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是数学的核心问题,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将应用题作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甚至是唯一途径,实际上,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应该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不再将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而将问题解决贯穿于各个学习领域,从而加强了问题解决的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激疑、质疑,让学生在问题中学数学,体验问题解决历程,引发深度思考,形成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确立问题资源意识,让学生在问题背景中学习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目标要求,而且在教材中设置了解决问题和数学广角模块,很多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到了这两个模块的内容时,才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没有将问题解决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或学习方式应用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学习中,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确立问题资源意识,准确把握数学教材内容,从教材研究中挖掘丰富的课程问题资源,从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中生成丰富的问题资源,让学生基于问题进行学习。
苏教版第七册教科书第66页例题教学后有一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开始我对此困惑不解,让学生被动地、单一地去“发现”或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各尽其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新教材所蕴含的新理念很可能被教师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而实际教学中对此也发现心中无底,不过学生却能遵循丰厚的学习经历获得,左边都是本数,右边都是价钱,“本数和价钱是相对应的”,“本数发生变化,用的钱数也随着发生变化,但每一本价钱始终不变”,“本数依次相差2本,价钱跟着相差12元”,“解决下面两个问题都要用到上面两个条件”等发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认真研究教材,发现蕴含在教材中的问题要素,并由此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基于问题解决进行学习,与此同时,我们应关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学生错题等,从而生成一些新问题,形成我们的课程资源。
二、亲历问题解决进程,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
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帮助学生回顾策略产生的过程,揭示问题的实质,逐渐地引导学生从无序、单向思维向有序、多向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应让学生亲历问题的解决进程,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使问题解决策略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需要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去经历,体验,感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过程,需要实施计划、调整计划、再施计划、问题解决等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应用某种策略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中,将策略变为己有。
同时,我们还要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真切地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对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作用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我抛出一个问题:我班小红的奶奶到校长处反映了作业负担太重,要80分钟才能完成家庭作业,校长请你们帮助调查作业时间,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统计,学生发现16~40分钟内完成作业的人数最多,60分钟以上仅1人,针对统计结果,学生讨论开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多,奶奶应从小红身上找原因,”“也许小红是为了把字写好,特别认真,值得大家学习,”“还有可能小红特爱思考,一题多解了,”……统计知识帮助校长解决“问题”,更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的实际意义,感悟到统计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化,对统计的方法和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帮助不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让学生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示范、点拨、指导,让学生学会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在学理推导的过程中,在解决思路的分析中,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发现问题,学会质疑,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要按照“扶——导”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一些基本问题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积累,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在问题解决中发现问题,如在教一年级下册乘法口诀这个单元时,练习上有这样一组题目:“小红做了6个沙袋,小明也做了6个沙袋,他们一共做了多少个沙袋?”此题学生的答案是:6×2或6 6,“小红做了5个毽子,小明做了6个毽子,一共做了多少个毽子?”此题学生的答案为5 6,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说“还有不同的解法”,老师非常高兴地请同学们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顿时教室里就炸开了:“老师,我知道了,用乘加方法是5×2 1”“老师,我也知道了,用乘减做是6×2-1,”他们个个异常兴奋,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热情,又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有了富有创意的思考,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教学由“导”到“放”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猜想、验证、方程、转化、类比的探究方式与方法,在思维活动中发展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离不开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不是目的,它是为了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技能训练,提高问题解决的策略意识,提高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一、确立问题资源意识,让学生在问题背景中学习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目标要求,而且在教材中设置了解决问题和数学广角模块,很多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到了这两个模块的内容时,才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没有将问题解决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或学习方式应用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学习中,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确立问题资源意识,准确把握数学教材内容,从教材研究中挖掘丰富的课程问题资源,从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中生成丰富的问题资源,让学生基于问题进行学习。
苏教版第七册教科书第66页例题教学后有一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开始我对此困惑不解,让学生被动地、单一地去“发现”或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各尽其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新教材所蕴含的新理念很可能被教师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而实际教学中对此也发现心中无底,不过学生却能遵循丰厚的学习经历获得,左边都是本数,右边都是价钱,“本数和价钱是相对应的”,“本数发生变化,用的钱数也随着发生变化,但每一本价钱始终不变”,“本数依次相差2本,价钱跟着相差12元”,“解决下面两个问题都要用到上面两个条件”等发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认真研究教材,发现蕴含在教材中的问题要素,并由此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基于问题解决进行学习,与此同时,我们应关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学生错题等,从而生成一些新问题,形成我们的课程资源。
二、亲历问题解决进程,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
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帮助学生回顾策略产生的过程,揭示问题的实质,逐渐地引导学生从无序、单向思维向有序、多向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应让学生亲历问题的解决进程,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使问题解决策略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需要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去经历,体验,感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过程,需要实施计划、调整计划、再施计划、问题解决等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应用某种策略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中,将策略变为己有。
同时,我们还要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真切地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对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作用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我抛出一个问题:我班小红的奶奶到校长处反映了作业负担太重,要80分钟才能完成家庭作业,校长请你们帮助调查作业时间,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统计,学生发现16~40分钟内完成作业的人数最多,60分钟以上仅1人,针对统计结果,学生讨论开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多,奶奶应从小红身上找原因,”“也许小红是为了把字写好,特别认真,值得大家学习,”“还有可能小红特爱思考,一题多解了,”……统计知识帮助校长解决“问题”,更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的实际意义,感悟到统计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化,对统计的方法和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帮助不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让学生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示范、点拨、指导,让学生学会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在学理推导的过程中,在解决思路的分析中,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发现问题,学会质疑,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要按照“扶——导”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一些基本问题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积累,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在问题解决中发现问题,如在教一年级下册乘法口诀这个单元时,练习上有这样一组题目:“小红做了6个沙袋,小明也做了6个沙袋,他们一共做了多少个沙袋?”此题学生的答案是:6×2或6 6,“小红做了5个毽子,小明做了6个毽子,一共做了多少个毽子?”此题学生的答案为5 6,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说“还有不同的解法”,老师非常高兴地请同学们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顿时教室里就炸开了:“老师,我知道了,用乘加方法是5×2 1”“老师,我也知道了,用乘减做是6×2-1,”他们个个异常兴奋,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热情,又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有了富有创意的思考,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教学由“导”到“放”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猜想、验证、方程、转化、类比的探究方式与方法,在思维活动中发展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离不开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不是目的,它是为了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技能训练,提高问题解决的策略意识,提高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