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1]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当前,在实践和推进新课标的新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切实有效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郎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打好基本功创设情境示范引路激励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感情朗读又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而进行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感情朗读又反作用于课文的理解,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则说明已经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教学大纲曾明确提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能有所悟,在读中可以受到情感的熏陶。[2]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一)、朗读首先要正确。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可我们的孩子在朗读时往往咬字含糊不清,这样不但不能發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时含糊不清的毛病。有些孩子读书不会读轻声,特别是像(慢慢地”、 “鲜红的旗”、 “跳得高”中的“的、地、得”,词尾的“子”、 “呢”等,还有些孩子朗读是拉长声音,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形成唱读,都是要注意纠正的。高年级的课文比较长,教师要学会突破重难点,抓大多学生读不好的段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正确,是感情朗读的前提,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二)、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读流利。
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以致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教师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孩子,在朗读实践中训练这种技巧。
(三)、朗读速度要适中
课堂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朗读速度较慢,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有便于不犯错误,殊不知,朗读速度慢是阅读能力低的表现。也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流利就是读得快,常常一口气读下来连标点都不停,像开机关枪,这样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来不及思索,读完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速度过快过慢都不利于理解内容,这样的毛病必须纠正。
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停顿,标点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正确的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除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在读课文时,每个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
朗读的基本功打好了,就为下步的感情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示范引路,激发朗读欲望
(一)、创设情境。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根据课文内容,选配一段相应的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或播放录像、投影,再现文中所描写的场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欣赏中激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去读。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最后一段时,我将画面投放到屏幕上,再选放了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威尼斯夜景的静寂。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夜的恬静和古老城市的美,于是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这时,教师再加以鼓励,学生都积极地想把自己的感受读给别人听。
(二)、示范引路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容易达到,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朗读一点儿也不亚 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三、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时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我们经常在听课时会看到一些老师这样激励学生:如,某一学生在读完课文后,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真情实感,老师们就马上表扬:“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想像他那样读。”没等老师把话说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了。
朗读,虽不是课堂的唯一,但它是本,是源。无论怎样指导朗读,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练就读书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悟情、得法,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4年1月
[2]《语文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9年3月
【关键词】打好基本功创设情境示范引路激励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感情朗读又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而进行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感情朗读又反作用于课文的理解,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则说明已经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教学大纲曾明确提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能有所悟,在读中可以受到情感的熏陶。[2]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一)、朗读首先要正确。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可我们的孩子在朗读时往往咬字含糊不清,这样不但不能發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时含糊不清的毛病。有些孩子读书不会读轻声,特别是像(慢慢地”、 “鲜红的旗”、 “跳得高”中的“的、地、得”,词尾的“子”、 “呢”等,还有些孩子朗读是拉长声音,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形成唱读,都是要注意纠正的。高年级的课文比较长,教师要学会突破重难点,抓大多学生读不好的段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正确,是感情朗读的前提,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二)、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读流利。
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以致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教师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孩子,在朗读实践中训练这种技巧。
(三)、朗读速度要适中
课堂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朗读速度较慢,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有便于不犯错误,殊不知,朗读速度慢是阅读能力低的表现。也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流利就是读得快,常常一口气读下来连标点都不停,像开机关枪,这样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来不及思索,读完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速度过快过慢都不利于理解内容,这样的毛病必须纠正。
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停顿,标点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正确的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除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在读课文时,每个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
朗读的基本功打好了,就为下步的感情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示范引路,激发朗读欲望
(一)、创设情境。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根据课文内容,选配一段相应的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或播放录像、投影,再现文中所描写的场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欣赏中激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去读。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最后一段时,我将画面投放到屏幕上,再选放了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威尼斯夜景的静寂。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夜的恬静和古老城市的美,于是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这时,教师再加以鼓励,学生都积极地想把自己的感受读给别人听。
(二)、示范引路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容易达到,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朗读一点儿也不亚 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三、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时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我们经常在听课时会看到一些老师这样激励学生:如,某一学生在读完课文后,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真情实感,老师们就马上表扬:“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想像他那样读。”没等老师把话说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了。
朗读,虽不是课堂的唯一,但它是本,是源。无论怎样指导朗读,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练就读书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悟情、得法,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4年1月
[2]《语文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