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听、说、读、写是语文训练的内容,语文学科素养,就是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素养。听、说、读、写,四者关系密切,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四者有主有辅,阅读和写作是核心。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科素养 阅读写作 实践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听、说、读、写是语文训练的内容,语文学科素养(知识和能力),就是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素养(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从辨证法的高度看,一方面,四者关系密切,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四者之中有主有辅,阅读和写作是核心。听,事实上是用耳朵在“读”;说,事实上是用嘴巴在“写”。所以学习语文,应当以读写为主。读与写,当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那么,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做才能读写结合,相互促进呢?笔者曾作过一点思考和尝试,愿以这点浅识酌见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既然阅读、写作时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读,其本质是“吸收”;写,其本质是“应用”。 读写结合,事实上也就是一种学与用的结合。大伙都知道,我们学习的是母语,听话、说话的能力、习惯绝不是上小学以后才开始习得的,上小学后,听话、说话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语文课才有的,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上都要接受这种训练,可以说,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学生无处不在接受这种训练。虽说阅读和听话、写作和说话有差别,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是一回事,只不过听话是用耳朵去“读”,写作,是用笔头去“说”嘛!
“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如。”没有大量的阅读,就谈不上视野开阔,就谈不上知识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量变无以促质变。请仔细看看我们身旁的任课表,再细心看一下学生用的课程表,我们不难发现,为了保证学生有时间读书(主要指朗读课文),很多学校每天都安排了半个小时左右的早读课,我们干吗不好好利用它?因它能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帮助他们进行写作吗?然而,一些学校的早读课因缺乏指导,形同虚设:有的声嘶力竭,有的默无声息,有的干脆变早读课为作业课、自习课。一句话,与设置早读课的初衷相差甚远。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早读课的大好时段,不仅要让学生开口读书,而且要读得有味,读得有成,读得有瘾。同时,还要读出质量。朗读有了质量,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就会有所提高,因朗读能培养语感,它是感知课文的最好的手段,朗读“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学水平,文化素质”,再有为了拓宽学生阅读的知识面,每个学校都设有图书室和阅览室,这里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习作水平的沃土。
我们知道,真正的写作能力是从勤学苦练中获得的,无论你课上课下读的东西再多,如果懒于动手,就不会有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入学之初就使之牢固树立这样的思想,教师则勤于指导,严于监督,让学生每天就所读内容写一些作文之类东西,即是练笔头,更是练“思想”。熟能生巧,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不计较文件,不考虑成篇,努力在读写结合上开拓每日成文的做法不是不可能坚持的。以积累素材、丰富思想、锻炼文笔为主要目的的日记、周记不拘形式,只要生动活泼;每周一次大作文要严阵以待,务求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倚马可待的速写能力和考场上应付裕如的心理素质,我们应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辛劳一份收获,这种努力一定会有效的。
二.古为今用,借古鉴今
古人对阅读与写作是十分重视的,而且把读与写紧密联系结合起来,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一条根本途径。古人提倡多读。汉代词赋家杨雄说过:“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无独有偶,唐代大诗人杜甫说得更为奇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流传至今的格言,表明读和写有密切的关系,读对写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如有“神助”。书要读得多,就必须勤苦。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大师韩愈说:“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其年。”白居易也是“苦节读书”,勤奋不已的,他自称“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古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没读过私塾,当然也不了解古人学习的内幕。小时听老人讲,读私塾成天就是读书背书习文作对,而且先生挺严厉,背不了书作不好对子就撅起屁股挨板子,或者是先生用戒尺打手心。后来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更觉得私塾的可怕可憎。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私塾语文教学的课表内容:每天早起温习读书、背诵;上生书时,老师讲解毕,“命学生复述一遍,乃就位念一百遍”;午后,写字、温书、背;晚上练习作对,灯下读古诗。隔日学写诗,“逢三、八日作文,逢初一、十五作史论诗赋。”
私塾中语文教学的读与写又紧密结合。写作是一种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隔日学写诗,逢三、八日作文,逢初一、十五作史论诗赋。”从中可见私塾训练写作有两个特点:一是文件多,有诗赋、散文、史论等;二是训练密度大,学生实践机会多。至于作对,既有口头训练,又有书面练习,可说亦可写。在写的方面,古人又重视“多写多练”。因毕竟“多读乃籍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东坡志林》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时,有人问欧阳修怎样才能写好文章,他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他认为写得少,又想写出来即超过别人,这种想法是很难实现的。
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古人对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论述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以上就有关读写的问题,分析了私塾中的语文教学,摘引了一些古人的片言只语,这与古人所论及的丰富的内容相比,只是凤毛麟角,但仅就私塾中的语文教学与上述简短的引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的要求及做法,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古人重读写,目的是为了讨功名,是为了“政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学而优则仕”。这是为当时的时代所决定的,而古人读书习作的方法也不是全部可取,他们毕竟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我们除去这一层,把古人的做法论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学习语文的规律上来考虑,古人的做法及见解也不乏鲜活有益之处。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张志公先生说:“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万卷,下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也可促进读。自己有了些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欣赏的能力。”
古代的文人墨客,像三国七步成诗的曹植、南朝倚马可待的袁虎,若非平时读得多背得多,学富五车,怎能文思泉涌、才高八斗?现代文学上的名家们,哪一个又读的少背的少呢?对私塾持批判态度的鲁迅先生,其古文基础恰恰就是在私塾里打下的,听说巴老十二三岁时能背《古文观止》、茅公能背《红楼梦》等等,想必并非子虚乌有吧。没有多读多背,他们怎能写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重点突破,全面开花,这是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科素养 阅读写作 实践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听、说、读、写是语文训练的内容,语文学科素养(知识和能力),就是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素养(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从辨证法的高度看,一方面,四者关系密切,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四者之中有主有辅,阅读和写作是核心。听,事实上是用耳朵在“读”;说,事实上是用嘴巴在“写”。所以学习语文,应当以读写为主。读与写,当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那么,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做才能读写结合,相互促进呢?笔者曾作过一点思考和尝试,愿以这点浅识酌见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既然阅读、写作时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读,其本质是“吸收”;写,其本质是“应用”。 读写结合,事实上也就是一种学与用的结合。大伙都知道,我们学习的是母语,听话、说话的能力、习惯绝不是上小学以后才开始习得的,上小学后,听话、说话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语文课才有的,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上都要接受这种训练,可以说,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学生无处不在接受这种训练。虽说阅读和听话、写作和说话有差别,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是一回事,只不过听话是用耳朵去“读”,写作,是用笔头去“说”嘛!
