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5-000-02
摘 要 为了探索体育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以适应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教育及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素质教育 构建 研究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奠基工程。高校体育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社会输送全面的合格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体育教育的严峻课题。
一、高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体制基本上是学年制培养方式,在这样一种模式下,显现出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繁多、层次不清、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法过于简单化、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不够全面等缺陷,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或学校的综合情况,完全偏离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的目的。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青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明确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体育的社会价值所在。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就应立足于长期效益的探索和追求,充分利用学生在高校学习,接受体育教育的有利时机,奠定学生全寿命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能自觉独立地进行终生体育锻炼。
二、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措施与对策
(一)利用体育教育的功能和特性进行素质教育
1.利用体育的德育功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在教学生做人的过程中,德育是它的中心环节。在体育中包含有许多德育的功能,其中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心理适应功能等等内容。上述的体育在德育中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理论内容,而是实实在在的素质的内容,它是随人的体育技能的掌握、知识水平的提高、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得以发展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功能溶入到教学中去,不断挖掘各种潜力,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所特有的直接性、动态性、身心合一性,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的内容和德育的内容紧紧地融合为一体,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到各种教育的存在和必要性(如意志努力、纪律、约束力、情感、竞争等)。经过他们的切身感受,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自己、完善自己。另外,将学校的体育活动扩展成多种形式,通过不同的形式,深人浅出、结合实际进行教育,使学生在不同的体育运动中得到不同的教育内容,使体育素质教育更具有特色,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利用体育的综合功能,教学生学会生活
目前,我们的体育教育要从课堂教育向终身教育方向转变,体育教育不要只限于短期的任务。教学中,让学生只是在完成我们所制定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体育其它功能在教育中的作用。相反,我们的体育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深人到更广的领域当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当抓住体育多功能的作用,逐渐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对体育本身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同时结合实际使他们对体育在生活中的作用有更清晰、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锻炼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并督促他们积极投人到体育运动中去。通过运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改进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会与人沟通,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态,同时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学生一旦认识到体育诸功能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看到自己所产生的变化,那将对他们今后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3.利用体育的特性,教学生如何学习
体育学习有直接参与性、动态性、身心合一等特性。这些特性中既有与一般理论学习的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2]。这是因为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既需要动手、动脚进行身体练习,同时还要开动脑筋,进行思维活动。实践证明,体育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和方法的综合,这样的学习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其学习效果也是单纯的理论课的学习所不能达到的。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和提高,使他们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教学生了解体育学习的方法并逐渐去掌握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去进行学习,根据学习的任务不同、学习的阶段不同,知道应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除了掌握学习的方法外,还要发展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因为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内容不同,在学习各阶段的要求也不同,那么单一思维方法是不能完成的,所以必须把几种思维的方式(形象思维、想象思维、逻辑思维等)都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思维更加开阔,在学习中发挥出创造性。对于大学生来讲,扩展学习的思路也是很重要的,在学习中利用知识的迁移原理进行学习,利用举一反三的道理触类旁通,利用生活中的常识与运动中出现的情况做比较,那我们就会找到很多的规律,经验,捷径,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更主动、更深入。
(二)与时俱进,及时调整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思路
1.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高校体育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必须首当其冲,其具体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有效地继续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素质水平服务,促进学生的心理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
2.坚持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未来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原则 高校体育课程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身体锻炼两个部分,是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和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高校体育深层改革的立足点就是体育课程的改革,应从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
第一、更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1)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结合起来;(2)把育体和育心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3)把锻炼身体和为学生终身体打基础结合起来。
第二、加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只把体育课程教学列入课程范围,课外体育活动仅视为“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从而导致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难以达到,多元化教学任务难以实现的状况。能将课内、外教学活动统一于课程范围,并将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体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把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与意志品格的培养、心理需求的满足、情感的体验相协调,以实现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的接轨,使体育课程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实行大学体育的全程教育。目前,大学体育课大部分设二年,少数为三年,而事实表明:体育教学的中后期,即二、三年级学生素质指标最高,之后则逐步下降。因此应该改革课程设置模式,通过延长课程,固定选课学分或落实每天1小时的锻炼等不同形式,继续和延伸整个大学阶段的体育,实行大学体育的全程教育(即月年一贯制)。同时,建立起完整的身体素质档案,作为学生档案的一部分,构成人才质量的量化因素,并将其与毕业就业挂钩,使之与终身体育接轨。
第四、充分体现高校体育的专业性。学生完成学业后,将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从跨出校门开始他们的人生旅途到退离工作岗位,始终接受工作环境、条件和专业性质的挑战,所从事的职业或专业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因此,高校体育改革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实施终身体育教育。这是客观要求,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高校体育应完成两个任务:(1)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即他们具备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体育素养和基本锻炼方法。(2)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即考虑其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需要,使他掌握一定的、符合专业特点的身体锻炼知识和方法。所以,结合专业特点实施终身体育教育,也是需要我们倍加关注的改革重点。
第五、体育教学的多维综合评价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在一定阶段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但存在着评价高度、评价范围的局限性,只重视教师评价,而忽视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有时甚至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多维综合评价不仅以提高生理机制和掌握“三基”为标准,同时,还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和手段的相配套程度、主动精神(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运动能力、合作精神和心理健康等多维角度综合评价体育教学的效益。
三、结语
在面临竞争日益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与各行各业一样,必须深化改革才有出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们的发展方向,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认真研究和探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具体内容和具体步骤,尤其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新设置是关键。改革教育方法,变封闭式、保姆式教育模式为开放型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跨世纪的奋斗目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却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徐纹.高校体育改革与素质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117-120.
[2] 马襄城,申爱莲.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91-94.
