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任丽芳留下深刻印象,应该是在2007年。那年,我们各自所在的学校共同参与了华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项目,我们经常会在一起参加研修活动。记得有一次的研修活动是华师大李政涛教授主持的,他要求我们分小组学习讨论,随后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交流。作为小组组长,我安排任丽芳代表我们小组进行大组汇报。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位胖乎乎的小姑娘,吸收转化的能力特别强。我当时在小组交流时所发表的观点,她在短短的讨论阶段就全部吸纳并自主架构了。她的理性建构能力和学习转化能力,一下子让我喜欢上了她。我也欣然答应做了她的成长导师。
2018年,任丽芳被评上了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用心分析任丽芳这十多年的专业成长道路,有几点是值得所有青年教师借鉴共勉的。她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是走了一条从理论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从独立思想到“起而行道”的自觉发展之路。
一、在认识提升中实现专业自主
学识的广度决定了思考的深度和认识的高度,认识的高度又决定着一个人行动的高度。任丽芳在成长道路上有两个关键的学习平台,让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她的发展由此也插上了理性的翅膀。
2007年,任丽芳所在的学校加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她随后又到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在那一段学习的日子里,她在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的过程中,對教育的理解愈加深刻。尤其在研习《“新基础教育”论》时,对叶澜在宏观历史背景下教育变革走向的判断,对新时期学校转型的系统思考,对“人”这个学校教育核心问题的思考,更是让她在且行且思中,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并由此获得了内在的发展力。再加上又一次走进大学系统学习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她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得到了升级。
这一阶段的学习经历,对一个具有了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说,无疑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对教育的认识有了从零散到整体的提升,自我发展的维度有了从认识视野到思维方式的拓展。当一名一线教师获得了精神的独立和专业的自主后,就可以在学习、研究、思考中获得自己的话语权。“贴着儿童去教学”的追求就这样悄悄植根于她的实践深处。
二、在研究变革中积淀内生力量
任丽芳的成长从来没有离开实践研究的土壤。工作以来,她投入了很多项教学变革研究,并在这变革研究过程中积淀和生长出自己的内在力量。
多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探索,让她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课型研究经验,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整体结构性,并带领团队不断去探求并接近语文学科的逻辑。于是,原先基于教师立场的散点式教学形态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的变革又催生出语文课程的新发展,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便应运而生了。
她系统梳理了儿童诗课程开发的校本经验,于2012年出版了专著《儿童诗课程与教学简论》。她还从儿童诗课程中萃取出“诗意儿童文化”,并将其反哺于整个语文课程,运用“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思想方法,以单元类结构教学来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促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通。这两项研究分别获得了江苏省第一届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第二届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近年来,任丽芳作为常州市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又深度参与了“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监测研究”项目研究。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思维通化,从教学变革研究到学生发展研究的延展,让她更贴近教学改革的核心,也让她蕴藉着真诚的热情与无限的智慧投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真实生长而努力。正是因为这样的实践积累,她在2016年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和2017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连续夺冠。
正如物理学界对“终极理论”的孜孜以求一样,她一直在想怎样用简单的法则将纷繁复杂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概括性描述,并基于它促进每位教师对语文教学作出创造性探索,促使学生从知识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形成灵魂契合而形式纷呈的语文教育样态。恰在此时,江苏省推动了“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项目,这种“关键性”思维,即在复杂性问题中找关键问题,以关键问题的解决来推动复杂系统变革的思维深深吸引了任丽芳。
随着研究的深入,将学生引入复杂情境,生成内部需求,进行语用实践,形成意义联结,促进思维发展,就成为任丽芳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假设。“语言和思维如何协同发展”成为她领衔的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研究主题。
三、在课例积淀中孕育诗性教学
