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三年来,笔者一直承担学校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负责的是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尝试最多的是探究性学习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语文课堂引用探究性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
1.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李时珍》这篇老课文大部分教师都教过多次,课文的要点在于把握李时珍花了27年重新编写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本草纲目》,为了编写这部书,李时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课文对李时珍重新编写《本草纲目》的原因,做了明确的说明:以前的药物书有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记错了药性和药效、有些没有说明生长情况。
不少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大多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中提到的旧药物书中有不全、不对和不详的缺点,就算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笔者在这一篇目的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例如,有些学生问:“书中记载的‘不详’的药物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接着我因势利导,说:“你们的这一问题很专业,更需要你们自己花大力气去探讨。”为此,我制订了一份包括探究时间安排、分工、交流、汇总得出结论等内容的探究计划。这样的引导,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他们亲自去了中医门诊,走访了许多老中医,采访了药剂师,了解到了中医中药的相关知识:如果药的形状和生长情况没有记全,会把许多形状相似的中药搞混,这样药性和药效就相差甚远,轻者不能医治病人的病,重者会危及生命。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补充。学生们采用这种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得到了很多收获。
2.培养学生探索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尊重每个学生探索的自主性、独立性;其次是根据个体条件,灵活机动的设置不同的探究方式方法或者侧重面,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下面是我们年级组共同备课的一个案例:
《绮丽神秘的星球色彩》是一篇阅读课文,讲述的是星球的色彩及形成的原因,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我们在备课时应从题目入手,引发学生探究星球色彩及成因的兴趣,而求知的“愤悱”心理状态是导致自学行为发生的直接心理动力源。
我们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用灵活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把分组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交流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通过汇报和讨论,解决了自己的疑问,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提问题、谈感受,不仅懂得了星球色彩的形成原因,还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有的说:“我喜欢银白色的月光,那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的光亮;但月球的颜色也透出一种忧郁情绪,我们应该思考:它到底忧伤什么,尤其是云层半盖着它的时候。”也有的学生采用情景化表现方式,把自己当作星球向我们介绍:“我是太阳系中的沙尘暴王国——火星。我的表面是一层红褐色的沙石,我的沙石中含有许多氧化铁等物质,所以形成了这种颜色……怎么样,听起来让人望而生畏吧!”……
在组织学生汇报成果时,反馈的信息表明,语文课探究性学习达到了预期目标和效果:一是大幅度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质量;二是自学调控预期效果明显;三是有效激励了学生之间的自学竞争。我们体会到:教师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反馈的知识适时点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探究得到的资料对课文内容作了充分和有益的补充,对此,我们听课的教师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3.围绕主题,分工合作
分工合作方式可以灵活掌握,如人员安排、任务分配、交流方式、汇报方式等。以《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为例,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叫鸣,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第二课时是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解决第一课时提出的问题——“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是全文的重点、难点。我给各小组布置任务:四人小组中,一人找出有关“老人喂海鸥”的句子;一人找“老人给海鸥起名”的句子;一人从这些句子中找出重点词语品味,揣摩;一人用朗读的方式展示。每组轮流派出一名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汇报,讲台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始终站在一旁听学生的发言。
由于小组中已通过分工、讨论,负责汇报的学生十分自信,也有不少学生站起来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接着由其他小组代表轮流上台讲解,全班学生或听或讲或补充,全体参与,各显其能,态度认真、逻辑严谨、思想空前活跃。教师只需在关键的时候站出来提示、点拨、点评。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 获取知识。
课堂上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分工与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活力和尊重科学的态度,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性教学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结论
1.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探究式学习一改以往的学习方式,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情感体验, 自主建构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而探究这些课文只是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和探究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这也是强调语文学习方式自主探究的主要原因。
2.多元探究方式为广大师生开辟了新的探究渠道
如发现式探究、合作讨论式探究、拓展思维式探究、角色体验式探究以及实践性探究等等,每一种探究结果,都妙趣横生,会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3.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领域
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先进性,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教师身份的转换
教师是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所以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冲突、融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绝非简单的放羊式或保姆式的活动。事实上,开展探究性教学,同样是一个教师快速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名教师,对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究,首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提炼出探究式学习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其次探究学习的结果,不应满足于教师所期望的答案,更重要的是面对实际问题,如何引发学生思考,协助学生如何自己解决问题。
