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5-000-02
摘 要 全运会是我国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举办全运会对社会带来的积极效益以及可能出现的消极效益,并针对消极效益提出防范措施,旨在为今后全运会赛事举办发挥最大社会效益提供相关借鉴。积极社会效益包括改善城市形象、精神激励、文化传播,消极社会效益体现在扰乱居民正常生活、造成环境破坏、潜在安全隐患等。对策包括: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控制扰民因素;倡导“绿色文明”办赛理念,加强环境污染的防范治理;加强食品安全与人身安全保障。
关键词 全运会 积极社会效益 消极社会效益
一、前言
全运会属于大型体育赛事,同时非商业化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即它的公益性特征。社会效益是全运会公益性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衡量全运会赛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2013 年十二届全运会即将在辽宁开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结以往全运会办赛经验,分析全运会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消极效益,提出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降低负面影响,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学术界一直研究的热点。
二、全运会社会效益分类
全运会社会效益分为积极效益和消极效益。积极社会效益包括改善城市形象、精神激励、文化传播;消极社会效益指扰乱居民正常生活、造成环境破坏、潜在安全隐患问题等。研究全运会社会效益,要充分挖掘赛事本身的资源和优势,提高赛事积极效益,更要警觉赛事风险,控制赛事不利因素,最大程度的减少消极效益。
三、全运会积极社会效益分析
(一)改善城市形象
形象影响着公众、政府决策者和当地居民对地方的认知和空间决策行为[1]。全运会属于全国性的大型比赛,对承办城市办赛资格的审查十分严格。一方面,主办城市要重新规划城市布局,交通路线,改善城市环境,完善通讯系统,建造适合竞技比赛的体育场馆等来保证大赛顺利、高质量地进行。另一方面,在赛事运作过程中能够吸引大量的媒体报道,城市各种广告的直接宣传为赛事升温造势,观赛人员声口相传的口碑效应以及间接知情者的形象传播使得城市形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升。
(二)精神激励
大型赛事举办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凝聚力[2]。在赛事举办期间我国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坚定意志和不懈奋斗的坚强品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在运动竞技中运动员表现出来的以“祖国至上、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和公平竞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更是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在全运氛围的熏陶下城市居民体育价值观改变,体育参与意识增强,形成了强大的城市凝聚力。
(三)文化传播
全运会赛事举办有利于展示东道主城市的文化魅力,是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舞台。办赛城市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民众,在赛事的理念、口号、吉祥物中融入该城市的特色文化元素,能够促进各参赛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举办城市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四、全运会可能带来的消极社会效益分析
(一)扰乱居民正常生活
从赛事申办成功到赛事收尾,居民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第一,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噪音,影响场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第二,大量的人流涌入比赛主办城市给交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地居民由于交通重新规划,道路拥堵而改道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第三,大量的人员突然涌入会造成城市很多物品资源相对匮乏,给主办城市的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二)造成环境破坏
赛事举办修建体育场馆及相应设施需要大量的土地,同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原有的自然环境必然遭到破坏,新公路、停车场等设施更加重了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大规模的人群在短时间内集聚到比赛地点,交通量剧增,汽车尾气排放量超标,空气指数下降,游客暴增,旅游景点、城市中的垃圾泛滥成灾,水和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三)潜在安全隐患
1.办赛期间观众、游客、运动员、记者等的大量涌入,城市人口剧增,大量的生活用品需要源源不断的供给,由于货源的紧急需求,有些经销商低价收购即将过期或者劣质产品以次充好投入市场从中谋取利益,引起食用者食物中毒而损害身体健康。
2.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比赛现场数以万计的观众都聚集在空间有限的体育场馆内,类似场馆失火,看台坍塌,球迷闹事,甚至是裁判的不公正裁决等,都有可能引起突发性的群体骚乱,酿成大祸。
