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写作的价值在于“真”。本文强调了真情实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例举了中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种种“虚假现象”,并浅析其原因。最后,本文着重从课内外阅读、参加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方针政策,以望扭转中学生作文虚假成风的局面,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迎来“柳暗花明”的前景。
关键词:写作 真情实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写作不能离开“真”,吉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实体验。
确实,“感人心者在于真”,写作是一种感情性的体验活动,是人真实情感的发泄。但是,不论是平常的联系作文还是考试作文,无感情、内容苍白,假太空、矫揉造作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著名学者高志华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说:“如今中学的写作存在的倾向是生活贫乏,思想贫瘠,感情虚假,但语言华丽,少阳刚之气,多阴柔骈俪之风。”
概括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缺乏真情实感的现状,有以下几种:
一、空洞无物。文章直陈其事,洋洋洒洒一大片,像记事本一样将事情从头到尾叙说一遍,不加任何虚构,毫无装饰,不讲究详略得当,不考虑文章主题与中心思想。文章各处用力平均,全文苍白无力,就像素面朝天者,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就像一堆无血肉无灵魂的散骨,凌乱不堪,散满一地。
二、情节虚构。很多学生通过虚构作文中的故事情节来创造所谓的“感情”,以博取老师的感动与同情,希望这样能获得更高的分数,有时甚至编造的离谱荒谬。例如,我以前的一位学生,他为了突出母亲的无私伟大,竟说在一个下雨天,母亲为了给他送伞而不小心滑倒,失去了性命,倒在了血泊之中。当然这位学生的母亲还健康的活着。
三、虚情假意。正值青春年少,春暖花开的美好岁月,却装出一副悲愁难谴,历经沧桑,惊天地泣鬼神的情怀。好像“世人皆醉我独醒”一般,把自己看成了救世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抑或是愤世嫉俗,随意乱抨击社会,而自身则“出淤泥而不染”,呼吁全社会全世界都应怎么样……中学生的情怀真有那么崇高吗?抑或是常常无病呻吟,像黛玉葬花那样,感情泛滥,无事则悲天悯人,一遇小事便像看破红尘。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啊!
四、言不符实。一位学生在自己与临终的奶奶对话时,奶奶说了这番话:“小陈啊,奶奶就要与你永别了,我最恋恋不舍的人就是你。今后的生活,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狂风骤雨,你都要勇往直前,光明就在前面!”奶奶能说出“恋恋不舍、一帆风顺、狂风骤雨”等词吗?这么一番富有哲理的语言,无论如何也不符合淳朴的农村老人形象。
产生以上种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应付考试”的指导思想,只重视审题选材、谋篇布局、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教给学生所谓的应付考试的诀窍,却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培养,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写作主要是靠真挚的感情去体现。这样的作文教学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
(2)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实践,忽略了“情感”素材的积累。学生的学历压力大,实践活动的实践更少了,没有好好的体验生活,不是扎在作业堆就是置身于游戏之中。对生活的自我感悟能力差,又缺乏一定的文化积淀,又不勤于把自身细腻的感受具有表达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实情感不写。”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而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遇到“情感的伪文化”,真情失落已成了作文教学中的痼疾。作为教学者,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情感问题,去思考如何使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从而淋漓尽致的“我手写我心”呢?我就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品读课文,领悟真情。初中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文质兼美,典型性强,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真实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值得中学生去细细的品读,慢慢的体会。例如,人教版八年级朱自清的《背影》,写的就是父爱子,子念父,质朴的语言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尤其是在描写父亲买橘送别时的背影,用了“攀、缩、倾”等动词,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爬月台时的艰辛过程,于无言中把父爱推向高潮。教师在执教类似这种课文时,不妨让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领悟字里行间表现出的细微真情,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课后也可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亲情,学生受到文本的影响,也会用真心写真请,把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感展示出来。这样也就达到了说真话、抒真情的目的。
二、广泛涉读,累积真情。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要写出传神、情真意切的好文章,还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间,无论是中外古今的作品,还是诗词歌赋、小说童话、还是文学科普、纪实,阅读的内容与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但由于现今学生学习时间的紧迫,加之课外阅读习惯的缺乏,可以说课外阅读就是零。作为教师,我可以为学生做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时间的安排。①内容上,精挑细选,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又能与教材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可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空间,又可避免良莠不分。②时间上,例如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可让学生带有目的性地读,也可由教师选定书籍去读。③建立课外阅读基地。例如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也可定期带学生去图书馆阅读。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每次阅读中都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例如摘录好句好段、写批注、写感悟、写后续等。
