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听学生抱怨:“又要写作文,我最怕写作文了,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强调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教学要求,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下面就谈谈本人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走进生活——让学生的习作生动起来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小学生习作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内容空洞。其根源在于题材贫乏,写作素材太少。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在生活中亲眼看到、亲
耳听到、亲手做过,这样才能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作文才能写得精彩。
二、扩大阅读——让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起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腹中空空是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每次写作文搜肠刮肚地挤牙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不仅要让学生走向生活,而且要指导他们搞好平时的阅读。许多作家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开始只是对阅读感兴趣,读得多了,积累了语感,自然就想写了。由于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快。所以,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文,就必须让他们多读多悟多写,不断地从中外优秀作品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我设立“加油站”,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相关的词语,让他们在习作时能够选用一部分;利用中午到校时间进行新书推荐,让学生介绍最近阅读的好书;建立好语佳句摘录本,收集在课外书刊中看到的好词、好句、好段;在班内开展一些语文趣味活动,如“词语接龙”、赛诗会、歇后语对抗赛、“走进童话世界”、故事会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后,写作就不再是一种苦差事,而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互批互改——让学生共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对于作文的评改,叶老有过此感受:“我当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叶老还说过:“假如着重在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那么学生的作文训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融洽、和谐的氛围,为学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由师到生的单向评价,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根据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写”和“改”在“评”的环节中得到和谐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工作便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必要的时候予以指点,使意见更顺利、更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鼓励学生向自己挑战,向同学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创新热情得以激发。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具体做法是:(1)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教师在讲评课中要通过示范修改、经验介绍等形式教给学生一些修改习作的方法,具体让学生采用:①读给自己听。写完作文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修改,有些错别字、漏字、不恰当的词语、不通顺的句子等问题,只要学生多读几遍,就能很容易发现并纠正过来;②读给别人听。这是一种自我检查与别人检查同时进行的方式。读给别人听,别人好比一面镜子,容易发现文中的问题。这对作者和听者都有好处。(2)指导学生互改作文。学生互改包括同桌互改和学习小组长(四人为一组)批改。同桌互改的优点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批改作文的机会,并且能够随时就不明白的问题向作者进行询问,使被评者和评者都能够马上从批改中获得教益。学习小组批改,可由小组长执笔,集体批阅,其优点是对每篇作文修改得较细致,较全面,指导的力度较大。为便于学生修改以及便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批改交流,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简单的、标准的修改符号。
四、加强练笔——让学生的笔杆动起来
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们不妨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发学校生活,联系家庭生活,抓住社会生活。安排随文练笔,设计课堂练笔,捕捉时事练笔。提倡学生写日记,日记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从而大大提高作文实践的次数。这样的作文不单是为了“应试”,而且是与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
总之,写作教学在课内课外都应立足于“应需”,使课内与课外相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他们的生活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长虹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一、走进生活——让学生的习作生动起来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小学生习作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内容空洞。其根源在于题材贫乏,写作素材太少。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在生活中亲眼看到、亲
耳听到、亲手做过,这样才能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作文才能写得精彩。
二、扩大阅读——让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起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腹中空空是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每次写作文搜肠刮肚地挤牙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不仅要让学生走向生活,而且要指导他们搞好平时的阅读。许多作家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开始只是对阅读感兴趣,读得多了,积累了语感,自然就想写了。由于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快。所以,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文,就必须让他们多读多悟多写,不断地从中外优秀作品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我设立“加油站”,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相关的词语,让他们在习作时能够选用一部分;利用中午到校时间进行新书推荐,让学生介绍最近阅读的好书;建立好语佳句摘录本,收集在课外书刊中看到的好词、好句、好段;在班内开展一些语文趣味活动,如“词语接龙”、赛诗会、歇后语对抗赛、“走进童话世界”、故事会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后,写作就不再是一种苦差事,而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互批互改——让学生共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对于作文的评改,叶老有过此感受:“我当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叶老还说过:“假如着重在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那么学生的作文训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融洽、和谐的氛围,为学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由师到生的单向评价,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根据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写”和“改”在“评”的环节中得到和谐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工作便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必要的时候予以指点,使意见更顺利、更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鼓励学生向自己挑战,向同学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创新热情得以激发。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具体做法是:(1)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教师在讲评课中要通过示范修改、经验介绍等形式教给学生一些修改习作的方法,具体让学生采用:①读给自己听。写完作文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修改,有些错别字、漏字、不恰当的词语、不通顺的句子等问题,只要学生多读几遍,就能很容易发现并纠正过来;②读给别人听。这是一种自我检查与别人检查同时进行的方式。读给别人听,别人好比一面镜子,容易发现文中的问题。这对作者和听者都有好处。(2)指导学生互改作文。学生互改包括同桌互改和学习小组长(四人为一组)批改。同桌互改的优点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批改作文的机会,并且能够随时就不明白的问题向作者进行询问,使被评者和评者都能够马上从批改中获得教益。学习小组批改,可由小组长执笔,集体批阅,其优点是对每篇作文修改得较细致,较全面,指导的力度较大。为便于学生修改以及便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批改交流,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简单的、标准的修改符号。
四、加强练笔——让学生的笔杆动起来
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们不妨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发学校生活,联系家庭生活,抓住社会生活。安排随文练笔,设计课堂练笔,捕捉时事练笔。提倡学生写日记,日记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从而大大提高作文实践的次数。这样的作文不单是为了“应试”,而且是与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
总之,写作教学在课内课外都应立足于“应需”,使课内与课外相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他们的生活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长虹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