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翻译模式普遍强调原文和译文的对应关系,注重内容上、形式上的对等。然而,文学作品的翻译效果更应当侧重于读者的感受,让读者能够通过译文,最大程度地体会到原文背后的实际含义。采用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可以有效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本文主要分析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饮食词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功能对等;《红楼梦》;翻译
文学作品的翻译重点在于“信”,即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兼顾“达”与“雅”,即形式上的对等和内容上的对等。译文应当在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同时,充分还原读者对原文的感受。功能对等的翻译方式改变了过去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来衡量翻译水平的模式,将读者感受的还原度作为衡量翻译水平的标准,让读者能够通过译文,最大程度地体会到原文背后的实际含义。《红楼梦》中描述了大量的宴饮活动,涉及许多生僻的饮食词语,与中国饮食文化密切相关,翻译难度较大。本文主要分析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饮食词语的翻译方法,对于探索我国文学作品的功能对等翻译模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启发意义。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特点
功能对等理论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该理论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信息表达一致、符合原文的创作精神、文体通畅、还原读者对原文的感受。
1.信息表达一致。功能对等理论中所强调的“信息”不仅包含语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包含文学形象等深层信息。译者应当保证译文传达给读者的信息与原文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尽可能相同,这样才能实现“功能对等”。
2.符合原文的创作精神。翻译是对作品原文的重现,因此在翻译时应当用最自然的语言展现原文的创作精神。在文学作品领域,最好的译文不应当是原文的精准对应,而应当是原文的精神重现,因此译者应当摆脱原文用语的束缚,以原文的精神为翻译重点。
3.文体通畅。译者在充分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应当使用目的语中常用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使之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过去一些译者为了追求原文与译文的精确匹配,導致译文的可读性较差,读者难以理解文中的句式和典故等。而现代的功能对等翻译则强调使用适当的翻译手法,将原文的词句重写为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词句,仅保留原文的实际含义即可。
4.还原读者对原文的感受。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就在于保留原文背后的意义,使读者在阅读过程获得的感受与阅读原文相同。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当中,还原读者对作品的感受,比词句精准对应要更加成功。
二、翻译举例
现有的《红楼梦》译本中,最通用的是大卫·霍克斯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本)和杨宪益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两种译本都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功能对等翻译特征,其中霍译本的功能对等性质更强烈。本文对两种译本的饮食词语翻译进行比较。
1.豆腐皮包子。第五回中,宝玉在与晴雯对话时提到“豆腐皮包子”,该词在霍译本中翻译为dumplings with beancurd,在杨译本中翻译为beancurd dumplings。霍译本比较好地实现了功能对等翻译;杨译本则没有很好地阐明豆腐皮包子的特点,容易让读者误以为是豆腐馅的包子。
2.牛乳蒸羊羔。四十九回中,众人吃饭时第一道菜是“牛乳蒸羊羔”,该词在霍译本中翻译为unborn lamb stewed in milk,杨译本中翻译为a lamb embryo steamed in milk,二者分别用不同语言阐明了“羊羔”与“蒸”的含义,均实现了功能对等。
3.胭脂鹅脯。六十二回中,柳家遣人送来一碟“胭脂鹅脯”,该词在霍译本中翻译为red salted goose-slices,在杨译本中翻译为salted goose。霍译本用red体现出胭脂鹅脯的红色,用slices表明鹅脯的片状形态,因此比杨译本更为形象、准确,实现了功能对等。
4.绿畦香稻粳米饭。六十二回中,柳家还送来一碗“绿畦香稻粳米饭”,该词在霍译本中翻译为green rice,在杨译本中翻译为congee。霍译本比较接近原文的含义,部分实现了功能对等,但还不够完善。杨译本使用的congee一词通常指稀饭或汤,与原文所说的“粳米饭”存在差异,没有实现功能对等。
5.红稻米粥。七十五回中,贾母吃了半碗“红稻米粥”,然后吩咐给王熙凤送去。该词在霍译本中翻译为Red “Emperor” rice,在杨译本中翻译为special red rice。红稻米在古时属于御用米,因此霍译本使用Emperor一词,使读者更能体会其价值,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相一致,实现了功能对等。杨译本使用special,未能充分体现红稻米粥的特点,稍显逊色。
三、结论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需要使用一些翻译技巧,对原文和目的语都要具备充分的词汇认知能力,这样才能使读者通过译文得到接近原文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丁媛.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红楼梦》饮食词语的翻译[D].兰州交通大学,2017.
