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河从德保县城悠悠向东流8公里后,河畔右岸现出一个宛若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村落——那温屯。
大自然的神奇和厚爱,赋予了那温美丽的山水风光,屯前巍峨高耸的那当山,与屯后层峦叠嶂、苍翠绵延的百隘山遥望,反射出翠绿的亮光,把那温屯孕育得“气净、水净、土净”。不知是那温古人对大自然情有独钟,还是遵循壮家“依山傍水而居”的风俗地理择址于此,总之,那温人巧借山水之景,尽显高雅格调,一季一景,幽静和谐,壮家文化沉淀和社会时代进步,让那温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那温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每次到那温,村头那杵在河水中的十几根石杆都让我感触颇深。露出水面的上端布满了深灰色的苍苔,被风霜和岁月催生的皲裂和裂痕,烘托出一种感人的坚毅。石杆是人为凿修而成,圆柱形,直径约30厘米,高约3米,2根一组,间隔1.5米左右,有的上面横放一块约20厘米厚的石板,有的只是光秃秃地杵着,每组石杆距离均等地从河岸这边排到岸对面。这是那温古人架的石桥墩。
我曾经向那温人求证石桥墩的年份,90多岁的老支书李老娓娓道来。李老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担任那温村支书,他告诉我,一百多年前,那温人每年都用木头搭建简易桥供本屯村民出行,但每年到汛期,洪水都把简易桥冲走。为了建造一座不惧洪水冲击的稳固桥梁,那温人经过多次商议,最后决定村里集资请3个石匠在5里外修凿石杆。石杆修凿完成后,全村男女老幼历经2个月时间,千辛万苦把石杆抬到村里,搭建了石桥墩。李老的话很朴实,让我深受感动。一百多年前的那温人,面对困难时就已知道要凝聚全村力量,这真是一个团结友爱的村庄。如果一个村庄不团结,就是一盘散沙,更不可能和睦共处。这石桥墩正是前人留给子孙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多年前,政府给那温屯修建了钢筋水泥桥,出入往来不用石头桥墩了。但那杵在河道里的石墩,不知历经多少洪峰冲击,多少河水浸泡,还是如此笔直挺立,好像那温先辈的魂魄依附在石墩上,在守候故乡!
鉴水河流到那温屯前,天然形成了三道三四米高的小瀑布,每道小瀑布间隔一两百米不等,因而形成了三个阶梯的水潭,潭水清澈幽静,又带几分神秘的色彩。水色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下,或深蓝、或青绿、或绿中带紫,如翡翠般晶莹剔透。站在潭边,听着潺潺流水会产生许多想象,感觉河流已流淌在那温人的血液里,激荡在那温人的生活中。那温人对鉴水河倍加珍惜,河水里没有任何漂浮物。那温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是:让青山常绿,让流水欢歌,让居住温馨,让环境优美,让生活安宁,让心情舒畅。
依山傍水的那温,土地肥沃,适合农耕,当地以种植水稻为主。糯稻是那温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根据不同的时令时节,用糯稻制作出各式可口食品,春节包粽子,制作米花、糯米脆条,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端午节包三角粽,七月十四中元节制作芭蕉叶糍粑,八月十五打月饼,九月十五制作“那”(壮语,意为田地)糍粑,霜降煮南瓜糯米饭、制作南瓜糯米饼等。那温人将“那”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演绎得最精彩的算是九月十五的“那”糍粑。这是那温人收割完稻谷之后,家家户户必须完成的一项稻作工艺。将香枫叶、黄姜、紫罗兰等植物分别捣碎,兑水烧煮后用盆盛好,把糯米分别浸泡十多个小时后隔层蒸,然后再把蒸熟的各色糯米分别放到石臼或木臼里舂,舂到无糯粒为止,最后将舂好的各色糯米团捏成糍粑。制作好的“那”糍粑不仅颜色艳丽,而且香糯可口。那温人制作“那”糍粑的另一层意义是用来祭田,预祝来年无虫无灾、风调雨顺。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牧业逐渐告别低产、单一的生产方式,向着高产、低耗、立体、复合、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模式转化。2016年,随着国家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生态农牧业和农牧观光业渐成燎原之势……2016年,那温人利用冬季闲田,第一次尝试种植白、粉、红、紫等不同颜色的格桑花,打造生态旅游景区。想不到刚一入冬,层层梯田里,各色格桑花竞相开放,无比烂漫,前来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
