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利用“导学案”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扬集体智慧,紧扣课程标准,关注个性差异,明确学习目标。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探究,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关键词: 导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 教法
“导学案”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因此导学案的使用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为农村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几年来,我在摸索中前进,在探究中成长,结合反思总结和经验教训有一些体会认识。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使用导学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有效做法。
一、展示学习目标。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合而为一,以最简便的方式呈现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要学什么,目标不仅要具体,而且要重点突出。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读得明白,弄清楚本节课到底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如在讲《一国两制》这一课时,我确定了三条最简便的目标:1.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2.合作探究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初步历史归纳能力。3.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港澳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这样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做到了课内明确任务,课后复习有方向,提高了自主学习效率。
二、复习导入,创设新课情境。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地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
如:复习旧知,唤起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设计2个到4个带有规律性、方法性的简单适用的问题,既复习了原有的基础知识,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帮助学生找到了规律、方法,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基础。农村初中很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此种情形下,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入新课学习。
三、自主学习,走进历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学生就不可能对文本有透彻的认识,更不能有精彩的展示。学生根据课前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请同学们全面阅读教材,圈、划重点,同时完成学案,此时教师要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四、展示交流,体验历史。
“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高效地交流展示,可通过开展小组竞赛,展示之星评选,课堂展示积分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展示,积极展示。给学生一片展示的蓝天,学生将还我们一幅精彩画卷,放手学生,学生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在学习了《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之后,让学生写出学习本课之后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学生的答案广泛而有深度,而且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比老师讲的更能留下深刻印象。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每年我都能发现一批“小史通”,他们在其他方面表现平平,而对历史学习情有独钟,有的熟读“中国通史”“上下五千年”,这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资源加以利用,让他们解决问题。遇到的疑难问题,巧妙利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导学案中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梯度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重难点。“问题”主导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预习、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巩固练习、学习小结,还是拓展延伸,所采用的基本教学环节都是: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确要求—学生学习。在这个基本环节中“提出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事关整个教学环节的成败,因此也是整堂课成效与质量的决定因素。“问题”是编写导学案的核心,编写导学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的构思与设计上。在本课中我在问题的设置上先给学生一个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还和我进行思维比拼,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在导学案上留下这片区域给学生展示: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老师就不讲,对一些难点的问题就要进行小组合作,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如在讲《一国两制》这一课中,我设计如下两个探究题:1.回顾中国近代史,想想香港和澳门是怎样逐步被英国和葡萄牙分别占领的?香港、澳门分别是何时回归的?2.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后仍难以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使小组合作交流成为一种需要。
六、课堂小结,整合内容。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习惯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了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总之,在新课改下,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定教,灵活使用“导学案”。课堂上要及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教师讲授的时间要适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并且要充分发挥民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并进行自我评价。
关键词: 导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 教法
“导学案”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因此导学案的使用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为农村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几年来,我在摸索中前进,在探究中成长,结合反思总结和经验教训有一些体会认识。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使用导学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有效做法。
一、展示学习目标。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合而为一,以最简便的方式呈现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要学什么,目标不仅要具体,而且要重点突出。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读得明白,弄清楚本节课到底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如在讲《一国两制》这一课时,我确定了三条最简便的目标:1.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2.合作探究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初步历史归纳能力。3.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港澳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这样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做到了课内明确任务,课后复习有方向,提高了自主学习效率。
二、复习导入,创设新课情境。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地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
如:复习旧知,唤起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设计2个到4个带有规律性、方法性的简单适用的问题,既复习了原有的基础知识,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帮助学生找到了规律、方法,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基础。农村初中很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此种情形下,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入新课学习。
三、自主学习,走进历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学生就不可能对文本有透彻的认识,更不能有精彩的展示。学生根据课前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请同学们全面阅读教材,圈、划重点,同时完成学案,此时教师要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四、展示交流,体验历史。
“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高效地交流展示,可通过开展小组竞赛,展示之星评选,课堂展示积分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展示,积极展示。给学生一片展示的蓝天,学生将还我们一幅精彩画卷,放手学生,学生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在学习了《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之后,让学生写出学习本课之后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学生的答案广泛而有深度,而且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比老师讲的更能留下深刻印象。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每年我都能发现一批“小史通”,他们在其他方面表现平平,而对历史学习情有独钟,有的熟读“中国通史”“上下五千年”,这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资源加以利用,让他们解决问题。遇到的疑难问题,巧妙利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导学案中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梯度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重难点。“问题”主导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预习、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巩固练习、学习小结,还是拓展延伸,所采用的基本教学环节都是: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确要求—学生学习。在这个基本环节中“提出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事关整个教学环节的成败,因此也是整堂课成效与质量的决定因素。“问题”是编写导学案的核心,编写导学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的构思与设计上。在本课中我在问题的设置上先给学生一个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还和我进行思维比拼,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在导学案上留下这片区域给学生展示: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老师就不讲,对一些难点的问题就要进行小组合作,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如在讲《一国两制》这一课中,我设计如下两个探究题:1.回顾中国近代史,想想香港和澳门是怎样逐步被英国和葡萄牙分别占领的?香港、澳门分别是何时回归的?2.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后仍难以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使小组合作交流成为一种需要。
六、课堂小结,整合内容。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习惯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了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总之,在新课改下,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定教,灵活使用“导学案”。课堂上要及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教师讲授的时间要适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并且要充分发挥民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并进行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