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目前的职业教育缺少吸引力,“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失败者聚集的地方” 。文章认为,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多措并举,建构系统工程。即:改变传统观念,改革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水平,明确企业对职业学校支持的责任,改革招生批次,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多措并举系统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紧密,可以说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而目前的职业教育缺少吸引力,“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失败者聚集的地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语)。笔者以为,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多措并举,建构系统工程。
一、改变传统观念,改革对学校的评价标准
中国有上千年的重知轻术的传统,人们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重学历文凭轻实际能力,在此影响下,社会的某些层面和许多家长仍不能正确看待职业教育,家长仍希望孩子通过考高中、上大学,进机关、当白领,拥有干部身份。我们的个别党政官员、部门领导看重的是初中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的比例、普通高中学生的高考录取率,认为这些学校培养的是“精英”,对社会和地方的贡献大,职业学校没有培养出“精英”,就没有什么贡献。年终岁末,教育局下达的年度考核优秀名额和各级各类先进名额,职业学校不仅与重点普通高中相差很多,就是与一般普通高中也相差较大,哪怕你是省示范性的县职教中心。这样的传统观念,这样的评价标准,就导致了职业教育受歧视的结果。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改变对学校的制度和方法。首先是我们的党政领导,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要改变传统的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的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积极宣传职业学校毕业生在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以升学率论英雄,高考成绩揭晓后,领导不向升学率高的学校发贺信。要积极为职业学校造势,大力肯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的、掌握了专业技能的建设者的职业学校;要在全市营造一种看重职业教育的氛围,使传统观念和传统的评价方法没有市场。
二、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水平
在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黄玉山指出:“职业教育如何改变社会观念和家长看法,工作待遇一定要提高。”在经济发达地区,上职业学校享受免费教育已经不是重要的吸引力。就业后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受主流意识的影响,我们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水平都是比较低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虽然有技能,与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干同样的工作,但工资水平却远远低于普通大学毕业生。“纲要”第十七条指出:“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社会地位的高低,往往是由经济决定的。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资水平,规定起薪标准和加薪办法,从而提高职业学校及其毕业生的地位,体现职业学校及其毕业生的价值,使职业学校毕业生得到更多的尊重。要以从事的岗位、技术性水平来定工资,而不以学历层次定工资。
三、明确企业对职业学校支持的责任
校企合作是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头热”现象非常突出,很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纲要”第十五条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新加坡校企合作的做法可资我们借鉴。新加坡理工学院三年级、工艺教育学院二年级即最后一年,学生依据自己所选的专业方向进入有关“工业项目组”进行实际生产操作。这种“工业项目组”,实际上就是由某个或某些社会上的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学校从生产厂家承揽工业项目,生产厂家以提供或借用方式在学校装备一个完全与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学生在教师(组织项目并讲课)和师傅或技术人员(不讲课)的指导和训练下,进行实际生产操作。新加坡职业院校的学生技术上学什么,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说了算。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大都来自企业,他们对企业(行业)发展的走向、技术的改进与革新、新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对企业某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工人,都很熟悉,由他们来确定学生学习的专业技术、专业课程,所以,课程比较活,这样不仅与市场对接紧密,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就可以避免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明日黄花”。在新加坡,不管是工艺教育学院,还是理工学院,他们实验室、实习车间的设备先进,不再是淘汰产品,而这些先进的设备,相当部分是企业无偿提供的。在我国,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很低,倒是有一些外资企业在支持、参与我国的职业教育。不要说无偿提供设备,就是合作培养他们紧缺的技能人才都不积极。这实际上也与全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有关。所以,政府在继续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作用,还要动用必要的杠杆,调动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企业也要為学校提供师资帮助。新加坡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教师,基本上是“双师型”教师,他们不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毕业生,而是有在工厂三年工作经历的技师、工程师。所以,他们既能上理论课,更会上操作课。企业乐意让技师、工程师去学校任教,技师、工程师可以再回到企业。而我国企业没有让优秀的技师、工程师去职业学校任教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我国相当多的专业课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要紧紧抓好学校、抓好企业。必须尽快出台“细则”,具体地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即对职业学校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的责任。为避免纸上谈兵,或流于形式,要将责任与有关奖惩挂钩。