那温屯的房子外墙全是橘红土色,自成一种幽雅,让人看着暖眼温心。这是一处以旧居为载体,以壮族历史文化和现代风格相互依托、相互融合展示给世人的村庄,其庄重典雅浓缩着壮家壮阔的人生历程,但又不乏儒家“穷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内涵。一幢幢小楼借着山势和立足的地势大小,建构不同样式,简朴天然,富于野趣,将人工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示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村巷是统一的石板铺就,干净又清爽。那温人将“壮”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之中,点燃了家园的热情。不论是远看还是近看,处处都呈现“看有形象,说有经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鲜活视觉。无论从任何一家门前走过,主人家都会热情招呼进屋,令人有回到久别故乡的亲切感。走进农户家中,与主人或叙友情,或议家事,或逗乐取笑,自有一番惬意快活。那温人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特色民俗民风,壮剧、山歌对唱、“二月二”龙头节、手工舂糍粑等民俗活动历久弥新,展现真正意义上的壮族“耕读”文化。
坐落在那温屯东头的民族文化广场是乡村振兴的象征,内容涵盖民族戏台、民族展馆、旅游厕所、挡土墙、雕塑、跌水坝、驳岸、仿木拱桥、仿竹拱桥、景观亭、景石、景石叠泉、篮球場、民族景墙等,一幅“村美人富,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面屹立在鉴河岸边。
那温屯是德保县旅游扶贫示范村,是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结对帮扶村。2019年10月,那温屯荣获“广西十大最美乡村”称号。2019年12月,那温屯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7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民宗委、百色干部学院“民族团结进步”专题研讨班确定将那温屯作为现场教学点,那温由此成为百色市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现场教学点。2020年7月,那温屯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那温人不满足于现状,除了继续重点打造“四季花海”以外,还将增添漂流、儿童乐园、森林栈道等旅游体验项目,力争以秀美风光、优美环境和特色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
作者简介:甘海棠,壮族,广西德保县人。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百色文艺》《右江日报》等刊物。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矮马王》。
大自然的神奇和厚爱,赋予了那温美丽的山水风光,屯前巍峨高耸的那当山,与屯后层峦叠嶂、苍翠绵延的百隘山遥望,反射出翠绿的亮光,把那温屯孕育得“气净、水净、土净”。不知是那温古人对大自然情有独钟,还是遵循壮家“依山傍水而居”的风俗地理择址于此,总之,那温人巧借山水之景,尽显高雅格调,一季一景,幽静和谐,壮家文化沉淀和社会时代进步,让那温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那温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每次到那温,村头那杵在河水中的十几根石杆都让我感触颇深。露出水面的上端布满了深灰色的苍苔,被风霜和岁月催生的皲裂和裂痕,烘托出一种感人的坚毅。石杆是人为凿修而成,圆柱形,直径约30厘米,高约3米,2根一组,间隔1.5米左右,有的上面横放一块约20厘米厚的石板,有的只是光秃秃地杵着,每组石杆距离均等地从河岸这边排到岸对面。这是那温古人架的石桥墩。
我曾经向那温人求证石桥墩的年份,90多岁的老支书李老娓娓道来。李老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担任那温村支书,他告诉我,一百多年前,那温人每年都用木头搭建简易桥供本屯村民出行,但每年到汛期,洪水都把简易桥冲走。为了建造一座不惧洪水冲击的稳固桥梁,那温人经过多次商议,最后决定村里集资请3个石匠在5里外修凿石杆。石杆修凿完成后,全村男女老幼历经2个月时间,千辛万苦把石杆抬到村里,搭建了石桥墩。李老的话很朴实,让我深受感动。一百多年前的那温人,面对困难时就已知道要凝聚全村力量,这真是一个团结友爱的村庄。如果一个村庄不团结,就是一盘散沙,更不可能和睦共处。这石桥墩正是前人留给子孙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多年前,政府给那温屯修建了钢筋水泥桥,出入往来不用石头桥墩了。但那杵在河道里的石墩,不知历经多少洪峰冲击,多少河水浸泡,还是如此笔直挺立,好像那温先辈的魂魄依附在石墩上,在守候故乡!
