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Ji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75年出版的自传《八十自叙》中,林语堂,这位闻名中外的耄耋老人曾用“一团矛盾”来概括自己。“他把自己描写成为一个异教徒,其实他在内心却是个基督徒。现在他是专心致力于文学,可是他总以为大学一年级时不读科学是一项错误。他之爱中国和中国人,其坦白真实,甚于所有的其他中国人。他很爱慕西方,但是鄙视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一度自称为‘现实理想主义家’。又称自己是‘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哲学家……”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一生游走于东西方文化的边缘。他崇尚庄子,在理论上宣扬“出世”,却从未真正放弃“入世”。他推崇“中庸”“闲适”的生活方式,又常有偏激之举。因着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作家徐訏曾在《追思林语堂先生》一文中称: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
  是否最不易写尚可商榷,但另一个“最”,他该是实至名归的。林语堂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幽默的一章”。即使他是“一团矛盾”,也是一团幽默的矛盾。
  享有幽默大师雅号的林语堂,是“幽默”一词的创造者,终其一生提倡与推广幽默。
  1924年5月至6月间,林语堂首次将英语的Humor音译为“幽默”。此时,他尚认为幽默主要是语言风格的问题。1933年,林语堂发表理论文章《论幽默》,于文坛引发幽默的风潮。这时的林语堂,已经将幽默上升至人生观的层面。林语堂认为幽默是宽容、同情、超脱的,是人生彻悟之后的会心一笑。之后,林语堂的“幽默”概念逐渐与“性灵”“闲适”交叠融合。他主张用幽默来消解人生苦痛,使人生恢复活力,达到人与自然、灵与肉高度和谐之后的理想境界。到了1970年,林语堂在以《论东西文化的幽默》为主题的演讲中,为幽默作了最后的总结:“幽默的发展是和心灵的发展并进的,因此,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是放纵的心灵。”
  “论语”时期,林语堂创作了大量的幽默小品文,有诸多“以闲适为格调”,如《秋天的况味》《论握手》《我的戒烟》《论西装》等。其中幽默的妙笔,常来自作者生活中的趣味。林语堂喜爱吸烟,只要清醒不睡眠时,他就抽烟不止。他曾于《八十自叙》中戏言,自己对妻子极其忠诚,是因为妻子允许他在床上抽烟。甚至将这一点称为“完美婚姻的特点”。在幽默小品文《我的戒烟》中,他分享了一次失败的戒烟经历。“我有一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兴戒烟起来,经过三星期之久,才受良心责备,悔悟前非。我赌咒着,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烟的信徒,一直到老耄为止。”他还谈及书桌上的“惜阴池”。那原是放烟烫出的焦迹,本计划用七八年的光阴来烧穿桌面。当放弃戒烟后,林语堂又可以继续此项工程,感到“心上非常快活”。
  幽默的人生态度,与林语堂对快乐生活的精神追求,具有相同的哲学内核。“纵令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这句常常被人提起的“声明”,出自一本于西方广受赞誉的畅销书:《生活的艺术》。此书诞生于林语堂赴美之后,应书商华尔希约稿,于1927年写成,旨在向美国人介绍中国人的生活趣味和生活方式。书中每一篇都好似小品文,自思想、观念到品茗、赏花、饮酒、吟风弄月,无一不渗透出林语堂幽默与闲适的文艺观。不过,它并非一部严谨的文化著作。中国各种哲学、宗教思想被简单杂烩于其间,还存有偏颇、疏漏、乃至借题发挥之处。可恰恰如此,这本颇为主观的书,成为了解林语堂的好材料。
  林语堂提出,中国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不必逃避人类社会,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因此,“城中隐士实是最伟大的隐士”。人们“生活的最高典型”则是中庸的,“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过这样生活的人应该处于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富到可以完全不做工;钢琴也会弹弹,可是不十分高明,仅供自己消遣。除此之外,古玩也收藏一点,书也读读……依据“半半哲学”的道理,经济宽裕适度,生活逍遥自在,而并不完全无忧无虑的环境之下,人类的精神才最为快乐。那么“最高人格”又该如何呢?在《生活的艺术》中,陶渊明被冠以此等桂冠,但林语堂并未细述。
