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如何设计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审议通过,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思路,给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本文以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例,结合自身办館特点,提出了一些博物馆设计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闽台历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制定、印发《纲要》,也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闽台缘博物馆开馆之初即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随着近几年博物馆教育传播功能的日益凸显,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一直是闽台缘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点,而针对青少年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项目则是重中之重。如何设计、优化这类课程,也成为整个展览开放部讲解组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一、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骨肉同胞的情谊、对优秀文化的自信等一系列情感的集合。
  爱国主义教育是借助学校、社会等教育载体对全体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和爱国主义理论的宣传,以使其拥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坚定的爱国信念和理性的爱国行为。爱国主义在每个时代内容是不同的,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二、博物馆如何设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博物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里收集的大量文史资料和文物藏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对社会大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易被社会大众理解和接受。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一直以来所展示的都是闽台关系同宗同源,多年来各部门业务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大量的文物资源、文献史料和论文集刊,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涵盖了闽台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也有着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自开馆以来,我馆一直致力于向公众展示闽台两地历史、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宣传科学的文化知识,借以提高公众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使之成为为全民服务的课堂。下文将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社教工作为例谈谈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通过展厅参观开展闽台历史教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让观众最直观地了解一段历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组织实地参观和举办形式多样的临时展览,通过参观展览,让文物“说话”,从各个角度展示国家的历史进程、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文化发展状况。这个过程要求讲解员能充分挖掘每个藏品和每个历史事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提升讲解的层次,且能够面对不同层次的观众因人施讲,拓展讲解的方式。以青少年观众为例,在青少年学生到本馆参观展览时,讲解员会特别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在参观讲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我馆“闽台缘”主题展的参观过程中,讲解员通过介绍海峡两岸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帮助观众认识到闽台两地的交往源远流长,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这种亲密的联系一直延续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同时,我们也不忘告诉他们,我们的国家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我们的国家历史上曾经落后过,我们的祖国今天还不够强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改写这段历史,企图扭曲这段关系。我们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改变今天这样的格局。在参观的过程中,要坚定青少年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加强他们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的责任感。
  (二)针对各年龄层青少年设计不同课程目标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青少年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服务对象,少年强则国强,关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他们对国家的感受、情感认知和学习领会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对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是不分年龄、不加区分的教育。为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根据展陈内容,依托馆藏文物,设计了不同层次、目标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案列1:幼儿教育课程“认识汉字之美”
  针对幼儿园小朋友的社会教育项目应以国籍归属为主要教育目标,使学生明白“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是中国”。针对这个目标,我馆设计了幼儿教育课程“认识汉字之美”,从文字的起源开始说起介绍“造字法”,通过说文解字讲几个文字演变的历史及背后的故事,向他们介绍书法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及目前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在课程过程中,宣教者大量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启发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手工部分,因为书法是极其讲究功底的一门学科,我们根据幼儿园小朋友的能力设计“福字填充”的步骤,选取了历史上名家创作的“福”字进行中空设计,让小朋友通过画笔和装饰品往这个字里面填充,在这个过程又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了小朋友对中国文字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对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产生探索的欲望。