摘 要 为了探索体育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以适应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教育及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素质教育 构建 研究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奠基工程。高校体育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社会输送全面的合格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体育教育的严峻课题。
一、高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体制基本上是学年制培养方式,在这样一种模式下,显现出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繁多、层次不清、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法过于简单化、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不够全面等缺陷,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或学校的综合情况,完全偏离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的目的。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青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明确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体育的社会价值所在。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就应立足于长期效益的探索和追求,充分利用学生在高校学习,接受体育教育的有利时机,奠定学生全寿命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能自觉独立地进行终生体育锻炼。
二、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措施与对策
(一)利用体育教育的功能和特性进行素质教育
1.利用体育的德育功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在教学生做人的过程中,德育是它的中心环节。在体育中包含有许多德育的功能,其中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心理适应功能等等内容。上述的体育在德育中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理论内容,而是实实在在的素质的内容,它是随人的体育技能的掌握、知识水平的提高、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得以发展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功能溶入到教学中去,不断挖掘各种潜力,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所特有的直接性、动态性、身心合一性,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的内容和德育的内容紧紧地融合为一体,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到各种教育的存在和必要性(如意志努力、纪律、约束力、情感、竞争等)。经过他们的切身感受,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自己、完善自己。另外,将学校的体育活动扩展成多种形式,通过不同的形式,深人浅出、结合实际进行教育,使学生在不同的体育运动中得到不同的教育内容,使体育素质教育更具有特色,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利用体育的综合功能,教学生学会生活
目前,我们的体育教育要从课堂教育向终身教育方向转变,体育教育不要只限于短期的任务。教学中,让学生只是在完成我们所制定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体育其它功能在教育中的作用。相反,我们的体育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深人到更广的领域当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当抓住体育多功能的作用,逐渐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对体育本身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同时结合实际使他们对体育在生活中的作用有更清晰、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锻炼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并督促他们积极投人到体育运动中去。通过运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改进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会与人沟通,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态,同时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学生一旦认识到体育诸功能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看到自己所产生的变化,那将对他们今后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3.利用体育的特性,教学生如何学习
体育学习有直接参与性、动态性、身心合一等特性。这些特性中既有与一般理论学习的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2]。这是因为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既需要动手、动脚进行身体练习,同时还要开动脑筋,进行思维活动。实践证明,体育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和方法的综合,这样的学习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其学习效果也是单纯的理论课的学习所不能达到的。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和提高,使他们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教学生了解体育学习的方法并逐渐去掌握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去进行学习,根据学习的任务不同、学习的阶段不同,知道应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除了掌握学习的方法外,还要发展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因为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内容不同,在学习各阶段的要求也不同,那么单一思维方法是不能完成的,所以必须把几种思维的方式(形象思维、想象思维、逻辑思维等)都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思维更加开阔,在学习中发挥出创造性。对于大学生来讲,扩展学习的思路也是很重要的,在学习中利用知识的迁移原理进行学习,利用举一反三的道理触类旁通,利用生活中的常识与运动中出现的情况做比较,那我们就会找到很多的规律,经验,捷径,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更主动、更深入。
(二)与时俱进,及时调整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思路
1.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高校体育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必须首当其冲,其具体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有效地继续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素质水平服务,促进学生的心理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
2.坚持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未来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原则 高校体育课程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身体锻炼两个部分,是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和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高校体育深层改革的立足点就是体育课程的改革,应从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
第一、更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1)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结合起来;(2)把育体和育心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3)把锻炼身体和为学生终身体打基础结合起来。
第二、加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只把体育课程教学列入课程范围,课外体育活动仅视为“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从而导致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难以达到,多元化教学任务难以实现的状况。能将课内、外教学活动统一于课程范围,并将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体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把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与意志品格的培养、心理需求的满足、情感的体验相协调,以实现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的接轨,使体育课程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实行大学体育的全程教育。目前,大学体育课大部分设二年,少数为三年,而事实表明:体育教学的中后期,即二、三年级学生素质指标最高,之后则逐步下降。因此应该改革课程设置模式,通过延长课程,固定选课学分或落实每天1小时的锻炼等不同形式,继续和延伸整个大学阶段的体育,实行大学体育的全程教育(即月年一贯制)。同时,建立起完整的身体素质档案,作为学生档案的一部分,构成人才质量的量化因素,并将其与毕业就业挂钩,使之与终身体育接轨。
第四、充分体现高校体育的专业性。学生完成学业后,将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从跨出校门开始他们的人生旅途到退离工作岗位,始终接受工作环境、条件和专业性质的挑战,所从事的职业或专业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因此,高校体育改革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实施终身体育教育。这是客观要求,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高校体育应完成两个任务:(1)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即他们具备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体育素养和基本锻炼方法。(2)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即考虑其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需要,使他掌握一定的、符合专业特点的身体锻炼知识和方法。所以,结合专业特点实施终身体育教育,也是需要我们倍加关注的改革重点。
第五、体育教学的多维综合评价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在一定阶段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但存在着评价高度、评价范围的局限性,只重视教师评价,而忽视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有时甚至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多维综合评价不仅以提高生理机制和掌握“三基”为标准,同时,还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和手段的相配套程度、主动精神(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运动能力、合作精神和心理健康等多维角度综合评价体育教学的效益。
三、结语
在面临竞争日益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与各行各业一样,必须深化改革才有出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们的发展方向,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认真研究和探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具体内容和具体步骤,尤其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新设置是关键。改革教育方法,变封闭式、保姆式教育模式为开放型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跨世纪的奋斗目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却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徐纹.高校体育改革与素质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117-120.
[2] 马襄城,申爱莲.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