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教材和教师的和谐统一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n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鸡蛋从外面打开是食物,从里面打开是生命。在以核心素养为主导,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而是若干年后,我们的教育留给他们的是什么?这才是核心素养的要义所在,也即学生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合理的情景化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品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三种思维活动,即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成功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实现这三种思维活动的和谐统一”(张天孝语)。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第6期导读如期展开,此次导读从学生、知识和教师三个层面,对本期的佳作与读者一起交流和分享。试图传递本期作者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实现学生、教师和教材的和谐统一。

一、学生层面


  (一)直面错误,寻找规律
  本期专题研究中,《“分数”学习中的直觉与错误文献综述》一文中指出,与分数相关的内容贯穿于数学课程始终,在整数学习基础上学习分数相关内容,会出现多种类型的错误。郜舒竹和熊倍两位老师直面学生的错误,用直觉规律科学地解释错误的成因,让我们看到学生错误产生的真正原因,比如学生比较分数4/6和2/3的大小时,一些学生会因为6大于3,4大于2,而错误地判断4/6大于2/3,学生将分子分母看作是两个不相干的整数,而不是将分数看成一个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受直觉规律“越多的A—越多的B”的影响。同样又因为受直觉规律“相同的A—相同的B”的影响,一些学生会因为分子相同而忽略分母,产生诸如3/4等于3/6类似的错误。此外,文中还举了大量实例,说明直觉规律对学生分数学习的影响,不仅限于分数大小的比较类似的错误,在分数运算、分数稠密性、等值分数、代数式等其他内容中均有所涉及。直觉规律理论的研究为解释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提供了契机,作为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中这样的规律,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任务驱动,表现提升
  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任务驱动法正越来越多地被大家采用。本期话题推出五篇有关“以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表现力”的文章。初看到题目时,笔者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提升学生表现力的任务该如何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讲台让给学生后,教师应该做什么?学生的表现力和学习力有什么关系?通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严育洪的精彩解读,解开了我们脑海中的层层疑问。严老师在文中指出,任务驱动学习时,任务常常通过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可以指向“事探究活动”,还可以指向“人的表现活动”,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表现自己一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二是为了赢得他人的比拼。抓住学生表现力的提升,最终必然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本期话题中的其余四篇文章《设计表现任务,提升学生学习合作力》《把教室的讲台让给学生,更好地表现》《设计适切任务,让小老师尽情表现》《即兴表演,让学生遇见知识的美好》则从如何设计能感召别人的表现性任务、提升学生学习表现力任务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教师的出场位置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关注学生表现力如何具体的设计实施。
  通过以上几篇文章的阅读,笔者真正感受到以学为中心,促进学生将课堂中所学内容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转化并表现出来,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或任务。这些情境任务适时适宜,学生才会产生内在的需求和表现的欲望,才能高效地表现出自己的才能。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应该是教师最大的教育智慧。

二、知识层面


  (一)结构分析,深层理解
  从知识的层面来看,有深度的教学是指超越知识表层结构而进入深层结构的教学。分数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往往停留在份数的定义上。分数的学习,脱离了学生自然数的经验,与学生原先的认数经验是割裂的。而我们的教学常常又使学生产生思维误区,认为分数是分出来的。那么分数的认识到底应该让学生认识些什么呢?在《不一样大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吗——“分数的再认识”要认识什么?》一文中,章勤琼老师先梳理了分数有哪些不同的意义,然后从分数的“再认识”要认识分数的什么、怎么“再认识”平均、该怎么“再认识”1份,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而且还给出了两条具体的教学建议:第一,让学生从意义的角度来认识分数;第二,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在教学中要有不同的层次。通过章老师对分数深层次的结构分析,让我们对分数的“再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善于追问,探求本质
  另一篇文章《梳理问题多元研究,追求“本质”探寻方向——〈找次品〉“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余贤华、冯波涛、刘刚三位老师对课堂上迷雾的层层追问:需要一架什么样的天平?至少称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怎样清晰表达找次品的推理过程?为什么用“三分法”尽可能平均分是这类找次品问题最优的方案?找次品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哪些?在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些思想方法?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探寻知识背后的本质。