3.大赛举办期间,由于赛事精彩,观看人员众多,吸引媒体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流量集聚的公共场所成为犯罪的高发区,偷盗、抢劫的犯罪行为迅速上升。
五、充分挖掘全运会积极社会效益
获得办赛资格之后要充分利用举办城市现有的基本条件,建立专业化的市场营销团队,加强宣传,打造赛事品牌,积极争取电视转播机构和有实力,且具有良好企业形象的企业的大力支持,不能够只靠政府的行政干预,要树立与这些企业长期合作的长远观念[3]。将“全民全运”的思想落到实处,积极鼓励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培养市民体育人文意识。加强赛事无形资产宣传和开发,包括赛事理念、价值观、标志、会旗等方面,联系城市文化与赛事文化的特色元素,充分挖掘全运会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社会效益。
六、防范全运会消极社会效益的建议
(一)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影响居民生活的干扰因素
1.办赛前期场馆建设是重头戏,可以在保障办赛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城市已有的场馆,如学校体育场馆、商业性体育场馆,通过合理的改建达到比赛要求,既减少了建筑垃圾,又降低了施工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交通是一个城市正常运作的命脉,重新规划改道要合理,将原有道路进行拓宽或者将单行道改为双行道,这样的做法既为比赛时的交通提供了保证,同时能够减缓居民上班高峰期重点路段的压力,在比赛结束后还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居民。 3.过高的商品价格往往会使一些中等收入以下游客望而却步,甚至对办赛城市产生厌恶情绪,制定适当的价格政策,限制比赛期间价格的过度上涨,尤其要维持基本消费产品价格,为中等收入的游客提供观赛机会。同时可适当制定相应的应急法案,严防投机商。
4.对于城市中的流浪人员不应该采取驱逐方式,应该将这类人群集中交由本市或邻近友好城市的收容机构来妥善安置,提供衣食起居所需物品,同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发掘他们的优势,非残障人士可以通过组织培训重新走向社会,用劳动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
5.赛事举办期间是志愿者服务高峰时间段,赛事选择安排在假期可以避免影响学生志愿者的学习任务,严格控制大学生志愿者的数量,要通过科学的组织培训,培养志愿者平和乐观的服务心态。
6.对于临时性就业人员赛事结束后通过颁发奖章、荣誉证书或推荐信的形式给与支持鼓励,增强他们再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二)加强环境的防范与治理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加以保护。建筑垃圾、汽车尾气、大量的人群聚集、消耗品产生的垃圾以及旅游景点的废弃品将比其他任何时间带给环境的负担沉重,提倡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工具,垃圾分类进行循环利用,控制旅游景点游客乱扔垃圾。同时倡导“绿色文明”的办赛理念,创建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三)加强食品安全与人身安全保障
1.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保障条件,关系到每一位游客、居民、与赛事相关人员以及途经主办城市的差旅人员的身体健康,要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案严打参杂造假,以次充好的投机商。
2.加大公共区域警戒,造势严惩偷盗抢劫的行为,使犯罪人员有所顾忌,控制犯罪增长率。对于赛场安全要高度重视,首先安排医务人员保障参赛队员的身体健康,一旦运动员比赛受伤、观众或现场工作人员出现任何身体不适状况,做到及时的抢救治疗。其次,做好体育场馆内外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完善消防灭火器材等。最后,做好场馆内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应急措施。
3.在保障场内安全的前提下,更要加大恐怖袭击的防范,开展高质量的安全保障教育工作,科学统筹、合理分配岗位职责,成立安全保障巡逻小组,对比赛场馆各出入口以及重要场所进行24小时的不间断巡逻。尤其是场馆内保安人员要保持高度警惕,随时盘查可疑人员,警觉异常事件,保证比赛现场的安全。
七、结语
全运会属于大型体育赛事的一类,本身具有大型体育赛事的特征,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公益性诉求远远超过了赛事的商业性需求,所以办赛的社会效益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研究比较多,但都是在宏观层面,针对全运会研究的文章相对比较少,借鉴大型赛事研究成果,客观评价全运会社会效益,在公益化视角下细化分析全运会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扬正面效益,正视负面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大程度的体现全运会的公益性特征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曾国军等.大型体育赛事东道主国家形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1):10-14.
[2] 张现成.赛事举办城市居民民生举措的社会知觉与居民凝聚力:居民民生举措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体育科学.2012.32(1):23-33.
[3] 董杰.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12.33(3):42-51.