我听过任丽芳很多课,一开始她的课留给我的印象是理性的。在近十年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她始终浸润于课堂,尤其是对研究语用活动的设计乐此不疲,也形成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水》《分享与快乐》《二泉映月》《鲸》等。基于理性思考的感性实践突破,课堂成为任丽芳腾飞的舞台,也成为任丽芳生长的“沃土”。全市许多青年教师都争相去听她的随堂课。
2018年,在特级教师课堂考核时,我听到了她执教的《二泉映月》一课: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精妙设计的语用活动,诗性流淌的情性丰盈……任丽芳的语文教学已经获得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转化。
1.语文课堂流淌诗性智慧
在一个个课例研究的积淀中,任丽芳的童心诗性智慧课堂已经成熟。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任丽芳结合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从小学语文教学对象的独特性来看,在语言和思维协同发展的语用实践中,其诗性智慧是最独特的起始资源和最高阶的发展目标。因而她主张在单元类结构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诗性智慧的教育价值,重视学生独特想象与逻辑思维的互动发展,在课堂中突出“游戏”“表演”“哲思”的学习方式和“诗意对话”“诗意独白”“诗意表达”的语言形式。
2.语文课堂生成灵动开放
任丽芳的语文课开放而有向心力,灵动而有结构美。任丽芳追求的开放,指在从事具体文本的教学时,尽量挖掘此类文本最本质的特征(抽象出“真意”也是“诗”的本质特征),然后在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找到“这一篇”的独特“坐标”。具体文本的教学总是和整个系统相关联,但又能不隐没于类文的共性中而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来。任丽芳追求的开放,与学生课外阅读、生活体验、语用表达密切相关,让课堂成为了学生自然生长中的“节点”,课外在课内集聚升华,课内促课外延展深化。向心,是指她的语文课总是指向核心任务解决,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
任丽芳课堂的灵动,如苏轼形容写文章的化境“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一样,她的教学是自然而然、不断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师生呈现出无限创造的可能性,在真实的对话情境中闪耀出可贵的诗性智慧。任丽芳的课堂总是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自觉遵循着学生语言习得的规律,总是体现为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高度统一的认知过程与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的相辅相成,从外部激发的“外铄”走向自觉驱动的“内生”。
任丽芳是一位能将理念、追求和教学实践达到魂体合一的特级教师。2018年,她被评为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首届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优秀指导教师、常州市首届十佳青年教师。她的研究成果也陆续通过《江苏教育》的系列组文、江苏省“名校名师”现场会、全国“新基础教育”成果推介会、儿童诗教学研究活动等交流平台得到推广。“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任丽芳扎根乡村,默默耕耘,可谓“仁泽乡里自芬芳”。
(工作单位: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责任编辑 郝
2018年,任丽芳被评上了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用心分析任丽芳这十多年的专业成长道路,有几点是值得所有青年教师借鉴共勉的。她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是走了一条从理论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从独立思想到“起而行道”的自觉发展之路。
一、在认识提升中实现专业自主
学识的广度决定了思考的深度和认识的高度,认识的高度又决定着一个人行动的高度。任丽芳在成长道路上有两个关键的学习平台,让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她的发展由此也插上了理性的翅膀。
2007年,任丽芳所在的学校加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她随后又到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在那一段学习的日子里,她在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的过程中,對教育的理解愈加深刻。尤其在研习《“新基础教育”论》时,对叶澜在宏观历史背景下教育变革走向的判断,对新时期学校转型的系统思考,对“人”这个学校教育核心问题的思考,更是让她在且行且思中,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并由此获得了内在的发展力。再加上又一次走进大学系统学习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她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得到了升级。
这一阶段的学习经历,对一个具有了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说,无疑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对教育的认识有了从零散到整体的提升,自我发展的维度有了从认识视野到思维方式的拓展。当一名一线教师获得了精神的独立和专业的自主后,就可以在学习、研究、思考中获得自己的话语权。“贴着儿童去教学”的追求就这样悄悄植根于她的实践深处。
二、在研究变革中积淀内生力量
任丽芳的成长从来没有离开实践研究的土壤。工作以来,她投入了很多项教学变革研究,并在这变革研究过程中积淀和生长出自己的内在力量。
多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探索,让她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课型研究经验,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整体结构性,并带领团队不断去探求并接近语文学科的逻辑。于是,原先基于教师立场的散点式教学形态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的变革又催生出语文课程的新发展,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便应运而生了。