  案例2:小学社教课程“‘偶’系列教育活动”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以国家知识传达、认识乡情市情与爱国爱乡情感启蒙为主要教育目标,同时教会他们爱老师、爱同学、爱父母及爱家乡、爱祖国等传统美德。针对这个目标我馆设计了小学社教课程“‘偶’系列教育活动”,在这个课程中,我们通过视频播放欣赏了精彩的泉州木偶剧,介绍木偶的由来、发展、传承,木偶的操作技巧和制作工艺及由此衍生的相关手艺,并着重介绍木偶头的种类、设计、雕刻。在手工制作部分,我们利用超轻彩泥可塑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利用超轻彩泥在固定的头部模板上进行木偶头创作。通过这个活动让参与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工艺的过去和现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我们通过留下任务,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更多我们国家的非遗项目,去思考这些文化遗产的未来,促使他们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探寻的兴趣和传承保护的使命感。   案列3:初中社教课程“不朽的英雄奇兵——藤牌兵”
  初中爱国主义教育以历史知识的传授和爱国信念的树立为主要教育目标,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理想信念。针对这个目标,我馆设计了初中社教课程“不朽的英雄奇兵——藤牌兵”。通过对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文物清代藤牌的介绍,让参与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的兵器,认识藤牌的工艺及由来,了解藤牌兵的历史;结合初中历史所学到的中国历史,了解福建的藤牌兵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驱荷、康熙年间的雅克萨大捷中所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样的课程让参与学生了解到中国的传统工艺,了解了古人将传统工艺与军事运用相结合的智慧,并通过这种应用在我国军事史上创造的辉煌战绩去激发参与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今后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案例4:大学生社教课程“‘那些年,影响台湾的那些人’系列讲座”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生理上已经成年,但是心理还在走向成熟,尚未达到一般成年人真正心理成熟的阶段,仍存在情绪波动大、主观片面性强、意志不够坚定等问题。但是他们比少年时期拥有更自由的信息接收途径,在今天西方思想大量渗入我国的情况下,对他们产生的冲击是巨大的。因此,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以理性爱国为教育目标,使学生学会理性爱国,懂得爱国是一腔热血而非一时冲动,爱国也要遵守法律。针对这个目标,我馆设计了大学生社教课程“‘那些年,影响台湾的那些人’系列讲座”。笔者认为,这个年龄层的学生普遍存在反叛的心理,他们并不希望直接听到结论,而是更想自己去寻找结论。因此,我们在设计讲座内容的时候,选取历史上对台湾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如沈葆桢、刘铭传、雾峰林家、板桥林家这些人,讲述他们在台湾历史上的足迹。宣传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爱国精神、拼搏精神,引导大学生去思考,当代的青年应该如何传承这种精神,如何维护祖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统一。
  (三)挖掘重大纪念日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爱国主题教育
  案例5:“教育剧场”探索性课程“十二五前夕”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教育类型百花齐放,博物馆教育剧场作为一种让参与者更加身临其境的教育模式也逐渐登上了博物馆教育的舞台。1945年10月25日,日本驻台湾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受领证上签字,然后向陈仪呈递上这份投降文书,结束了日本对台湾50年的统治,而政府在接收台湾前,为了更好地维护交接后台湾的社会秩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这段历史并不是大陆民众所熟悉的一段历史,因此,我馆在暑期期间,通过举办暑期夏令营,组织营员排演了“教育剧场”“十二五前夕”。剧中从1943年开罗会议召开达成中、英、美三国联手反攻日本的目的,确立收复台湾的定局开始,分几个场景讲述:中国政府正式启动接受台湾的筹备工作、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成立“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开办“台湾警察干部讲习班”,最后一幕是“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展示了台湾回归祖国的过程。这场剧目除了在暑期夏令营毕营仪式作为成果汇报进行演出外,在后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中,我们又重新邀请了当时参演的小演员进行演出,也受到一致好评。而参演的小演员们也在不断的排练过程中通过一场剧目了解一段历史,成为这次课程实践最直接的受教者,这也是我馆对“教育剧场”这种教育方式的一种尝试。
  (四)寻找传统和现代节日与闽台历史的契合点,开展富有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案例6:节日社教课程“‘我们的节日’系列课程之尾牙”
  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挖掘其中与历史的契合点,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是完全可行且必要的。农历十二月十六“尾牙”是流行于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台地区独特的岁时风俗,我馆通过设计“尾牙”这个节日社教课程,介绍了这个节俗的起源、演变、现状,说明保护、传承、研究闽台民间民俗文化的意义。在以学生为参与者的课程部分努力打破传统节俗、祭祀活动就是封建迷信的偏见,客观审视民间民俗长期盛行的合理性和有益之处,引导他们认知“尾牙”活动承载着先民对土地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自然崇拜的谦卑态度,从而增强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在以文史爱好者为参与者的部分则通过沙龙座谈的形式,共同剖析“尾牙”节俗的起源、演变、现状,透过表相看本质,探寻保护、传承、研究闽台民间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个人在其中担当的使命。
  (五)利用互联网覆盖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汇聚网上正能量
  案例7:线上教育课程“福建‘三女’”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获得各种信息、受到各种思想影响的过程变得更加随时、随地,这也决定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网络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针对这个情况,我馆设计了线上教育课程“福建‘三女’”,通过介绍福建三大渔女湄洲女、蟳埔女、惠安女的妆发服饰特征及内涵,挖掘福建“三女”所蕴含的闽南女子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尊老爱幼、崇德向善的核心价值,引导读者认知闽南的区域文化特征。除文字介绍以外,我们设计通过视频图片向读者展示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三女的服饰工艺品,激发读者参与兴趣,促使教育实践活动从线上变为线下,鼓励观众最终回到博物馆实地参观了解,并参与到更多的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中。
  三、展望与思考
  作为反映大陆与台湾历史关系的专题博物馆,笔者认为对青少年观众进行爱国主义和两岸历史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并建立维系祖国各民族、各地区团结统一的觉悟和理想抱负,是其很重要的任务。但因为高中生课业问题,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课程是许多博物馆所缺失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同样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空白。自2017年教育部公布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将传统文化内容正式纳入高考范围后,笔者认为,可以在课业任务相对不那么繁重的高一阶段,适量开展些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可与高中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相衔接,进行文化常识的普及,以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事件的发展启发高中生去思考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对自己的人生轨迹做出正确且积极的引导[3]。
