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融则通,生既长”的原理,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会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下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下简称《国歌》)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
音乐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深入研究并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内涵。
例如,教师从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开始,选取电影《风云儿女》中《义勇军进行曲》的原音再现,向学生展示它在抗战时期所起到的团结、号召和鼓舞作用;选取1949年第一次在天安门上空响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选取文化大革命期间无词的《国歌》和1978年改变歌词的《国歌》,让学生知道《国歌》在特殊的歷史时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选取1982年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史实,让学生明白《国歌》是受法律保护的;展示在2015年女排世界杯冠军颁奖仪式上《国歌》奏响前日本球迷集体离场和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歌》在天安门上空奏响时的图片,引导学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这些内容的选择和德育内涵的挖掘,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学习并认识了《国歌》,为更好地体验音乐情感和价值追求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密切德育与学生音乐生活的联系
音乐是审美的艺术,同时也是生活和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来空谈理想、信念、追求和价值。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开始部分是这样设计的:听《国歌》,请学生回答:歌曲叫什么名字?并追问:听到《国歌》后我们应该怎样做?你做到了吗?接着,展示两份学生默写的《国歌》歌词,请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你從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师生交流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每周升国旗、唱《国歌》时同学不愿放声歌唱的行为,并以此为切入口,从学生对待《国歌》所应有的态度以及现实生活中他们对待《国歌》的不当行为来说明重新学习《国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做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和表现歌曲,培养爱国情感。
融通学科和学科德育教学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音乐欣赏教学除了要关注音乐本身外,还要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如何能让学生在准确演唱歌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尊重《国歌》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在以往的设计中,多数教师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升旗仪式入手,然后从唱曲、填词、词曲结合的角度进行教学。在这节课中,教师突破了以往的模式,采取“抓明线,扣暗线”的方法,将音乐和音乐德育教学结合在一起。
明线设计:感悟《国歌》——明确重新学习《国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国歌》——了解《国歌》的词曲作者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和过程;学唱《国歌》——解决歌词和音准及节奏问题;唱响《国歌》——解决有感情地演唱和情感提升问题。暗线设计1:《国歌》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从时间的角度学习并感受《国歌》。暗线设计2:《国歌》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从《国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体验和感悟《国歌》。
这三条线既是学科教学的线,也是学科德育的线,它们相互交叉贯穿始终,既有对历史的审视,又能结合当下,让学生明白对待《国歌》应有的态度,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突出了学科的德育价值。
重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音乐是实践的艺术,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音乐活动,对学生才有现实意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面向实际,灵活运用,尤其是要在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上多下功夫。
在学习歌词的环节,教师按照歌词的创作、修改及经历的改变做了如下安排:个别学生朗读田汉创作的原词,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聂耳修改后的歌词(现用歌词),对比分析歌词修改前后的特点和作用;集体默读1978年再次修改的歌词,教师介绍1982年恢复使用现用歌词等情况。通过对这84字歌词层层深入的体验、分析和研究,让学生牢记并正确书写歌词的同时,明白这84个字是受法律保护的。
在学唱旋律的环节,教师采用了对比、体验和模仿的方法,在学生整体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现场演唱,并根据学生演唱时出现的习惯性错误,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乐汇、乐节的节奏和音准进行细致有效的学习,使学生在改正惯性演唱错误的同时,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在唱响《国歌》的环节,则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采取聆听、观看、体验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的分析和思考中感悟,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国歌》在战争年代以及和平年代所起到的作用。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更好地表现歌曲,同时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融则通,生既长。”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一定要遵循“以音乐实践为主”的原则,要把音乐当中的德育点融入对音乐的学习和感悟中,让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逐渐形成思想认同,进而内化为行为习惯或行动准则。
编辑 _ 汪倩
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
音乐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深入研究并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内涵。
例如,教师从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开始,选取电影《风云儿女》中《义勇军进行曲》的原音再现,向学生展示它在抗战时期所起到的团结、号召和鼓舞作用;选取1949年第一次在天安门上空响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选取文化大革命期间无词的《国歌》和1978年改变歌词的《国歌》,让学生知道《国歌》在特殊的歷史时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选取1982年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史实,让学生明白《国歌》是受法律保护的;展示在2015年女排世界杯冠军颁奖仪式上《国歌》奏响前日本球迷集体离场和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歌》在天安门上空奏响时的图片,引导学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这些内容的选择和德育内涵的挖掘,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学习并认识了《国歌》,为更好地体验音乐情感和价值追求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密切德育与学生音乐生活的联系
音乐是审美的艺术,同时也是生活和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来空谈理想、信念、追求和价值。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开始部分是这样设计的:听《国歌》,请学生回答:歌曲叫什么名字?并追问:听到《国歌》后我们应该怎样做?你做到了吗?接着,展示两份学生默写的《国歌》歌词,请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你從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师生交流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每周升国旗、唱《国歌》时同学不愿放声歌唱的行为,并以此为切入口,从学生对待《国歌》所应有的态度以及现实生活中他们对待《国歌》的不当行为来说明重新学习《国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做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和表现歌曲,培养爱国情感。
融通学科和学科德育教学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音乐欣赏教学除了要关注音乐本身外,还要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如何能让学生在准确演唱歌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尊重《国歌》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在以往的设计中,多数教师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升旗仪式入手,然后从唱曲、填词、词曲结合的角度进行教学。在这节课中,教师突破了以往的模式,采取“抓明线,扣暗线”的方法,将音乐和音乐德育教学结合在一起。
明线设计:感悟《国歌》——明确重新学习《国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国歌》——了解《国歌》的词曲作者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和过程;学唱《国歌》——解决歌词和音准及节奏问题;唱响《国歌》——解决有感情地演唱和情感提升问题。暗线设计1:《国歌》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从时间的角度学习并感受《国歌》。暗线设计2:《国歌》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从《国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体验和感悟《国歌》。
这三条线既是学科教学的线,也是学科德育的线,它们相互交叉贯穿始终,既有对历史的审视,又能结合当下,让学生明白对待《国歌》应有的态度,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突出了学科的德育价值。
重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音乐是实践的艺术,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音乐活动,对学生才有现实意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面向实际,灵活运用,尤其是要在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上多下功夫。
在学习歌词的环节,教师按照歌词的创作、修改及经历的改变做了如下安排:个别学生朗读田汉创作的原词,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聂耳修改后的歌词(现用歌词),对比分析歌词修改前后的特点和作用;集体默读1978年再次修改的歌词,教师介绍1982年恢复使用现用歌词等情况。通过对这84字歌词层层深入的体验、分析和研究,让学生牢记并正确书写歌词的同时,明白这84个字是受法律保护的。
在学唱旋律的环节,教师采用了对比、体验和模仿的方法,在学生整体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现场演唱,并根据学生演唱时出现的习惯性错误,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乐汇、乐节的节奏和音准进行细致有效的学习,使学生在改正惯性演唱错误的同时,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在唱响《国歌》的环节,则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采取聆听、观看、体验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的分析和思考中感悟,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国歌》在战争年代以及和平年代所起到的作用。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更好地表现歌曲,同时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融则通,生既长。”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一定要遵循“以音乐实践为主”的原则,要把音乐当中的德育点融入对音乐的学习和感悟中,让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逐渐形成思想认同,进而内化为行为习惯或行动准则。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