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p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实践案例,从引发阅读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强化情感体验讲述由插图感知整体文本的过程,从作者简介与揣摩人物心理继而领悟作品主旨介绍由插图解读人物形象的方法,从分析作品的艺术特征、表现方式、写作手法展现由插图了解创作艺术的实践。
  【关键词】插图 语文阅读 教学实践
  《辞海》中关于“插图”的解释为“插在书刊正文中或以插页形式印刷的图画,并对正文内容起到补充、说明、艺术欣赏之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插图”的解释为“插在文字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因此,结合上述定义与“插图”“文字穿插”和“补充说明”的特点,将初中语文课本插图定义如下:教学课本中穿插或独立于文本的图片资料(包括扉页插图),即具备对教学文本图解、说明、补充、拓展等功能的简笔画、图片和照片等图形资料。
  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插图为例,分析插图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如下:
  《天净沙·秋思》插图
  一、由插图感知整体文本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著名的散曲作品,被周德清赞誉为“秋思之祖”。阅读教学中,我首先使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的人物形象和各种景物,提问插图中描绘的景物特征,即“同学们观察思考插图中的景物后,觉得插图描绘的景物属于哪个季节?”归纳答案为“景物多属于秋天。”上述提问使学生对插图为什么描绘秋景产生兴趣,紧接着提问“插图为什么描绘秋景?秋景的背景情调是什么?处于秋景下的人物心情如何?”归纳答案为:“秋景多景并置,其凄凉哀愁的背景情调反应人物漂泊凄楚、倦于飘零的心情。”最后将插图与文本结合,强化学生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体验,提问“插图与文本的内容是否一致?既然已知插图中的人物形象为作家本人,那么他是如何表现自己秋思故乡、凄凉悲苦的呢?”待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后,归纳答案为“插图与文本内容一致,作家通过描写(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特征秋景,言简意赅的创设出冷清、凄凉的氛围,处于此情此景的作家则抒发出游子四海为家、流落天涯、思念故乡的苦闷之情。”因此,通过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三个步骤,从课本插图入手,使学生一步步感知整体文本的内涵与意蕴,并为解读人物形象铺垫基础。
  二、由插图解读人物形象
  深入解读作品背后的人物形象对领悟作品的内涵、意蕴、主旨必不可少。其一,对马致远进行作者简介: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号东篱,辑本《东篱乐府》,与郑光祖、关汉卿、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年轻时热衷功名却一直郁郁不得志,一生羁旅漂泊、居无定所、困窘潦倒;其杂剧、散曲曲词豪放洒脱,以神仙道化为主,故又有“马神仙”之名。其二,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就插图描绘内容与作品文字内容揣摩人物心理状况,提问如“同学们,假如你们是作家,你描写(绘)冷清、凄凉的秋景氛围,你想表现你怎样的形象?”“同学们,通过观察插图与阅读文字,你能表达出作家塑造出形象吗?”归纳答案:通过名词性词组描写(绘)九种景物,将人物笼罩在凄苦、愁楚的秋景背景下,一方面表现出其羁旅之途中漂泊、穷困、潦倒的悲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出其郁郁不得志和居无定所的悲痛苦闷之心。其三,通过作者简介与人物心理状况揣摩领悟作品主旨,提问如“同学们觉得这首散曲的主旨是描绘秋天的景象吗?”“如果不是描绘秋景,那么其主旨是什么?描绘秋景的作用又是什么?”归纳答案为:散曲主旨并非描绘秋天景象,而是通过秋天的景象衬托作家的心境,表现其悲痛苦闷之情。因此,通过作者简介与揣摩人物心理使学生在观察插图内容、感知文字内容、解读任务形象的基础上,领悟作品主旨并将阅读教学带入下一环节。
  三、由插图了解创作艺术
  创作艺术主要指作品的艺术特征、表现方式、写作手法等。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提问“同学们,感知作品内容、解读人物形象和领悟作品主旨之后,假如你们是作家,你们要用多少字数表达自己的感情体验?”待同学交流之后,归纳散曲的艺术特征:以二十八字描绘凄凉、萧瑟、冷清的秋景意象,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展以表现均衡、繁复、有序、众多的意象载体,语言凝练却意蕴深远,通过结构精巧、境界和谐、顿挫有致的“小令”形式,抒发作家仕途失意、居无定所、悲哀忧愁、思念故乡的羁旅之苦与悲苦情怀,刻画出“断肠人”生活的真实形象。第二,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散曲主要的表现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什么?”待同学交流之后,归纳散曲的表现方式与写作手法如下:“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即通过塑造悲苦凄凉的秋日意境,将凄凉悲苦的情调与“断肠人”内心悲凉的情感相互交融,通过“景语”抒发表达“情语”,达到心物合一、彼此衬托的艺术境界;写作手法以白描手法提炼、勾勒萧条、凄凉的秋日景象,将“凄、惨、凉、悲、苦”的情感浓缩并强化在意象锤炼之上,通过名词与形容词的妙用表达孤苦的羁旅生活与“断肠人”的思乡之情。
  四、结语
  插图是语文课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最直接、最便捷、最形象的教学资料和资源。因此,利用插图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插图本身的媒介性、辅助性、补充性与说明性特点,通过插图感知阅读文本、解读人物形象、了解创作艺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以高效完成阅读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
