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代爱情诗,感悟现代爱情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a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和我国的梁祝爱情一样让我们感动、流泪。但中西诗歌中都不乏薄情寡意的“负心郎”和红杏出墙的“不贞妇”。本文通过重读、诠释古代爱情诗,来感悟现代爱情,旨在启发人们认真审视当今社会中的“爱情观”,更多地关注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况。
  关键词: 古诗 爱情 女性
  
  读莎翁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看我国的传说《梁祝》人们都会为其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所感动、流泪。但中西方诗歌中都不乏薄情寡意的“负心郎”和红杏出墙的“不贞妇”。我们还能像徐志摩一样将爱视为生命和一切,渴求那样狂热的爱恋吗?让我们一起通过诗歌,回顾历史,寻找答案:“爱能走多远!”
  柏拉图对话录里阿里斯托芬对爱情所作出的绝妙譬喻:人原先是一个整体,由于强行分劈,才有两性。两性的情爱,正是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柏拉图,《酒宴篇》)。这譬喻的深刻处,就在于凸显出了两性关系的本质:爱情是生命对生命的肯定。歌德说:“人生之中有爱情,就恰如自然界有春天,大地上有鲜花。”爱情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在各国历代文学中都占重要地位。“夫妇,人伦之始也”,所以爱情是“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命脉,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在两千年前的《诗经》中,爱情的多声部乐曲就已经开始鸣奏,从开篇的《关睢》里我们就能感受到强烈的人类之爱。
  在中外文学的浩荡长河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是永远也不会凋谢的、动心的波浪。从古至今,有人为爱痴,为爱狂,为爱泣,为爱痛,为爱生也为爱死。多少痴男怨女让我们同情,更是被铭刻在心底不能忘记。当今之世,观念日新而世风日下,物欲横流人欲泛滥,不论权势不计功利的爱情,真正海枯石烂的恋情,大约只能从诗经从汉魏乐府从梁祝之类的民间传说中去找寻了。在滚滚红尘之中,为俗物尘情所累所困的现代人,如果能捧读古代那些优美的爱情诗,像沙漠中的旅人捧起一泓清泉,像闹市的居人捧读一山翠色,他们蒙尘的疲累的心,也许会受到清纯的古典的洗礼,得到休憩和净化。让我们一起为爱感动。
  一、爱的求索
  中国文化对于爱情,向来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隐避情结,中国文人更愿意将爱情化在亲情中咏叹,这种含蓄像一枚坚果的壳,把最能表现性灵和柔情的部分包起。在层层礼教和儒家仪式的捆扎之下,什么样的锤能够敲开这层坚硬的外壳?儒家的家庭观念重视秩序,并持两性不平等的主张,甚或可以说:“夫为妻纲,夫唱妇随。”婚姻不自由,受家庭和社会舆论干涉。婚姻有时成为年轻人为家庭尽义务的一种形式。但无论如何阻挡不了人对真爱的求索,即使在千年前就已如此的炽热和率真大胆,只因为是在追求着生命性灵的完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经》留给后人的第一句爱情宣言。
  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就是描写爱情的。第一首咏叹爱情的诗歌,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诗篇中固然在“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中表现着“君子”对“淑女”的情真意切,但这须从“君子好逑”之“好”的意义上来理解。诗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来写的,它不是说的哪个“君子”的“寤寐”、“辗转”,而是借这种一般情态来倡扬“君子”对“淑女”的应有情分。“寤寐”云云,“辗转”云云,不可谓之不失态,不可谓之不“发乎情”,但只有在正当的婚姻关系前提下这才是值得称道的,才是“止乎礼”的。质言之,《关雎》所立意歌唱的是今之所谓“恩情”,而不是爱情,伦理的意义大于生命的意义,是对伦理意义上的夫妻恩情的强调。
