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工教学是幼师专业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审美到创造美的活动,也是培养设计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活动。手工教学的开展将为学生从事幼儿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新课改的创新教育理念下,幼师手工教学应该注重美感的熏陶,彰显个性,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手工教学,注重审美,彰显个性,提高审美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和良好的个性,美育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新课标把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幼师手工教学应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既注重美感的熏陶,又要彰显学生的个性,且善于创设、利用各种美感的教学资源,多种形式地培养审美、创美的能力,以完善幼师的专业素养。
一、注重美感的熏陶是培养幼师审美能力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曾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幼师生不仅是美的创造者,而且是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者。因此培养幼师审美能力的前提条件就是注重美感的熏陶。
1.注重美感的熏陶,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美、领会美的实质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我在手工教学中致力于挖掘手工材料的特性及教学内容所潜藏的内在美,结合学生已有的审美观进行教学。如羊与狼、农夫与蛇、白雪公主等故事所蕴涵的真、善、美已成常识,齐白石的《虾》、罗丹的《思想者》等美术作品中的美,学生也能欣赏。教师可以将手工材料的特性结合相关故事进行挖掘与熏陶,使学生迅速确立主题,找到创作灵感。
另一方面,我在手工教学中致力于让学生懂得,创造一件真正完美的作品还必须遵循美术的形式、美的规律。造型时要恰当运用形状、颜色、位置、大小、多少、粗细、方向、动静、材质等各种造型要素,使之产生强烈的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条理与反复等形式美感。
2.注重美感的熏陶,还要注重细节美
细节决定成败,因为一件完美的手工作品不仅要注重整体美,还要注重细节美。如剪纸作品在构思立意、造型设色上都很完美,既有内在美感,又不乏形式美感,若剪刻的线条不整齐,装裱时画面弄脏,能完美吗?因此,在手工教学中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做工精细、结构扎实、重心稳定、画面整洁等细节。
3.注重美感的熏陶,还应注重过程美,关注学生的美感体验
过程决定结果,手工教学过程是从审美到创造美的过程,其教学目的就是要陶冶学生情操,关注学生的美感体验。因此,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尝试,再要求学生做到有条理、有步骤,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因材施教。
二、彰显个性是培养幼师审美能力的关键
美的形象都是具有个体性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个体性是美感的最根本的特征”。如小说《水浒》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雕塑中的五百罗汉、秦始皇的兵马俑、绘画中的百鸟图百马图等等都是重视对形象个性特征的刻画。艺术贵在创新,但不同个性的人欣赏同一形象,就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差异,不同美感差异的人创造的作品就能体现个体性、创新性。
手工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美感差异,让其尽情彰显个性,以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学习泥工创作时,设定的题目为《和谐》,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阅历经验、情绪情感等来审美,再鼓励他们运用多种制作技巧大胆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创作的作品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全班四十五人,就有四十五件风格独特的作品,彰显出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三、在幼师手工教学中如何注重美感,彰显个性
1.创设美感情境,激活审美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审美教学应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撞开学生的心扉。要激活审美情感,就应创设美感情境。美感情境的创设应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1)创设美感的教学空间。美感的教学空间是手工教学培养审美情感的场所,布置要有特别的装饰性、审美性。要让学生从欣赏自己的作品开始,培养审美能力和制作、设计以及布置学习环境的能力。
(2)借助美感的教学媒介。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形象是美感的本质特征,离不开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诸多因素”。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相结合的原则下,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需求,合理设计、利用课件,使多媒体教学真正为手工教学过程锦上添花。
(3)精选美感的教学方法。幼儿课堂无单一课堂,幼师课堂也应精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美感的教学情境。
(4)选择美感的教学内容。爱美之心人人皆有,选择教学内容要从趣味性强、学生感知熟悉的、简明又易于制作的内容入手,如折纸、剪纸、泥塑、拼贴画、草编、毛线绣、中国结等民间手工艺美术。利用这些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手工艺术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习内容,满足了不同个性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创作热情,又能彰显学生的个性。
2.紧密结合学科特性,因材施艺彰显个性