三、处处留意,孕育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瞬间即逝的。它需要我们用一颗善于观察的眼睛,用一颗细腻真诚的心,敏锐地去捕捉每一个精彩的镜头。正如罗丹所说的: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处处留意,细心观察,我们才能有所发现,再加以提炼,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出生环境、成长历程的不同,那么他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更是与众不同。即便是不同的学生面对同样的生活场景,也会有独特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处处留意周围的事物,从观察中得到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而这些感悟正是作文所需要的。“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当观察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时,他们在提笔写作时便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情实感”,文思当犹如泉涌。
四、参与活动,激发真情。“实践出真知”,写作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组合,离不开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除了多阅读、多观察外,还应该积极地投身到各类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创设情境,感受真实,收获真情并行之成文。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而现在多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自理能力差,又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活动。教师可针对这些现象,有目的地做一些家务劳动,比如洗一次碗,烧一次菜等,让学生亲力亲为,再指导他们将其中的过程与感受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那么学生的作文就显得真实而有意义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感受生活真谛。例如,带领学生外出社会调查、参与志愿者活动,参加越野长跑以及外出踏青等。作文的价值在于“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有了亲自的参与和真实的体验,作文怎不会说真话、抒真情呢?
五、多练作文,抒发真情。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能力的培养,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平常,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多写作文,鼓励学生自由真实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畅写我心之所想,尽抒我心之所感。例如周记,就是一种重要的练习方式。所谓周记,就是一周记事,让学生将这一周内所发生的自己的最想表达的事用文字表達出来。它是学生情感与体验的表达,是心灵深处的一次释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一座桥梁。通过周记谈心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真情,从而达到打磨学生情感积淀的效果。另外,黑板报、墙报、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课堂小练笔等,也不失为训练学生作文的良好途径。
初中语文写作的价值在于“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实践,相信学生定能“采得百花酿成蜜”,写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真情实感的佳作!
参考文献:
郭先谊·指导中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读写算》,2011,(10)
青秀·假太空作文该由谁来买单,《读写算》,2011,(4)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写作 真情实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写作不能离开“真”,吉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实体验。
确实,“感人心者在于真”,写作是一种感情性的体验活动,是人真实情感的发泄。但是,不论是平常的联系作文还是考试作文,无感情、内容苍白,假太空、矫揉造作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著名学者高志华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说:“如今中学的写作存在的倾向是生活贫乏,思想贫瘠,感情虚假,但语言华丽,少阳刚之气,多阴柔骈俪之风。”
概括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缺乏真情实感的现状,有以下几种:
一、空洞无物。文章直陈其事,洋洋洒洒一大片,像记事本一样将事情从头到尾叙说一遍,不加任何虚构,毫无装饰,不讲究详略得当,不考虑文章主题与中心思想。文章各处用力平均,全文苍白无力,就像素面朝天者,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就像一堆无血肉无灵魂的散骨,凌乱不堪,散满一地。
二、情节虚构。很多学生通过虚构作文中的故事情节来创造所谓的“感情”,以博取老师的感动与同情,希望这样能获得更高的分数,有时甚至编造的离谱荒谬。例如,我以前的一位学生,他为了突出母亲的无私伟大,竟说在一个下雨天,母亲为了给他送伞而不小心滑倒,失去了性命,倒在了血泊之中。当然这位学生的母亲还健康的活着。
三、虚情假意。正值青春年少,春暖花开的美好岁月,却装出一副悲愁难谴,历经沧桑,惊天地泣鬼神的情怀。好像“世人皆醉我独醒”一般,把自己看成了救世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抑或是愤世嫉俗,随意乱抨击社会,而自身则“出淤泥而不染”,呼吁全社会全世界都应怎么样……中学生的情怀真有那么崇高吗?抑或是常常无病呻吟,像黛玉葬花那样,感情泛滥,无事则悲天悯人,一遇小事便像看破红尘。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啊!
