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尚荣在《儿童立场》一书中提到,“学习是学习者的积极的自我建构。”杜威也提出自己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关键词】自主;探究;创作;成功
《儿童立场》中提到:“学习是学习者的积极的自我建构。”笔者曾经一直在思索,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处”在哪呢?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了解什么是科研、什么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什么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呢?有一天,笔者突然顿悟:原来,对于这些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数学的理由,就是他们认为数学“美”的理由,即,数学课堂带给他们的成功感和对数学的想象和创造力。那种探索出问题答案的喜悦和创造想像的成果,就是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也就是笔者认为的数学的“美”。教师只有注重平常课堂的“引”和“探”,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转化成“自主”的内化和行动。有了“自主”也就有了学生更积极的“引”和“探”。课堂中,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引”和“探”,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感受数学的“美”呢?
一、教师应该抱着“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的理念
杜威曾经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的理念。可见,只有抱着这样的理念,我们才会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有时,教师们会碰到基础不好,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并不善于表达和操作。即使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笔者也还是尽量地把时间留给他们。有时候,即便他们一句话也难于表达,一点观点也不曾发表,亦或给予的是错误的答案。但是,没有关系,在给予他们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是有思维的碰撞的。此刻,教师如果能给他们点点的提示或者帮助,他们也许就会茅塞顿开,他们的思维就会有一个层次的提升。所以说,不是他们想不出来、做不出来,而是因为有些教师认为,没有必要给时间,干脆直接讲解、直接告诉或者直接帮他们完成。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低年级中,部分教师也许会认为,“思考”“独立自主”并没有那么重要。可是,随着知识越来越深、问题越来越棘手,他们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时,即使把知识讲解给他们听,他们也可能听不懂了。这样,他们又怎么能对数学有兴趣,又怎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美”呢?所以,教师应该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培养有“前途”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更好地提升。难道这不是作为数学教师的责任吗?
二、创设“活动中心”
知识如果能用实践操作,尽量就不要在课堂上用讲解和阅读的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有一件印象非常深刻的事——笔者女儿的学校,有一次,学校组织他们到中国银行去参加关于“货币、存储”等的实践活动。女儿回来后,给笔者汇报了课堂上教授不了给她的数学知识。她滔滔不绝地向笔者讲解了关于各国的货币、各种货币之间的换算值、理财的各种理念、存储的概念、利息的计算……笔者心里想,这样的实践真的好,也真正有价值。在笔者的课堂中,笔者也尽可能地能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学习。例如,教学“计算”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通过摆物体来培养他们的数感;学习“估算”时,让学生回家后利用课堂所学的估算方法与家长进行估算比赛;在认识“长度”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量教室的各处、同学身高和家中物品;学习“重量”时,让学生亲自制作简易天平称来称称物体的轻重;学习“人民币”时,讓学生周六日亲自参与购物和调查;学习“东南西北”时,笔者带他们到操场去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学习“千米”时,让他们亲自去跑一跑,把“千米”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植入自己的脑海……虽然还没有机会把学生带出校园,但笔者也努力把他们带出课堂,深入社会和家庭。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大胆发挥自己的想像和创作空间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图形”“体积”“面积”等的应用,去鼓励学生创设自己“美”的作品和有价值的应用。课外,笔者还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去创设“有趣”的数学……把“自主”延申到社会、自然,学生们才能有真正的拓展和应用收获。为什么国内的学生通常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和我国国情、教育,以及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自主”行动,开拓视野,让学生们随时随地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数学的“美”。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数学的教学中得出的教学经验。通过“自主”让学生享受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让学生在教师“引”的情况下转化成自主的“探”,再由“探”中体验自己的思维突破或者实践收获所带来的成功,也就是感受数学的“美”。“自主”和数学的“美”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又互相促进的。希望教师们能够真正引导学生“自主”的同时,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数学美”。
责任编辑 胡春华
【关键词】自主;探究;创作;成功
《儿童立场》中提到:“学习是学习者的积极的自我建构。”笔者曾经一直在思索,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处”在哪呢?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了解什么是科研、什么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什么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呢?有一天,笔者突然顿悟:原来,对于这些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数学的理由,就是他们认为数学“美”的理由,即,数学课堂带给他们的成功感和对数学的想象和创造力。那种探索出问题答案的喜悦和创造想像的成果,就是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也就是笔者认为的数学的“美”。教师只有注重平常课堂的“引”和“探”,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转化成“自主”的内化和行动。有了“自主”也就有了学生更积极的“引”和“探”。课堂中,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引”和“探”,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感受数学的“美”呢?
一、教师应该抱着“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的理念
杜威曾经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的理念。可见,只有抱着这样的理念,我们才会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有时,教师们会碰到基础不好,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并不善于表达和操作。即使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笔者也还是尽量地把时间留给他们。有时候,即便他们一句话也难于表达,一点观点也不曾发表,亦或给予的是错误的答案。但是,没有关系,在给予他们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是有思维的碰撞的。此刻,教师如果能给他们点点的提示或者帮助,他们也许就会茅塞顿开,他们的思维就会有一个层次的提升。所以说,不是他们想不出来、做不出来,而是因为有些教师认为,没有必要给时间,干脆直接讲解、直接告诉或者直接帮他们完成。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低年级中,部分教师也许会认为,“思考”“独立自主”并没有那么重要。可是,随着知识越来越深、问题越来越棘手,他们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时,即使把知识讲解给他们听,他们也可能听不懂了。这样,他们又怎么能对数学有兴趣,又怎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美”呢?所以,教师应该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培养有“前途”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更好地提升。难道这不是作为数学教师的责任吗?
二、创设“活动中心”
知识如果能用实践操作,尽量就不要在课堂上用讲解和阅读的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有一件印象非常深刻的事——笔者女儿的学校,有一次,学校组织他们到中国银行去参加关于“货币、存储”等的实践活动。女儿回来后,给笔者汇报了课堂上教授不了给她的数学知识。她滔滔不绝地向笔者讲解了关于各国的货币、各种货币之间的换算值、理财的各种理念、存储的概念、利息的计算……笔者心里想,这样的实践真的好,也真正有价值。在笔者的课堂中,笔者也尽可能地能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学习。例如,教学“计算”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通过摆物体来培养他们的数感;学习“估算”时,让学生回家后利用课堂所学的估算方法与家长进行估算比赛;在认识“长度”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量教室的各处、同学身高和家中物品;学习“重量”时,让学生亲自制作简易天平称来称称物体的轻重;学习“人民币”时,讓学生周六日亲自参与购物和调查;学习“东南西北”时,笔者带他们到操场去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学习“千米”时,让他们亲自去跑一跑,把“千米”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植入自己的脑海……虽然还没有机会把学生带出校园,但笔者也努力把他们带出课堂,深入社会和家庭。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大胆发挥自己的想像和创作空间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图形”“体积”“面积”等的应用,去鼓励学生创设自己“美”的作品和有价值的应用。课外,笔者还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去创设“有趣”的数学……把“自主”延申到社会、自然,学生们才能有真正的拓展和应用收获。为什么国内的学生通常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和我国国情、教育,以及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自主”行动,开拓视野,让学生们随时随地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数学的“美”。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数学的教学中得出的教学经验。通过“自主”让学生享受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让学生在教师“引”的情况下转化成自主的“探”,再由“探”中体验自己的思维突破或者实践收获所带来的成功,也就是感受数学的“美”。“自主”和数学的“美”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又互相促进的。希望教师们能够真正引导学生“自主”的同时,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数学美”。
责任编辑 胡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