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这变化之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理应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从而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一、倡导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智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1、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索。例如,( )×( )=240中,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得出3×80=240、30×8=240、4×60=240、6×40=240、20×12=240、120×2=240等好多个答案,得出的答案越多,说明学生的思路越广阔,学的越灵活,逻辑的严密性也就越强。
二、培养个性习惯,强化合作发展
1、勤于表达,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針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而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耐心扶助、指导学生,与他们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要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在学生不易理解时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再加上教师的点拔,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改进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落脚点难以找到,这样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各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强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经验及做法,但也有几条大家是可以共同遵循的规律: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度到新知。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节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在具体的实例中,找出百分数的话题。教学伊始可让学生先汇报,提出有关百分数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巧设悬念,探究新知,学生感到新知不新,难点不难,突破了教学难点。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打开思路,想问题,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发现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探究、验证。首先引导学生做实验前的准备,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要求----小组商量活动方案-----小组汇报活动方案-----合作实验、初步推测----学生汇报,在小组实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组的意见展示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推理、验证、归纳:打开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联系刚才的实验结果,问你明白了什么?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如果给你一枚一元钱的硬币,将它掷出,结果会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一、倡导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智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1、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索。例如,( )×( )=240中,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得出3×80=240、30×8=240、4×60=240、6×40=240、20×12=240、120×2=240等好多个答案,得出的答案越多,说明学生的思路越广阔,学的越灵活,逻辑的严密性也就越强。
二、培养个性习惯,强化合作发展
1、勤于表达,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針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而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耐心扶助、指导学生,与他们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要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在学生不易理解时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再加上教师的点拔,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改进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落脚点难以找到,这样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各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强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经验及做法,但也有几条大家是可以共同遵循的规律: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度到新知。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节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在具体的实例中,找出百分数的话题。教学伊始可让学生先汇报,提出有关百分数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巧设悬念,探究新知,学生感到新知不新,难点不难,突破了教学难点。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打开思路,想问题,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发现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探究、验证。首先引导学生做实验前的准备,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要求----小组商量活动方案-----小组汇报活动方案-----合作实验、初步推测----学生汇报,在小组实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组的意见展示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推理、验证、归纳:打开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联系刚才的实验结果,问你明白了什么?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如果给你一枚一元钱的硬币,将它掷出,结果会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