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图画密码培养读图能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b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画是绘本的灵魂与生命,它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典型的象征形态,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文字无法达到的独特效果,其形象性和整体性更符合儿童的阅读和认知模式。为此,借由绘本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训练“图感”,发现图画的意涵和功用,培养读图能力,在当今读图时代出现有其必然性。实践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一、线索预测法
  读绘本,首先要学会预测。但预测不是随意地猜猜看,而是根据读到的信息(本文指图像信息)以及信息反映的各种关系、相关背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方式,联结学生已有经验,去理解故事前后画面之间连贯、动态的内在关联,判断事实的因果关系,预测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故事的结局。良好的“图感”源于有依有据地预测、推断。
  我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测流程,它基本适用于大多数绘本。看封面预测故事内容——看插图预测情节发展——查验预测——看封底预测故事结局——回顾预测,线索对应。练习中,需要不断追问学生,“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预测?”“是哪一个线索帮助你做出这样的预测?”“你的预测有变吗?图中的什么让你产生了变化?”学生在观察、发现、再观察、再发现中,来来回回不断地练习“读”图,逐渐养成图像思考的习惯,发展从观察出发的推理能力。
  教学绘本《小熊奇兵》时,我是这样引领学生观察图画,寻找线索,大胆预测的。
  1. 看封面预测。小熊奇兵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他手中的笔,脚上的滑轮用来干什么?橱窗里陈列的各色脸谱呢?
  2看插图预测。从这幅图中,你预测到了什么?图片呈现的是一个动物集中营,缠绕的铁丝网、黑色的小铁窗、大大的骷髅头、高耸的黑烟囱、遗落的宠物带,为接下来的情节预测提供了重要讯息。
  3.验证预测。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呢?继续往下看。(师讲述故事)
  4.预测结局。揭示结局:小猫和其他的动物都获救了。
  5.回顾预测。扉页的插图“小熊用魔法笔画梯子”其实预示了故事的结局。
  二、细节破译法
  与文字相比,图画相对表现得更直观、形象,读起来通俗、省力,但其中也包含了诸多的信息,有的甚至超越文字提供的信息量。要读懂隐藏其间的“暗语”,抓住细节去破译,不失为一种办法。这里所说的“细节”,其实就是故事线之外的闲笔,它们并不直接承担叙事的任务,但绝大多数也是作者有意为之。它向读者传递故事情节的推进、角色的心理变化、作者的价值观等多重信息,蕴藏诸多解读空间,是最能透露玄机、最为重要,也最能承载语义表达的功能。
  破译推进故事情节的细节。桑达克的作品《亲爱的小莉》,除了小女孩、老人、守护天使外,还存在着一个看似无用的配角——小狗,正是它,见证了女孩躲进森林的三天。把这只小狗出现的几幅画整合起来看,你能解读出什么?
  当战争发生时,小狗躲在桌子下看书;森林的夜晚,小狗蜷缩在屋子的一角;第二天早晨,祥和的晨光下,小狗已经长成了大狗;三天后,老人拿出玫瑰交给小女孩时,大狗已经老了;当女孩回到母亲身边时,世上已过去了三十年,小狗没再出现,母亲已是垂暮老人,她脚下的那本书,你可还记得?不正是小狗看的书吗?有关小狗的分离、伤痛、丧失等境遇,其实就是主人公小莉一生的轨迹,也是我们所有人一生的历程。
  破译凸显故事主题的细节。《多了》是一本处处暗藏玄机,充满寻找和发现乐趣的书。其中,字母方块在书中8个不同的画面中出现过,它们看似随意地散落在杂物堆中,其实隐藏着大秘密,找齐8个字母,就会发现惊喜——将它们按顺序排列,居然是单词“SIMPLIFY”(简化),谜底就是《多了》这本书的主旨:摆脱物质主义,少即是多。
  书中类似的细节俯拾皆是:喜鹊脚下那枚价值数万的邮票《倒置的珍妮》,显然隐喻过度追求物质主义的成人;喜鹊脚环上的数字串联起来就是无理数π3.141592653……没有规律,永无止境,又象征着无尽的欲望。
  带领学生找到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暗语”,观察并破译,能填补文字上的空白,丰富语言的内容,传递更多的信息,对把握故事发展、理解绘本内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培养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掌握正确“读图”的方法。
  三、前后对比法
  对比是一种突出视觉的要素,能够凸显事物并吸引读者的视线。插画家往往通过画面布局、角色造型、韵律缓急、色彩明暗等营造出对比的效果。但是,由于儿童的图片知觉广度窄,很难前后联想比较,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适宜比较阅读的切入点,引导儿童前后比较观察,发现细微差别,揣摩作者意图,进而训练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比观察的切入点有很多,见下图示例:
  现以英国作家安东尼·布朗的代表作《大猩猩》为例,详细阐述。
  书中有两幅用餐的场景,一幅是故事一开始,汉娜和爸爸在早餐,一幅是汉娜饿了,大猩猩带她去吃东西。两幅场景在结构上是一样的,都是从汉娜的背后看过去。
  第一幅画里,爸爸和汉娜之间有一段距离,桌上的零食少得可怜,爸爸手中的报纸隐喻父女之间的隔阂,像是一堵冷冰冰的墙,他沉浸在新闻的世界,她沉浸在孤独的世界。整幅画面蓝灰色的背景,黑白色的几何地砖,身后的大冰箱都带给读者冷冷的感觉,格纹毛巾、格纹盘子、格纹地砖也暗示着父亲呆板的性格。
  第二幅画里,大猩猩和汉娜的距离变得很近,桌上摆满了好吃的零食,没有了隔阂的障礙物。整幅画没有第一幅那么规整、干净,但是明亮的色彩带给读者温暖的感觉,这也是汉娜想表达的心理。
  这样的对比,多么准确传神,又多么耐人寻味。如何让学生也理解图画的内蕴呢?
