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数和形两大部分,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数与形也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是有联系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对应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解形”, 它是以“数”为手段,以“形”为目的,如果有些图形直接观察看不出什么规律来,这时就需要给图形赋值,如边长、角度等。 二是借助形的生动性和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即“以形助数”。它是以“形”为手段,以“数”为目的,如应用函数的图象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应用数轴直观表达不等式(组)的解集等。数形结合的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象结合起来,其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同时,我们要明白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的代数特征,对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既分析其几何意义又分析其代数意义。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赋诗:“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流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从前辈的精彩语言,可以感受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内容的主线之一,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一、解决集合问题
在集合运算中常常借助于数轴来处理集合的等运算,从而使问题得以简化,使计算快捷明了。
示例1.若不等式x>a
5+2x<3x+1的解集是x>4,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在数轴上表示5+2x<3x+1的解,即x>4,再根据条件确定a的位置,从而可得a的取值范围是a≤4。当然,也可使用口诀“大大取大”求解,但不如前者直观生动。
二、解决函数问题
借助于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函数图象的几何特征完全反映了函数的相关性质,包括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称性、单调性、周期性、最值、极值等,几何特征与数量特征紧密结合,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示例2. 某农庄计划在30亩空地上全部种植蔬菜和水果,菜农小张和果农小李分别承包了种植蔬菜和水果的任务.小张种植每亩蔬菜的工资y(元)与种植面积m(亩)之间的函数如图①所示,小李种植水果所得报酬z(元)与种植面积n(亩)之间函数关系如图②所示.
(1)如果种植蔬菜20亩,则小张种植每亩蔬菜的工资是 140 元,小张应得的工资总额是 2800元,此时,小李种植水果 10 亩,小李应得的报酬是 1500元;
(2)当10<n≤30时,求z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设农庄支付给小张和小李的总费用为w(元),当10<m≤30时,求w与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图①图②
分析:(1)根据图象数据,结合图像上点的横纵坐标的意义解答即可;
(2)设z=kn+b(k≠0),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A
(3)先求出20<m≤30时y与m的函数关系式,再分①10<m≤20时,10<m≤20;②20<m≤30时,0<n≤10两种情况,根据总费用等于两人的费用之和列式整理即可得解.
解:(1)略
(2)z=120n+300(10<n≤30);
(3)当10<m≤30时,设y=km+b,
∵函数图象经过点(10,160),(30,120),
∴10k+b=160
30k+b=120,解得k=-2
b=180,∴y=﹣2m+180,
又∵m+n=30,∴n=30﹣m,
故①当10<m≤20时,10<m≤20,
w=m(﹣2m+180)+120n+300,=m(﹣2m+180)+120(30﹣m)+300,=﹣2m2+60m+3900。
②当20<m≤30时,0<n≤10,w=m(﹣2m+180)+150n=m(﹣2m+180)+150(30﹣m)=﹣2m2+30m+4500。
所以,w与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w=-2m2+60m+3900(10<m≤20)
-2m2+30m+4500(20<m≤30)
注:本题用函数图像反映事物的规律,难点在于要读懂函数图像所表达的的实际意义,注意分类讨论和m、n不同的取值范围所对应函数关系式。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质。
示例3.如图,点A的坐标是(-1,0),点B在直线y=2x-4上运动,当线段AB最短时,求点B的坐标。
解法1.分析:易知,当直线AB与直线y=2x-4互相垂直时,线段AB最短。此时,直线AB的解析式为y=-12x-12,解方程组y=2x-4
y=-12x-12,
得解x=75
y=-65,即B(75,-65)。
此法先确定点B的位置,再利用直线的交点的求法确定点B的坐标。方程的思想简单易行。
解法2.可设B(m,2m-4),利用两点的距离公式得
AB2=(m+1)2+(2m-4)2=5m2-14m+17=5(m-75)2+365,从而得知,当m=75时,线段AB最短,此时,B的坐标是(75,-65)。
此法借助距离公式建立二次函数,通过分析函数性质求解,生动有趣。
解法3.可设B(m,2m-4),则AB=(m+1,2m-4),直线y=2x-4的一个法向量为(2,-1),由(m+1,2m-4)//(2,-1)得2(2m-4)-(-1)×(m+1)=0,从而m=75,B的坐标是(75,-65)。向量的方法可行。
三、解决不等式的问题
从题目的条件与结论出发,联系相关函数,分析其几何意义,从函数图像上找到解题的思路。
示例4. 如图,函数y=2x和y=ax+4的图象相交于点A(m,3),则不等式2x<ax+4的解集为( )
A.x< 32 B.x<3C.x>32 D. x>3
分析:先根据函数y=2x和y=ax+4的图象相交于点A(m,3),求出m的值,从而得出点A的坐标,再根据函数的图象即可得出不等式2x<ax+4的解集是x<32。
示例5.已知A(1,5),B(3,-1)两点,在x轴上取一点M,使|AM-BM|取得最大值时,则求M的坐标。
分析:如果设M(x,0),
得|AM-BM|= |(x-1)2+25-(x-3)2+1 |,
再分析此式结构,采用分子有理化等方法,将造成繁琐的计算。但是,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则思路清晰,过程简单:
做出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C,易知,MA=MC,若点M、B、C不共线,
|CM-BM| |CM-BM|=BC,可知BC与x轴的交点为所求。
又知C(1,-5),BC:y=2x-7,故M(72,0)。
显然,在直角坐标系中合理利用对称性,结合图像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一定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充分显示数形结合的伟大功效。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它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易发现解题途径,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能避免复杂的计算与推理,这在解选择题、填空题中更显其优越,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同时,也可以运用数的精确性定位、定值,寻找事物的规律,使思维达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我们在思考数学问题时,要有意识地大量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争取见图有数、有数想图,以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提升数学素养,让数学之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科研中开得更鲜艳、更美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赋诗:“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流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从前辈的精彩语言,可以感受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内容的主线之一,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一、解决集合问题
在集合运算中常常借助于数轴来处理集合的等运算,从而使问题得以简化,使计算快捷明了。
示例1.若不等式x>a
5+2x<3x+1的解集是x>4,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在数轴上表示5+2x<3x+1的解,即x>4,再根据条件确定a的位置,从而可得a的取值范围是a≤4。当然,也可使用口诀“大大取大”求解,但不如前者直观生动。
二、解决函数问题
借助于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函数图象的几何特征完全反映了函数的相关性质,包括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称性、单调性、周期性、最值、极值等,几何特征与数量特征紧密结合,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示例2. 某农庄计划在30亩空地上全部种植蔬菜和水果,菜农小张和果农小李分别承包了种植蔬菜和水果的任务.小张种植每亩蔬菜的工资y(元)与种植面积m(亩)之间的函数如图①所示,小李种植水果所得报酬z(元)与种植面积n(亩)之间函数关系如图②所示.