摘 要 全运会是我国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举办全运会对社会带来的积极效益以及可能出现的消极效益,并针对消极效益提出防范措施,旨在为今后全运会赛事举办发挥最大社会效益提供相关借鉴。积极社会效益包括改善城市形象、精神激励、文化传播,消极社会效益体现在扰乱居民正常生活、造成环境破坏、潜在安全隐患等。对策包括: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控制扰民因素;倡导“绿色文明”办赛理念,加强环境污染的防范治理;加强食品安全与人身安全保障。
关键词 全运会 积极社会效益 消极社会效益
一、前言
全运会属于大型体育赛事,同时非商业化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即它的公益性特征。社会效益是全运会公益性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衡量全运会赛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2013 年十二届全运会即将在辽宁开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结以往全运会办赛经验,分析全运会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消极效益,提出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降低负面影响,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学术界一直研究的热点。
二、全运会社会效益分类
全运会社会效益分为积极效益和消极效益。积极社会效益包括改善城市形象、精神激励、文化传播;消极社会效益指扰乱居民正常生活、造成环境破坏、潜在安全隐患问题等。研究全运会社会效益,要充分挖掘赛事本身的资源和优势,提高赛事积极效益,更要警觉赛事风险,控制赛事不利因素,最大程度的减少消极效益。
三、全运会积极社会效益分析
(一)改善城市形象
形象影响着公众、政府决策者和当地居民对地方的认知和空间决策行为[1]。全运会属于全国性的大型比赛,对承办城市办赛资格的审查十分严格。一方面,主办城市要重新规划城市布局,交通路线,改善城市环境,完善通讯系统,建造适合竞技比赛的体育场馆等来保证大赛顺利、高质量地进行。另一方面,在赛事运作过程中能够吸引大量的媒体报道,城市各种广告的直接宣传为赛事升温造势,观赛人员声口相传的口碑效应以及间接知情者的形象传播使得城市形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升。
(二)精神激励
大型赛事举办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凝聚力[2]。在赛事举办期间我国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坚定意志和不懈奋斗的坚强品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在运动竞技中运动员表现出来的以“祖国至上、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和公平竞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更是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在全运氛围的熏陶下城市居民体育价值观改变,体育参与意识增强,形成了强大的城市凝聚力。
(三)文化传播
全运会赛事举办有利于展示东道主城市的文化魅力,是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舞台。办赛城市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民众,在赛事的理念、口号、吉祥物中融入该城市的特色文化元素,能够促进各参赛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举办城市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四、全运会可能带来的消极社会效益分析
(一)扰乱居民正常生活
从赛事申办成功到赛事收尾,居民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第一,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噪音,影响场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第二,大量的人流涌入比赛主办城市给交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地居民由于交通重新规划,道路拥堵而改道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第三,大量的人员突然涌入会造成城市很多物品资源相对匮乏,给主办城市的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二)造成环境破坏
赛事举办修建体育场馆及相应设施需要大量的土地,同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原有的自然环境必然遭到破坏,新公路、停车场等设施更加重了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大规模的人群在短时间内集聚到比赛地点,交通量剧增,汽车尾气排放量超标,空气指数下降,游客暴增,旅游景点、城市中的垃圾泛滥成灾,水和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三)潜在安全隐患
1.办赛期间观众、游客、运动员、记者等的大量涌入,城市人口剧增,大量的生活用品需要源源不断的供给,由于货源的紧急需求,有些经销商低价收购即将过期或者劣质产品以次充好投入市场从中谋取利益,引起食用者食物中毒而损害身体健康。
2.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比赛现场数以万计的观众都聚集在空间有限的体育场馆内,类似场馆失火,看台坍塌,球迷闹事,甚至是裁判的不公正裁决等,都有可能引起突发性的群体骚乱,酿成大祸。