  此外,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人民的,在长效馆校合作机制普遍建立起来的今天,如何在學校以外的场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将博物馆与社区相融合,将博物馆教育延伸到社区,让更多成年人成为博物馆教育的受众;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对广大成年人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都是博物馆宣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19.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2]杨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3]王婷.高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探析[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洪晓静(1984-),女,福建泉州,本科,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讲解员,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具有用词对仗等文化特征。楹聯文化历史悠久、用途广泛。对楹联文化的研究,可以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山西闻喜县寺底村有创作楹联的传统,在当代社会颇受重视,有固定的创作群体和传承群体,并在节庆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场合广为应用。楹联成为寺底村的标志性文化,对传统村落的振兴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楹联;文化;寺底村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愈加凸显。从基础教育开始,国家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音体美等各项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新兴教学手段的引入,使基础教育的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效果。在小学的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被认同和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充实了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给予课堂无限的活力和创新性。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小学美术课堂更加生机勃勃。基于
【摘要】波提切利的名画《春》,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绘画代表作之一,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人、神及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些理解加以探讨,试图找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解这些关系的“完美”思想境界。  【关键词】《春》;人性;神性;和谐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开端,时代需要有新的激情和活力来建构起新的社会运行模
【摘要】中国细石器及其工艺的分布是广泛而不平衡的,典型的细石器几乎都见于中国北方并且长时间延续了下来,而中国南方的细石器遗址则分布稀疏。南北方细石器在分布、延续、工艺上的差异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南北方两个存在细石器技术的遗址进行了比较,希望能从中有所启示。  【关键词】细石器;虎头梁遗址;西樵山遗址  【中图分类号】TG174 【文献标识码】A  安志敏先生曾经把细石器定义为:采用特殊的
【摘要】久石让(Joe Hisaishi)1950年出生去日本中野市,作曲家、钢琴家,早年毕业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与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多年的合作过程中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典型个人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本文选取其中一首为论述对象,试图研究其作品中的古典与现代融合的特质。①  【关键词】和声;传统;现代;序进;色彩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作曲家久石让的音乐作品在中国有着众多的听众,他
【摘要】独白是一种常见的编剧技巧,它丰富了剧场的表达手段及美学内涵。当下,在对现当代表演艺术的探索中,往往忽略了独白剧场的肢体表达,甚至觉得独白和肢体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审美维度。鉴于此,本文结合《悲情时光》的艺术实践探讨独白剧场中的肢体表达,并提出“综合有机术”的表演训练理念,期待当代剧场能呈现出更丰富的审美维度,让观众可以领略到潜藏在肢体表达中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独白剧场;肢体表达;《悲情时
【摘要】2019年以来,浙江省力推“诗路文化带”建设,努力挖掘诗路沿途的文化宝藏。金华市博物馆蕴含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对儿童在诗歌文化研学教育项目及服务“诗路金华”建设方面的作用还未凸显。本文将以金华市博物馆开展的儿童教育项目为例,探讨金华市博物馆诗歌元素与儿童诗歌文化传承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具体的博物馆文化研学项目发展模式,旨在推进博物馆在发挥服务“诗路金华”建设和儿童诗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
【摘要】清代中叶的基层社会群体伦理观念,与我国各民族的伦理文化与本民族人民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紧密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价值标准与处世方法。《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是研究清中期基层社会伦理关系、管窥清朝社会结构的重要档案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据此,本文将以《清嘉庆朝刑科题本史料辑刊》为例,从清代中期基层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和等级伦理观念三个方面,对其社会群体
【摘要】四行仓库保卫战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在上海即将沦陷之时,退守在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的战役。本文就电影艺术文本对1938年应云卫版《八百壮士》与2020年管虎版《八佰》进行对比分析,找寻经典题材主旋律电影跨时代翻拍的特点。  【关键词】八百壮士;八佰;国防电影;主旋律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5-19
【摘要】在德语被动句的学习中,德汉被动句之间的异同会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产生相应的正负迁移。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德汉被动句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揭示以汉语为母语者在德语被动句的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德汉被动句对比;“语言内”因素对比;“语言外”因素对比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一、对比语言学概述  对比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