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到底怎么教?用教材教呗。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之本,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基。可是,我们有多少教师真正全面地审视过教材?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材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笔者曾对几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过比较,单就数量上来说,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12册教材,课文284篇,古诗(包括练习中的)51首,其他版本课文数量上相差无几。试想,在人生宝贵的童年时期,孩子平均用6天时间才学一篇文章或一首古诗,语文素养怎能得到提高?语文的根本出路在哪里?积累背诵,海量阅读,大胆表达。
课标中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很多语文教师似乎也在积极行动。不过,他们往往关注的是“读多少”,而忽视了“读什么”“怎么读”。注重量的积累,忽视了质的积淀。更成问题的是,忽略了教材在阅读中所承担的重要的引导作用,人为地将课内外阅读割裂开来。其实,教材是阅读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利用文本“教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语文阅读教学大赛上,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执教“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先生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学习的方法。赵先生是用“太阳”一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他是在利用文本教阅读。
由此看来,利用文本教阅读成了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文本学阅读呢?
一、让学生爱上阅读
著名学者李振村先生说:“学生的学科素养首先体现在对这门学科的情感和态度上,缺失了这一点,就意味着迷失了教育的方向。有了热爱,一切才有可能!”新的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学生对文本的向往喜爱之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成为“好之者”,更要成为“乐之者”。
笔者教学苏教版第八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课文不需要老师讲,就让我们自己来演一演吧?得到许可后,学生兴趣盎然,你演公仪休,他演子明,我演管家。然后是各人边读剧本,边比划起来,还有人扮起了“导演”。说剧情,背台词,化妆,准备道具,孩子们不亦乐乎,越演越像“角儿”,越演越有味儿。“演”兴未尽,还有的提出,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刚刚学过的“三顾茅庐”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呢?剧本开头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身份,方括号内舞台布景,小括号里要提示人物的动作表情、角色的服饰、对话的揣摩等,人人都是“导演”,人人都是“演员”,哪怕是“观众”,也能进行一番评头论足。还有的学生提议,本周的习作课上,进行一次课本剧表演,内容可以是语文书上的,可以是名著中的一个片断,还可以是课外读物中的自己喜欢的,先编成剧本形式,再进行设计表演。因为是他们感兴趣的,是完全由自己设计的,比赛热闹精彩,学生习作中都透露出“过把瘾”的快感。
活泼好动,游戏生活,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从不愿意“被告诉”,如果我们无视他们的兴趣,给他们讲解,什么叫独幕剧,它有哪些特点,如何揣摩人物形象等,学生能记得几何?而依据学生的兴趣,活化阅读,让阅读变得有意思,对文本充满亲切喜爱之情,自然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阅读效应”。
二、从“学什么”的视角“学阅读”
王荣生教授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思路应该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解决途径应该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难点、学习兴趣等选择教学内容)和学生怎样学才好(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语文课堂上“学什么”很关键,这由什么来确定?当然是学生需求、课标要求和文本特点所决定的。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位挑水工,每天利用一只完好水罐与一只破旧水罐为主人挑水,好水罐感到很自豪,破水罐很伤感。在挑水工一次次的点化下,破水罐终于发现,自己的破损却带来了一路花香。这个故事很受学生喜欢,我们商讨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读熟课文,了解故事说明的道理;讲故事或复述故事。
前一个目标是基础工程,读寓言就得明白借助故事说明的道理。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就是在“教内容”。确定第二个目标,考虑到故事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他们是在故事中长大的,是善于听故事、乐于演故事的。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是天然的幻想家,不仅将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富有儿童的情趣,还展示了非凡的创造力。蜜蜂与鲜花亲密地说着悄悄话;仙女们利用了缺水罐的“神奇”,为王母娘娘营造了一座人间后花园,请七个小矮人作贵宾等。他们是怎么复述的呢?有的以破水罐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惭愧—一丝快乐—伤心,再设想:破水罐最后的心态变化。有的围绕两次“道歉”,先说了“道歉”的原因,接着讲怎么“道歉”,最后是挑水工的劝慰。有的三四个同学合作,分角色入情入境地表演,分工合作,绘声绘色。还有的选择背景音乐,有滋有味。
常言道: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只要瞅准了目标,自然会迈向别有洞天的阅读世界。
三、从“怎么学”的方面“学阅读”
现代学者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海德格尔甚至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先生认为,当下的语文教学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
小学生的阅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汲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策略。阅读教学也要体现“让读”和“让学”。我们来看一看,李镇西先生是怎么做的。 “同学们,我很高兴能够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你们知道如何把一篇文言文很准确地翻译为现代文吗?我们今天学习‘狼’的主要目的是学会翻译。说到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五个字:增、删、移、留、换。”
课始,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把一篇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方法五个字,如何具体落实呢?