在教学中可把手工教学与各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如地理学要求了解地形地貌知识,可在泥工中进行地形地貌图制作;联系数学、几何体教学,可利用纸板进行多面体几何模型制作……通过紧密结合的学科特性进行手工制作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造的精神,又加强了综合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灵活多样,创造美
学生的审美思维得到启发,构思才得以驰骋。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是最高阶段。手工教学不仅培养学生会审美,还要灵活多样地创造美。
(1)在手工课堂中创造美。第一,注重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教师课前要熟悉教材,熟练掌握制作技巧,讲解清楚有条理,语言优美;演示动作干脆利索,造型规范、生动,审美性强。
第二,注重个人与小组相结合,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手工创作,对不善于动手、智力较低的学生较难,可鼓励合作创作,提高兴趣,培养合作能力。
第三,注重启发与探究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不能按图索骥。
(2)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美离不开生活,多引导学生做美的创造者。如穿衣打扮、布置寝室、美化教室等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学剪纸造型时,剪喜字、窗花送给亲戚朋友;如学习拼贴画,利用美丽的卡纸装饰寝室、美化家园,使日常生活更加美丽。
(3)在课外活动中创造美。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起着补充课内教学不足,增强整体教学效果的作用。应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美能力。
第一,积极开展手工课外兴趣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年级,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比课堂教学丰富,更有审美性,教师指导与学生互教互学相结合,形成互相交流、共同促进的局面。
第二,定期举办课题性手工习作展览和大型主题展,如五四、元旦等美展,组织学生布展、作品选拔、观摩学习,树立审美、创美的个性化意识。
第三,装扮节庆日时,力求美感。如在国庆节、教师节开展以歌颂祖国、热爱教师为主题的剪纸、刺绣、纸版画、雕刻等形式的比赛活动,烘托节日气氛。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学习手工的气氛,又联系实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学生们不仅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审美、创美的能力,还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思想教育。
总之,注重美感的熏陶是培养幼师审美能力的前提条件,彰显个性是培养幼师审美能力的关键。因此幼师手工教学应多纬度的关注美感,多方面地彰显学生个性,灵活多样地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罗筠筠.审美应用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6).
[2]郭青春.美学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3]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4]谢东.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
(作者单位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师范学校)
关键词:手工教学,注重审美,彰显个性,提高审美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和良好的个性,美育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新课标把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幼师手工教学应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既注重美感的熏陶,又要彰显学生的个性,且善于创设、利用各种美感的教学资源,多种形式地培养审美、创美的能力,以完善幼师的专业素养。
一、注重美感的熏陶是培养幼师审美能力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曾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幼师生不仅是美的创造者,而且是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者。因此培养幼师审美能力的前提条件就是注重美感的熏陶。
1.注重美感的熏陶,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美、领会美的实质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我在手工教学中致力于挖掘手工材料的特性及教学内容所潜藏的内在美,结合学生已有的审美观进行教学。如羊与狼、农夫与蛇、白雪公主等故事所蕴涵的真、善、美已成常识,齐白石的《虾》、罗丹的《思想者》等美术作品中的美,学生也能欣赏。教师可以将手工材料的特性结合相关故事进行挖掘与熏陶,使学生迅速确立主题,找到创作灵感。
另一方面,我在手工教学中致力于让学生懂得,创造一件真正完美的作品还必须遵循美术的形式、美的规律。造型时要恰当运用形状、颜色、位置、大小、多少、粗细、方向、动静、材质等各种造型要素,使之产生强烈的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条理与反复等形式美感。
2.注重美感的熏陶,还要注重细节美
细节决定成败,因为一件完美的手工作品不仅要注重整体美,还要注重细节美。如剪纸作品在构思立意、造型设色上都很完美,既有内在美感,又不乏形式美感,若剪刻的线条不整齐,装裱时画面弄脏,能完美吗?因此,在手工教学中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做工精细、结构扎实、重心稳定、画面整洁等细节。
3.注重美感的熏陶,还应注重过程美,关注学生的美感体验
过程决定结果,手工教学过程是从审美到创造美的过程,其教学目的就是要陶冶学生情操,关注学生的美感体验。因此,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尝试,再要求学生做到有条理、有步骤,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因材施教。
二、彰显个性是培养幼师审美能力的关键
美的形象都是具有个体性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个体性是美感的最根本的特征”。如小说《水浒》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雕塑中的五百罗汉、秦始皇的兵马俑、绘画中的百鸟图百马图等等都是重视对形象个性特征的刻画。艺术贵在创新,但不同个性的人欣赏同一形象,就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差异,不同美感差异的人创造的作品就能体现个体性、创新性。
