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笔者通过分析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中外合资办学案例,为提高教育国际化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 中外合资办学 国际化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2(c)-0000-00
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是教育文化交流活动,而且是经济交流活动。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出现的当代,教育既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产业活动;既是文化活动,又包含经济投资行为。教育投资对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都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早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笔者通过分析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中外合资办学案例,为提高国际化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1 中外合作办学情况分析
我校自2004年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引进—嫁接—合成—本土化—国际化”的途径。经过多年实践,融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商科专业实际,自今年9月份,在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商科三个专业: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方向引入了外教授课模式,这标志着我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进入到了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图1 我校中外合资办学情况
此次外教授课的引进,主要是适用于专业平台课程,共5门课程,具体授课周数从2-3周不等,授课对象为合作办学商科项目三个专业的国际方向学生。为此,我校高度重视,采取多项措施保证其顺利实施,具体做法有:
1.1 提前做好学生的方向分流
根据引进课程,学生所在的国际教育学院将商科的每个专业分成了国际和国内两个方向,其中国际方向实行由外教授课、中方教师辅导的商科方式,并提前做好了学生方向分流的宣传方案。本着“学生自愿,学院引导,结合专业,体现兴趣”的原则,在引进外教授课课程的前一学期,实施学生方向分流。从本学期的实践来看,提前方向分流的效果较好。
1.2 制定完善的退出機制
为保障专业内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实现国际化办学的理念,确保首次外教授课的顺利进行,针对国际方向和国内方向的学生,指定了完善的退出机制,即在外教授课的前2周内,允许国际方向的学生退出到国内方向;国内方向的学生亦可在同一时间段内转入国际方向。学生均需提交书面申请(附成绩单),学生所在学院提交至教务处,审核通过后方可退出或者转入。从本学期的实践来看,选择国际方向的学生绝大多数坚持原有选择,愿意留在外教授课班,学生退出或转入的比例极小。
1.3 实施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的退出机制背后,是高度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我校主抓中外合作办学的校领导指示,要做好各个国际方向和国内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个专业内两个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高度统一,保证学生退出或转入时均能做到课程的衔接。为此,学生所在的国际教育学院和承担具体教学的管理学院高度合作,本着“体现国际特色,兼顾工大校情”的方针,六易其稿,针对项目内的会计学、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三个专业,按照预先规划的国际、国内两个方向,根据外方事先提供的外教授课课程名录,分别制定了适合各专业及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以引进的外教授课课程为各个专业主干课程,国际方向兼顾两课、国内方向兼顾限选的高度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力的保障了国际、国内方向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从本学期的实践来看,虽然极少数学生选择退出国际方向,但由于退出时间要求早、课程设置高度一致,学生学习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通过制度完善和措施得力,有效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风险,保障了双规教学的有序。
1.4 稳固辅导教师团队
本学期具体承担辅导工作的教师分别来自管理学院和经贸学院。两个学院在双语教学师资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仍抽调优质师资,设立辅导团队,积极配合外教授课。所选取的辅导教师均教授此门课程多年、教学效果较好,且英语过硬,与外教沟通无障碍。团队内设负责人,具体负责与外教、学生所在学院、课程所在学院沟通协调,充分保证了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
1.5 实施严格的中方辅导教师管理制度
听课表,外教签字,课程结束后上交学生所在学院。
1.6 提供教学设施设备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本学期外教授课,分配了外教授课的专用教室和辅导课专用教室,其中外教授课教室采用多媒体,电脑、幻灯一应俱全,方便外教展示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料;辅导课专用教室配备活动桌椅,方便进行案例教学或课堂分组讨论。此外,校图书馆积极开展电子资源使用培训,帮助项目内学生掌握检索数字文献资源的方法,更好地利用数字文献资源。
2 对外教的管理分析
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件等教学资料提前上网,每2周一次学生座谈会,反馈教学意见;合作方大学随机抽取学生做匿名课程评估,结果反馈至国外本部。近三个月的实践,我校中方教师坚持四个必须,逐步形成了适合学生、体现
我校特色的XXX模式
2.1 必须坚持跟外教随班听课
根据要求,外教在授课前需将此次授课内容的课件公布到指定网站。中方辅导课教师需提前打印,随堂携带。中方教师必须随堂跟听外教每天授课,做好听课笔记。根据本次课外教规定的授课重点,随时观察学生表情,课下及时与学生沟通,实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反馈。本学期的实践表明,这样做的好处有两方面:一是如果学生的问题较为突出,可以及时向外教反映;二是如果学生随堂没有听懂,则可以在辅导课中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之后及时反馈给外教。外教则可以根据这两种途径得到的反馈信息微调本次或者下次课程的内容,针对性增强,真正实现了外方教师、中方教师和学生三方的良性互动,为课程的顺利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必须坚持与外教实时沟通