【内容摘要】品德课程的核心是促进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课程理念,本文从生活、活动、体验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探讨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生活 活动 体验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孩子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由实验稿到2011年版,已有好几年了。作为本学科教师,本人也经历了从了解、实践到有所感悟这样
对于初上高中的同学来说,普遍感觉到地理必修一即自然地理非常难学,许多同学反映即便是把教材看会了,还是不会做题。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衔接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在这里并不是把初中的地理再拿到高中的课堂上来复习一遍,而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学情精心的设计教案、教法、学法等。下面我就结合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中我的一些做法谈一下如何实现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  一、研究课标,比较异同
【内容摘要】我国新课程目标提出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立自强的能力,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本文首先对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研究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情境的创设、学生提问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对于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高中化学 问题教学 模式探索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
近日再次拜读《陶行知诗歌选》,其中的《教师歌》让我眼睛一亮,细细品味,又让我感慨良深。现代教育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睦、民主的关系,此内涵的外延在实践中探讨与落实,是我们着力考虑的问题。  作为教育人,笔者不禁联想到了庐阳区教体局国家级课题《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现代化转型之中,社会结构大幅度调整,对社会的各个层次和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
在《多一些宽容》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结构思路(为什么宽容——怎样宽容——宽容有原则)理解较容易,但对第二自然段的思路及一些论证方法说得不太清晰,对文中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句子往往不太在意,教者要讲解又会费力不讨好,于是我决定采用以写促悟的方法,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把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真正落到实处。  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个方面论证宽容的主要内涵时,在理清总
【教学设想】  1.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名家名篇和有示范意义的佳作进行摹写,可以说是作文的“临帖”和“描红”,可以加深对原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透彻理解,架起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里的摹写不是机械、呆板地照搬范文,它要求学生对模仿之文研究咀嚼,整体关注,感受文本的审美意蕴,欣赏文本的写作技巧,在心灵的启悟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语言智慧和语文素养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思考,有效地促进他们自主地探索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目前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要求,提出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以及应注意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 问题情境 有效创设 实效课堂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
【内容摘要】文本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文本细读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品鉴和积累好词好句好段、欣赏文学的美感,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善于互相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对于事物的思考和认识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本细读 阅读教学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是语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2.教育学生:学会珍惜生活,珍惜亲人,珍惜朋友,珍惜亲情;从而净化学生心灵,热爱生活,奉献爱心,关爱社会。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关于清明的习俗,故事,关于清明节的诗歌,文章,推荐给学生;准备有真情实感的清明节的怀念作品1~3篇,同时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清明节的音频、视频,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2.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