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温人的守候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xleo3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河从德保县城悠悠向东流8公里后,河畔右岸现出一个宛若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村落——那温屯。
  大自然的神奇和厚爱,赋予了那温美丽的山水风光,屯前巍峨高耸的那当山,与屯后层峦叠嶂、苍翠绵延的百隘山遥望,反射出翠绿的亮光,把那温屯孕育得“气净、水净、土净”。不知是那温古人对大自然情有独钟,还是遵循壮家“依山傍水而居”的风俗地理择址于此,总之,那温人巧借山水之景,尽显高雅格调,一季一景,幽静和谐,壮家文化沉淀和社会时代进步,让那温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那温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每次到那温,村头那杵在河水中的十几根石杆都让我感触颇深。露出水面的上端布满了深灰色的苍苔,被风霜和岁月催生的皲裂和裂痕,烘托出一种感人的坚毅。石杆是人为凿修而成,圆柱形,直径约30厘米,高约3米,2根一组,间隔1.5米左右,有的上面横放一块约20厘米厚的石板,有的只是光秃秃地杵着,每组石杆距离均等地从河岸这边排到岸对面。这是那温古人架的石桥墩。
  我曾经向那温人求证石桥墩的年份,90多岁的老支书李老娓娓道来。李老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担任那温村支书,他告诉我,一百多年前,那温人每年都用木头搭建简易桥供本屯村民出行,但每年到汛期,洪水都把简易桥冲走。为了建造一座不惧洪水冲击的稳固桥梁,那温人经过多次商议,最后决定村里集资请3个石匠在5里外修凿石杆。石杆修凿完成后,全村男女老幼历经2个月时间,千辛万苦把石杆抬到村里,搭建了石桥墩。李老的话很朴实,让我深受感动。一百多年前的那温人,面对困难时就已知道要凝聚全村力量,这真是一个团结友爱的村庄。如果一个村庄不团结,就是一盘散沙,更不可能和睦共处。这石桥墩正是前人留给子孙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多年前,政府给那温屯修建了钢筋水泥桥,出入往来不用石头桥墩了。但那杵在河道里的石墩,不知历经多少洪峰冲击,多少河水浸泡,还是如此笔直挺立,好像那温先辈的魂魄依附在石墩上,在守候故乡!
  鉴水河流到那温屯前,天然形成了三道三四米高的小瀑布,每道小瀑布间隔一两百米不等,因而形成了三个阶梯的水潭,潭水清澈幽静,又带几分神秘的色彩。水色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下,或深蓝、或青绿、或绿中带紫,如翡翠般晶莹剔透。站在潭边,听着潺潺流水会产生许多想象,感觉河流已流淌在那温人的血液里,激荡在那温人的生活中。那温人对鉴水河倍加珍惜,河水里没有任何漂浮物。那温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是:让青山常绿,让流水欢歌,让居住温馨,让环境优美,让生活安宁,让心情舒畅。
  依山傍水的那温,土地肥沃,适合农耕,当地以种植水稻为主。糯稻是那温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根据不同的时令时节,用糯稻制作出各式可口食品,春节包粽子,制作米花、糯米脆条,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端午节包三角粽,七月十四中元节制作芭蕉叶糍粑,八月十五打月饼,九月十五制作“那”(壮语,意为田地)糍粑,霜降煮南瓜糯米饭、制作南瓜糯米饼等。那温人将“那”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演绎得最精彩的算是九月十五的“那”糍粑。这是那温人收割完稻谷之后,家家户户必须完成的一项稻作工艺。将香枫叶、黄姜、紫罗兰等植物分别捣碎,兑水烧煮后用盆盛好,把糯米分别浸泡十多个小时后隔层蒸,然后再把蒸熟的各色糯米分别放到石臼或木臼里舂,舂到无糯粒为止,最后将舂好的各色糯米团捏成糍粑。制作好的“那”糍粑不仅颜色艳丽,而且香糯可口。那温人制作“那”糍粑的另一层意义是用来祭田,预祝来年无虫无灾、风调雨顺。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牧业逐渐告别低产、单一的生产方式,向着高产、低耗、立体、复合、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模式转化。2016年,随着国家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生态农牧业和农牧观光业渐成燎原之势……2016年,那温人利用冬季闲田,第一次尝试种植白、粉、红、紫等不同颜色的格桑花,打造生态旅游景区。想不到刚一入冬,层层梯田里,各色格桑花竞相开放,无比烂漫,前来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