手工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美感差异,让其尽情彰显个性,以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学习泥工创作时,设定的题目为《和谐》,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阅历经验、情绪情感等来审美,再鼓励他们运用多种制作技巧大胆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创作的作品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全班四十五人,就有四十五件风格独特的作品,彰显出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三、在幼师手工教学中如何注重美感,彰显个性
1.创设美感情境,激活审美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审美教学应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撞开学生的心扉。要激活审美情感,就应创设美感情境。美感情境的创设应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1)创设美感的教学空间。美感的教学空间是手工教学培养审美情感的场所,布置要有特别的装饰性、审美性。要让学生从欣赏自己的作品开始,培养审美能力和制作、设计以及布置学习环境的能力。
(2)借助美感的教学媒介。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形象是美感的本质特征,离不开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诸多因素”。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相结合的原则下,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需求,合理设计、利用课件,使多媒体教学真正为手工教学过程锦上添花。
(3)精选美感的教学方法。幼儿课堂无单一课堂,幼师课堂也应精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美感的教学情境。
(4)选择美感的教学内容。爱美之心人人皆有,选择教学内容要从趣味性强、学生感知熟悉的、简明又易于制作的内容入手,如折纸、剪纸、泥塑、拼贴画、草编、毛线绣、中国结等民间手工艺美术。利用这些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手工艺术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习内容,满足了不同个性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创作热情,又能彰显学生的个性。
2.紧密结合学科特性,因材施艺彰显个性
在教学中可把手工教学与各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如地理学要求了解地形地貌知识,可在泥工中进行地形地貌图制作;联系数学、几何体教学,可利用纸板进行多面体几何模型制作……通过紧密结合的学科特性进行手工制作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造的精神,又加强了综合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灵活多样,创造美
学生的审美思维得到启发,构思才得以驰骋。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是最高阶段。手工教学不仅培养学生会审美,还要灵活多样地创造美。
(1)在手工课堂中创造美。第一,注重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教师课前要熟悉教材,熟练掌握制作技巧,讲解清楚有条理,语言优美;演示动作干脆利索,造型规范、生动,审美性强。
第二,注重个人与小组相结合,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手工创作,对不善于动手、智力较低的学生较难,可鼓励合作创作,提高兴趣,培养合作能力。
第三,注重启发与探究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不能按图索骥。
(2)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美离不开生活,多引导学生做美的创造者。如穿衣打扮、布置寝室、美化教室等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学剪纸造型时,剪喜字、窗花送给亲戚朋友;如学习拼贴画,利用美丽的卡纸装饰寝室、美化家园,使日常生活更加美丽。
(3)在课外活动中创造美。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起着补充课内教学不足,增强整体教学效果的作用。应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美能力。
第一,积极开展手工课外兴趣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年级,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比课堂教学丰富,更有审美性,教师指导与学生互教互学相结合,形成互相交流、共同促进的局面。
第二,定期举办课题性手工习作展览和大型主题展,如五四、元旦等美展,组织学生布展、作品选拔、观摩学习,树立审美、创美的个性化意识。
第三,装扮节庆日时,力求美感。如在国庆节、教师节开展以歌颂祖国、热爱教师为主题的剪纸、刺绣、纸版画、雕刻等形式的比赛活动,烘托节日气氛。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学习手工的气氛,又联系实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学生们不仅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审美、创美的能力,还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思想教育。
总之,注重美感的熏陶是培养幼师审美能力的前提条件,彰显个性是培养幼师审美能力的关键。因此幼师手工教学应多纬度的关注美感,多方面地彰显学生个性,灵活多样地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罗筠筠.审美应用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6).
[2]郭青春.美学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3]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4]谢东.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
(作者单位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