。印象主义之后,出现了新印象主义,这一主义里最典型的就是点彩派,以点形式的画面构成也呈现出强烈的个人氛围,似乎在借助画家的感官感受生活,著名的有修拉、西涅克等。新思想浪潮不断继续,后印象主义的画家继承了前者的探索精神,并将它放大放强,后印象继续在新印象主义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国家的绘画风格,打破前两者的绘画思维,将印象主义的探索内核推到了一个新高度,著名画家有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法国画家塞尚和法国画家保罗·高更。新主义浪潮席卷下,20世纪的其他画派也逐渐诞生,野兽主义的马蒂斯、立体主义的毕加索、表现主义的蒙克、康定斯基、构成主义的塔特林、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都受到马奈的风格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现在,人们之所以能欣赏到现代社会的各种绘画流派,可能都要归功于处于社会意识形态变动下,不断自我更新,自我辩证,勇于打破阶级性观念的爱德华·马奈。
  最后,马奈的作品比其他人的作品更多地告诉我,他藐视那个再现领域的固有城邦。他要像奥斯曼对城市改造一样,摧毁旧文明的弊端,然后进行新秩序的建立,对绘画固有认知的局限性进行颠覆。
  (温州大学)
其他文献
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主人公欧维身上,重合了“命运多舛和不合时宜”两大悲剧。一个最想死的人怎么也死不了,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却仍然坚强地活着,如此“戏剧性的情境”对叙事反而是一个陷阱,一不留神就掉入“滥情”和“鸡汤”的俗套。创作者却避免了这点,并且表现出了独特的叙事特色。首先归功于创作者高超的叙事策略,为观者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圆融贯通的故事网络;其次,是因为创作者开发了很多新颖别致的叙
期刊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与安吉拉·卡特的《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虽然成书时间相差甚远,但两部作品在起源和描述内容有相似性,皆是以民间传说为起源、以精灵鬼怪故事为描述对象,还塑造了诸多丰富饱满的女性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两部作品都对“悍妇”这一形象有着深入的描写。本文结合集体无意识概念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对比两部作品中“悍妇”形象的相似性与不同之处,旨在探究中西文化视野中“悍妇”现象成因。  清代蒲松龄
期刊
在安徒生创作的160篇童话中,以死亡为主题的童话将近40篇。透过他的童话,人们不难发现安徒生本人对死亡的直视和思索。在童话中,“死亡”不仅仅代表肉体的枯朽和生命的终结,他多次强调人类固然难逃死亡,但是也赞扬与死抗衡和向死而生的巨大勇气。他认为尽管肉体的消亡是不可逃避的,但是通过直面死亡与对永恒灵魂的追求,歌颂了人类所特有的勇气与美德。  一、童年经历与死亡主题的联系  安徒生的父亲是一名朴实的鞋匠
期刊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与诗人艾米莉·勃朗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它奠定了艾米莉在英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作品写于1845年10月到1846年6月,并于1847年以“艾利斯·贝尔”的笔名出版。这部小说被认为具有哥特式小说的元素,它以爱情和复仇为主题,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在自己最爱的女人凯瑟琳嫁给别人之后,开始对社会充满仇恨并进行复仇的故事。基于此,本文将主要从小说的作者、创作背景、
期刊
影片《董夫人》(The Arch)  由小说《贞节坊》改编而来,在保持故事基本元素和总体脉络大体一致的情况下,电影对小说的部分关键情节、人物关系、情绪基调和叙事方式等做出了一定改动。本文将通过对小说文本、电影文本的基本情节梳理和三个方面内容改编的分析,探讨小说的反封建启蒙主题是如何在电影叙事中转变为“人”本位内涵的。  林语堂的小说《贞节坊》也是一个改编之后的文本,据林语堂转述,原来的文本讲述了“
期刊
东乡族是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族文化意蕴丰厚,源远流长。东乡族文学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乡族文学包括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当代东乡族文学指1949年迄今经历了发展到成熟过程的东乡族文学。  一、国内相关研究  当代东乡族文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经历了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文学史的编写、文学成果的专题性研究三个既相交叉又过程鲜明的阶段。  (一)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  20世
期刊
《我不是药神》取材于2015年轰动一时的“陆勇案”,讲述了一家神油店老板程勇接受一个白血病人吕受益的建议,从一个普通的保健品店商贩,转变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药贩子的故事。电影上映后饱受称赞,甚至成为不少观众心目中的年度最佳,这样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导演文牧野和主演徐峥的功劳,更多的是影片带来的真诚的故事、与观众产生共鸣的现实事件和认真刻画出的非常贴近生活的角色。  一、真实的小角色们  徐峥饰演
期刊
19世纪的法兰西宗教横肆,维克多·雨果借诞生在巴黎贫民窟的冉阿让的双眼去揭示当时人民在黑暗中低头摸索无法抬头仰望的现状。丑攀附着美而生,美为丑低下了头颅。被黑暗蔓延的社会虽然不可避免会生出散发腐烂恶臭的被利益催动的行尸走肉,但是大多的是不曾泯灭的纯粹的灵魂。本文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描写互相救赎、有关于爱的人性面,向那些坚持本我的人们予以致敬。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
期刊
众所周知,《西游记》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间山河交替、流转千般光影,和其创作时间相近的其他作品,如《红楼梦》等都在某阶段内被厄运所限制过。《西游记》则截然不同,顺利流传下来,并对后来的神魔小说和现代玄幻小说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将从传播视阈研究《西游记》,并探究了其重要性。  对于百回本《西游记》而言,不论把作者认定为丘处机还是吴承恩,从不同层面来看二者都不是最适合的,唐三藏取经这一历史事件在相
期刊
在莫里森的作品中,秀拉的形象颇具争议。有人说,秀拉是一个新的黑人女性形象,她敢于为寻求独立和自由的人争取权利;一些人认为,她是一个孤独的反叛者,她放弃了黑人文化传统,拒绝对同胞的责任感;甚至有些人认为,秀拉是邪恶势力的代表。无论她是什么样的人,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她在短暂的生命中坚决寻求自我认同。面对种族、性别、传统和社会的压力,秀拉拒绝忍受。相反,她选择上台并主动攻击。她毫无恐惧地抵制各方面的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