  在今天,或许仍有人追求刻骨铭心、生死相许的爱情;或许有更多的人仅凭习惯和道义维持着婚姻,他们朝夕相处,同床异梦,白头偕老。无论怎样,我们仍旧会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成眷属便要常相守,在相守的过程中执著专一,不离不弃。外遇问题为中国社会所难容忍,《易·恒卦》谓:“从一而终。”为人夫者也应在情感的托付上,对妻子忠贞不渝。外遇是对配偶精神上的不贞,情感上的背叛。在夫妻之间长期的相互冷漠与疏离下,声气不通、情性不感、貌和神离的夫妻,失血的空壳家庭日渐增加。我们一味追求个性的张扬,个体本位为中心的文化渗透无疑是有影响的。我们不论其好坏,只是觉得偏离了我中华家族本位的文化传统。爱与不爱,相守与相离的愉悦和痛苦是一样的深刻和难以言表,几千年前的古诗中有着我们现代人的悲欢离合,爱的深刻和被弃的痛苦也是不变的,那发自内心的哭诉和悲愤是一样的。
  二、爱的单纯与炽热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单纯女子的爱的至纯至真,爱人就是阴雨表。那份单纯、简单的满足让我们怀念和感动。现代的我们丧失了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塑造、打磨出了世故的灵魂。
  我们一起重读一下这首古诗,体会别样的冲动和感触。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元·管夫人致赵孟頫)
  这首元曲围绕单一的“泥塑”意象,表达男女两心相依的思想。这种心心相印,彼此之间装着爱人的理想,在今天似乎受到无以伦比的超越。恋人间、夫妻间的忠诚受到挑战。对爱人对家人的有责任感的少数被我们大加赞扬,因为日见其消减。金钱、肉欲的诱惑让一些人丧失、忘记彼此的许诺和忠诚,可以不畏人言,堂而皇之地做“情人”却冠之以“真爱”或情不自禁;可以告诉爱人“我爱你,但我真的无法和你在一起”或“我爱你胜过爱自己,但我怕你承受压力太大,所以我不能离婚”,“我想你但我不得不和她(他)在一起,我要生活”……太多的理由让人们不得不原谅爱人的背叛、欺骗或背弃,彼此感觉不到对方的痛楚,因为彼此的心不相连,未相通,彼此的心没有融合成一体,爱人彼此之间的忠诚和唯一被践踏。我们忘了徐志摩对他的“眉”说:
  我是否能给你一些世上再没有第二个人能给你的东西,是否在我的爱你的爱里你得到了你一生最圆满、最无遗憾的满足?这问题是最重要不过的,因为恋爱之所以为恋爱就在她那绝对不可替代的一点;罗密欧爱朱丽叶,愿为她死,世上再没有第二个女子能打动他的心;朱丽叶爱罗密欧,愿为他死,世上再没有第二个男子能占有她的一点子的情,他们的恋爱之所以不朽,又高尚,又美,就在这里。他们俩死的时候彼此都是无遗憾的,因为死成全他们的爱到最圆满的程度,所以这“Die upon a kiss”是真钟情人理想的结局,再不要别的。“定情”the spiritual engagement,the great mutual giving up——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两个灵魂在上帝的眼前自愿的结合,人间再没有更美好的时刻——恋爱的神圣就在这绝对性,这完全性,这不变性。(徐志摩,193)
  在徐志摩看来恋爱是生命的中心与精华;恋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恋爱的失败是生命的失败,这是不容质疑的。一些青年不知是忘却了,还是不屑徐氏这样的感情奴隶和“玩物丧志”之人。我们或许会耻笑如此的“痴狂”或至少有人会不理解此等愚蠢举动:“为爱放弃生命”。爱人间如此的相容、相依,让我们怀疑其真实性,毕竟文学创作是高于生活的。当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一些大学生为彼此的爱,忘记亲人的含辛茹苦,忘记其所肩负的社会和家庭责任,遗弃众多爱他们、关心他们的人,“决然”选择死亡。我们为其惋惜,惋惜年轻生命的白白葬送,我们不会被感动,不会称赞其崇高,甚至会鄙视这对“鸳鸯”的懦弱和肤浅。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痴情男女很少而且愈来愈少。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忘了爱,忘了爱人,感觉不到心痛,甚至会过得更好、更愉快。只因彼此的心相隔太远,何谈融为一体,你的心就是我的心,你的痛就是我的痛。你的悲痛我无法理解更无法为你消解。或许在逐渐变得理智和聪慧,在此不敢妄作评论,只是出于困惑,将其呈现出来以供思考。
  三、爱的背弃与伤痛
  有爱就有爱的背弃,有背弃就少不了痴男怨女的痛苦和悲哀。
  妾薄命
  明·袁宏道
   落花去故条,尚有根可依。
   妇人去夫心,含情欲告谁?
   灯光不到明,宠极心还变。
   只此双蛾眉,供得几回盼。
   看多自成故,未必真衰老。
   辟彼数开花,不若初生草。
   织发为君衣,君看不如纸。
   割腹为君餐,君咽不如水。
   旧人百宛顺,不若新人骂。
   死若可回君,待君以长夜。
  现代译文:
  落花离开原来生长的枝条,还有树根可以依靠。
  妇女失去了丈夫的欢心,那难言的痛苦向谁诉告?
