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画是绘本的灵魂与生命,它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典型的象征形态,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文字无法达到的独特效果,其形象性和整体性更符合儿童的阅读和认知模式。为此,借由绘本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训练“图感”,发现图画的意涵和功用,培养读图能力,在当今读图时代出现有其必然性。实践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一、线索预测法
读绘本,首先要学会预测。但预测不是随意地猜猜看,而是根据读到的信息(本文指图像信息)以及信息反映的各种关系、相关背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方式,联结学生已有经验,去理解故事前后画面之间连贯、动态的内在关联,判断事实的因果关系,预测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故事的结局。良好的“图感”源于有依有据地预测、推断。
我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测流程,它基本适用于大多数绘本。看封面预测故事内容——看插图预测情节发展——查验预测——看封底预测故事结局——回顾预测,线索对应。练习中,需要不断追问学生,“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预测?”“是哪一个线索帮助你做出这样的预测?”“你的预测有变吗?图中的什么让你产生了变化?”学生在观察、发现、再观察、再发现中,来来回回不断地练习“读”图,逐渐养成图像思考的习惯,发展从观察出发的推理能力。
教学绘本《小熊奇兵》时,我是这样引领学生观察图画,寻找线索,大胆预测的。
1. 看封面预测。小熊奇兵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他手中的笔,脚上的滑轮用来干什么?橱窗里陈列的各色脸谱呢?
2看插图预测。从这幅图中,你预测到了什么?图片呈现的是一个动物集中营,缠绕的铁丝网、黑色的小铁窗、大大的骷髅头、高耸的黑烟囱、遗落的宠物带,为接下来的情节预测提供了重要讯息。
3.验证预测。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呢?继续往下看。(师讲述故事)
4.预测结局。揭示结局:小猫和其他的动物都获救了。
5.回顾预测。扉页的插图“小熊用魔法笔画梯子”其实预示了故事的结局。
二、细节破译法
与文字相比,图画相对表现得更直观、形象,读起来通俗、省力,但其中也包含了诸多的信息,有的甚至超越文字提供的信息量。要读懂隐藏其间的“暗语”,抓住细节去破译,不失为一种办法。这里所说的“细节”,其实就是故事线之外的闲笔,它们并不直接承担叙事的任务,但绝大多数也是作者有意为之。它向读者传递故事情节的推进、角色的心理变化、作者的价值观等多重信息,蕴藏诸多解读空间,是最能透露玄机、最为重要,也最能承载语义表达的功能。
破译推进故事情节的细节。桑达克的作品《亲爱的小莉》,除了小女孩、老人、守护天使外,还存在着一个看似无用的配角——小狗,正是它,见证了女孩躲进森林的三天。把这只小狗出现的几幅画整合起来看,你能解读出什么?
当战争发生时,小狗躲在桌子下看书;森林的夜晚,小狗蜷缩在屋子的一角;第二天早晨,祥和的晨光下,小狗已经长成了大狗;三天后,老人拿出玫瑰交给小女孩时,大狗已经老了;当女孩回到母亲身边时,世上已过去了三十年,小狗没再出现,母亲已是垂暮老人,她脚下的那本书,你可还记得?不正是小狗看的书吗?有关小狗的分离、伤痛、丧失等境遇,其实就是主人公小莉一生的轨迹,也是我们所有人一生的历程。
破译凸显故事主题的细节。《多了》是一本处处暗藏玄机,充满寻找和发现乐趣的书。其中,字母方块在书中8个不同的画面中出现过,它们看似随意地散落在杂物堆中,其实隐藏着大秘密,找齐8个字母,就会发现惊喜——将它们按顺序排列,居然是单词“SIMPLIFY”(简化),谜底就是《多了》这本书的主旨:摆脱物质主义,少即是多。
书中类似的细节俯拾皆是:喜鹊脚下那枚价值数万的邮票《倒置的珍妮》,显然隐喻过度追求物质主义的成人;喜鹊脚环上的数字串联起来就是无理数π3.141592653……没有规律,永无止境,又象征着无尽的欲望。
带领学生找到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暗语”,观察并破译,能填补文字上的空白,丰富语言的内容,传递更多的信息,对把握故事发展、理解绘本内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培养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掌握正确“读图”的方法。
三、前后对比法
