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同标准”的教学评价,无视学生个性差异,使得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随处可见。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分层次教学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来进行分层次辅导,以达到每个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有较大进步的目的。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首先,通过一学年的观察与考核,再通过多方了解,比如向学生家长、学生原毕业班主任了解,确定出学生的A、B、C类。A类学生反应敏捷,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发散思维能力强,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优等;B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尚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稍差,思维受固有模式局限大,反应也不太敏捷,学习成绩总在班级的中游水平;C类学生基础知识的漏洞多,知识结构不完整,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下等。然后在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1、教学目标分层次
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由于受到数学基础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产生了数学成绩、能力上的差别。对于成绩较差的C类学生只要求学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即可,同时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稳步发展为B 类学生;对成绩中等的B类学生要在“熟”上下功夫,注意发展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为A类学生;而对成绩优秀的A类学生要求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确定“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教学目标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确定出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目标。共同的教学目标:能够利用公式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掌握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度。不同的教学目标:C类: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B类: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进程;A类:能推导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这样使成绩较差的学生不会因太难而厌学、怕学。也使成绩优秀的学生“吃得好”、“吃得饱”。同时也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形成学生自觉学习的心理。
2、教学过程分层次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分解多项 式9(a-b)2- 4(a+b)2 ,对于 B、C两类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它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2-y2;(2)9x2- 4y2;(3)9(a- b)2- 4(a+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1)(2)题要求C组的学生掌握,第(3)题要求B类、A类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C类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这样使各类学生都参与教学,在参与活动中敢于面对困难,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3、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一种激励效应,为了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C类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对于B类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A类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作业布置分层次
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布置作业切勿一刀切,否则会使C类学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而A类学生吃不饱。为此布置课后作业要有层次性,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布置不同作业,使各类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对C类学生布置作业分量要少、难度要低、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可要求他们只做课本习题中的A组题,若仍有难度,只做课本上的例题即可。对B类学生以课后A组练习为主,选择性的做一些稍有提高的B组题目及“想一想,”。也可以选择复习资料中的一些例题做,主要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对A类学生则可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目,以综合性,提高性为主,以提高其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考试成绩分层次
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掌握知识及技能方面还存在的差距,借以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还可使学增强学习动力。检测内容着重在基础概念和基本技能,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拟定出不同层次的测试题,也可以采用同一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附加题形式等。在评价中也应分层次化。对于不同的学生在分值上也要给予不同的要求。如对A类学生80分以上达标,90分以上为优秀;B类学生60分以上为达标,80分以上为优秀;C类学生40分以上为达标,60分以上为优秀。在试卷上不出现具体分数,可用优、达标、不达标加以标注。并根据每次阶段测试的结果,对各组成员进行个别调整,这样既能使成绩差的学生经过努力后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同时也能使成绩好的学生不因成绩高而骄傲,使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总之,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 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即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注重了双基训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习能力逐渐加强,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首先,通过一学年的观察与考核,再通过多方了解,比如向学生家长、学生原毕业班主任了解,确定出学生的A、B、C类。A类学生反应敏捷,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发散思维能力强,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优等;B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尚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稍差,思维受固有模式局限大,反应也不太敏捷,学习成绩总在班级的中游水平;C类学生基础知识的漏洞多,知识结构不完整,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下等。然后在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1、教学目标分层次
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由于受到数学基础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产生了数学成绩、能力上的差别。对于成绩较差的C类学生只要求学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即可,同时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稳步发展为B 类学生;对成绩中等的B类学生要在“熟”上下功夫,注意发展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为A类学生;而对成绩优秀的A类学生要求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确定“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教学目标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确定出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目标。共同的教学目标:能够利用公式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掌握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度。不同的教学目标:C类: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B类: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进程;A类:能推导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这样使成绩较差的学生不会因太难而厌学、怕学。也使成绩优秀的学生“吃得好”、“吃得饱”。同时也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形成学生自觉学习的心理。
2、教学过程分层次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分解多项 式9(a-b)2- 4(a+b)2 ,对于 B、C两类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它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2-y2;(2)9x2- 4y2;(3)9(a- b)2- 4(a+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1)(2)题要求C组的学生掌握,第(3)题要求B类、A类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C类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这样使各类学生都参与教学,在参与活动中敢于面对困难,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3、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一种激励效应,为了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C类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对于B类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A类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作业布置分层次
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布置作业切勿一刀切,否则会使C类学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而A类学生吃不饱。为此布置课后作业要有层次性,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布置不同作业,使各类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对C类学生布置作业分量要少、难度要低、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可要求他们只做课本习题中的A组题,若仍有难度,只做课本上的例题即可。对B类学生以课后A组练习为主,选择性的做一些稍有提高的B组题目及“想一想,”。也可以选择复习资料中的一些例题做,主要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对A类学生则可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目,以综合性,提高性为主,以提高其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考试成绩分层次
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掌握知识及技能方面还存在的差距,借以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还可使学增强学习动力。检测内容着重在基础概念和基本技能,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拟定出不同层次的测试题,也可以采用同一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附加题形式等。在评价中也应分层次化。对于不同的学生在分值上也要给予不同的要求。如对A类学生80分以上达标,90分以上为优秀;B类学生60分以上为达标,80分以上为优秀;C类学生40分以上为达标,60分以上为优秀。在试卷上不出现具体分数,可用优、达标、不达标加以标注。并根据每次阶段测试的结果,对各组成员进行个别调整,这样既能使成绩差的学生经过努力后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同时也能使成绩好的学生不因成绩高而骄傲,使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总之,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 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即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注重了双基训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习能力逐渐加强,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