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师生互动、及时获取反馈等作用.本文研究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现状,反思其中的不足,进而探索改进思路.
1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误区
1.1问题设计不成熟
一般说来,问题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思考,推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进程,因此优秀的问题不仅要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更要成为学生组织构建认知的桥梁.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备课环节没有精心设计问题,甚至根本未曾考虑,而是课堂上的随意性提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将不够成熟的问题呈现在课堂,这些提问可能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1.2课堂提问缺乏艺术性
问题的设计讲究科学性和严谨性,而问题的呈现则要讲究艺术性.笔者发现,当前的课堂提问在这一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1)教师的提问语言不够生动,语气也较为生硬.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如果能在语言组织上细加斟酌,在语气上做到抑扬顿挫,学生就会更加专注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2)问题的内容尚需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以营造问题的意境.
例如,有关物态变化,教师直接提问:“什么是升华?”这一概念化的提问缺乏活力,无法真正启发学生思维,如果转换提问方式,比如“寒冷的冬天,为什么结冰衣物上的冰没有熔化而衣物却逐渐干了?”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升华现象的本质.
1.3课堂提问的功能较为单一
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提问目的还是局限于巩固学生所学,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目的过于单一.对此,教师应该积极转换提问观念,发掘课堂提问更有深度的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尝试将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积极探索的欲望.此外,教师问题难度的设计也限制其功能的发挥,很多教师的课堂问题设置的难度较低,学生仅需记忆和查阅教材就可找到答案,这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降低学生听课的专注程度.当然,问题的难度过大,也会挫伤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师在考虑问题难度时,一定要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
2问题设计的优化思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构建需要借助问题的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教师的启发工作都需要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来实现.笔者认为,有效的提问从问题设计开始,怎样设计合适的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阐述.
2.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来进行问题设计
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价值,例如设计能够激起认知冲突的问题,强化学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设计能够激起学生争论的问题,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认知探索等等.教师在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充分兼顾学生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问:对在物理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增加问题的信息量,提升思维的强度,确保他们的思维能高速运转;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要降低信息量,对相关条件进行显化处理,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思维的成功,进而提升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备好问题,更要备好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例如,有关电灯泡的亮度与功率的认识,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将额定电压均为220 V,额定功率分别为100 W和40 W的两只灯泡并联后,将220 V的电压加在两端,哪只灯泡的实际功率更大?哪只灯泡更亮?
(2)将额定电压均为220 V,额定功率分别为100 W和40 W的两只灯泡分别接上220 V的电压,哪只灯泡的实际功率更大?哪只灯泡更亮?
(3)将额定电压均为220 V,额定功率分别为100 W和40 W的两只灯泡串联后,将220 V的电压加在两端,哪只灯泡的实际功率更大?哪只灯泡更亮?
上述问题,难度依次提升,提问时面向不同基础的学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开动思维进行思考和解答.对应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要结合实验操作来给予验证.
2.2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问题设计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该按照物理规律的探索顺序,凸显问题的层次性.特别是对具有思维力度的问题进行设计时,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充分把握前后问题组织的层次性、连贯性、梯度性和科学性,让学生能体会到问题提出的合情合理,在问题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对物理本质进行逐步深入的探究,在形成物理认识的同时,也能理顺物理研究的基本脉络,这也正是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种体验,也是科学方法的渗透式教育.反之,如果问题之间的跳跃性太强,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打乱,他们被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即使能获得一些知识,但是他们的思维很可能游离在探究活动之外,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将大大降低.
例如,引导学生学习“电阻”时,这一节的核心问题是探究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1)请你猜想一下,哪些因素可能对导体的电阻有影响并说明你的依据?
(2)既然你罗列了那么多可能对导体电阻有影响的因素,那么如何具体研究某一项因素对电阻的影响呢?请设计你的实验方案.
(3)怎样在实验中比较电阻的大小?
(4)为了进行实验,需要哪些器材?请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
(5)请总结你的结论.
上述问题的设计遵循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归纳.问题的组织,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同时更是指引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增加学生的探究体验,促进学生习得探究方法.限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笔者积极预设学生的猜想和探究结论:电阻的大小和导体的长度、粗细以及材料有关;并在学生探究结束之后,以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追问:“你听说过超导吗?超导有什么特点?它的工作条件受什么限制?”学生都曾在书籍或网络上获取过一些认知,当学生将一些琐碎的答案提供出来时,笔者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做一些简要的介绍,让他们了解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2.3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物理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进行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充分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构建问题情境,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课堂知识出发,在自主搜集资料和讨论交流中,实现问题的解决.例如学过“密度”一节之后,教师提出问题:“牛奶的纯度可以通过对其密度进行测量来分析,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密度知识的使用呢?”对问题的处理和分析,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表述,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师在对开放性问题进行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题设信息的开放性;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学生答案的开放性;验证实验的开放性等.
问题的开放性还强调教师随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衍生出新的问题,它强调教师在课堂能动态地进行问题的生成性设计.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你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怎样的认识?”有学生答道:“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不受外力时仍将处于静止;如果物体原本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时它将继续匀速直线运动.”这样的回答显然没有切入规律的本质,而且这一认识也在教师预设范围以外,教师不应立刻纠正学生的认识,而应该继续追问:“你为什么会这么理解?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的进一步回答,揭示出他的认识局限于“保持”二字.教师可以据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读和认知,强化有关认识.