中方辅导课程组教师抓住课前、课间、课下以及中午与外教一起吃饭的时间,随时交流对外教当天授课内容的理解,把握外教的要求,掌握外教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反馈的感受和理解,理解外教对当天辅导课的具体要求。才能做到在辅导课中有的放矢,针对当天的重点、难点进行及时的补充讲解和对考试的提前准备
2.3 必须坚持与同课程组的辅导老师互动
商务英语与沟通课程组的两位老师,坚持每天中午讨论半个小时,内容包括:外教的意见和建议、对作业的要求和解释;学生的问题和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两个课头辅导课的进度;当天辅导材料的理解和把握,讲解的重点;对外教考试要求的体会,以及如何讲解给学生去理解。四周的坚持不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4 必须坚持与学生的互动
课程组的老师鼓励学生与授课教师积极互动,鼓励其与外教的及时沟通。通过课下聊天,在线答疑,发送邮件等多种形式,积极了解学生动态,及时调整辅导课的上课方式。本课程组辅导老师基本确立了以辅导完善知识,以案例联系应用的辅导课上课形式,根据当天外教和学生的实时反馈,动态调整知识点和案例讲解的比例和时间,以期达到最好的辅导效果。
3 结语
WTO使得商务活动更加频繁地突破国家边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可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指导下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参与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且相对于国内的教育需求存在很大剩余。因此从经济利益考虑和最大限度地网络全球优秀教育对象,这些地区和国家势必在国际政策允许的条件下输出教育资源。自2001年我国加人WTO以来,大批境外大学纷纷抢滩我国教育市场,与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形成教育全球化和便捷的国际合作平台。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ofBusinesS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合作教育。
合理的中外合作办学包含两条不同的教育资源走向,其一为外国教育资源进人到中国教育市场,其二则为中国教育资源走出国门,进人国外教育市场,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由于我国教育规模和水平有限的原因,国人对外国优秀的教育资源进人中国大都持欢迎的态度,无论教学实践还是理论思考和研究都比较多。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的国度,如何将我国优秀教育资源推向国际市场并没有太多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
强,在国际交往中日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输出国内优秀教育资源无论从商业利益还是从文化交流考虑都成为必须。
参考文献
【1】Dr. Jane Knight,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The Implications of GATS, http://www.obhe.ac.uk/products/reports/pdf/march 2002.pdf
【2】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EB/OL]. http://www.moe.cn/edoas/website18/info18341.htm 2006-03-19.
【3】王福银,张宝蓉.外国优质高等教育中国化的新探索———宁波诺丁汉大学办学模式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16):33-34.
关键词 中外合资办学 国际化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2(c)-0000-00
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是教育文化交流活动,而且是经济交流活动。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出现的当代,教育既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产业活动;既是文化活动,又包含经济投资行为。教育投资对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都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早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笔者通过分析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中外合资办学案例,为提高国际化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1 中外合作办学情况分析
我校自2004年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引进—嫁接—合成—本土化—国际化”的途径。经过多年实践,融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商科专业实际,自今年9月份,在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商科三个专业: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方向引入了外教授课模式,这标志着我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进入到了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图1 我校中外合资办学情况
此次外教授课的引进,主要是适用于专业平台课程,共5门课程,具体授课周数从2-3周不等,授课对象为合作办学商科项目三个专业的国际方向学生。为此,我校高度重视,采取多项措施保证其顺利实施,具体做法有:
1.1 提前做好学生的方向分流
根据引进课程,学生所在的国际教育学院将商科的每个专业分成了国际和国内两个方向,其中国际方向实行由外教授课、中方教师辅导的商科方式,并提前做好了学生方向分流的宣传方案。本着“学生自愿,学院引导,结合专业,体现兴趣”的原则,在引进外教授课课程的前一学期,实施学生方向分流。从本学期的实践来看,提前方向分流的效果较好。
1.2 制定完善的退出機制
为保障专业内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实现国际化办学的理念,确保首次外教授课的顺利进行,针对国际方向和国内方向的学生,指定了完善的退出机制,即在外教授课的前2周内,允许国际方向的学生退出到国内方向;国内方向的学生亦可在同一时间段内转入国际方向。学生均需提交书面申请(附成绩单),学生所在学院提交至教务处,审核通过后方可退出或者转入。从本学期的实践来看,选择国际方向的学生绝大多数坚持原有选择,愿意留在外教授课班,学生退出或转入的比例极小。
