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告白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pj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特素有“沉默大师”的美誉,停顿和沉默是品特戏剧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品特打破了以往强调的语言特点,用沉默这一语言来展现人物的内心。在品特眼里,人们有时候说话未必是为了交流,有时候也会用沉默来掩饰人们内心的赤裸。那些恰当的沉默反倒传达更多的含义,沉默让品特的作品变得耐人寻味,沉默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品特作品沉默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
  【关键词】沉默 语言 内心 品特的风格
  一、哈罗德·品特
  圣诞节之际,哈罗德·品特“沉默”了,这次不是他戏剧里的经典沉默,而是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戏剧事业。生前,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这样一个情形:一个破败的、小小的空间,几个被“困在”屋子里慌慌张张的人们。人们或站立,或坐着,或滔滔不绝,或沉默不语,这就是品特的戏剧,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有人说,品特戏剧中的对话是“录音机式”的对话,说说停停,停了又说,他自己在酝酿作品时,不像其他戏剧家把停顿留给演员,让演员自己去停顿话语,在品特的作品里,每一个停顿,在何时、何处沉默都要写出来。因此,在品特的语言中,充满着重复、回避、躲闪、啰嗦和沉默,而沉默使得文章意味深长。有媒体评价“品特擅长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不祥与平静状态下的噪声,这使他成为最有影响的剧作家并成为同代人模仿对象。”
  1930年10月10日,品特出生在伦敦东部哈克尼一个犹太裁缝家庭,品特没有上过大学,16岁便辍学,后来读过几个戏校,但是心中有着对英语语言文学的热爱,因此便产生了品特的第一步戏《房间》(1957)。品特27岁那年,品特的朋友想拍摄一部戏,想请品特来撰写,品特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让品特六个月内交稿,谁知品特四天就写好了,从此走上了剧本创作的道路。正是在这部剧作中,品特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不安与惶恐,近50年后,2005年,瑞典皇家文学院授予哈罗德品特诺贝尔文学奖。1958年品特完成《生日派对》一剧,但是公众反应不佳。1960年《看门人》让品特名声大震,《生日派对》使品特再受关注。品特自1975年创作独幕剧《房间》起到2000年《往事记忆》止,品特在40余年的创作中创作了五十余部舞台剧、电视剧、广播和电影脚本。值得注意的是,品特的戏剧注重人物内心的潜台词,尤其是停顿(Pause)和沉默(Silence)下的潜台词,因此,有人称之为“潜台词之王。”
  二、停顿与沉默
  1.停顿与沉默的概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写道:“短暂的沉默,在剧中叫做停顿,停顿有语气上的问题,但有的停顿是一种无声的内心动作,这种戏剧性的停顿多表现在人物心理起伏变化的时刻,如一个外部动作之后向下一个外部动作转折时,剧中人物忖度自己的处境,思考着对策,就可能出现停顿,它是一种心理过渡。有时候,沉默意味着剧中人物的自我防卫,主人公们想寻求自保之道,有时候,沉默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异化,有时候,用无声的沉默来进行有声的反叛,而这些沉默是有回声且掷地有声的。
  2.停顿与沉默的功能。沉默并不是交流的停滞,剧作家正是用沉默表现着交流双方的内心活动。位高者用沉默的方式表现了自己的不可一世,位低者则用沉默的方式表现着自己对位高者的尊重与顺从。沉默也可使剧作家的戏剧得到升华,制造了十足的悬念,为后文埋下伏笔。在刻画剧中人物时,剧作家也擅长使用沉默来表现说话人内心的慌乱以及没有信心。但是,沉默只是剧作家的写作策略,而不是空白。
  三、沉默下的自我防卫
  《看管人》是一个三人三幕剧。米克二十八、九岁,是个成功的小商人;阿斯顿三十多岁,是米克的哥哥,因接受电击疗法而变得迟钝,无法工作;戴维斯是个流浪的老头,穷困潦倒,沾染了不少坏的习气,又懒,脾气又坏,又软弱,又爱骗人。剧中一共出现大约360次的停顿,仅戴维斯自己就占了230处之多。第一幕米克一个人在屋子里,坐在床上,默不作声,仰望着天花板,目不转睛的看着桶,没有表情,接着米克又沉默了30秒。观众们屏气凝神的注视着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期待着故事慢慢的展开。
  第一幕最结尾,米克将戴维斯打倒在地,自己则走向椅子,坐下,毫无表情的注视着戴维斯,戴维斯没有与米克理论,而是不安的扭动着自己的身体,按摩着自己的胳膊,戴维斯依旧在地上没有起来,这时,舞台上是寂静的。这种寂静显示了米克优越的感和主人的地位,而戴维斯的寂静则显示了他的自卑和自我防卫。戴维斯不想再与米克理论,想了结被打事件。而第二幕一开场,两个人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姿势没有变化,也充分说明了戴维斯的懦弱、屈服和自我防卫。对抗是延续的,而戴维斯却始终是防卫的。在被阿斯顿问道自己的身世时,戴维斯停顿多处。
  例1.阿斯顿:你是威尔士人吗?