[2]杨丁弋.功能对等:《红楼梦》食物名称英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关键词】功能对等;《红楼梦》;翻译
文学作品的翻译重点在于“信”,即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兼顾“达”与“雅”,即形式上的对等和内容上的对等。译文应当在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同时,充分还原读者对原文的感受。功能对等的翻译方式改变了过去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来衡量翻译水平的模式,将读者感受的还原度作为衡量翻译水平的标准,让读者能够通过译文,最大程度地体会到原文背后的实际含义。《红楼梦》中描述了大量的宴饮活动,涉及许多生僻的饮食词语,与中国饮食文化密切相关,翻译难度较大。本文主要分析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饮食词语的翻译方法,对于探索我国文学作品的功能对等翻译模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启发意义。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特点
功能对等理论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该理论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信息表达一致、符合原文的创作精神、文体通畅、还原读者对原文的感受。
1.信息表达一致。功能对等理论中所强调的“信息”不仅包含语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包含文学形象等深层信息。译者应当保证译文传达给读者的信息与原文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尽可能相同,这样才能实现“功能对等”。
2.符合原文的创作精神。翻译是对作品原文的重现,因此在翻译时应当用最自然的语言展现原文的创作精神。在文学作品领域,最好的译文不应当是原文的精准对应,而应当是原文的精神重现,因此译者应当摆脱原文用语的束缚,以原文的精神为翻译重点。
3.文体通畅。译者在充分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应当使用目的语中常用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使之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过去一些译者为了追求原文与译文的精确匹配,導致译文的可读性较差,读者难以理解文中的句式和典故等。而现代的功能对等翻译则强调使用适当的翻译手法,将原文的词句重写为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词句,仅保留原文的实际含义即可。
4.还原读者对原文的感受。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就在于保留原文背后的意义,使读者在阅读过程获得的感受与阅读原文相同。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当中,还原读者对作品的感受,比词句精准对应要更加成功。
二、翻译举例
现有的《红楼梦》译本中,最通用的是大卫·霍克斯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本)和杨宪益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两种译本都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功能对等翻译特征,其中霍译本的功能对等性质更强烈。本文对两种译本的饮食词语翻译进行比较。
1.豆腐皮包子。第五回中,宝玉在与晴雯对话时提到“豆腐皮包子”,该词在霍译本中翻译为dumplings with beancurd,在杨译本中翻译为beancurd dumplings。霍译本比较好地实现了功能对等翻译;杨译本则没有很好地阐明豆腐皮包子的特点,容易让读者误以为是豆腐馅的包子。
2.牛乳蒸羊羔。四十九回中,众人吃饭时第一道菜是“牛乳蒸羊羔”,该词在霍译本中翻译为unborn lamb stewed in milk,杨译本中翻译为a lamb embryo steamed in milk,二者分别用不同语言阐明了“羊羔”与“蒸”的含义,均实现了功能对等。
3.胭脂鹅脯。六十二回中,柳家遣人送来一碟“胭脂鹅脯”,该词在霍译本中翻译为red salted goose-slices,在杨译本中翻译为salted goose。霍译本用red体现出胭脂鹅脯的红色,用slices表明鹅脯的片状形态,因此比杨译本更为形象、准确,实现了功能对等。
4.绿畦香稻粳米饭。六十二回中,柳家还送来一碗“绿畦香稻粳米饭”,该词在霍译本中翻译为green rice,在杨译本中翻译为congee。霍译本比较接近原文的含义,部分实现了功能对等,但还不够完善。杨译本使用的congee一词通常指稀饭或汤,与原文所说的“粳米饭”存在差异,没有实现功能对等。
5.红稻米粥。七十五回中,贾母吃了半碗“红稻米粥”,然后吩咐给王熙凤送去。该词在霍译本中翻译为Red “Emperor” rice,在杨译本中翻译为special red rice。红稻米在古时属于御用米,因此霍译本使用Emperor一词,使读者更能体会其价值,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相一致,实现了功能对等。杨译本使用special,未能充分体现红稻米粥的特点,稍显逊色。
三、结论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需要使用一些翻译技巧,对原文和目的语都要具备充分的词汇认知能力,这样才能使读者通过译文得到接近原文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丁媛.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红楼梦》饮食词语的翻译[D].兰州交通大学,2017.
[2]杨丁弋.功能对等:《红楼梦》食物名称英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