四、改革招生批次
目前,不管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基本都是在最后批次,所以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招收在“一考定终身”的选拔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这样,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主流意识中就有好多负效应: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职业教育是差学生才进去的“收容所”,职业教育是“饭碗教育”,只是为了给穷孩子、笨孩子找饭碗。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改革招生批次。比如招生只分两个批次,即提前录取批次和普招批次,让职业学校与非提前招生批次的学校同台“竞技”、同时招生。不是根据学校的类别来定参与招生时间的先后,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定学校。
五、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我国虽然有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但是,一直都没有认真执行过,工厂、企业里的劳动者,没有经过培训的占很大的比例。没有经过培训的劳动者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待遇也没有区别,甚至还高于职业学校毕业生,所以,职业学校毕业生毫无优势可言。“纲要”第十七条指出:“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遗憾的是,我市的“规划纲要”缺少了这一项内容。当然,有了规定并不等于就解决了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严格执行,对执行不力、或根本不执行的该如何追究。所以,我们既要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更要抓好严格执行的问题。
六、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企业家说:“德才兼备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我们的一些职业学校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轻职业素养教育。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员工被企业开除的原因中,列在前十位的无一涉及能力,却都与职业道德有关,如服务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等。职业技能相当于一个人的硬件,职业素养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软件。“硬件”与“软件”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市场竞争力。职业教育要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成为有吸引力的教育,就要培养“硬件”和“软件”真正过硬的学生。职业素养包括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职业学校既注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是贯彻落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职业学校要破除饭碗教育的思想,即破除只抓技能而忽视甚至不要文化教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破除把技能培养与人的发展对立起来的做法。
如果我们从上到下,从领导到群众,都来重视职业教育,多措并举,那么,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一定会增强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多措并举系统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紧密,可以说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而目前的职业教育缺少吸引力,“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失败者聚集的地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语)。笔者以为,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多措并举,建构系统工程。
一、改变传统观念,改革对学校的评价标准
中国有上千年的重知轻术的传统,人们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重学历文凭轻实际能力,在此影响下,社会的某些层面和许多家长仍不能正确看待职业教育,家长仍希望孩子通过考高中、上大学,进机关、当白领,拥有干部身份。我们的个别党政官员、部门领导看重的是初中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的比例、普通高中学生的高考录取率,认为这些学校培养的是“精英”,对社会和地方的贡献大,职业学校没有培养出“精英”,就没有什么贡献。年终岁末,教育局下达的年度考核优秀名额和各级各类先进名额,职业学校不仅与重点普通高中相差很多,就是与一般普通高中也相差较大,哪怕你是省示范性的县职教中心。这样的传统观念,这样的评价标准,就导致了职业教育受歧视的结果。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改变对学校的制度和方法。首先是我们的党政领导,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要改变传统的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的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积极宣传职业学校毕业生在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以升学率论英雄,高考成绩揭晓后,领导不向升学率高的学校发贺信。要积极为职业学校造势,大力肯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的、掌握了专业技能的建设者的职业学校;要在全市营造一种看重职业教育的氛围,使传统观念和传统的评价方法没有市场。
二、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水平
在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黄玉山指出:“职业教育如何改变社会观念和家长看法,工作待遇一定要提高。”在经济发达地区,上职业学校享受免费教育已经不是重要的吸引力。就业后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受主流意识的影响,我们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水平都是比较低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虽然有技能,与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干同样的工作,但工资水平却远远低于普通大学毕业生。“纲要”第十七条指出:“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社会地位的高低,往往是由经济决定的。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资水平,规定起薪标准和加薪办法,从而提高职业学校及其毕业生的地位,体现职业学校及其毕业生的价值,使职业学校毕业生得到更多的尊重。要以从事的岗位、技术性水平来定工资,而不以学历层次定工资。