  (停顿)
  戴维斯:唔,我到处……你知道……我的意思是……我四处……
  此前,阿斯顿也在不断地询问戴维斯的身世,而戴维斯支支吾吾,始终说不出自己来自哪里,以及自己的身世。这时,阿斯顿碰触到戴维斯对于自己身份的敏感的神经。他游走于人与社会的边缘,对每个人甚至是这个社会来说他都是隐形的,他是不重要的。他也觉得外界社会是不安全的,同时,也觉得阿斯顿是不可靠的、不能信赖的。戴维斯为自己编造了一个临时身份和沉默,展现了他身份的神秘性,戴维斯心灵的大门是关闭的,他不想对外界敞开自己的心门,自我防卫做的很到位。
  四、沉默下生存的迷惘与社会的冷漠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品特的童年,同时也是的他丧失了安全感,战争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的恐惧。战争过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政治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机器取代着劳动力,人们的精神危机也随之爆发,人们在当时的社会環境中丧失了安全感,也弱化了对彼此的信任,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们对外界世界是敏感、不信任、陌生和冷漠的。从品特的《送菜升降机》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人们的心理状态,戏剧中,班和格斯之间没有很大的冲突与矛盾,相反沉默确实非常常见。   《送菜升降机》讲述的是班和格斯两位杀手的故事。在两个人身上充满着神秘。升降机最后“命令”班杀掉格斯。虽然观众们不能直接看到幕后的操纵者,但是却能感到由衷神秘的力量。最后,格斯感觉到自己在权力与命运面前是无法抗争的,于是陷入了沉默,而且是长时间的沉默。在《送菜升降机》中,一共出现了二十左右次的沉默,足以表达了格斯内心的慌乱,人们之间的漠不关心。一个人面临着迷惑和冷漠的对待,无论用多少语言来描写人们的心理状态也显得苍白无力,那一刻,格斯是绝望、迷惘和疑惑的。同时,剧本中也有这样的描写:“班翻弄着报纸,弄出很大的声响。”在那一刻,班是渴望交流的,并且试图与格斯交流,这一描写,道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班想试图改变这种冷漠的关系,但是却失败了。品特的戏让我们感到了宁静下的欲望、平淡下的不安。除了沉默,我们还能用什么面对这样一个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冷漠的社会呢?
  五、品特的沉默
  品特是个反战的作家,他反对北约空袭塞尔维亚,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品特在海德公园发表演讲:“美国这只怪兽已经失控了,我们必须坚决地挑战它,否则它的野蛮终将造成世界的毁灭。”2005年,品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人曾公开指出,获奖是因为政治的原因。2005年3月,品特宣布他已决定终止自己的剧作生涯,集中精力于政治活动,2000年的剧作《庆典》当属他的封笔之作。品特的作品,会经历时间以及读者的考验,获奖的政治原因是否存在不应该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品特在作品《山地语言》中明确的反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公带来的杀戮,对充斥世界的各种不公正境况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他的反战情绪也受到了多方的不满,有人反感他的“诚实”,想让品特沉默。2008年,品特真的沉默了,而他的“沉默”也会像他的作品一样的耐人寻味,值得人们反复品尝其中的滋味。
  品特曾自己说道,沟通太可怕了,是的,沟通时可怕的,就像一个没有随时可能炮炸的炸弹一样,谈笑间就能使得一切灰飞烟灭。在品特的戏剧中,经常使用沉默这一写作手法,品特是想通过沉默来传达一种“企图”,一种人们不想表达出来的话语。戏剧外的品特言辞犀利,有棱有角,而戏剧中的品特却是沉默不语的。1962年品特曾说过:“体验越是尖锐,表达越是含混。”沟通并不困难,理解也未必万岁,也许,品特也不知道应不应该沉默!