“‘增’,就是增加字数;‘删’,就是删去不必要或翻译出来反而影响表达的字和词;‘移’,即调整语序以适应现代汉语的习惯;‘留’,就是保留人名、地名以及和现代汉语词义、句式和习惯相同的字词;‘换’,就是古代用语与今天表达习惯差异较大的字词必须换掉,使其表达清楚。好了,我们今天就根据这五个字来试着翻译这篇课文好吗?”
整个课堂环节,他基本没有讲授,而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享。还读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底气”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就应该像李老师那样及时提供“自读”的方法和策略的支持。
阅读教学提倡把书“读薄”“读厚”。“读薄”就是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标中提出,三四年级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五六年级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我们要指导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提高概括能力。
一是围绕文章题目概括。很多课文的题目就是内容的高度概括,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二是紧扣重点语句概括。重视文章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等概括性的语句,学生就可以知晓段意或全文的大意。如,“秦兵马俑”中第四自然段的“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既交代了兵马俑的特点,又概括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三是抓住主要问题概括。如,“云雀的心愿”,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它的心愿实现了吗?四是连段串成。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每一段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可以组合而成。五是以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等。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必要的策略指导,他们会在阅读之路上走得更远,迈得更欢。
四、从“如何用”的角度“学阅读”
2011课标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课之本并非教师讲一篇一课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因此,阅读教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解读文本,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以为,“怎么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我们曾围绕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谈礼貌”这篇说理文组织了一次同题异上教研活动,三位老师都能高度关注文体,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文章“说勤奋”和“滴水穿石的启示”等,从中发现这类文章的一般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摆事实讲道理”“围绕一个道理,选取几个典型的故事”“说事拉理”,一种文体,三人各有其不同的表述,并能依据说理文的特点进行教学,关注说明的道理,关注说明道理的方法——用具体而典型的事例说话,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习一篇可以悟出说理文的一般学法。
如果学生学了说理文“谈礼貌”,只是懂得了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这就是把课文内容当作教学内容,就是“种了思品的田,荒了语文的园”。如果学生学了课文后,知道了阅读说理文要关注“几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并且知道了故事既要典型有代表性,又必须围绕中心,就掌握了阅读说理文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这样的方法,再让学生阅读类似文章,或者学写一篇说理文,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就是在借助教材学语文,学阅读。谁说阅读不可以举一反三呢?
新课标要求,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叶老在给教师的信中也强调:“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先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当学生学会浏览、略读、精读、探究多种阅读方式,在文本阅读中提高批判和思维能力,形成阅读的品位和策略,逐步学会自能读书,并成为自觉习惯时,他们自然就迈进了“善读”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
课标中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很多语文教师似乎也在积极行动。不过,他们往往关注的是“读多少”,而忽视了“读什么”“怎么读”。注重量的积累,忽视了质的积淀。更成问题的是,忽略了教材在阅读中所承担的重要的引导作用,人为地将课内外阅读割裂开来。其实,教材是阅读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利用文本“教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语文阅读教学大赛上,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执教“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先生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学习的方法。赵先生是用“太阳”一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他是在利用文本教阅读。
由此看来,利用文本教阅读成了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文本学阅读呢?
一、让学生爱上阅读
著名学者李振村先生说:“学生的学科素养首先体现在对这门学科的情感和态度上,缺失了这一点,就意味着迷失了教育的方向。有了热爱,一切才有可能!”新的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学生对文本的向往喜爱之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成为“好之者”,更要成为“乐之者”。
笔者教学苏教版第八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课文不需要老师讲,就让我们自己来演一演吧?得到许可后,学生兴趣盎然,你演公仪休,他演子明,我演管家。然后是各人边读剧本,边比划起来,还有人扮起了“导演”。说剧情,背台词,化妆,准备道具,孩子们不亦乐乎,越演越像“角儿”,越演越有味儿。“演”兴未尽,还有的提出,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刚刚学过的“三顾茅庐”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呢?剧本开头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身份,方括号内舞台布景,小括号里要提示人物的动作表情、角色的服饰、对话的揣摩等,人人都是“导演”,人人都是“演员”,哪怕是“观众”,也能进行一番评头论足。还有的学生提议,本周的习作课上,进行一次课本剧表演,内容可以是语文书上的,可以是名著中的一个片断,还可以是课外读物中的自己喜欢的,先编成剧本形式,再进行设计表演。因为是他们感兴趣的,是完全由自己设计的,比赛热闹精彩,学生习作中都透露出“过把瘾”的快感。
活泼好动,游戏生活,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从不愿意“被告诉”,如果我们无视他们的兴趣,给他们讲解,什么叫独幕剧,它有哪些特点,如何揣摩人物形象等,学生能记得几何?而依据学生的兴趣,活化阅读,让阅读变得有意思,对文本充满亲切喜爱之情,自然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阅读效应”。
二、从“学什么”的视角“学阅读”
