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的“激疑”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f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统一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还是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习不思考会迷惘无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善于动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的思维门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问:“为什么?”“怎么样?”“有何根据?”“理由何在?”不但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让他们积极思考,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掌握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起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好这一个环节,就会使学生开始点燃智慧的火花,从而使整个思维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重点谈谈如何“激疑”。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学到知识,就得思考,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求知欲从某种意文上来说,就是解疑欲,解惑欲。为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教师不要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好,一包包地传授给学生,而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辩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教学中的“激疑”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阅读指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授课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时,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学生自学前,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加以启发。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学生生疑只是文章字词表面,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是什么意思,教师要指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当学生生疑加深时,教师再拓宽他们的思路,要求把他们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步步诱导,持之以恒的培养,对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的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会大提高。几乎每篇课文学生都会提出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包括对思考与练习的异议;有些课文乍看似乎没有问题,但经过独立思考,学生会提出一连串令人思索的问题。
  如学生初学契诃夫的《变色龙》时,提出赫留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瞒你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为什么他要有话没话插上这一句呢?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一会儿脱下大衣,一会儿又穿上大衣呢?文章注释里只说它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物体的颜色而改变:字典里还解释为比喻在政治上善于伪装的人。课文中明明是第二种意思,为什么编书的人不注解呢?是不是编者故意留给学生思考的呢?事情明明是从人玩狗和狗咬人引起的,为什么只写“狗咬人”这部分,而人玩狗却一笔带过?这此问题不停留在词句的表面上,连材料剪裁,谋篇布局,写作技巧都涉及了。学生独立阅读,把问号装进脑子里是思维积极的表现,大大有助于阅读的深入。
  2、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
  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激发学生思考。
  如教《孔乙已》时,我故意设疑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有的学生一愣,接着笑了,说:“不知道姓和名字,绰号叫孔乙已。”这一“愣”很有好处,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理解就准确了。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没有阻塞的地方,就没有水的流淌;没有停止,就没有行动。要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考,教师用问题堵一堵,塞一塞,一堵一塞,学生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3、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类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引导学生们开动脑筋。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怎么“仅仅有一次,她的鞭子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挑起矛盾,让学生思想碰撞,就能全神贯注阅读课文,理解词句及文章寓含的深意。
  许多事实强有力地说明:我们的大部分伟大的发现应归功于“为什么”,生活的智慧常常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使读书无疑的学生有疑,有疑才生问,有问才积极思考,追根穷源。从而,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增强学习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词采华丽,是历来人们对曹植诗赋的一致评价。在《洛神赋》中,曹植同样使用了华美的语言,塑造了洛神绝美的容貌和淑美的气质德行。笔者认为洛神即是曹植理想的象征,本文主要从《洛神赋》凝练准确的用词上,结合曹植坎坷多舛的人生经历,试论作者对理想幻灭的怨诽和执着。  关键字: 理想 雅怨 执着  《洛神赋》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君王、洛神。洛神是一位美丽纯洁的女神,从她飘忽不定的举止、哀厉弥长的长吟、掩
摘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交往与合作能力影响着人们事业的成败。如何让学生在小学期间,就培养起一种团队精神,使其具有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本文结合小学英语教学,从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课堂学习、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创设语言环境入手,探索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  关键字:英语教学 交往能力 合作能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促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
农村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经济不平等制约着经济稳步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的弊端日益凸显,两极化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也呈现严重的两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污染更加严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危机频频发生等已经成为制约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生态问题是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假冒伪劣产品所导致的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瓶
摘要:识字有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小学识字教学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身边“熟识”的语言物质材料,充分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识字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措施指导学生识字,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  关键词:识字 方法 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中考的落榜生,他们大多数是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没兴趣,如何对学困生进行管理,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体会,分析了当前中职学生学习数
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承担着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任务,党建工作在新时期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本文在论述做好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党建工作意义的基础上,分析目前二级党总
基础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之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民综合素质的关键,是促进社会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的强弱对一个人的行为以至一生能否作出贡献和成就,都有重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 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意志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体育活动又是锻炼意志的极好手段。做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而且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