  这一题目却是在 《苏东坡传》 中得以解决的。《苏东坡传》并非林语堂名气最大的作品,却是他最为珍爱的一部。书中,林语堂以幽默人生观解读苏东坡,认为他是将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相融合而诞生的快活天才。在林语堂的笔下,他比陶渊明更为潇洒幽默,享有高度智力和赤子之心。“大处为国为民”,而又常常刁皮可爱,能够享受生活中每一刻的时光,及至到后期达到大彻大悟,“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在海南岛流放之时,穷困潦倒,却轻松快活。没有好笔好纸,就在岩石上作画;难得好墨,苏东坡就自己制,险些烧掉房子。他还曾在杂记中写食日光止饿的方法,不知是否是戏言。这种穷困之时的旷达快乐,正是林语堂所推崇的。但问题在于,为了塑造一个旷达、快活的苏东坡,林语堂有意忽略了苏东坡的“故作旷达”与难以排遣的愁绪,夸大了他的浪漫和快乐。这种艺术加工后所呈现出的人格,折射出的是20世纪40年代林语堂自己理想中的精神世界。
  旷达与快活的精神背后,是“高地的人生观”。林语堂曾说,对他影响最深的,是故乡西溪的山水。家乡令人敬畏的高山,化为一种心灵和精神的高度。“假如你在高山里生长,你会用高山来衡量一切,你看到一栋摩天楼,就在心里拿它和你以前见过的山峰来比高,当然摩天楼就显得荒谬、渺小了。”林语堂正是用这种观念来看待世间万物,才会觉得不论是人、事,或是一时的得失,都并非大事,生活无时不能快活。
  对幽默与快乐生活的追求,并不意味着他耽于享乐,无视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早期林语堂于《语丝》的犀利笔锋自不用提,其后作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林语堂试图将西方文化中“幽默”“闲适”等文化品格介绍到中国,亦是一种寻求中间道路的尝试。旅居西方之后,《京华烟云》使他声名斐然。有人认为小说讲的是风花雪月,在致郁达夫的信中,林语堂解释了创作的初衷:“弟客居海外,岂真有闲情谈说才子佳人故事,以消磨岁月耶?但欲使读者因爱佳人之才,必窥其究竟,始于大战收场不忍卒读耳。”
  客观而言,林语堂的生活道路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的。即使有烦恼或挫折,也只是一些插曲。《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文学著作,在西方世界大受欢迎。他曾位列美国“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1975年,林語堂被选为国际笔会总会的副会长,《京华烟云》被推举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在美国时,林语堂的生活条件也是宽裕的。后来林语堂研制中文打字机,几乎一度倾家荡产,好在危机也得以顺利度过。他成功发明“上下形检字法”,并以此为基础制作的明快打字机,使他在文学家之外,获得了发明家的令名。
  林语堂的婚姻生活也是快乐的。虽然年轻时,林语堂经历了爱情失败,但在家人的劝说下“先成家,后恋爱”,于老式婚姻中创造出美好的爱情。这情节与他的小说《京华烟云》中女主人公姚木兰的经历有些相似。结婚后,林语堂对妻子说:“把婚书烧了吧,因为婚书总是离婚时才用得着!”两人一致同意,把婚书拿来当场付之一炬。这故事还被传为一段佳话。20世纪,中国作家普遍追求“爱情解放”,将其看成人性解放的一个标准,林语堂却一直是理智的。他知道,“结婚生活不是完全沐在蜜浴里的,一半也是米做的”,“情人的互相恭维捧场,须变成夫妇相爱相敬的伴侣生活”。
  晚年,林语堂居住于台湾阳明山麓的一所静逸的庭园。他也终于得以在中西合璧的建筑里,真正实践自己“生活的艺术”,过着“倚阑干临水观鱼,风花雪月,赢得工夫,好炷些香,说些话,读些书”的生活。其间的趣闻是,林语堂总觉庭院中少些生机,百思难解。后来得出答案,却是少了一只仙鹤。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其他文献
白鹭终于飞了起来——身影如燕山之雪,飘飞、俯仰、迂回,穿行在碧蓝如水的天空,在湿地那幅翠绿与苍黄间杂、色彩浓郁的油画里。  “草长平湖白鹭飞。”我已在那里恭候多时,目不转睛地凝望。因为你根本不知它藏在哪里,待你稍一走神,突然,一只或几只白鹭便刷地飞了起来——太远,我听不到声音,“刷地”只是我的感觉。这里不是燕山,而是边城普洱——我的目光任那些雪花牵引着,顿时超越了俗世,去到了某个纯净自在的世界。我