3.大赛举办期间,由于赛事精彩,观看人员众多,吸引媒体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流量集聚的公共场所成为犯罪的高发区,偷盗、抢劫的犯罪行为迅速上升。
五、充分挖掘全运会积极社会效益
获得办赛资格之后要充分利用举办城市现有的基本条件,建立专业化的市场营销团队,加强宣传,打造赛事品牌,积极争取电视转播机构和有实力,且具有良好企业形象的企业的大力支持,不能够只靠政府的行政干预,要树立与这些企业长期合作的长远观念[3]。将“全民全运”的思想落到实处,积极鼓励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培养市民体育人文意识。加强赛事无形资产宣传和开发,包括赛事理念、价值观、标志、会旗等方面,联系城市文化与赛事文化的特色元素,充分挖掘全运会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社会效益。
六、防范全运会消极社会效益的建议
(一)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影响居民生活的干扰因素
1.办赛前期场馆建设是重头戏,可以在保障办赛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城市已有的场馆,如学校体育场馆、商业性体育场馆,通过合理的改建达到比赛要求,既减少了建筑垃圾,又降低了施工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交通是一个城市正常运作的命脉,重新规划改道要合理,将原有道路进行拓宽或者将单行道改为双行道,这样的做法既为比赛时的交通提供了保证,同时能够减缓居民上班高峰期重点路段的压力,在比赛结束后还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居民。 3.过高的商品价格往往会使一些中等收入以下游客望而却步,甚至对办赛城市产生厌恶情绪,制定适当的价格政策,限制比赛期间价格的过度上涨,尤其要维持基本消费产品价格,为中等收入的游客提供观赛机会。同时可适当制定相应的应急法案,严防投机商。
4.对于城市中的流浪人员不应该采取驱逐方式,应该将这类人群集中交由本市或邻近友好城市的收容机构来妥善安置,提供衣食起居所需物品,同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发掘他们的优势,非残障人士可以通过组织培训重新走向社会,用劳动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
5.赛事举办期间是志愿者服务高峰时间段,赛事选择安排在假期可以避免影响学生志愿者的学习任务,严格控制大学生志愿者的数量,要通过科学的组织培训,培养志愿者平和乐观的服务心态。
6.对于临时性就业人员赛事结束后通过颁发奖章、荣誉证书或推荐信的形式给与支持鼓励,增强他们再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二)加强环境的防范与治理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加以保护。建筑垃圾、汽车尾气、大量的人群聚集、消耗品产生的垃圾以及旅游景点的废弃品将比其他任何时间带给环境的负担沉重,提倡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工具,垃圾分类进行循环利用,控制旅游景点游客乱扔垃圾。同时倡导“绿色文明”的办赛理念,创建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三)加强食品安全与人身安全保障
1.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保障条件,关系到每一位游客、居民、与赛事相关人员以及途经主办城市的差旅人员的身体健康,要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案严打参杂造假,以次充好的投机商。
2.加大公共区域警戒,造势严惩偷盗抢劫的行为,使犯罪人员有所顾忌,控制犯罪增长率。对于赛场安全要高度重视,首先安排医务人员保障参赛队员的身体健康,一旦运动员比赛受伤、观众或现场工作人员出现任何身体不适状况,做到及时的抢救治疗。其次,做好体育场馆内外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完善消防灭火器材等。最后,做好场馆内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应急措施。
3.在保障场内安全的前提下,更要加大恐怖袭击的防范,开展高质量的安全保障教育工作,科学统筹、合理分配岗位职责,成立安全保障巡逻小组,对比赛场馆各出入口以及重要场所进行24小时的不间断巡逻。尤其是场馆内保安人员要保持高度警惕,随时盘查可疑人员,警觉异常事件,保证比赛现场的安全。
七、结语
全运会属于大型体育赛事的一类,本身具有大型体育赛事的特征,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公益性诉求远远超过了赛事的商业性需求,所以办赛的社会效益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研究比较多,但都是在宏观层面,针对全运会研究的文章相对比较少,借鉴大型赛事研究成果,客观评价全运会社会效益,在公益化视角下细化分析全运会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扬正面效益,正视负面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大程度的体现全运会的公益性特征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曾国军等.大型体育赛事东道主国家形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1):10-14.
[2] 张现成.赛事举办城市居民民生举措的社会知觉与居民凝聚力:居民民生举措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体育科学.2012.32(1):23-33.
[3] 董杰.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12.33(3):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