  晚上点燃的灯光不到天明,宠爱至极还会变心。
  只有这一双长长的蛾眉,能供得几次回头顾盼怜爱深深。
  看得多了就旧而生厌,我的容颜未必真正已经衰老。
  譬如那开了数次的花树,不如那刚刚长出来的鲜草。
  用头发为你编织衣裳,你心目中还比上薄纸一张。
  割下身上的肉为你准备饭食,你吞咽时还不如清水一汪。
  原来的妻子百般婉曲顺从,还不如听取那新人咒骂一场。
  如果一死可以使你转意回心,我等待你在死亡的地上。
  “妾薄命”本为乐府旧题,多写弃妇之情。此诗也是如此,共分五层,四句一转,自悲自叹,如怨如诉。“待君以长夜”是旧时代弃妇没有出路的出路之一,真是可怜亦可悲。即使现代,那些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仍在上演如此的悲剧,她们企求丈夫的“回心转意”;等待爱人的怜悯和施舍;她们能接受形同虚设的婚姻和屈辱……这里看到的是弱女子的哀叹,是被弃后的自卑,“进退无颜仪”的复杂心理。由于女性的地位下降和从一而终观念的影响,弃妇的命运便日益悲惨了。素洁美好温淳的女性面对被弃的命运,已经不苛求男子对爱情忠贞,只求能够不被赶出家庭。我们为其感到心痛却无奈。或许爱使人丧失了自尊和独立感,因为我们生活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男女为了爱而放弃生命:“我的生命不能没有你,没有你,我的生命没有意义。我能容忍你爱别人但你要在我身边,你只能是我的……”这样的故事仍然在发生。为爱痴迷不悟,为爱忍辱偷生,为爱彻夜难眠,为爱肝肠寸断,生不如死,为爱不惜以死要挟……多少人为爱快乐,更为爱哭泣,爱不能少,但当爱逝去时,该如何释怀,如何面对自我的生活?这让我们叹,让我们忧。时至今日,具有感情和经济独立性的女性能洒脱地说声“拜拜”而各奔前程吗?可能会有人说:“满大街都是男人……绝不会再在一棵树上吊死。”但大部分人是不能如此洒脱的。爱让人生美好,爱让人幸福,爱让人有智慧,所以当爱不再时要放手还彼此以自由也是一种爱。我们总说西方人对爱特别潇洒,其实作为人,其情感是一样的,爱的执着更是不变的,承受的伤害同样沉重,只不过由于其历史和经济条件造就了女性的不同地位。在我国这首诗——《妾薄命》中女主角只是一味埋怨命运,对爱人无厌恶和埋怨谩骂的语言,对其爱人仍流露渴望和幻想。
  《诗经》里也有弃妇的感叹,但那不是后现代意义上的弃妇。“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与,其后也悔”(《召南·江有汜》)。纵然情人背弃了她们,他也会为忽视她的价值而后悔,终究会回来的,这是何等的自信。而在《褰裳》这首活泼的诗篇里我们读到的是:“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这种大胆的邀请让我们欣赏和羡慕,那种洒脱更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涤荡。在这里“思我”之“思”表现出爱情的决定意义,如果“我”是“子”思的对象,则“我”可以将一切困难俱抛脑后,“我”对“子”可以不再是“思”的独立存在,而无所保留地归属于“子”;如果相反,则“子”对“我”就不再有任何的意义。“思”是“我”与“子”一切关系的实质和基础。在这诙谐而又决绝的诗篇中,“岂无他人”一句是值得注意的,它突出爱情至上,爱作为强大的生命力是自发的,因此需要男女在社会关系上的绝对自主。
  上面的诗歌都表现“弃妇”的埋怨,以及其不同的态度和反应,今天依旧在一幕一幕地上演,内容相差无几,促使人们感叹我国道德伦理的早熟和文化的理性。但那已是历史,在今天,女性有了独立的思想和经济基础,她们在变化,追求物质和情感完美,不再被传统的婚姻观和女性的所谓“三从四德”美德所限制和约束。在现代,我们会听到对“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见钱眼开”或傍大款的女性的埋怨,这就打破了几乎全是“闺怨”诗的传统。女人不再埋怨更不需要埋怨,因为我们在成长。
  “软弱”不再是女人的代名词,她们不是缠绕在男人身上的藤,而是独立生长的高树,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独特内容。她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把失败看作最后的结果,也不把爱的遗失当作整个世界的陷落。无论是艳阳或阴雨下,她们在微笑着。
  四、一样的真谛,不一样的诠释
  对爱人的渴望和追求在任何民族都是永远不变的主题甚或生存意义。在我国没有谁比徐志摩在爱情至上和爱情神圣上走得更远。徐志摩相信,即便到了世界的末日,上帝的最后审判之时,“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唯有爱的真理颠扑不灭,“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我没有别的办法,我就有爱;我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恋爱是生命的中心和精华;恋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恋爱的失败是生命的失败,这是不容疑义的”(李欧梵,199)。徐志摩把爱视作一项人生准则来追求。他的诗总与爱、死亡联系在一起,死成了爱的最高形式。这与他受西方教育和文化熏陶有很大关系。西方的传统宗教使人们相信,人生并不终止于死亡,即使在死亡以后,也还有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等着他们。如果在人世爱情难以实现,那么可以到天国去实现夙愿;如果在人世爱情被迫中断,那么可以到天国去重续前缘。死亡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去实现梦想,借此也读出徐志摩对爱的痴狂。在今天我们的爱被世俗化得几乎感不到心跳和兴奋的感觉时,重新审视和思考如此惊心动魄的爱。爱是一切,为爱而死,已经不再被我们现代青年视为崇高和伟大,相反我们会耻笑其为懦夫。爱不能走得太远,逾越伦理道德的爱注定是痛。我们不断追求爱,但生活不只有情爱,有太多的关爱、慈爱及责任需要去承担。我们不能走得太远,更不能怀疑纯洁、真挚的爱。
  理想的爱情往往遭遇不期而至的阻力,因为残缺而变得更加完美。与自己爱的人一起爱每一个阳光灿烂日子,并肩度过风雨灰暗的每一天,过平淡的一生,也是一种完美,一种幸福。
  
  参考文献:
  [1][春秋]孔子.诗经.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2]杨庆存.传承与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7.