四、言不符实。一位学生在自己与临终的奶奶对话时,奶奶说了这番话:“小陈啊,奶奶就要与你永别了,我最恋恋不舍的人就是你。今后的生活,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狂风骤雨,你都要勇往直前,光明就在前面!”奶奶能说出“恋恋不舍、一帆风顺、狂风骤雨”等词吗?这么一番富有哲理的语言,无论如何也不符合淳朴的农村老人形象。
产生以上种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应付考试”的指导思想,只重视审题选材、谋篇布局、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教给学生所谓的应付考试的诀窍,却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培养,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写作主要是靠真挚的感情去体现。这样的作文教学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
(2)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实践,忽略了“情感”素材的积累。学生的学历压力大,实践活动的实践更少了,没有好好的体验生活,不是扎在作业堆就是置身于游戏之中。对生活的自我感悟能力差,又缺乏一定的文化积淀,又不勤于把自身细腻的感受具有表达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实情感不写。”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而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遇到“情感的伪文化”,真情失落已成了作文教学中的痼疾。作为教学者,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情感问题,去思考如何使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从而淋漓尽致的“我手写我心”呢?我就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品读课文,领悟真情。初中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文质兼美,典型性强,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真实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值得中学生去细细的品读,慢慢的体会。例如,人教版八年级朱自清的《背影》,写的就是父爱子,子念父,质朴的语言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尤其是在描写父亲买橘送别时的背影,用了“攀、缩、倾”等动词,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爬月台时的艰辛过程,于无言中把父爱推向高潮。教师在执教类似这种课文时,不妨让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领悟字里行间表现出的细微真情,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课后也可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亲情,学生受到文本的影响,也会用真心写真请,把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感展示出来。这样也就达到了说真话、抒真情的目的。
二、广泛涉读,累积真情。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要写出传神、情真意切的好文章,还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间,无论是中外古今的作品,还是诗词歌赋、小说童话、还是文学科普、纪实,阅读的内容与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但由于现今学生学习时间的紧迫,加之课外阅读习惯的缺乏,可以说课外阅读就是零。作为教师,我可以为学生做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时间的安排。①内容上,精挑细选,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又能与教材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可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空间,又可避免良莠不分。②时间上,例如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可让学生带有目的性地读,也可由教师选定书籍去读。③建立课外阅读基地。例如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也可定期带学生去图书馆阅读。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每次阅读中都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例如摘录好句好段、写批注、写感悟、写后续等。
三、处处留意,孕育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瞬间即逝的。它需要我们用一颗善于观察的眼睛,用一颗细腻真诚的心,敏锐地去捕捉每一个精彩的镜头。正如罗丹所说的: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处处留意,细心观察,我们才能有所发现,再加以提炼,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出生环境、成长历程的不同,那么他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更是与众不同。即便是不同的学生面对同样的生活场景,也会有独特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处处留意周围的事物,从观察中得到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而这些感悟正是作文所需要的。“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当观察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时,他们在提笔写作时便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情实感”,文思当犹如泉涌。
四、参与活动,激发真情。“实践出真知”,写作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组合,离不开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除了多阅读、多观察外,还应该积极地投身到各类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创设情境,感受真实,收获真情并行之成文。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而现在多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自理能力差,又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活动。教师可针对这些现象,有目的地做一些家务劳动,比如洗一次碗,烧一次菜等,让学生亲力亲为,再指导他们将其中的过程与感受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那么学生的作文就显得真实而有意义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感受生活真谛。例如,带领学生外出社会调查、参与志愿者活动,参加越野长跑以及外出踏青等。作文的价值在于“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有了亲自的参与和真实的体验,作文怎不会说真话、抒真情呢?
五、多练作文,抒发真情。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能力的培养,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平常,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多写作文,鼓励学生自由真实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畅写我心之所想,尽抒我心之所感。例如周记,就是一种重要的练习方式。所谓周记,就是一周记事,让学生将这一周内所发生的自己的最想表达的事用文字表達出来。它是学生情感与体验的表达,是心灵深处的一次释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一座桥梁。通过周记谈心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真情,从而达到打磨学生情感积淀的效果。另外,黑板报、墙报、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课堂小练笔等,也不失为训练学生作文的良好途径。
初中语文写作的价值在于“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实践,相信学生定能“采得百花酿成蜜”,写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真情实感的佳作!
参考文献:
郭先谊·指导中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读写算》,2011,(10)
青秀·假太空作文该由谁来买单,《读写算》,2011,(4)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