  1. 师生共读故事后,并排呈现两幅画。
  2. 学生观察比较,说说自己的发现。(他们能从人物之间的距离、表情、物品的摆放、环境的布置等多个方面,挖掘出两幅图带给汉娜的不同感受。)
  3. 汉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联结故事内文,体会到大猩猩的关爱让汉娜的生活有了一丝丝的温暖存在。
  4. 玩具猩猩摇身变成大猩猩,它对汉娜的种种好,是否让你看到爸爸改变的希望?你是怎样想的?
  对比前后页的图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了解人物特征与状态,更是为了在视觉的冲击效果下,走进人物内心,成就孩子们自己的故事。
  关于“读图”的方法远不止上文所述。真正读懂绘本的图像语言,牢记这些关键词就如同获取了破解的密钥。
  布局 留白 道具 视点 节奏 色彩 呼应 连贯
  补充 矛盾 象征 线索 叙述 角色 重复 质感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很多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学习应用文时上手很快,但一段时间后就会遗忘。如何化解“一学就会,会了就忘”这个难题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深化对格式的理解。应用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它是写作时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掌握格式對小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在考试及应用时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永正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有一年徐州市小学语文毕业考试的作文是写信(包括写信封),结果“全市
文本解读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童话”为主题,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在奇妙的童话王国。较之其余几篇童话故事不同的是,《在牛肚子里旅行》是张之路爷爷的一篇科普童话。这篇文章虽然篇幅比较长,但是脉络清晰。读完整篇文章,红头和青头两个鲜明的形象也逐渐变得立体起来。红头由一开始的害怕到绝望,再到树立坚定的信念,它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着。而青头是一个懂科学、有智慧、有情义、临危不惧的形象。对这些形
文本解读  一、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写作材料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盼”选择材料,层层递进,情节比较曲折:妈妈送新雨衣—盼变天穿雨衣—变天想穿未能如愿—终于穿上新雨衣。真是一波三折,处处有“盼”,仔细读来,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本单元的导语“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指文章写作要以确立思想内容为宗旨,而不以展示其写作技巧为根本。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写作时首先要确立鲜明的主题,再根据主题从不同的方面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中,物理实验自始至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要把它当作整个物理教学的精髓。当前,我国大多数高中都已配备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这就为CAI手段进入物理课堂提供了物质条件。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如何充分运用CAI优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1
教学目标:  1.有依据地预测故事情节,读转折处,感受人物形象。  2.聚焦第5~7自然段,在朗读中验证预测,激发运用预测策略读这一类神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猜谜,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儿童谜语 数学应用题)  一、课前谈话:聊一聊“心中的神”  1.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神”性。  同学们读过很多神话故事,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猜一猜和这些“神”有关的神话故事。(出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
教学目标:  1.能自然、大方地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能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吸引人。  2.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能记住主要内容,与同伴交流有趣的地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交流方法  1. 回顾导入。  有趣的故事,大家都喜欢听。这段时间,我们开展了“多彩故事,七彩童年”语文主题活动,大家读故事、讲故事,徜徉在故事的海洋中。在与故事中人物嬉笑开怀的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讲故事呢!在四
记得首次阅读“看课”的情景,是在课间时间。与往常一样,课间小读杂志,《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7年1~2月合刊,刊物有点厚,读读停停,耗费了些时间。第81页的“吴教授看课”,初看栏目,眼生!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系列,只当作一般案例来读。一眼瞄下去,感觉不对:授课者是小语“大咖”,评课者是知名教授,两个重量级人物组合在一起教、评,会是一番怎样的情形?读到第一环节后的“讨论”时,被直来直去、毫不遮
对任丽芳留下深刻印象,应该是在2007年。那年,我们各自所在的学校共同参与了华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项目,我们经常会在一起参加研修活动。记得有一次的研修活动是华师大李政涛教授主持的,他要求我们分小组学习讨论,随后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交流。作为小组组长,我安排任丽芳代表我们小组进行大组汇报。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位胖乎乎的小姑娘,吸收转化的能力特别强。我当时在小组交流时所发表的观点,她
纵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体现“说理”的习作有9篇,贯穿在3~6年级之中。习作数量之多,习作要求之明,言语思维强度之大,足显教材编者意图之强烈:让学生学习“说理”,做到“言之有理”,逐渐形成一定言语智慧。  “说理”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用言语说理,贯穿在一个人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是体现一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标识之一。长期以来,中小学写作教学,重视客观摹写,张扬主观表达,重视真情实感,这已经成为当
文本解读  1.贴近生活。“趣味识字”中出现的词语“西瓜”“冰棍”“绿豆汤”符合夏日时令,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學生的最近发展区。且词语的编排以内容为主题,读起来朗朗上口,像一首小儿歌。“展示台”展示的是一些食品的包装图片,这些教学资源取自于生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识字,使学生打通“识字”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在具体的情境中,养成关注汉字、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2.聚焦经典。“日积月累”中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