(1)如果种植蔬菜20亩,则小张种植每亩蔬菜的工资是 140 元,小张应得的工资总额是 2800元,此时,小李种植水果 10 亩,小李应得的报酬是 1500元;
(2)当10<n≤30时,求z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设农庄支付给小张和小李的总费用为w(元),当10<m≤30时,求w与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图①图②
分析:(1)根据图象数据,结合图像上点的横纵坐标的意义解答即可;
(2)设z=kn+b(k≠0),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A
(3)先求出20<m≤30时y与m的函数关系式,再分①10<m≤20时,10<m≤20;②20<m≤30时,0<n≤10两种情况,根据总费用等于两人的费用之和列式整理即可得解.
解:(1)略
(2)z=120n+300(10<n≤30);
(3)当10<m≤30时,设y=km+b,
∵函数图象经过点(10,160),(30,120),
∴10k+b=160
30k+b=120,解得k=-2
b=180,∴y=﹣2m+180,
又∵m+n=30,∴n=30﹣m,
故①当10<m≤20时,10<m≤20,
w=m(﹣2m+180)+120n+300,=m(﹣2m+180)+120(30﹣m)+300,=﹣2m2+60m+3900。
②当20<m≤30时,0<n≤10,w=m(﹣2m+180)+150n=m(﹣2m+180)+150(30﹣m)=﹣2m2+30m+4500。
所以,w与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w=-2m2+60m+3900(10<m≤20)
-2m2+30m+4500(20<m≤30)
注:本题用函数图像反映事物的规律,难点在于要读懂函数图像所表达的的实际意义,注意分类讨论和m、n不同的取值范围所对应函数关系式。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质。
示例3.如图,点A的坐标是(-1,0),点B在直线y=2x-4上运动,当线段AB最短时,求点B的坐标。
解法1.分析:易知,当直线AB与直线y=2x-4互相垂直时,线段AB最短。此时,直线AB的解析式为y=-12x-12,解方程组y=2x-4
y=-12x-12,
得解x=75
y=-65,即B(75,-65)。
此法先确定点B的位置,再利用直线的交点的求法确定点B的坐标。方程的思想简单易行。
解法2.可设B(m,2m-4),利用两点的距离公式得
AB2=(m+1)2+(2m-4)2=5m2-14m+17=5(m-75)2+365,从而得知,当m=75时,线段AB最短,此时,B的坐标是(75,-65)。
此法借助距离公式建立二次函数,通过分析函数性质求解,生动有趣。
解法3.可设B(m,2m-4),则AB=(m+1,2m-4),直线y=2x-4的一个法向量为(2,-1),由(m+1,2m-4)//(2,-1)得2(2m-4)-(-1)×(m+1)=0,从而m=75,B的坐标是(75,-65)。向量的方法可行。
三、解决不等式的问题
从题目的条件与结论出发,联系相关函数,分析其几何意义,从函数图像上找到解题的思路。
示例4. 如图,函数y=2x和y=ax+4的图象相交于点A(m,3),则不等式2x<ax+4的解集为( )
A.x< 32 B.x<3C.x>32 D. x>3
分析:先根据函数y=2x和y=ax+4的图象相交于点A(m,3),求出m的值,从而得出点A的坐标,再根据函数的图象即可得出不等式2x<ax+4的解集是x<32。
示例5.已知A(1,5),B(3,-1)两点,在x轴上取一点M,使|AM-BM|取得最大值时,则求M的坐标。
分析:如果设M(x,0),
得|AM-BM|= |(x-1)2+25-(x-3)2+1 |,
再分析此式结构,采用分子有理化等方法,将造成繁琐的计算。但是,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则思路清晰,过程简单:
做出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C,易知,MA=MC,若点M、B、C不共线,
|CM-BM|
又知C(1,-5),BC:y=2x-7,故M(72,0)。
显然,在直角坐标系中合理利用对称性,结合图像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一定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充分显示数形结合的伟大功效。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它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易发现解题途径,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能避免复杂的计算与推理,这在解选择题、填空题中更显其优越,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同时,也可以运用数的精确性定位、定值,寻找事物的规律,使思维达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我们在思考数学问题时,要有意识地大量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争取见图有数、有数想图,以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提升数学素养,让数学之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科研中开得更鲜艳、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