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改革之路可谓漫长而艰难,多少仁人志士为之付出了青春年华。教学改革以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五花八门,遍地开花,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各种教学改革模式各有所长,但真正把一种教学模式当成事业做的还不是很多,不是认识不到位,就是坚持不下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长期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师生都会产生巨大变化。
一、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多了。
我校现在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辅助环节约2分钟,“先学”环节约18分钟,“后教”环节约10分钟,当堂训练约10分钟。整堂课教师讲课时间(即后教环节)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生生更正、训练的时间约占30分钟,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还给学生。
二、教案上的文字少了,备课量更大了。
以我所教的初中历史课程为例,以往的教案每课平均约5页,现在的备课量约2页。原来写的教案在上课的时候几乎没怎么用过,凭经验上课,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后,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备课量大表现在:教师必须提前钻研课标、教材、同步练习,精心地设计各种问题完成这一堂课的引导,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的这种引导,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课后习题、配套练习。
备课量大还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果没有条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应先在每堂课上课前写好2—3块小黑板),在课件或小黑板上将当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指导的问题设计、自学检测题等展示出来,以便给课堂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这些课件可以查阅资料进行补充完善,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直接从网上照搬。备课量之大,可见一斑。只看教师上课时挺轻松,讲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课前付出的时间不少。
三、教师在课堂“出彩”的机会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出彩”是我们所期盼和追求的,也是可以预设和掌控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教师留下表演的时间,整堂课学生都在紧张地阅读、思考、纠错、解决问题,积极性较高。
四、课堂流于形式的成分减少了,训练量加大了。
传统教学模式有许多流于形式的环节,如导课,有的教师每堂课用5分钟左右。不能说导课不好,而是不宜过长,最好不要超过2分钟。老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留足时间充分让学生学习,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我曾见到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学过许多课文竟不知道题目,课文的情节和内容只知道个大概,一个词语或成语出自于哪篇文章都说不清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不能完全怪学生,因为课堂几乎让教师的表演占据了,学生没有多少时间阅读、思考、纠错和解决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实属正常。我经常听语文课,如果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而且使劲地拖堂,我认为此堂课收获太少。我总会拿着学生的书细细地阅读,看看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也很容易体会到些什么。坐在我旁边的学生却在听课,我想他一定没有我学得多。因为我在边看书边思考的时候,听到老师的讲话就觉得烦。如果教师事先设计几个问题,当然是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问题,通过几分钟静静地阅读解决,感觉就会很有收获。再设计几个问题,通过静静地阅读解决,不能解决的同学们帮忙解决(即兵教兵),帮忙都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忙解决(即师教兵)。每当我听完一堂滔滔不绝的公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教师的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口才好,但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口才好,还要让学生学到更多。
五、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了,学习成绩却提高了。
在课堂上,每节课留有10分钟“当堂训练”的时间,许多练习在当堂课就解决了,加之下午的“日清”课,当天的作业几乎处理得差不多了,学生回家作业自然少,低年级学生几乎没有了回家作业。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当堂训练”是在教室里独立完成的,有教师的监督,同学之间的暗中“叫劲”等因素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道题的效果,也许比回家完成五道题的效果还要好。
六、教师在课堂上显得轻松了,课余却更累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显得轻松了,但课余却更累了。除了刚才所讲到的课前准备需要付出诸多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配套的堂清作业批改,出现的问题要利用下午的日清课反馈、解决。尽量做到“当日事,当日毕”,还要加上“周清”“月清”,教师当然更累了。如果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教师每堂课才讲10分钟,简直太舒服了,那么一定是误会了。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比以前更爱思考、会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此刻也许大家会问:你所说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是最好的吗?难道传统教学模式一无是处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传统教学也有许多精华,不好的方面要批判,好的方面要继承。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我认为套用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但有一条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那就是:教学改革就是要变“教师使劲地教”为“学生勤奋地学”。
一、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多了。
我校现在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辅助环节约2分钟,“先学”环节约18分钟,“后教”环节约10分钟,当堂训练约10分钟。整堂课教师讲课时间(即后教环节)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生生更正、训练的时间约占30分钟,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还给学生。
二、教案上的文字少了,备课量更大了。
以我所教的初中历史课程为例,以往的教案每课平均约5页,现在的备课量约2页。原来写的教案在上课的时候几乎没怎么用过,凭经验上课,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后,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备课量大表现在:教师必须提前钻研课标、教材、同步练习,精心地设计各种问题完成这一堂课的引导,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的这种引导,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课后习题、配套练习。
备课量大还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果没有条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应先在每堂课上课前写好2—3块小黑板),在课件或小黑板上将当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指导的问题设计、自学检测题等展示出来,以便给课堂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这些课件可以查阅资料进行补充完善,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直接从网上照搬。备课量之大,可见一斑。只看教师上课时挺轻松,讲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课前付出的时间不少。
三、教师在课堂“出彩”的机会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出彩”是我们所期盼和追求的,也是可以预设和掌控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教师留下表演的时间,整堂课学生都在紧张地阅读、思考、纠错、解决问题,积极性较高。
四、课堂流于形式的成分减少了,训练量加大了。
传统教学模式有许多流于形式的环节,如导课,有的教师每堂课用5分钟左右。不能说导课不好,而是不宜过长,最好不要超过2分钟。老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留足时间充分让学生学习,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我曾见到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学过许多课文竟不知道题目,课文的情节和内容只知道个大概,一个词语或成语出自于哪篇文章都说不清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不能完全怪学生,因为课堂几乎让教师的表演占据了,学生没有多少时间阅读、思考、纠错和解决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实属正常。我经常听语文课,如果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而且使劲地拖堂,我认为此堂课收获太少。我总会拿着学生的书细细地阅读,看看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也很容易体会到些什么。坐在我旁边的学生却在听课,我想他一定没有我学得多。因为我在边看书边思考的时候,听到老师的讲话就觉得烦。如果教师事先设计几个问题,当然是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问题,通过几分钟静静地阅读解决,感觉就会很有收获。再设计几个问题,通过静静地阅读解决,不能解决的同学们帮忙解决(即兵教兵),帮忙都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忙解决(即师教兵)。每当我听完一堂滔滔不绝的公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教师的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口才好,但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口才好,还要让学生学到更多。
五、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了,学习成绩却提高了。
在课堂上,每节课留有10分钟“当堂训练”的时间,许多练习在当堂课就解决了,加之下午的“日清”课,当天的作业几乎处理得差不多了,学生回家作业自然少,低年级学生几乎没有了回家作业。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当堂训练”是在教室里独立完成的,有教师的监督,同学之间的暗中“叫劲”等因素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道题的效果,也许比回家完成五道题的效果还要好。
六、教师在课堂上显得轻松了,课余却更累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显得轻松了,但课余却更累了。除了刚才所讲到的课前准备需要付出诸多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配套的堂清作业批改,出现的问题要利用下午的日清课反馈、解决。尽量做到“当日事,当日毕”,还要加上“周清”“月清”,教师当然更累了。如果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教师每堂课才讲10分钟,简直太舒服了,那么一定是误会了。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比以前更爱思考、会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此刻也许大家会问:你所说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是最好的吗?难道传统教学模式一无是处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传统教学也有许多精华,不好的方面要批判,好的方面要继承。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我认为套用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但有一条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那就是:教学改革就是要变“教师使劲地教”为“学生勤奋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