1.3 实施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的退出机制背后,是高度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我校主抓中外合作办学的校领导指示,要做好各个国际方向和国内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个专业内两个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高度统一,保证学生退出或转入时均能做到课程的衔接。为此,学生所在的国际教育学院和承担具体教学的管理学院高度合作,本着“体现国际特色,兼顾工大校情”的方针,六易其稿,针对项目内的会计学、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三个专业,按照预先规划的国际、国内两个方向,根据外方事先提供的外教授课课程名录,分别制定了适合各专业及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以引进的外教授课课程为各个专业主干课程,国际方向兼顾两课、国内方向兼顾限选的高度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力的保障了国际、国内方向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从本学期的实践来看,虽然极少数学生选择退出国际方向,但由于退出时间要求早、课程设置高度一致,学生学习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通过制度完善和措施得力,有效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风险,保障了双规教学的有序。
1.4 稳固辅导教师团队
本学期具体承担辅导工作的教师分别来自管理学院和经贸学院。两个学院在双语教学师资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仍抽调优质师资,设立辅导团队,积极配合外教授课。所选取的辅导教师均教授此门课程多年、教学效果较好,且英语过硬,与外教沟通无障碍。团队内设负责人,具体负责与外教、学生所在学院、课程所在学院沟通协调,充分保证了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
1.5 实施严格的中方辅导教师管理制度
听课表,外教签字,课程结束后上交学生所在学院。
1.6 提供教学设施设备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本学期外教授课,分配了外教授课的专用教室和辅导课专用教室,其中外教授课教室采用多媒体,电脑、幻灯一应俱全,方便外教展示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料;辅导课专用教室配备活动桌椅,方便进行案例教学或课堂分组讨论。此外,校图书馆积极开展电子资源使用培训,帮助项目内学生掌握检索数字文献资源的方法,更好地利用数字文献资源。
2 对外教的管理分析
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件等教学资料提前上网,每2周一次学生座谈会,反馈教学意见;合作方大学随机抽取学生做匿名课程评估,结果反馈至国外本部。近三个月的实践,我校中方教师坚持四个必须,逐步形成了适合学生、体现
我校特色的XXX模式
2.1 必须坚持跟外教随班听课
根据要求,外教在授课前需将此次授课内容的课件公布到指定网站。中方辅导课教师需提前打印,随堂携带。中方教师必须随堂跟听外教每天授课,做好听课笔记。根据本次课外教规定的授课重点,随时观察学生表情,课下及时与学生沟通,实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反馈。本学期的实践表明,这样做的好处有两方面:一是如果学生的问题较为突出,可以及时向外教反映;二是如果学生随堂没有听懂,则可以在辅导课中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之后及时反馈给外教。外教则可以根据这两种途径得到的反馈信息微调本次或者下次课程的内容,针对性增强,真正实现了外方教师、中方教师和学生三方的良性互动,为课程的顺利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必须坚持与外教实时沟通
中方辅导课程组教师抓住课前、课间、课下以及中午与外教一起吃饭的时间,随时交流对外教当天授课内容的理解,把握外教的要求,掌握外教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反馈的感受和理解,理解外教对当天辅导课的具体要求。才能做到在辅导课中有的放矢,针对当天的重点、难点进行及时的补充讲解和对考试的提前准备
2.3 必须坚持与同课程组的辅导老师互动
商务英语与沟通课程组的两位老师,坚持每天中午讨论半个小时,内容包括:外教的意见和建议、对作业的要求和解释;学生的问题和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两个课头辅导课的进度;当天辅导材料的理解和把握,讲解的重点;对外教考试要求的体会,以及如何讲解给学生去理解。四周的坚持不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4 必须坚持与学生的互动
课程组的老师鼓励学生与授课教师积极互动,鼓励其与外教的及时沟通。通过课下聊天,在线答疑,发送邮件等多种形式,积极了解学生动态,及时调整辅导课的上课方式。本课程组辅导老师基本确立了以辅导完善知识,以案例联系应用的辅导课上课形式,根据当天外教和学生的实时反馈,动态调整知识点和案例讲解的比例和时间,以期达到最好的辅导效果。
3 结语
WTO使得商务活动更加频繁地突破国家边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可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指导下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参与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且相对于国内的教育需求存在很大剩余。因此从经济利益考虑和最大限度地网络全球优秀教育对象,这些地区和国家势必在国际政策允许的条件下输出教育资源。自2001年我国加人WTO以来,大批境外大学纷纷抢滩我国教育市场,与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形成教育全球化和便捷的国际合作平台。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ofBusinesS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合作教育。
合理的中外合作办学包含两条不同的教育资源走向,其一为外国教育资源进人到中国教育市场,其二则为中国教育资源走出国门,进人国外教育市场,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由于我国教育规模和水平有限的原因,国人对外国优秀的教育资源进人中国大都持欢迎的态度,无论教学实践还是理论思考和研究都比较多。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的国度,如何将我国优秀教育资源推向国际市场并没有太多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
强,在国际交往中日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输出国内优秀教育资源无论从商业利益还是从文化交流考虑都成为必须。
参考文献
【1】Dr. Jane Knight,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The Implications of GATS, http://www.obhe.ac.uk/products/reports/pdf/march 2002.pdf
【2】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EB/OL]. http://www.moe.cn/edoas/website18/info18341.htm 2006-03-19.
【3】王福银,张宝蓉.外国优质高等教育中国化的新探索———宁波诺丁汉大学办学模式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1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