对比是一种突出视觉的要素,能够凸显事物并吸引读者的视线。插画家往往通过画面布局、角色造型、韵律缓急、色彩明暗等营造出对比的效果。但是,由于儿童的图片知觉广度窄,很难前后联想比较,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适宜比较阅读的切入点,引导儿童前后比较观察,发现细微差别,揣摩作者意图,进而训练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比观察的切入点有很多,见下图示例:
现以英国作家安东尼·布朗的代表作《大猩猩》为例,详细阐述。
书中有两幅用餐的场景,一幅是故事一开始,汉娜和爸爸在早餐,一幅是汉娜饿了,大猩猩带她去吃东西。两幅场景在结构上是一样的,都是从汉娜的背后看过去。
第一幅画里,爸爸和汉娜之间有一段距离,桌上的零食少得可怜,爸爸手中的报纸隐喻父女之间的隔阂,像是一堵冷冰冰的墙,他沉浸在新闻的世界,她沉浸在孤独的世界。整幅画面蓝灰色的背景,黑白色的几何地砖,身后的大冰箱都带给读者冷冷的感觉,格纹毛巾、格纹盘子、格纹地砖也暗示着父亲呆板的性格。
第二幅画里,大猩猩和汉娜的距离变得很近,桌上摆满了好吃的零食,没有了隔阂的障礙物。整幅画没有第一幅那么规整、干净,但是明亮的色彩带给读者温暖的感觉,这也是汉娜想表达的心理。
这样的对比,多么准确传神,又多么耐人寻味。如何让学生也理解图画的内蕴呢?
1. 师生共读故事后,并排呈现两幅画。
2. 学生观察比较,说说自己的发现。(他们能从人物之间的距离、表情、物品的摆放、环境的布置等多个方面,挖掘出两幅图带给汉娜的不同感受。)
3. 汉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联结故事内文,体会到大猩猩的关爱让汉娜的生活有了一丝丝的温暖存在。
4. 玩具猩猩摇身变成大猩猩,它对汉娜的种种好,是否让你看到爸爸改变的希望?你是怎样想的?
对比前后页的图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了解人物特征与状态,更是为了在视觉的冲击效果下,走进人物内心,成就孩子们自己的故事。
关于“读图”的方法远不止上文所述。真正读懂绘本的图像语言,牢记这些关键词就如同获取了破解的密钥。
布局 留白 道具 视点 节奏 色彩 呼应 连贯
补充 矛盾 象征 线索 叙述 角色 重复 质感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一、线索预测法
读绘本,首先要学会预测。但预测不是随意地猜猜看,而是根据读到的信息(本文指图像信息)以及信息反映的各种关系、相关背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方式,联结学生已有经验,去理解故事前后画面之间连贯、动态的内在关联,判断事实的因果关系,预测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故事的结局。良好的“图感”源于有依有据地预测、推断。
我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测流程,它基本适用于大多数绘本。看封面预测故事内容——看插图预测情节发展——查验预测——看封底预测故事结局——回顾预测,线索对应。练习中,需要不断追问学生,“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预测?”“是哪一个线索帮助你做出这样的预测?”“你的预测有变吗?图中的什么让你产生了变化?”学生在观察、发现、再观察、再发现中,来来回回不断地练习“读”图,逐渐养成图像思考的习惯,发展从观察出发的推理能力。
教学绘本《小熊奇兵》时,我是这样引领学生观察图画,寻找线索,大胆预测的。
1. 看封面预测。小熊奇兵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他手中的笔,脚上的滑轮用来干什么?橱窗里陈列的各色脸谱呢?
2看插图预测。从这幅图中,你预测到了什么?图片呈现的是一个动物集中营,缠绕的铁丝网、黑色的小铁窗、大大的骷髅头、高耸的黑烟囱、遗落的宠物带,为接下来的情节预测提供了重要讯息。
3.验证预测。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呢?继续往下看。(师讲述故事)
4.预测结局。揭示结局:小猫和其他的动物都获救了。
5.回顾预测。扉页的插图“小熊用魔法笔画梯子”其实预示了故事的结局。
二、细节破译法
与文字相比,图画相对表现得更直观、形象,读起来通俗、省力,但其中也包含了诸多的信息,有的甚至超越文字提供的信息量。要读懂隐藏其间的“暗语”,抓住细节去破译,不失为一种办法。这里所说的“细节”,其实就是故事线之外的闲笔,它们并不直接承担叙事的任务,但绝大多数也是作者有意为之。它向读者传递故事情节的推进、角色的心理变化、作者的价值观等多重信息,蕴藏诸多解读空间,是最能透露玄机、最为重要,也最能承载语义表达的功能。
破译推进故事情节的细节。桑达克的作品《亲爱的小莉》,除了小女孩、老人、守护天使外,还存在着一个看似无用的配角——小狗,正是它,见证了女孩躲进森林的三天。把这只小狗出现的几幅画整合起来看,你能解读出什么?
