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何有”释义辨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df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有”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何有”最早见于《诗经·邶风》,即“何有何无,黽勉求之。”在这里,它的意思是“有什么”。这也许是“何”与“有”的最初结合,典型的动宾联合——宾语前置式。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其含义有所变化。
  在《论语》中,“何有”共出现七次,分列如下:
  (1)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2)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侍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
  (3)季康子曰:“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
  (4)季康子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正乎何有?”(《论语·雍也》)
  (5)季康子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
  (6)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当前,语言学界对前六句中“何有”的含义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何有”表示不难之辞——“没有什么”,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很容易做到”。不过,对最后一句中的释义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两种看法都很有市场,相持不下。这两种观点分别是:第一,从文化背景着眼,认为孔子是著称于世的大圣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几千年来,他一直是人们思想与道德的楷模,享有“百代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美誉,做到“谦虚,礼让”应该是无庸置疑的。这些思想在他的著作中也都有所显现,如《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夫子哂之”等。这些语句可以充分显示出他的“谦虚,朴实”。因此,有人得出结论:最后一句话中的“何有”应是谦虚之辞,也就是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种品格孔子自谦为“什么都没做到”。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下)以及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采用了这种说法。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里也采用了这个观点。第二,最后一句话中的“何有”为不难之辞“没有什么”。也就是说,三种品格对孔子来说不算什么,都已做到。朱熹《四书集注》解“何有为”“不难”为“何难之有”。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都说“何有,不难之辞”。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的《古代汉语》教材里也采取了这种说法。
  笔者曾经相信前者,并且在以前的教学中采用前者的解释;然而,经过认真思考,可以看出前者颇有可疑之处。
   首先,我们把例句中的最后一句和它在文中的下句连起来看一下: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上下串联,其义显赫。“何有于我哉?”与“是吾忧也”对举;前者是吾所长,后者是我所忧。显然,前者的“何有”表不难之辞。此外,本人认为一部著作中反复出现的词或固定短语,其意义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属罕见。
  其次,从《论语》中所出现的“何……有”这一句式中,我们也可看出一些“何有”的意义指向所在。如:
  (8)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9)“唐栗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
  (10)“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这三句很明显,都表示“没有什么”,依次是“没有什么简陋之处”“没有什么远的”“没有什么常师”,都隐含着不难之辞。
  再者,孟子作为儒家思想最完美的继承者,他的著作《孟子》中也保存了这种用法。如:
  (11)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12)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孟子·告子下》)
  (13)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于王何有?”即“何有于王”,与《论语》中“何有于我哉?”在结构、意义、用法上完全相同。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这三句话中的“何有”显然都表示不难之辞。并且,当时“于……何有”已成了一种习用语,意思是“在……方面有什么呢?”也就是说“在……方面不存在什么”,引申即为“在……方面不存在什么困难”。杨伯峻先生在他的《孟子译注》里把这三句都解释为“有什么困难呢?”赵岐注“于答是也何有”云:“于音乌,叹词也。”把“于……何有”这一句式割裂成“于,答是也何有”,实不当。
  此外,“何有”这一习用式,还类化出了“奚有”这类用法,意义同样为“不难之辞”。如:
  (14)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下》)
  很明显“奚有”即“何有”,“奚有于是”即“何有于是”。李炳英说:“‘奚有’即‘何有’谓不难。”甚是。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里把“奚有于是”译为“这有什么关系呢?”更可说明其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何有”表不难之辞,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为一个习用语,后来一直流传下来。研究语言,我们不能单从文化背景方面来判定词语的含义,更应该遵循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依照上下文语境来判定。
  
  参考文献:
  [1][魏]何晏.论语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李炳英.孟子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汉]赵 岐.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张 觉.《孟子》存在句式变换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2,(4).
  (常志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治平,河南省商水县胡吉镇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叠字又称重言,是将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连接在一起,用以摹写人或物的某种情态、形态、声音、颜色等的修辞方式。它是汉民族语言的特殊表达形式,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出现极早。《诗经》305篇,有105篇运用了叠字;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列举了《诗经》运用叠字来描写景物的语句:“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叠字的运用可谓“皎日慧星
NIH3T3细胞以劳氏肉瘤病毒(RSV)经温度敏感突变株转染形成的细胞株tsLA90,细胞在允许温度(40℃)时为正常表型,在允许温度(33℃)下为转化表型。40℃时,微丝分布发达,从40℃移至33℃1h,微丝完全解聚,同时,其外基质成分纤
[摘要] 叠音词作为古今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自《诗经》以来,在历代诗词歌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给人以鲜明的感受;可以用来绘声描色、拟物状景、突出语意、渲染气氛,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宋词中的叠音词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欧阳修、晏殊、柳永、姜夔等七位著名词人作品中叠音词的使用情况,以期管中窥豹,探讨叠音词
测定了分布于我国云南高原的中缅树Qu(Tupaia belangeri)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静止代射率(每小时每克体重的耗氧量,YRMR)和体温调节能力,T.belangeri的体温为(37.6±0.15)℃(冬)和(38.7±0.13)℃(夏);体温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冬夏2季的
一、教学语言的生命性    (一)教学语言的内涵  1.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  语言是人的本质特征。人以语言的方式实现自我,人只有在语言中才能拥有世界,世界以语言的形式为人所理解,人与世界在语言之桥上相遇。语言不仅是人存在的形式,更是人存在的本质属性,人在语言中栖息,在语言中人得以成为人。海德格尔指出:“人乃是会说话的生命体。这话不光是指,人在具有其他能力的同时也还有说的能力。这话的意思是说,唯语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最为活跃、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是语法研究。近20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理论研究得到加强,对语言事实的调查和描写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能力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综合实践能力并列,但因没有考试内容而被忽视甚至被忽略,以致造成学生口语表达水平的缺失。因此,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
在“N^1+使+N^2+V”句式中,“使”是动词还是介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分别从对其是介词的否定、正面立论及“使”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从而得出结论:“使”
对小样本两点式分布概型的分布用信息扩散的方法进行了模糊优化处理研究,证明了当样本较小时,本方法优于传统的频率估计方法.以中国象棋棋子为随机试验的原型材料,做了大量的
1994年出台的<银行帐户管理办法>及银发[1995]247号<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事业单位基本存款帐户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帐户管理规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