她系统梳理了儿童诗课程开发的校本经验,于2012年出版了专著《儿童诗课程与教学简论》。她还从儿童诗课程中萃取出“诗意儿童文化”,并将其反哺于整个语文课程,运用“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思想方法,以单元类结构教学来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促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通。这两项研究分别获得了江苏省第一届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第二届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近年来,任丽芳作为常州市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又深度参与了“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监测研究”项目研究。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思维通化,从教学变革研究到学生发展研究的延展,让她更贴近教学改革的核心,也让她蕴藉着真诚的热情与无限的智慧投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真实生长而努力。正是因为这样的实践积累,她在2016年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和2017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连续夺冠。
正如物理学界对“终极理论”的孜孜以求一样,她一直在想怎样用简单的法则将纷繁复杂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概括性描述,并基于它促进每位教师对语文教学作出创造性探索,促使学生从知识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形成灵魂契合而形式纷呈的语文教育样态。恰在此时,江苏省推动了“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项目,这种“关键性”思维,即在复杂性问题中找关键问题,以关键问题的解决来推动复杂系统变革的思维深深吸引了任丽芳。
随着研究的深入,将学生引入复杂情境,生成内部需求,进行语用实践,形成意义联结,促进思维发展,就成为任丽芳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假设。“语言和思维如何协同发展”成为她领衔的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研究主题。
三、在课例积淀中孕育诗性教学
我听过任丽芳很多课,一开始她的课留给我的印象是理性的。在近十年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她始终浸润于课堂,尤其是对研究语用活动的设计乐此不疲,也形成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水》《分享与快乐》《二泉映月》《鲸》等。基于理性思考的感性实践突破,课堂成为任丽芳腾飞的舞台,也成为任丽芳生长的“沃土”。全市许多青年教师都争相去听她的随堂课。
2018年,在特级教师课堂考核时,我听到了她执教的《二泉映月》一课: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精妙设计的语用活动,诗性流淌的情性丰盈……任丽芳的语文教学已经获得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转化。
1.语文课堂流淌诗性智慧
在一个个课例研究的积淀中,任丽芳的童心诗性智慧课堂已经成熟。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任丽芳结合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从小学语文教学对象的独特性来看,在语言和思维协同发展的语用实践中,其诗性智慧是最独特的起始资源和最高阶的发展目标。因而她主张在单元类结构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诗性智慧的教育价值,重视学生独特想象与逻辑思维的互动发展,在课堂中突出“游戏”“表演”“哲思”的学习方式和“诗意对话”“诗意独白”“诗意表达”的语言形式。
2.语文课堂生成灵动开放
任丽芳的语文课开放而有向心力,灵动而有结构美。任丽芳追求的开放,指在从事具体文本的教学时,尽量挖掘此类文本最本质的特征(抽象出“真意”也是“诗”的本质特征),然后在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找到“这一篇”的独特“坐标”。具体文本的教学总是和整个系统相关联,但又能不隐没于类文的共性中而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来。任丽芳追求的开放,与学生课外阅读、生活体验、语用表达密切相关,让课堂成为了学生自然生长中的“节点”,课外在课内集聚升华,课内促课外延展深化。向心,是指她的语文课总是指向核心任务解决,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
任丽芳课堂的灵动,如苏轼形容写文章的化境“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一样,她的教学是自然而然、不断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师生呈现出无限创造的可能性,在真实的对话情境中闪耀出可贵的诗性智慧。任丽芳的课堂总是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自觉遵循着学生语言习得的规律,总是体现为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高度统一的认知过程与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的相辅相成,从外部激发的“外铄”走向自觉驱动的“内生”。
任丽芳是一位能将理念、追求和教学实践达到魂体合一的特级教师。2018年,她被评为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首届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优秀指导教师、常州市首届十佳青年教师。她的研究成果也陆续通过《江苏教育》的系列组文、江苏省“名校名师”现场会、全国“新基础教育”成果推介会、儿童诗教学研究活动等交流平台得到推广。“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任丽芳扎根乡村,默默耕耘,可谓“仁泽乡里自芬芳”。
(工作单位: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责任编辑 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