三、明确企业对职业学校支持的责任
校企合作是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头热”现象非常突出,很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纲要”第十五条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新加坡校企合作的做法可资我们借鉴。新加坡理工学院三年级、工艺教育学院二年级即最后一年,学生依据自己所选的专业方向进入有关“工业项目组”进行实际生产操作。这种“工业项目组”,实际上就是由某个或某些社会上的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学校从生产厂家承揽工业项目,生产厂家以提供或借用方式在学校装备一个完全与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学生在教师(组织项目并讲课)和师傅或技术人员(不讲课)的指导和训练下,进行实际生产操作。新加坡职业院校的学生技术上学什么,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说了算。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大都来自企业,他们对企业(行业)发展的走向、技术的改进与革新、新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对企业某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工人,都很熟悉,由他们来确定学生学习的专业技术、专业课程,所以,课程比较活,这样不仅与市场对接紧密,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就可以避免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明日黄花”。在新加坡,不管是工艺教育学院,还是理工学院,他们实验室、实习车间的设备先进,不再是淘汰产品,而这些先进的设备,相当部分是企业无偿提供的。在我国,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很低,倒是有一些外资企业在支持、参与我国的职业教育。不要说无偿提供设备,就是合作培养他们紧缺的技能人才都不积极。这实际上也与全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有关。所以,政府在继续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作用,还要动用必要的杠杆,调动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企业也要為学校提供师资帮助。新加坡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教师,基本上是“双师型”教师,他们不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毕业生,而是有在工厂三年工作经历的技师、工程师。所以,他们既能上理论课,更会上操作课。企业乐意让技师、工程师去学校任教,技师、工程师可以再回到企业。而我国企业没有让优秀的技师、工程师去职业学校任教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我国相当多的专业课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要紧紧抓好学校、抓好企业。必须尽快出台“细则”,具体地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即对职业学校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的责任。为避免纸上谈兵,或流于形式,要将责任与有关奖惩挂钩。
四、改革招生批次
目前,不管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基本都是在最后批次,所以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招收在“一考定终身”的选拔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这样,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主流意识中就有好多负效应: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职业教育是差学生才进去的“收容所”,职业教育是“饭碗教育”,只是为了给穷孩子、笨孩子找饭碗。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改革招生批次。比如招生只分两个批次,即提前录取批次和普招批次,让职业学校与非提前招生批次的学校同台“竞技”、同时招生。不是根据学校的类别来定参与招生时间的先后,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定学校。
五、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我国虽然有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但是,一直都没有认真执行过,工厂、企业里的劳动者,没有经过培训的占很大的比例。没有经过培训的劳动者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待遇也没有区别,甚至还高于职业学校毕业生,所以,职业学校毕业生毫无优势可言。“纲要”第十七条指出:“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遗憾的是,我市的“规划纲要”缺少了这一项内容。当然,有了规定并不等于就解决了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严格执行,对执行不力、或根本不执行的该如何追究。所以,我们既要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更要抓好严格执行的问题。
六、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企业家说:“德才兼备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我们的一些职业学校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轻职业素养教育。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员工被企业开除的原因中,列在前十位的无一涉及能力,却都与职业道德有关,如服务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等。职业技能相当于一个人的硬件,职业素养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软件。“硬件”与“软件”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市场竞争力。职业教育要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成为有吸引力的教育,就要培养“硬件”和“软件”真正过硬的学生。职业素养包括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职业学校既注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是贯彻落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职业学校要破除饭碗教育的思想,即破除只抓技能而忽视甚至不要文化教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破除把技能培养与人的发展对立起来的做法。
如果我们从上到下,从领导到群众,都来重视职业教育,多措并举,那么,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一定会增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