三、教师层面


  教师怎样才能教好数学?首先是要了解教材和学生。了解教材,就是要吃透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者意图,形成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灵活处理教材,使数学学习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本期《备课之窗》《课堂新探》《教学反思》栏目中多篇文章的作者,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运用与整合,以及对教材的挖掘与拓展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图式关联,提炼思维
  数学逻辑与数学直观是相互交织关联的。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是研究数学也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本期《备课之窗》栏目中,张若静老师的《锤炼方案 凝练模型 提炼思维——以“倍增问题”的图式教学为例》,针对教学调查时发现的问题,没有沿用教材中的情境,择优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游戏“触碰救人”,并随着情境的改变,将“打电话”这一课题改为“倍增问题”。在教学中,张老师巧借游戏,利用图式,不断优化、构建倍增问题的数学模型,真可谓“直观中有逻辑,逻辑中有直观”。
  (二)几何直观,促进建模
  几何直观作为课程标准的十大核心理念之一,主要是指能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图形对事物进行直接判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凭借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有机结合,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几何直观在代数领域的构造与运用策略》一文中,胡良梅老师认为,数学的各个领域都可彰显几何直观的优势。在代数领域,几何直观优势的发挥,需要积极寻找数学对象的直观模型,通过运用画出数的特征、揭开特征的面纱、画出运算方法、理解算法的意义、画出数量关系、明晰解题思路等策略,积极构造易于理解和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而发挥其价值。
  (三)重组素材,提升能力
  智慧的教師不会轻易去推翻教材,而是在原有教材编排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正,让例题与习题的价值最大化。在《创设思辨素材,提高解题能力——“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综合练习课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文中,谢亚莉、陈庆宪老师为了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在教材已有的练习素材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比和开放的练习素材,引入同一背景下的同类问题,同一背景下的不同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思辨及分析能力。在拓展练习里,对原有素材又做了适当补充,增加了顺向拓展练习和逆向拓展练习,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精心调整,让例题教学更适合学生,让习题练习更为高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曾说过:“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教师乐教、爱教、善教、会教,这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功和快乐。”让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让学生与教材、教师充分互动,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自己上,使学生的价值最大化,使教材的价值最大化,使教师的价值最大化,实现学生、教材和教师的和谐统一。
  (山西省长治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95~96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各种类型的小数加、减法。  3.让学生在归纳、概括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对数学材料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最近老师开了一家文具店,我想招聘几位营业员,你们有兴趣吗?  生:有。  师:要想成为营业员必须要
在班级实现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生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是整个过程的重中之重。如何引领学生组建学生团队,如何引领学生团队良性运转——这是班主任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予学生适当的引领,从而为学生团队的发展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  障 碍  新高三,接手新班。我的团队理念迅速融入到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不到一个月,班级学生团队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学生在不断尝试中体验着成长的愉悦,更体验着一种生命力量
最近,有一则消息在山东威海市学生家长的朋友圈里传得很火,那就是该市环翠区多所学校开始免费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一时间引得点赞连连。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小学生每天放学后干什么,作业谁来指导,都成了上班族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烦恼。学校放学和家长来接之间形成了一两个小时的“真空时段”,不但孩子的健康成长得不到保障,甚至连基本的安全问题都令人忧心忡忡。  实际上,这已不仅仅是“中国特色”,世界
作业是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任务。作业改革的本质是对作业功能的拓展。浙江省特级教师刘善娜主持的“发展高阶思维的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的研究是作业改革典型的代表。数学探究性作业关注过程性表达,关注思考过程的自我审视与反思。团队在总结前期成果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又启动了探究性作业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研究将数学作业融汇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以促使课堂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
从石缝中钻出的小草,总是格外引人注意;生长在沙漠里的仙人掌,愈发显得毅力坚挺;绽放在悬崖边上的雪莲,更是弥足珍贵。在大自然中,具有坚韧品性的植物总是更有生命力。人亦是如此,如富兰克林所说“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刘建平,出生于普通农家。幼年时说话很迟,口齿不清;十岁时,父亲病故,饥寒交迫;高考时档案失踪,高分落榜。逆境锻造了刘建平的坚韧,他凭着这份坚韧,成
一、老骟  老骟是二舅家的一头牛。黑色,本没名,9岁时遇“文革”停课,我去二舅家放牧它时,就随口给它取了这个名字。说是随口,其实也是经过一番考虑的。一是当时老骟已经老态龙钟,二是它是一头骟过的公牛,三是它的性情特温顺,当地话把温顺叫做“纯善”,所以“老骟”者,也有“老善”的含义。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叫它“老骟”时,没有一个人反对。二舅、二舅娘、大老表等一家老小,全都叫它“老骟”。  印象最深的是阳春
【摘 要】在提倡“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当下,“课前小研究”“前置性学习”等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模式日趋流行,研究单上的“个性化理解”层出不穷。“学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看似弱化了教师的角色和定位,实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努力实现角色的三重蜕变。  【关键词】数学本质;知识联系;认知结构  一、第一重蜕变:聚焦数学本质,打好教学研究“主战役”  “学为中心”的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没读过朱大可这篇《必须终结“标准答案时代”》,可能很难以想象在当今中国中小学校的课堂里、作业中和试卷上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标准答案”是多么的“迂腐、粗暴和荒谬”。譬如回答“三国故事里谁最有智慧”这个问题时,你答“诸葛亮”算对,答“孔明”就算错——对这一奇葩的答案,除了苦笑,你还能说什么?  《必须终结“标准答案时代”》剖析了“标准答案”主导教育教学这一现状的后果及其根源。其
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进行师德先进、模范的评选表彰、树典型等活动,还要进行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先进事迹展播、宣传等。对于表现突出的师德模范不仅要录专题片,还要让他们下乡镇基层学校进行师德巡回演讲,让良好师德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从老师们的演讲和各级宣传材料中可以发现,这些入选师德先进典型的个人事迹十分“典型”、“突出”,令人震撼,材料悲情、悲苦,事迹高、大、上,情节却大同小异。都是讲教师一心为了孩
每个父亲,在女儿十八岁的时候,都有为她写一本书的冲动。现在,轮到我做这件事了。  你应该还记得,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问你一个问题: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  第一次问,是在去日本游玩的歌诗达邮轮上,你小学一年级。你的回答是,游戏机房的收银员。那些天,你在邮轮的游戏机房里玩疯了,隔三岔五,就跑来向我要零钱,然后奔去收银小姐那里换游戏币。后来,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这个问题。  你一次又一次地更换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