王荣生教授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思路应该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解决途径应该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难点、学习兴趣等选择教学内容)和学生怎样学才好(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语文课堂上“学什么”很关键,这由什么来确定?当然是学生需求、课标要求和文本特点所决定的。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位挑水工,每天利用一只完好水罐与一只破旧水罐为主人挑水,好水罐感到很自豪,破水罐很伤感。在挑水工一次次的点化下,破水罐终于发现,自己的破损却带来了一路花香。这个故事很受学生喜欢,我们商讨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读熟课文,了解故事说明的道理;讲故事或复述故事。
前一个目标是基础工程,读寓言就得明白借助故事说明的道理。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就是在“教内容”。确定第二个目标,考虑到故事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他们是在故事中长大的,是善于听故事、乐于演故事的。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是天然的幻想家,不仅将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富有儿童的情趣,还展示了非凡的创造力。蜜蜂与鲜花亲密地说着悄悄话;仙女们利用了缺水罐的“神奇”,为王母娘娘营造了一座人间后花园,请七个小矮人作贵宾等。他们是怎么复述的呢?有的以破水罐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惭愧—一丝快乐—伤心,再设想:破水罐最后的心态变化。有的围绕两次“道歉”,先说了“道歉”的原因,接着讲怎么“道歉”,最后是挑水工的劝慰。有的三四个同学合作,分角色入情入境地表演,分工合作,绘声绘色。还有的选择背景音乐,有滋有味。
常言道: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只要瞅准了目标,自然会迈向别有洞天的阅读世界。
三、从“怎么学”的方面“学阅读”
现代学者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海德格尔甚至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先生认为,当下的语文教学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
小学生的阅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汲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策略。阅读教学也要体现“让读”和“让学”。我们来看一看,李镇西先生是怎么做的。 “同学们,我很高兴能够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你们知道如何把一篇文言文很准确地翻译为现代文吗?我们今天学习‘狼’的主要目的是学会翻译。说到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五个字:增、删、移、留、换。”
课始,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把一篇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方法五个字,如何具体落实呢?
“‘增’,就是增加字数;‘删’,就是删去不必要或翻译出来反而影响表达的字和词;‘移’,即调整语序以适应现代汉语的习惯;‘留’,就是保留人名、地名以及和现代汉语词义、句式和习惯相同的字词;‘换’,就是古代用语与今天表达习惯差异较大的字词必须换掉,使其表达清楚。好了,我们今天就根据这五个字来试着翻译这篇课文好吗?”
整个课堂环节,他基本没有讲授,而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享。还读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底气”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就应该像李老师那样及时提供“自读”的方法和策略的支持。
阅读教学提倡把书“读薄”“读厚”。“读薄”就是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标中提出,三四年级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五六年级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我们要指导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提高概括能力。
一是围绕文章题目概括。很多课文的题目就是内容的高度概括,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二是紧扣重点语句概括。重视文章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等概括性的语句,学生就可以知晓段意或全文的大意。如,“秦兵马俑”中第四自然段的“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既交代了兵马俑的特点,又概括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三是抓住主要问题概括。如,“云雀的心愿”,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它的心愿实现了吗?四是连段串成。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每一段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可以组合而成。五是以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等。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必要的策略指导,他们会在阅读之路上走得更远,迈得更欢。
四、从“如何用”的角度“学阅读”
2011课标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课之本并非教师讲一篇一课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因此,阅读教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解读文本,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以为,“怎么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我们曾围绕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谈礼貌”这篇说理文组织了一次同题异上教研活动,三位老师都能高度关注文体,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文章“说勤奋”和“滴水穿石的启示”等,从中发现这类文章的一般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摆事实讲道理”“围绕一个道理,选取几个典型的故事”“说事拉理”,一种文体,三人各有其不同的表述,并能依据说理文的特点进行教学,关注说明的道理,关注说明道理的方法——用具体而典型的事例说话,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习一篇可以悟出说理文的一般学法。
如果学生学了说理文“谈礼貌”,只是懂得了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这就是把课文内容当作教学内容,就是“种了思品的田,荒了语文的园”。如果学生学了课文后,知道了阅读说理文要关注“几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并且知道了故事既要典型有代表性,又必须围绕中心,就掌握了阅读说理文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这样的方法,再让学生阅读类似文章,或者学写一篇说理文,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就是在借助教材学语文,学阅读。谁说阅读不可以举一反三呢?
新课标要求,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叶老在给教师的信中也强调:“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先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当学生学会浏览、略读、精读、探究多种阅读方式,在文本阅读中提高批判和思维能力,形成阅读的品位和策略,逐步学会自能读书,并成为自觉习惯时,他们自然就迈进了“善读”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