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南京地区所使用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和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从知识广度、知识深度、方法运用的角度进行对比,并提出开展衔接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化学;衔接教学;学习进阶;科学教育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7–001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无论是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还是我国的小学、初中科学课程标准,都没有单独设置化学模块,更多的是将化学与物理知识整合纳入“物质科学”模块。黑金认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内容包含了化学的主要事实、观念和技能,它们被清楚地归为八类:科学的统一概念和过程、作为探究过程之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个人和社会视角中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简单地说就是化学在自然科学所有分支学科中都有应用和影响。[1]”
1 研究中学化学与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的必要性
课程衔接可分为两类:横向衔接,即相关课程或相邻学科之间的整合或者课程与科学、技术、社会间的相互整合;纵向衔接,即课程的不同层次之间的连续性,旨在减少不同层次学习之间的隙缝。
正因为化学与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开展化学教学设计和实践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应只限于本学科内部,还应该拓展到中学物理、生物等科学学科;不仅限于中学阶段的相关课程基础,还需要回溯到小学科学——因为这是中学科学科目学习的基础。哪些科学知识在小学已经涉及——可以作为化学教学学情分析的依据,避免简单的重复;哪些科学技能已经为小学生所掌握——还需要在中学强化、应用和延伸;哪些问题学科性更强——值得在初中理化生学习中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本文研究的“衔接”指的是科学课程的“纵向衔接”,主要研究初三化学与小学科学中化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关注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中的相关内容。
2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文本分析,试图针对教材衔接中体现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以及方法运用进行探讨。首先,整理出小学科学教材中与初中化学相关的核心内容,进行分类对比,了解对应性,探讨知识广度;其次,对比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课程的核心概念,了解小学科学学习对化学前概念的影响,探索衔接中知识深度的把握;再次,整理小学科学阶段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分析其对于化学研究方法和探究技能的基础作用。
目前九年级化学教材和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众多,为了充分考虑实际衔接情况,并没有考虑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而是选取笔者所在的南京地区所选用的教材。小学科学选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郝京华主编的版本[2],而初中化学则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3]。
3 初中化学和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特征
3.1 知识广度
小学科学涉及面广,其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分布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中,比较集中在化学变化的初步认识、身边典型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少量涉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例如,初中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前,初中生已经对氧气的助燃性、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水的溶解性质、铁生锈、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紫甘蓝等有了初步了解,而中学化学教材对于这五个二级主题则有所展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现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为例进行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课标的知识点比较。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九年级化学学习中的第一组重要概念,变化观也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学科观念。学生在小学六年级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化学变化”——只是此时没有专门提及这个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蜡烛的变化”中,以蜡烛的变化特征将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类。小学科学不关注概念的界定,尚未清楚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分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将重心落在学生的体验和观察。而且在生活经历中,学生或多或少积累了些化学关注的主题内容,但是由于民间传说、媒体报道的误导,往往存在很多迷思概念,化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就自然体现[7]。当然,小学科学阶段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只是科学启蒙,对于其深入理解还需要在化学各模块教学中不断升华、进阶。 3.3 科学方法和技能
无论是小学科学还是初中化学都很关注科学探究。这种科学技能实际上既包含心智技能又包含动作技能,即要动脑又要动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每一册都安排了一章“科学过程技能”专题,平均每个专题安排一到两种技能,它们不仅体现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也成为初中理化生开展探究教学的技能基础。小学科学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模块都是采用集中专题与分散融合的综合呈现方式。初中化学重在第一章安排“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科学探究”的启蒙,以两个典型案例呈现化学学习特点和科学探究全过程,但很多科学过程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还依赖于小学科学的学习作为基础。小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动作技能还停留在简单操作,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层次较低。