鉴水河流到那温屯前,天然形成了三道三四米高的小瀑布,每道小瀑布间隔一两百米不等,因而形成了三个阶梯的水潭,潭水清澈幽静,又带几分神秘的色彩。水色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下,或深蓝、或青绿、或绿中带紫,如翡翠般晶莹剔透。站在潭边,听着潺潺流水会产生许多想象,感觉河流已流淌在那温人的血液里,激荡在那温人的生活中。那温人对鉴水河倍加珍惜,河水里没有任何漂浮物。那温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是:让青山常绿,让流水欢歌,让居住温馨,让环境优美,让生活安宁,让心情舒畅。
依山傍水的那温,土地肥沃,适合农耕,当地以种植水稻为主。糯稻是那温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根据不同的时令时节,用糯稻制作出各式可口食品,春节包粽子,制作米花、糯米脆条,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端午节包三角粽,七月十四中元节制作芭蕉叶糍粑,八月十五打月饼,九月十五制作“那”(壮语,意为田地)糍粑,霜降煮南瓜糯米饭、制作南瓜糯米饼等。那温人将“那”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演绎得最精彩的算是九月十五的“那”糍粑。这是那温人收割完稻谷之后,家家户户必须完成的一项稻作工艺。将香枫叶、黄姜、紫罗兰等植物分别捣碎,兑水烧煮后用盆盛好,把糯米分别浸泡十多个小时后隔层蒸,然后再把蒸熟的各色糯米分别放到石臼或木臼里舂,舂到无糯粒为止,最后将舂好的各色糯米团捏成糍粑。制作好的“那”糍粑不仅颜色艳丽,而且香糯可口。那温人制作“那”糍粑的另一层意义是用来祭田,预祝来年无虫无灾、风调雨顺。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牧业逐渐告别低产、单一的生产方式,向着高产、低耗、立体、复合、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模式转化。2016年,随着国家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生态农牧业和农牧观光业渐成燎原之势……2016年,那温人利用冬季闲田,第一次尝试种植白、粉、红、紫等不同颜色的格桑花,打造生态旅游景区。想不到刚一入冬,层层梯田里,各色格桑花竞相开放,无比烂漫,前来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
那温屯的房子外墙全是橘红土色,自成一种幽雅,让人看着暖眼温心。这是一处以旧居为载体,以壮族历史文化和现代风格相互依托、相互融合展示给世人的村庄,其庄重典雅浓缩着壮家壮阔的人生历程,但又不乏儒家“穷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内涵。一幢幢小楼借着山势和立足的地势大小,建构不同样式,简朴天然,富于野趣,将人工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示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村巷是统一的石板铺就,干净又清爽。那温人将“壮”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之中,点燃了家园的热情。不论是远看还是近看,处处都呈现“看有形象,说有经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鲜活视觉。无论从任何一家门前走过,主人家都会热情招呼进屋,令人有回到久别故乡的亲切感。走进农户家中,与主人或叙友情,或议家事,或逗乐取笑,自有一番惬意快活。那温人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特色民俗民风,壮剧、山歌对唱、“二月二”龙头节、手工舂糍粑等民俗活动历久弥新,展现真正意义上的壮族“耕读”文化。
坐落在那温屯东头的民族文化广场是乡村振兴的象征,内容涵盖民族戏台、民族展馆、旅游厕所、挡土墙、雕塑、跌水坝、驳岸、仿木拱桥、仿竹拱桥、景观亭、景石、景石叠泉、篮球場、民族景墙等,一幅“村美人富,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面屹立在鉴河岸边。
那温屯是德保县旅游扶贫示范村,是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结对帮扶村。2019年10月,那温屯荣获“广西十大最美乡村”称号。2019年12月,那温屯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7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民宗委、百色干部学院“民族团结进步”专题研讨班确定将那温屯作为现场教学点,那温由此成为百色市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现场教学点。2020年7月,那温屯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那温人不满足于现状,除了继续重点打造“四季花海”以外,还将增添漂流、儿童乐园、森林栈道等旅游体验项目,力争以秀美风光、优美环境和特色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
作者简介:甘海棠,壮族,广西德保县人。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百色文艺》《右江日报》等刊物。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矮马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