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育多样化的现代教学中,不断地采用方法各异的教学模式逐渐适应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针对体育教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层教学方法,这种体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大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就分层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来分析和探讨一下。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农村体育;体育课
体育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社会和教育家的重视,只有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的生活和为社会服务,才能对家人和社会国家有所贡献。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整日精神萎靡,抱病在身,这个样子,怎么可能有发展。所以,对体育的重视可以说是对人的重视,那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分层教学法这种新颖的创新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来具体的探讨一下这个分层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尤其是在农村的运用情况。
1 分层教学法的诸多弊益
每一种新方法的产生和使用,在初级阶段都会有一定的问题出现,这里的分层教学法也逃脱不了这个宿命。分层教学法的提出是针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而提出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满足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更好的发挥特长以及扬长避短,这样说并不是为了投机取巧来降低学习难度,其实恰巧相反,这样做,不仅增加了体育老师的工作和教学难度以及复杂性,更加地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体育教学,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课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磨练。再次,分层教学模式正是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让身体方面体质比较弱的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快乐,同时,让那些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育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人才。
1.1 对高质量体育人才的要求
分层教学方法的使用,就是针对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双重要求,教师不仅要全面的掌握各个体育教学环节中的细节,还要在一定的要求下来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并且做出相应的分类和比较。分层教学方法的实施,从一定的方面就会要求在体育老师的培训和锻炼中要采用新的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采用过去一视同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就学生而言,分层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身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体育的兴趣。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体育教育的公平性。尤其是对于农村这样的环境下,体育教学的分层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满足农村孩子的学习需求。在体育设施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教学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在农村里,体育教学活动一般是在露天的操场进行的,并不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晴天的时候可以自由地享受阳光,雨天就可以搬到室内的体育馆,接受更好的体育锻炼。分层教学法可以改变在操场进行体育课教授的具体环境和教学手段。
1.2 分层教学法的实例分析
体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改革之初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现代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已经不断地注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为了适应以人为本的原则,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趋向更加的人性化。现在,就以农村的高中体育教学为例,来深入地、更加细致地分析一下分层教育法。农村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与城市相比,有着无法接近的距离,正是因为教育的相对落后,分层教学法就更加应该实行,并且长久地发展下去。现在,就以农村高中学校的篮球体育课来说,在农村饿学生都知道,学校唯一供学生使用的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土操场,每次上体育课,全班男女生都是在一起进行体育训练,因为分层法的实施,现在有了明显的改变。首先是男同学和女同学有了各自的体育领地,不会相互掺杂在一起。男同学在打篮球的时候,会根据篮球技术的不同,会接受不同的训练要求。对于低水平的学生来说,要求掌握基本的篮球规则和在原地运球两三个,然后再失去对球的掌握。处于这种阶段的学生,要求原地运球,并且逐渐适应和熟悉运球感觉与技巧,并且多加练习。对篮球有一定掌握的高水平阶段的同学,能够近距离投球并且原地运球,同时不会出现低级错误。针对这类学生,更加注重的是对篮球技术的教授和锻炼。其次,还有更高阶段的篮球水平的学生,能在几个同学的阻击中独立地完成投球,并且在防守中传球,成功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就这类学生,应该更加重视对团队精神的锻炼和培养。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农村的体育设施比较缺乏,并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严重,因此,考虑到这些因素,要不断地调整在具体的体育锻炼中的方案。
2 结语
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科学性的主导。就算是教育落后的农村设计的教学方案,也要遵从科学性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合理与科学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让农村的学生学习射击与游泳,这是很好的体育锻炼方式,但是,并不适合于农村的体育教学,一是场所的限制,二是教育设施的缺乏。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分层教学法都是应该不断地进行下去的。
参考文献
[1]邓大君.有效实施农村职校体育差异化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3(06):131-132.
[2]胡树棠,张芳琴.对农村高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下旬,2016(07):29.