相比较而言,九年级化学由于学科性的增强,除了要求完成基础学生实验,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4.3 利用学生已有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常常对于缺乏基础、难度较大的问题具有畏难心理,而个人生活经验、学习背景对新知识的建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思考已有基础、选择性加工和应用新信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小学科学中已经在四年级开辟主题“我们吃什么”和“怎样搭配食物”,并安排设计食谱活动,所以九年级《化学与生活》“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可以设计成食谱活动的延伸: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食谱,从食谱中的肉蛋引出蛋白质,介绍蛋白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通过分析食谱,纠正学生对蛋白质存在的认识误区,了解人体内重要的两种蛋白质:血红蛋白和酶。再看食谱:从食用油的添加引出油脂,区分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的区别。此时学生已经深入体验到物质、能量、变化等核心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蛋白质、糖类和油脂的供能作用比较。三看食谱,由饭店用餐结束后都会上一道果盘,引出维生素的学习。
4.4 增强学生微观理解,加强化学学科特色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往往容易流于普及、基础等特点,如果化学教学也仅仅停留在创设情境作为引入,如果新闻素材的选取、生活应用的举例只限于介绍,那么就会落入常识的范围,看起来很热闹,实则缺乏有效的学科知识教学与科学思维活动,就会很表面化,学科观念也会因此而淡化。化学教学和小学科学有联系,但是也需要体现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升华,对于相同主题内容,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可以与小学相仿,但不应是小学科学的简单重复,尤其关注中小学课标相比增加的要求,突出从宏观现象、微观原理和符号表征等三方面结合的诠释才能体现化学学科与其他科学学科的差异。例如,九年级化学具备了物理学科基础,再通过“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可以具备用微观粒子的角度看待氧气、水、铁这样的物质,从微粒组合和拆分的观点去理解化学变化。学习酸碱时的酸碱微观粒子图和学习化学变化时的质量守恒定律微观图同样也是从微粒观的角度去展现化学原理。微粒观,应该是九年级化学和小学科学最大的观念差异。另外,当学生在九年级已经具备了化学变化的概念认识,就可以通过其基本特征认识各种具体的化学事实,并从反应的多样性、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变化等角度全面地认识物质。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Education Division.Chemistry in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CNSES). http://portal.acs. org/portal/PublicWebSite/education/policies/hsstandards/index.htm. 2013-4-9.
[2]郝京华,路培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书.科学(三年级~六年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教育学报,2012,(2):81~87.
[5]李佳涛,王静,崔鸿.以“学习进阶”方式统整的美国科学教育课程——基于《K-12科学教育框架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3,(5):20~26.
[6][8]郭玉英,姚建欣,张静.整合与发展——科学课程中概念体系的建构及其学习进阶[J].课程·教材·教法,2013,(2):44~49.
[7]王路路,陈凯,任宁生等.基于生活化学实验的学科观念启蒙——“化学研究些什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评析[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2,(4):17~21.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化学;衔接教学;学习进阶;科学教育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7–001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无论是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还是我国的小学、初中科学课程标准,都没有单独设置化学模块,更多的是将化学与物理知识整合纳入“物质科学”模块。黑金认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内容包含了化学的主要事实、观念和技能,它们被清楚地归为八类:科学的统一概念和过程、作为探究过程之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个人和社会视角中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简单地说就是化学在自然科学所有分支学科中都有应用和影响。[1]”
1 研究中学化学与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的必要性
课程衔接可分为两类:横向衔接,即相关课程或相邻学科之间的整合或者课程与科学、技术、社会间的相互整合;纵向衔接,即课程的不同层次之间的连续性,旨在减少不同层次学习之间的隙缝。
正因为化学与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开展化学教学设计和实践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应只限于本学科内部,还应该拓展到中学物理、生物等科学学科;不仅限于中学阶段的相关课程基础,还需要回溯到小学科学——因为这是中学科学科目学习的基础。哪些科学知识在小学已经涉及——可以作为化学教学学情分析的依据,避免简单的重复;哪些科学技能已经为小学生所掌握——还需要在中学强化、应用和延伸;哪些问题学科性更强——值得在初中理化生学习中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本文研究的“衔接”指的是科学课程的“纵向衔接”,主要研究初三化学与小学科学中化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关注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中的相关内容。
2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文本分析,试图针对教材衔接中体现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以及方法运用进行探讨。首先,整理出小学科学教材中与初中化学相关的核心内容,进行分类对比,了解对应性,探讨知识广度;其次,对比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课程的核心概念,了解小学科学学习对化学前概念的影响,探索衔接中知识深度的把握;再次,整理小学科学阶段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分析其对于化学研究方法和探究技能的基础作用。
目前九年级化学教材和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众多,为了充分考虑实际衔接情况,并没有考虑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而是选取笔者所在的南京地区所选用的教材。小学科学选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郝京华主编的版本[2],而初中化学则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3]。
3 初中化学和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特征
3.1 知识广度