从小就羡慕爸爸总是象变戏法似的,在厨房里转上一圈就能端出一碟碟美味无比的莱肴。总盼望着有朝一日也成为一名出得厅堂,进得厨房的美女。现在虽然美女没当成,但是经过爸爸的秘密传授,倒还是传得了他老人家的一只衣角。  爸喜欢椰子,总是尝试着用椰子做菜。不曾想,倒还是让他研究出来了许多菜式。这其中最拿手的就是椰香鸡了。爸爸做的椰香鸡可是赫赫有名的,凡是吃过他做的椰香鸡的人啊,都要担心自己的手指是不是短了一截
选择正确的食物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阅读能力,而且甚至能够提高其智商。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班级的优等生的父母现在要仔细阅读下面这份营养专家给家长开出的“聪明菜谱”。  营养专家对117名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前这些学生对上学都不感兴趣,认为阅读很枯燥,宁愿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也不愿意做作业。但是后来一切都突然发生了巨变。这些学生成绩变得优异起来,并热爱写作。这些变化源自他们3个月都坚持每日服用
本期客座主编:  张金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联签约作家,民进青岛市委会新闻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青岛文化之星,中学教师。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 《中国作家》 《解放军文艺》《诗刊》《北京文学》《散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作品曾获鄂尔多斯文学奖、《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孙犁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等二十多项全国征文大奖。出版散文集《空碗朝
/ 04  雷教授将全息图关闭,地板又移动起来,带着我们往控制室外部走,不一会儿地板停在了一个类似冷冻库的地方。  “这是病毒库,”她介绍说,“我们没换隔离服不能进去,里面收藏着人工变异出来的几种新病毒,传染性不如刚刚全息图里的那些,但也能在三个月的时间内杀死99%以上的人类。根据计算机测算,在人类基因高度相似的情况下,未来100年内,我们被变异病毒清洗的概率是80%。”  她说完了又看着我:“您
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是不甚关心的。  所谓“天井”,不到一丈见方的面。至少十六支光(编者注:即16瓦)的电灯每间里总得挂一盏。环境限定,不容你有关心到月亮的便利。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了街灯。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盏灯。没有月亮吧,犹如一盏街灯损坏了,没有亮起来。谁留意这些呢?  去年夏天,我曾经说过不大听到蝉声,现在说起月亮,我又觉得许久不看见月亮了。只记得某
亨利克·显克维奇的这篇作品写于十九世纪初。一百多年过去了,人类的命运似乎依旧,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有祖国情节,尽管总有一些人注定沿着生活的边缘流浪,而这正是文学要对这个世界表达的。  警醒的时候来了。  某一天,小船送来了淡水和食物,一小时后,史卡汶思基从塔上下来,看见平时照例的那些东西之外,还多了一个粗布包裹。包上贴着美国邮票,写着“史卡汶思基大人收”。  老人满心奇怪地解开包裹,见是几本书;他拣
  
  
物之器能容纳他物,或供人玩赏,而人之器则能怀才卓荦,使人翩然于世间。器,是人不可多得的度量與才干。  汉魏曹子建得以八斗之才器,书“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之作闻名遐迩;初唐李世民有虚怀纳谏之器宇,谏臣魏征有廷争面折之器怀,使泱泱中华显兴贞观之治;今屠呦呦以坚韧奋斗、不辞辛劳之器节,得回春青蒿造福万家。器,的确是人通往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启明星。  人之器从何而来,成器又谈何容易?古人有言“先自治而后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