  [4]李元洛.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5]周永启.英诗歌200首赏译.海南出版社,2003.
  [6]徐志摩.徐志摩作品集.接力出版社,2005.
  [7]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赵仁珪.读诗有智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其他文献
江苏苏州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2500余年。千百年来,苏州地区文化发达,名医辈出,著述颇丰,形成了独具特色,地域性极强的医学流派吴门医派。吴门医派是祖国医学的
2008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年人们使用网络的时间越来越多,花在其他媒体的时间则不断减少。必须承认,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对现有媒介竞争格局是一股颠覆性
在我国,城乡教育差别损害了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逐年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与财政补贴,农村教育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
背景:终末期肾脏病(ESRD)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是慢性肾脏病的最后阶段。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蛋白尿的持续存在是造成肾脏损害、病程进展的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是肾脏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因此控制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肾脏纤维化,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肾脏纤维化是各种肾脏疾病长期作用所致的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堆积、肾小管及肾间质毛细血管功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正在逐步深入。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英语这一门对外交际语言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管理制度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持系统的建立,等等。英语新课程改革给英语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
结合我县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水平,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措施在于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将肥料科学合理施用,为此我们进行了N、P、K肥肥料及合理施用试验研究,得出每
摘 要: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相关意见,结合《过程控制及仪表》课程特点,本文以过程控制系统及仪表工作过程为向导,对《过程控制及仪表》课程开展模块化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实现从高职学生到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转变,并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过程控制及仪表》 模块化教学改革    1.引言  《过程控制及仪表》是高职高专院校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
语文课上,书声朗朗,在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陪伴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到活泼顽皮的少年,从朦胧青涩的青少年到意气风发的青年,毋庸置疑,语文课在一个人的成
理论联系实际是许多学科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美术教学也不例外。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言传身教”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是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能极快地掌握绘画技巧,提高实际绘画水平,从而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言传身教”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言传身教”似乎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的教学行为、思维方式、
“忽弃国中去,疑为方外游。早知守都厕,何似莫仙休。”宋朝诗人刘克庄在一首《咏刘安》的诗中如是写道。通过仔细的品味,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世外之人、一位求仙之徒,按理说这种人应该与世无争、与人无怨,应该生活在逍遥自在和无忧无虑中,然而事实却相反。  刘安,汉高祖刘邦庶出之子——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他在六岁之时因为父亲“谋反”而被废失国,八岁时被册封为阜陵侯,十六岁时又被封为淮南王。刘安“好读书鼓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