小学科学涉及面广,其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分布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中,比较集中在化学变化的初步认识、身边典型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少量涉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例如,初中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前,初中生已经对氧气的助燃性、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水的溶解性质、铁生锈、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紫甘蓝等有了初步了解,而中学化学教材对于这五个二级主题则有所展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现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为例进行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课标的知识点比较。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九年级化学学习中的第一组重要概念,变化观也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学科观念。学生在小学六年级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化学变化”——只是此时没有专门提及这个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蜡烛的变化”中,以蜡烛的变化特征将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类。小学科学不关注概念的界定,尚未清楚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分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将重心落在学生的体验和观察。而且在生活经历中,学生或多或少积累了些化学关注的主题内容,但是由于民间传说、媒体报道的误导,往往存在很多迷思概念,化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就自然体现[7]。当然,小学科学阶段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只是科学启蒙,对于其深入理解还需要在化学各模块教学中不断升华、进阶。 3.3 科学方法和技能
无论是小学科学还是初中化学都很关注科学探究。这种科学技能实际上既包含心智技能又包含动作技能,即要动脑又要动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每一册都安排了一章“科学过程技能”专题,平均每个专题安排一到两种技能,它们不仅体现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也成为初中理化生开展探究教学的技能基础。小学科学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模块都是采用集中专题与分散融合的综合呈现方式。初中化学重在第一章安排“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科学探究”的启蒙,以两个典型案例呈现化学学习特点和科学探究全过程,但很多科学过程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还依赖于小学科学的学习作为基础。小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动作技能还停留在简单操作,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层次较低。相比较而言,九年级化学由于学科性的增强,除了要求完成基础学生实验,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4.3 利用学生已有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常常对于缺乏基础、难度较大的问题具有畏难心理,而个人生活经验、学习背景对新知识的建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思考已有基础、选择性加工和应用新信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小学科学中已经在四年级开辟主题“我们吃什么”和“怎样搭配食物”,并安排设计食谱活动,所以九年级《化学与生活》“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可以设计成食谱活动的延伸: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食谱,从食谱中的肉蛋引出蛋白质,介绍蛋白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通过分析食谱,纠正学生对蛋白质存在的认识误区,了解人体内重要的两种蛋白质:血红蛋白和酶。再看食谱:从食用油的添加引出油脂,区分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的区别。此时学生已经深入体验到物质、能量、变化等核心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蛋白质、糖类和油脂的供能作用比较。三看食谱,由饭店用餐结束后都会上一道果盘,引出维生素的学习。
4.4 增强学生微观理解,加强化学学科特色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往往容易流于普及、基础等特点,如果化学教学也仅仅停留在创设情境作为引入,如果新闻素材的选取、生活应用的举例只限于介绍,那么就会落入常识的范围,看起来很热闹,实则缺乏有效的学科知识教学与科学思维活动,就会很表面化,学科观念也会因此而淡化。化学教学和小学科学有联系,但是也需要体现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升华,对于相同主题内容,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可以与小学相仿,但不应是小学科学的简单重复,尤其关注中小学课标相比增加的要求,突出从宏观现象、微观原理和符号表征等三方面结合的诠释才能体现化学学科与其他科学学科的差异。例如,九年级化学具备了物理学科基础,再通过“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可以具备用微观粒子的角度看待氧气、水、铁这样的物质,从微粒组合和拆分的观点去理解化学变化。学习酸碱时的酸碱微观粒子图和学习化学变化时的质量守恒定律微观图同样也是从微粒观的角度去展现化学原理。微粒观,应该是九年级化学和小学科学最大的观念差异。另外,当学生在九年级已经具备了化学变化的概念认识,就可以通过其基本特征认识各种具体的化学事实,并从反应的多样性、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变化等角度全面地认识物质。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Education Division.Chemistry in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CNSES). http://portal.acs. org/portal/PublicWebSite/education/policies/hsstandards/index.htm. 2013-4-9.
[2]郝京华,路培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书.科学(三年级~六年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教育学报,2012,(2):81~87.
[5]李佳涛,王静,崔鸿.以“学习进阶”方式统整的美国科学教育课程——基于《K-12科学教育框架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3,(5):20~26.
[6][8]郭玉英,姚建欣,张静.整合与发展——科学课程中概念体系的建构及其学习进阶[J].课程·教材·教法,2013,(2):44~49.
[7]王路路,陈凯,任宁生等.基于生活化学实验的学科观念启蒙——“化学研究些什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评析[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2,(4):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