(责编 张亚莎)
一、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
1.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李时珍》这篇老课文大部分教师都教过多次,课文的要点在于把握李时珍花了27年重新编写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本草纲目》,为了编写这部书,李时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课文对李时珍重新编写《本草纲目》的原因,做了明确的说明:以前的药物书有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记错了药性和药效、有些没有说明生长情况。
不少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大多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中提到的旧药物书中有不全、不对和不详的缺点,就算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笔者在这一篇目的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例如,有些学生问:“书中记载的‘不详’的药物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接着我因势利导,说:“你们的这一问题很专业,更需要你们自己花大力气去探讨。”为此,我制订了一份包括探究时间安排、分工、交流、汇总得出结论等内容的探究计划。这样的引导,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他们亲自去了中医门诊,走访了许多老中医,采访了药剂师,了解到了中医中药的相关知识:如果药的形状和生长情况没有记全,会把许多形状相似的中药搞混,这样药性和药效就相差甚远,轻者不能医治病人的病,重者会危及生命。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补充。学生们采用这种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得到了很多收获。
2.培养学生探索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尊重每个学生探索的自主性、独立性;其次是根据个体条件,灵活机动的设置不同的探究方式方法或者侧重面,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下面是我们年级组共同备课的一个案例:
《绮丽神秘的星球色彩》是一篇阅读课文,讲述的是星球的色彩及形成的原因,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我们在备课时应从题目入手,引发学生探究星球色彩及成因的兴趣,而求知的“愤悱”心理状态是导致自学行为发生的直接心理动力源。
我们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用灵活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把分组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交流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通过汇报和讨论,解决了自己的疑问,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提问题、谈感受,不仅懂得了星球色彩的形成原因,还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有的说:“我喜欢银白色的月光,那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的光亮;但月球的颜色也透出一种忧郁情绪,我们应该思考:它到底忧伤什么,尤其是云层半盖着它的时候。”也有的学生采用情景化表现方式,把自己当作星球向我们介绍:“我是太阳系中的沙尘暴王国——火星。我的表面是一层红褐色的沙石,我的沙石中含有许多氧化铁等物质,所以形成了这种颜色……怎么样,听起来让人望而生畏吧!”……
在组织学生汇报成果时,反馈的信息表明,语文课探究性学习达到了预期目标和效果:一是大幅度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质量;二是自学调控预期效果明显;三是有效激励了学生之间的自学竞争。我们体会到:教师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反馈的知识适时点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探究得到的资料对课文内容作了充分和有益的补充,对此,我们听课的教师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3.围绕主题,分工合作
分工合作方式可以灵活掌握,如人员安排、任务分配、交流方式、汇报方式等。以《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为例,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叫鸣,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第二课时是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解决第一课时提出的问题——“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是全文的重点、难点。我给各小组布置任务:四人小组中,一人找出有关“老人喂海鸥”的句子;一人找“老人给海鸥起名”的句子;一人从这些句子中找出重点词语品味,揣摩;一人用朗读的方式展示。每组轮流派出一名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汇报,讲台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始终站在一旁听学生的发言。
由于小组中已通过分工、讨论,负责汇报的学生十分自信,也有不少学生站起来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接着由其他小组代表轮流上台讲解,全班学生或听或讲或补充,全体参与,各显其能,态度认真、逻辑严谨、思想空前活跃。教师只需在关键的时候站出来提示、点拨、点评。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 获取知识。
课堂上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分工与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活力和尊重科学的态度,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性教学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结论
1.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探究式学习一改以往的学习方式,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情感体验, 自主建构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而探究这些课文只是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和探究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这也是强调语文学习方式自主探究的主要原因。
2.多元探究方式为广大师生开辟了新的探究渠道
如发现式探究、合作讨论式探究、拓展思维式探究、角色体验式探究以及实践性探究等等,每一种探究结果,都妙趣横生,会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3.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领域
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先进性,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教师身份的转换
教师是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所以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冲突、融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绝非简单的放羊式或保姆式的活动。事实上,开展探究性教学,同样是一个教师快速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名教师,对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究,首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提炼出探究式学习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其次探究学习的结果,不应满足于教师所期望的答案,更重要的是面对实际问题,如何引发学生思考,协助学生如何自己解决问题。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