  那温屯的房子外墙全是橘红土色,自成一种幽雅,让人看着暖眼温心。这是一处以旧居为载体,以壮族历史文化和现代风格相互依托、相互融合展示给世人的村庄,其庄重典雅浓缩着壮家壮阔的人生历程,但又不乏儒家“穷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内涵。一幢幢小楼借着山势和立足的地势大小,建构不同样式,简朴天然,富于野趣,将人工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示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村巷是统一的石板铺就,干净又清爽。那温人将“壮”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之中,点燃了家园的热情。不论是远看还是近看,处处都呈现“看有形象,说有经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鲜活视觉。无论从任何一家门前走过,主人家都会热情招呼进屋,令人有回到久别故乡的亲切感。走进农户家中,与主人或叙友情,或议家事,或逗乐取笑,自有一番惬意快活。那温人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特色民俗民风,壮剧、山歌对唱、“二月二”龙头节、手工舂糍粑等民俗活动历久弥新,展现真正意义上的壮族“耕读”文化。
  坐落在那温屯东头的民族文化广场是乡村振兴的象征,内容涵盖民族戏台、民族展馆、旅游厕所、挡土墙、雕塑、跌水坝、驳岸、仿木拱桥、仿竹拱桥、景观亭、景石、景石叠泉、篮球場、民族景墙等,一幅“村美人富,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面屹立在鉴河岸边。
  那温屯是德保县旅游扶贫示范村,是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结对帮扶村。2019年10月,那温屯荣获“广西十大最美乡村”称号。2019年12月,那温屯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7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民宗委、百色干部学院“民族团结进步”专题研讨班确定将那温屯作为现场教学点,那温由此成为百色市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现场教学点。2020年7月,那温屯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那温人不满足于现状,除了继续重点打造“四季花海”以外,还将增添漂流、儿童乐园、森林栈道等旅游体验项目,力争以秀美风光、优美环境和特色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
  作者简介:甘海棠,壮族,广西德保县人。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百色文艺》《右江日报》等刊物。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矮马王》。
其他文献
“嗳粮”是一句壮话,汉语的意思是“吃了就有力气的饭”。这是流传在壮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年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年纪大了,体弱多病,或是旧病复发,但还没有严重到就医求药的程度,或是病情屡治不愈,就叫已经出嫁的女儿煮一碗饭送到家里给老人吃,病情就会有所好转。  送“嗳粮”的程序是这样的。首先,患病老人把自己要吃“嗳粮”的意图告诉女儿,或者女儿来探病时,觉得应该给老人送来“嗳粮”。然后,女儿择日带香支和纱纸
期刊
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多彩,各个地区在本地方言基础上融入当地特有的唱腔或伴奏乐器,形成了多种曲艺流派,如汉族的文场、渔鼓、零零落、粤曲,壮族的末伦、八音坐唱、天琴弹唱,瑶族的铃鼓……多年之前,广西大多数曲种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如今,八桂曲苑屡结硕果,少数民族曲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斩获多个全国奖项,在曲坛大放异彩,相关的传承保护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其中,包含有一