总之,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当前的初中教学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各种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物理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为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我们的问题设计,提高问题的质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1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误区
1.1问题设计不成熟
一般说来,问题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思考,推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进程,因此优秀的问题不仅要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更要成为学生组织构建认知的桥梁.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备课环节没有精心设计问题,甚至根本未曾考虑,而是课堂上的随意性提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将不够成熟的问题呈现在课堂,这些提问可能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1.2课堂提问缺乏艺术性
问题的设计讲究科学性和严谨性,而问题的呈现则要讲究艺术性.笔者发现,当前的课堂提问在这一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1)教师的提问语言不够生动,语气也较为生硬.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如果能在语言组织上细加斟酌,在语气上做到抑扬顿挫,学生就会更加专注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2)问题的内容尚需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以营造问题的意境.
例如,有关物态变化,教师直接提问:“什么是升华?”这一概念化的提问缺乏活力,无法真正启发学生思维,如果转换提问方式,比如“寒冷的冬天,为什么结冰衣物上的冰没有熔化而衣物却逐渐干了?”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升华现象的本质.
1.3课堂提问的功能较为单一
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提问目的还是局限于巩固学生所学,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目的过于单一.对此,教师应该积极转换提问观念,发掘课堂提问更有深度的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尝试将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积极探索的欲望.此外,教师问题难度的设计也限制其功能的发挥,很多教师的课堂问题设置的难度较低,学生仅需记忆和查阅教材就可找到答案,这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降低学生听课的专注程度.当然,问题的难度过大,也会挫伤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师在考虑问题难度时,一定要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
2问题设计的优化思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构建需要借助问题的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教师的启发工作都需要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来实现.笔者认为,有效的提问从问题设计开始,怎样设计合适的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阐述.
2.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来进行问题设计
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价值,例如设计能够激起认知冲突的问题,强化学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设计能够激起学生争论的问题,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认知探索等等.教师在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充分兼顾学生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问:对在物理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增加问题的信息量,提升思维的强度,确保他们的思维能高速运转;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要降低信息量,对相关条件进行显化处理,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思维的成功,进而提升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备好问题,更要备好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例如,有关电灯泡的亮度与功率的认识,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将额定电压均为220 V,额定功率分别为100 W和40 W的两只灯泡并联后,将220 V的电压加在两端,哪只灯泡的实际功率更大?哪只灯泡更亮?
(2)将额定电压均为220 V,额定功率分别为100 W和40 W的两只灯泡分别接上220 V的电压,哪只灯泡的实际功率更大?哪只灯泡更亮?
(3)将额定电压均为220 V,额定功率分别为100 W和40 W的两只灯泡串联后,将220 V的电压加在两端,哪只灯泡的实际功率更大?哪只灯泡更亮?
上述问题,难度依次提升,提问时面向不同基础的学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开动思维进行思考和解答.对应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要结合实验操作来给予验证.
2.2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问题设计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该按照物理规律的探索顺序,凸显问题的层次性.特别是对具有思维力度的问题进行设计时,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充分把握前后问题组织的层次性、连贯性、梯度性和科学性,让学生能体会到问题提出的合情合理,在问题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对物理本质进行逐步深入的探究,在形成物理认识的同时,也能理顺物理研究的基本脉络,这也正是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种体验,也是科学方法的渗透式教育.反之,如果问题之间的跳跃性太强,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打乱,他们被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即使能获得一些知识,但是他们的思维很可能游离在探究活动之外,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将大大降低.
例如,引导学生学习“电阻”时,这一节的核心问题是探究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1)请你猜想一下,哪些因素可能对导体的电阻有影响并说明你的依据?
(2)既然你罗列了那么多可能对导体电阻有影响的因素,那么如何具体研究某一项因素对电阻的影响呢?请设计你的实验方案.
(3)怎样在实验中比较电阻的大小?
(4)为了进行实验,需要哪些器材?请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
(5)请总结你的结论.
上述问题的设计遵循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归纳.问题的组织,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同时更是指引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增加学生的探究体验,促进学生习得探究方法.限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笔者积极预设学生的猜想和探究结论:电阻的大小和导体的长度、粗细以及材料有关;并在学生探究结束之后,以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追问:“你听说过超导吗?超导有什么特点?它的工作条件受什么限制?”学生都曾在书籍或网络上获取过一些认知,当学生将一些琐碎的答案提供出来时,笔者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做一些简要的介绍,让他们了解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2.3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物理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进行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充分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构建问题情境,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课堂知识出发,在自主搜集资料和讨论交流中,实现问题的解决.例如学过“密度”一节之后,教师提出问题:“牛奶的纯度可以通过对其密度进行测量来分析,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密度知识的使用呢?”对问题的处理和分析,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表述,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师在对开放性问题进行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题设信息的开放性;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学生答案的开放性;验证实验的开放性等.
问题的开放性还强调教师随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衍生出新的问题,它强调教师在课堂能动态地进行问题的生成性设计.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你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怎样的认识?”有学生答道:“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不受外力时仍将处于静止;如果物体原本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时它将继续匀速直线运动.”这样的回答显然没有切入规律的本质,而且这一认识也在教师预设范围以外,教师不应立刻纠正学生的认识,而应该继续追问:“你为什么会这么理解?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的进一步回答,揭示出他的认识局限于“保持”二字.教师可以据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读和认知,强化有关认识.
总之,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当前的初中教学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各种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物理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为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我们的问题设计,提高问题的质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