[3]王定标.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积极参与中长跑的策略研究[J].关爱明天,2014(11):176-177.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顺河镇初级中学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农村体育;体育课
体育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社会和教育家的重视,只有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的生活和为社会服务,才能对家人和社会国家有所贡献。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整日精神萎靡,抱病在身,这个样子,怎么可能有发展。所以,对体育的重视可以说是对人的重视,那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分层教学法这种新颖的创新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来具体的探讨一下这个分层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尤其是在农村的运用情况。
1 分层教学法的诸多弊益
每一种新方法的产生和使用,在初级阶段都会有一定的问题出现,这里的分层教学法也逃脱不了这个宿命。分层教学法的提出是针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而提出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满足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更好的发挥特长以及扬长避短,这样说并不是为了投机取巧来降低学习难度,其实恰巧相反,这样做,不仅增加了体育老师的工作和教学难度以及复杂性,更加地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体育教学,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课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磨练。再次,分层教学模式正是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让身体方面体质比较弱的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快乐,同时,让那些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育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人才。
1.1 对高质量体育人才的要求
分层教学方法的使用,就是针对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双重要求,教师不仅要全面的掌握各个体育教学环节中的细节,还要在一定的要求下来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并且做出相应的分类和比较。分层教学方法的实施,从一定的方面就会要求在体育老师的培训和锻炼中要采用新的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采用过去一视同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就学生而言,分层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身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体育的兴趣。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体育教育的公平性。尤其是对于农村这样的环境下,体育教学的分层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满足农村孩子的学习需求。在体育设施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教学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在农村里,体育教学活动一般是在露天的操场进行的,并不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晴天的时候可以自由地享受阳光,雨天就可以搬到室内的体育馆,接受更好的体育锻炼。分层教学法可以改变在操场进行体育课教授的具体环境和教学手段。
1.2 分层教学法的实例分析
体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改革之初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现代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已经不断地注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为了适应以人为本的原则,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趋向更加的人性化。现在,就以农村的高中体育教学为例,来深入地、更加细致地分析一下分层教育法。农村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与城市相比,有着无法接近的距离,正是因为教育的相对落后,分层教学法就更加应该实行,并且长久地发展下去。现在,就以农村高中学校的篮球体育课来说,在农村饿学生都知道,学校唯一供学生使用的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土操场,每次上体育课,全班男女生都是在一起进行体育训练,因为分层法的实施,现在有了明显的改变。首先是男同学和女同学有了各自的体育领地,不会相互掺杂在一起。男同学在打篮球的时候,会根据篮球技术的不同,会接受不同的训练要求。对于低水平的学生来说,要求掌握基本的篮球规则和在原地运球两三个,然后再失去对球的掌握。处于这种阶段的学生,要求原地运球,并且逐渐适应和熟悉运球感觉与技巧,并且多加练习。对篮球有一定掌握的高水平阶段的同学,能够近距离投球并且原地运球,同时不会出现低级错误。针对这类学生,更加注重的是对篮球技术的教授和锻炼。其次,还有更高阶段的篮球水平的学生,能在几个同学的阻击中独立地完成投球,并且在防守中传球,成功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就这类学生,应该更加重视对团队精神的锻炼和培养。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农村的体育设施比较缺乏,并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严重,因此,考虑到这些因素,要不断地调整在具体的体育锻炼中的方案。
2 结语
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科学性的主导。就算是教育落后的农村设计的教学方案,也要遵从科学性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合理与科学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让农村的学生学习射击与游泳,这是很好的体育锻炼方式,但是,并不适合于农村的体育教学,一是场所的限制,二是教育设施的缺乏。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分层教学法都是应该不断地进行下去的。
参考文献
[1]邓大君.有效实施农村职校体育差异化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3(06):131-132.
[2]胡树棠,张芳琴.对农村高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下旬,2016(07):29.
[3]王定标.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积极参与中长跑的策略研究[J].关爱明天,2014(11):176-177.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顺河镇初级中学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