当战争发生时,小狗躲在桌子下看书;森林的夜晚,小狗蜷缩在屋子的一角;第二天早晨,祥和的晨光下,小狗已经长成了大狗;三天后,老人拿出玫瑰交给小女孩时,大狗已经老了;当女孩回到母亲身边时,世上已过去了三十年,小狗没再出现,母亲已是垂暮老人,她脚下的那本书,你可还记得?不正是小狗看的书吗?有关小狗的分离、伤痛、丧失等境遇,其实就是主人公小莉一生的轨迹,也是我们所有人一生的历程。
破译凸显故事主题的细节。《多了》是一本处处暗藏玄机,充满寻找和发现乐趣的书。其中,字母方块在书中8个不同的画面中出现过,它们看似随意地散落在杂物堆中,其实隐藏着大秘密,找齐8个字母,就会发现惊喜——将它们按顺序排列,居然是单词“SIMPLIFY”(简化),谜底就是《多了》这本书的主旨:摆脱物质主义,少即是多。
书中类似的细节俯拾皆是:喜鹊脚下那枚价值数万的邮票《倒置的珍妮》,显然隐喻过度追求物质主义的成人;喜鹊脚环上的数字串联起来就是无理数π3.141592653……没有规律,永无止境,又象征着无尽的欲望。
带领学生找到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暗语”,观察并破译,能填补文字上的空白,丰富语言的内容,传递更多的信息,对把握故事发展、理解绘本内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培养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掌握正确“读图”的方法。
三、前后对比法
对比是一种突出视觉的要素,能够凸显事物并吸引读者的视线。插画家往往通过画面布局、角色造型、韵律缓急、色彩明暗等营造出对比的效果。但是,由于儿童的图片知觉广度窄,很难前后联想比较,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适宜比较阅读的切入点,引导儿童前后比较观察,发现细微差别,揣摩作者意图,进而训练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比观察的切入点有很多,见下图示例:
现以英国作家安东尼·布朗的代表作《大猩猩》为例,详细阐述。
书中有两幅用餐的场景,一幅是故事一开始,汉娜和爸爸在早餐,一幅是汉娜饿了,大猩猩带她去吃东西。两幅场景在结构上是一样的,都是从汉娜的背后看过去。
第一幅画里,爸爸和汉娜之间有一段距离,桌上的零食少得可怜,爸爸手中的报纸隐喻父女之间的隔阂,像是一堵冷冰冰的墙,他沉浸在新闻的世界,她沉浸在孤独的世界。整幅画面蓝灰色的背景,黑白色的几何地砖,身后的大冰箱都带给读者冷冷的感觉,格纹毛巾、格纹盘子、格纹地砖也暗示着父亲呆板的性格。
第二幅画里,大猩猩和汉娜的距离变得很近,桌上摆满了好吃的零食,没有了隔阂的障礙物。整幅画没有第一幅那么规整、干净,但是明亮的色彩带给读者温暖的感觉,这也是汉娜想表达的心理。
这样的对比,多么准确传神,又多么耐人寻味。如何让学生也理解图画的内蕴呢?
1. 师生共读故事后,并排呈现两幅画。
2. 学生观察比较,说说自己的发现。(他们能从人物之间的距离、表情、物品的摆放、环境的布置等多个方面,挖掘出两幅图带给汉娜的不同感受。)
3. 汉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联结故事内文,体会到大猩猩的关爱让汉娜的生活有了一丝丝的温暖存在。
4. 玩具猩猩摇身变成大猩猩,它对汉娜的种种好,是否让你看到爸爸改变的希望?你是怎样想的?
对比前后页的图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了解人物特征与状态,更是为了在视觉的冲击效果下,走进人物内心,成就孩子们自己的故事。
关于“读图”的方法远不止上文所述。真正读懂绘本的图像语言,牢记这些关键词就如同获取了破解的密钥。
布局 留白 道具 视点 节奏 色彩 呼应 连贯
补充 矛盾 象征 线索 叙述 角色 重复 质感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