期刊
话故里  我的故乡在柳江河左岸,这条从北而来清澈见底的柳江,像娇柔温婉的淑女,千百里迤逦,顾盼着两岸青山,娉娉婷婷而来。江水流到故乡那道青石码头的下边,被一道像是从岸上青山里奔腾而出扑向江中龙身一般的石崖挡了一下,转了一个大大的回旋,稍做徘徊,袅袅娜娜地走了八里路,又与西北而来鲁莽的汉子般浑浊的红水河撞了个满怀,那相撞的地方就是远近闻名的“三江口”,这汇合的江水把江畔的三个地方分隔成了三个县(区)
期刊
男:四月插秧孤单单,   五月割麦哥最忙;   七月收谷缺个伴,   哥想邀妹结个双。  女:阿妹家里穷叮当,   清水煮粥照见梁;   竹门漏风年年过,   没有钱财买嫁妆。  男:妹是山间嫩竹笋,   哥是土里老姜根;   竹笋炒姜正合适,   哥想跟妹配成婚。  女:配不上,配不上,   一头灯草一头油;   灯草太轻油太重,   好比棉花配石头。  每年,当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诱惑每一双勤
期刊
长期以来,学界著述中国史时多以“王朝史”“汉族史”的形式展开,此种思路下,每当论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时,多是表现为王朝国家对民族地方的“征服”与“开拓”。由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呈现出的是一部部“汉化史”,仿佛少数民族是一群“被动”的或“失语”的群体。此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和主体性的姿态显然有失偏颇。中国民族史,既是汉民族的历史,也是少数民族的历史,即便是汉族的历史中,也有少数民族历史的成分,汉族与少数
期刊
夜深了,县城东南边贫困户移民安置区六能新区“老乡家园”的后山,几十栋咖啡色、白色、蓝色相间的居民楼,在银色的月光下,安静地睡着了……  这是2019年9月中旬的一个日子,正临近中秋。此刻,靠着后山的A17栋一楼一单元的102房,透出一束明亮的灯光。屋子里,户主张首帮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凝视着窗外的朦胧月色。由于室内灯光太过于强烈,屋外的月光他是看不清的。不过,他可以想象得出,松山之上一定出现了一轮明
期刊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是八个连成一片的侗族山寨。据说,很久很久以前,程阳本是荒蕪之地,直至两位叫“程”和“阳”的男子一个自北、一个从南携家眷至此,架屋定居,开荒种田,生息繁衍;再后来,杨、吴、陈、李、石等姓氏人家先后迁至此处,与程、阳两姓共同建设这片古老的家园。大伙儿都公认程、阳二氏是这块土地的祖先,于是称此处为“程阳”。清朝以来,程阳逐渐形成马安寨、岩寨、平寨、大寨、东寨、吉昌寨、平坦
期刊
洋湾村位于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伟江乡东北部,距县城约60公里,是桂林市平均海拔较高的行政村之一。初夏的一天,我随“桂林市文艺家走基层采风活动”小组前往洋湾村,了解当地脱贫攻坚情况。  车子驶出县城不久,就开始从山底沿着蜿蜒狭窄的“S”形盘山公路向山上缓缓行进。坐在中巴车上,感觉路面仅有一车宽。路虽然弯曲,但路面很好,司机大哥好本事,把车开得从容稳当,好几次中巴车与从山上下来的大货车相遇会车,都是
期刊
穿越时空隧道,畅游历史长河,中华大地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神秘的色彩、独特的风情、传奇的故事。  三堡壮族是云贵高原南麓凤凰山脉一个古老的民族,从堡上屯的巨大铺路条石、顶茂村的岑氏石楼、顶换村的王氏古城堡、拉汪屯的古建筑群,到马达屯的窗户雕刻、塘袍村的超大古井、拉马村的通衢古道、甲板村的黄氏墓碑镂刻以及谢家的秦砖汉瓦楼房、板台屯的田园风光……无不见证其沧海桑田和神秘。  三堡壮族的神秘赋存于神
期刊
摘要:在亲历过鄂西会战的黄彭寿、翟公正等下层文人笔下,没有着重强调如他们一般的经历者的痛苦,相反却饱含着不屈服、争取胜利的个体情感,甚至通过人格化伤敌的蜂、牛而使得此种感情得以延伸,从而超越战役本身,表达出下层文人伤痛之余,也表达了对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坚持抗战的乐观与勇气。他们的情怀,从对个人经历扩大到国家前途,从具体的个人扩大到对个体的超越,让同时代和后来的读者能够体会作者所传达出的相信胜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