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由于社会化和全球化的共同促进,使得我国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人们已经不足以满足于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而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这就有效促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大学作为我国重要人才和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能够为其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大学生道德培养就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教育 大学语文 人格塑造 道德培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284-01
前言
大学生作为我国建设过程中的栋梁之才,不仅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建设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推进我国进行深入的改革开放。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格和道德观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如今的很多新闻中,都有提到过大学生造成的社会伤害事件,这也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质疑。因此,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教学课程,不仅仅注重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传输,而且还能够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素质。
一、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发展现状
课程压力过大、工作压力过大都会导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较为消极的心态,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症、精神分裂现象的出现。
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大学生造成的社会伤害事件屡见不鲜。而且相关的数据表明,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研究过程中,有28%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而且这一数据还在保持不断的上升。
例如脍炙人口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件”、复旦大学“虐猫事件”等,都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这也表明了带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积极的心态素质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进行培养,能够更具有积极性[1]。
二、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1.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
首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其人格塑造[2]。
2.开拓大学生的眼界
大学语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不同的文化题材和内容对中华五千年的内涵进行传输。而且通过优秀文化作品的学习,还能欧丰富学生的人文常识,培养其博大的情怀,进而开拓大学生的眼界。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将相和》,蔺相如的大度使得廉颇惭愧不如,最终两人重修于好,成为了历史上的优秀案例。
3.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的意识,更多的是文化的沉淀。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利用多种类型的修辞手法,来增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这一点在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3]。
三、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主要措施优化
1.激发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潜能
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表明对于教育来说,其本质并不只是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味的知识灌输,在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的禁锢下,进行信息的传递。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对其人格塑造和道德培养进行提升[4]。因此,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大学语文知识、传统文化的传输,借助文学作品中的真谛和内涵,促使学生能够详细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理解作者的心思,这样才能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起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都是具备积极含义的,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从而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追求,走向阳关快乐的生活道路。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大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够全面培养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往往会给学生过多的课程,其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不言而喻。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得课程安排紧密,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基础课程,每周也顶多就是两个课时,学习知识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丰富知识的传输,并且能够及时将大学语文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进行梳理后,传输给学生。而且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需要课堂知识的传输,而且要将具有深刻内涵、经典意义的部分进行讲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能够具备较高的求知欲。
3.创新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对“教”这一环节的实施,对于学生“学”的环节并没有足够重视,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个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氛围也不够完善。这时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信息社会下的科学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常用的有基于STEAM理念的情境教学方法、双向提问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体验教学法等,这些教育方式的应用使得學生和老师都能够具备积极的学习性,并且对作品的分析,对其内涵的理解的掌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而使得大学语文的学习者能够尽情领略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并且促进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促进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培养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需要借助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大学语文课程,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人格体系,从而走向一条积极乐观的人生道路。这就要求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工作者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层次水平,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大纲和目标的弹性调控,这样才能达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从而对其人格塑造做出积极的促进。
参考文献:
[1]袁永军,冯晨静.论语文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4(18):69-70.
[2]韩雪.试论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2):140.
[3]张文杰.消费时代:精神提升与灵魂塑造不可削弱——论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10):123-125+2.
[4]王晶冰.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塑造大学生人格上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8(02):53-54+63.
【关键词】大学教育 大学语文 人格塑造 道德培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284-01
前言
大学生作为我国建设过程中的栋梁之才,不仅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建设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推进我国进行深入的改革开放。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格和道德观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如今的很多新闻中,都有提到过大学生造成的社会伤害事件,这也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质疑。因此,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教学课程,不仅仅注重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传输,而且还能够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素质。
一、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发展现状
课程压力过大、工作压力过大都会导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较为消极的心态,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症、精神分裂现象的出现。
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大学生造成的社会伤害事件屡见不鲜。而且相关的数据表明,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研究过程中,有28%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而且这一数据还在保持不断的上升。
例如脍炙人口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件”、复旦大学“虐猫事件”等,都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这也表明了带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积极的心态素质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进行培养,能够更具有积极性[1]。
二、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1.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
首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其人格塑造[2]。
2.开拓大学生的眼界
大学语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不同的文化题材和内容对中华五千年的内涵进行传输。而且通过优秀文化作品的学习,还能欧丰富学生的人文常识,培养其博大的情怀,进而开拓大学生的眼界。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将相和》,蔺相如的大度使得廉颇惭愧不如,最终两人重修于好,成为了历史上的优秀案例。
3.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的意识,更多的是文化的沉淀。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利用多种类型的修辞手法,来增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这一点在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3]。
三、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主要措施优化
1.激发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潜能
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表明对于教育来说,其本质并不只是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味的知识灌输,在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的禁锢下,进行信息的传递。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对其人格塑造和道德培养进行提升[4]。因此,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大学语文知识、传统文化的传输,借助文学作品中的真谛和内涵,促使学生能够详细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理解作者的心思,这样才能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起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都是具备积极含义的,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从而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追求,走向阳关快乐的生活道路。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大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够全面培养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往往会给学生过多的课程,其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不言而喻。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得课程安排紧密,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基础课程,每周也顶多就是两个课时,学习知识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丰富知识的传输,并且能够及时将大学语文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进行梳理后,传输给学生。而且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需要课堂知识的传输,而且要将具有深刻内涵、经典意义的部分进行讲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能够具备较高的求知欲。
3.创新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对“教”这一环节的实施,对于学生“学”的环节并没有足够重视,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个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氛围也不够完善。这时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信息社会下的科学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常用的有基于STEAM理念的情境教学方法、双向提问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体验教学法等,这些教育方式的应用使得學生和老师都能够具备积极的学习性,并且对作品的分析,对其内涵的理解的掌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而使得大学语文的学习者能够尽情领略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并且促进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促进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培养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需要借助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大学语文课程,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人格体系,从而走向一条积极乐观的人生道路。这就要求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工作者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层次水平,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大纲和目标的弹性调控,这样才能达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从而对其人格塑造做出积极的促进。
参考文献:
[1]袁永军,冯晨静.论语文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4(18):69-70.
[2]韩雪.试论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2):140.
[3]张文杰.消费时代:精神提升与灵魂塑造不可削弱——论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10):123-125+2.
[4]王晶冰.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塑造大学生人格上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8(02):53-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