  参考文献: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林陵译.演员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2]哈羅德·品特.施威荣译.送菜升降机[M].荒诞戏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要重视词汇教学,运用多种方法,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拓展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文章立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词汇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词汇教学 教学策略  词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一旦学生无法记住英语词汇,那么后续的英语教学活动是无法顺利开展下去的。对此,小学英语教师要加强对词汇教学的重视程度。  一、巧用游戏,增强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摘要】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扩张,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并着眼于观察人类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关系。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试图揭示经济社会状况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将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视角,从《简·爱》、《荒凉山庄》和《奇怪的女人》这三个文本出发,试分析这些作品如何反映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权力关系。  【关键词】 经济状况 社会地位 社会交往 权力关系  一、引言
【摘要】企业实践环节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考核,是检验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一项标尺。笔者通过暑期的实习带队,对在岗实习生及企业走访,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阐述了学生在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关于问题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商务英语 在岗实习 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目前推行的是“3 1”的教学
【摘要】朗读是学生学习英语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而实际上,朗读就是指把输入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输出的有声音语言的活动。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甚至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朗读 英语 兴趣  在“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背景里,笔者通过三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通过朗读来学习英语的方式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三年来,笔者所带的班级分别是高
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教材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具有积极的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现行的新教材,它的话题具有时代感,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涉及到人文、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地理等多方面内容且贴近生活。新的教材给了我们丰富的素材,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获取充足的信息,进而夯实基础。  一、复习过程中运用教材的几点思考  1.重视教材,稳步求效率。高考全面依托新教材来对考
荒漠的西部充满野性与挑战,无边的地域总是让人把原始力量释放,虽然可以逃离名利喧嚣,但内心的激情却依旧燃烧,什么都无法阻挡。  故事就这样发生在西部荒原,为了远离战争而来于此,过的与世无争并不代表故事枯燥乏味而却越发精彩。父子四人来此开辟另一个天地,生活有滋有味,安安稳稳,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安稳,也有例外。那就是布拉德·皮特所饰演的男一号,他从小就有着放荡不羁的性格,充满着一股强烈的野性,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成长小说,其寓意深刻,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者甚多。本论文拟从圣经原型主题来探讨这部作品。本论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中作者对于童年的美好和眷恋及对于成年的堕落和厌恶,成长中的禁果诱惑以及霍尔顿的拯救孩童的理想,从而得出结论这部小说以《圣经》中失落的伊甸园、原罪和救赎思想为主题,展示成长中的困惑。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原型主题  《麦田里的
【摘要】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和玛格丽特的《飘》是闻名中外的传世佳作。目前大多相关研究立足于两者的宏观层面,而切入到大环境下的人物个体因素的细致探讨则相对比较欠缺。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姚木兰和斯嘉丽两位主人公家庭背景和感情观念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挖掘原著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姚木兰 斯嘉丽 家庭背景 爱情婚姻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和玛格丽特的《飘》是享誉中外的传世之作。其中关于女主人公姚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借鉴中外语言学家对语料库词汇教学的方法,探讨了语料库在词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利用语料库的语境共现,高效快捷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中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语境获取词义和语义特征,达到熟练掌握词汇的目的。  【关键词】语料库 词汇 高频 语境  语料库被应用于词汇教学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英国语言学家Sinclair提出,现已成为人们学习语言的重要工具。语料库是为了某个应用目
【摘要】认知语言学主张,语言是客观现实、人的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典型的“on/上”表示“目标物附着在二维的参照物表面,参照物支撑目标物”,表达该方所关系时,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而对参照物维度的认知和划分,英汉两种语言有各自的标准,本文拟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附着”这一方所关系上的异同做认知对比分析。  【关键词】空间方所 认知语义 对比分析 上 on  一、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