“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如。”没有大量的阅读,就谈不上视野开阔,就谈不上知识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量变无以促质变。请仔细看看我们身旁的任课表,再细心看一下学生用的课程表,我们不难发现,为了保证学生有时间读书(主要指朗读课文),很多学校每天都安排了半个小时左右的早读课,我们干吗不好好利用它?因它能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帮助他们进行写作吗?然而,一些学校的早读课因缺乏指导,形同虚设:有的声嘶力竭,有的默无声息,有的干脆变早读课为作业课、自习课。一句话,与设置早读课的初衷相差甚远。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早读课的大好时段,不仅要让学生开口读书,而且要读得有味,读得有成,读得有瘾。同时,还要读出质量。朗读有了质量,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就会有所提高,因朗读能培养语感,它是感知课文的最好的手段,朗读“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学水平,文化素质”,再有为了拓宽学生阅读的知识面,每个学校都设有图书室和阅览室,这里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习作水平的沃土。
我们知道,真正的写作能力是从勤学苦练中获得的,无论你课上课下读的东西再多,如果懒于动手,就不会有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入学之初就使之牢固树立这样的思想,教师则勤于指导,严于监督,让学生每天就所读内容写一些作文之类东西,即是练笔头,更是练“思想”。熟能生巧,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不计较文件,不考虑成篇,努力在读写结合上开拓每日成文的做法不是不可能坚持的。以积累素材、丰富思想、锻炼文笔为主要目的的日记、周记不拘形式,只要生动活泼;每周一次大作文要严阵以待,务求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倚马可待的速写能力和考场上应付裕如的心理素质,我们应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辛劳一份收获,这种努力一定会有效的。
二.古为今用,借古鉴今
古人对阅读与写作是十分重视的,而且把读与写紧密联系结合起来,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一条根本途径。古人提倡多读。汉代词赋家杨雄说过:“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无独有偶,唐代大诗人杜甫说得更为奇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流传至今的格言,表明读和写有密切的关系,读对写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如有“神助”。书要读得多,就必须勤苦。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大师韩愈说:“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其年。”白居易也是“苦节读书”,勤奋不已的,他自称“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古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没读过私塾,当然也不了解古人学习的内幕。小时听老人讲,读私塾成天就是读书背书习文作对,而且先生挺严厉,背不了书作不好对子就撅起屁股挨板子,或者是先生用戒尺打手心。后来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更觉得私塾的可怕可憎。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私塾语文教学的课表内容:每天早起温习读书、背诵;上生书时,老师讲解毕,“命学生复述一遍,乃就位念一百遍”;午后,写字、温书、背;晚上练习作对,灯下读古诗。隔日学写诗,“逢三、八日作文,逢初一、十五作史论诗赋。”
私塾中语文教学的读与写又紧密结合。写作是一种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隔日学写诗,逢三、八日作文,逢初一、十五作史论诗赋。”从中可见私塾训练写作有两个特点:一是文件多,有诗赋、散文、史论等;二是训练密度大,学生实践机会多。至于作对,既有口头训练,又有书面练习,可说亦可写。在写的方面,古人又重视“多写多练”。因毕竟“多读乃籍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东坡志林》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时,有人问欧阳修怎样才能写好文章,他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他认为写得少,又想写出来即超过别人,这种想法是很难实现的。
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古人对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论述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以上就有关读写的问题,分析了私塾中的语文教学,摘引了一些古人的片言只语,这与古人所论及的丰富的内容相比,只是凤毛麟角,但仅就私塾中的语文教学与上述简短的引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的要求及做法,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古人重读写,目的是为了讨功名,是为了“政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学而优则仕”。这是为当时的时代所决定的,而古人读书习作的方法也不是全部可取,他们毕竟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我们除去这一层,把古人的做法论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学习语文的规律上来考虑,古人的做法及见解也不乏鲜活有益之处。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张志公先生说:“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万卷,下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也可促进读。自己有了些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欣赏的能力。”
古代的文人墨客,像三国七步成诗的曹植、南朝倚马可待的袁虎,若非平时读得多背得多,学富五车,怎能文思泉涌、才高八斗?现代文学上的名家们,哪一个又读的少背的少呢?对私塾持批判态度的鲁迅先生,其古文基础恰恰就是在私塾里打下的,听说巴老十二三岁时能背《古文观止》、茅公能背《红楼梦》等等,想必并非子虚乌有吧。没有多读多背,他们怎能写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重点突破,全面开花,这是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科学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