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深情地呼唤着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义务教育核心之一的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使命,理所当然的成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我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这一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关系,课堂上可设计出以“学生主动”为原则的教学模式。如:
1.“快读法”教学。
即“快速高效阅读法”,其主要原理是“固定程序法”,学生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可以循着一定的阅读规律、技巧去掌握其中要意,拓展思维空间,“固定程序法”分七个步骤:题目、作者、关键词、主要内容、重要事实、写作特点、新启示、新发现。学生依“精读”、“速读”技巧能够由“整体——局部——整体”地把握文章,整个教学过程很好地突出了“让学生主动动起来”,学习个体得到充分的重视,个性得以充分呈现和发展,尤其是“新启示,新发现”这一环节,大大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亲身体察和来自于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2.“研讨法”教学。
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以“研读讨论”为手段,以学生自主为原则,让学生在自我品读,相互交流中获得情感和生命的体悟。爱因斯坦曾说,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是“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可见这“宝贵的礼物”一定会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令他永远珍藏,从而产生抑之不灭的兴趣和惊人的创造。因此,一堂能吸引学生的语文课,就应该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鲜活的知识,愉悦的感受,就应该能培养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研讨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与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原则,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出鲜明新颖,能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学生在“浏览——品读——讨论——质疑”的主动感知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去研究发现乃至创新。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我采用的就是“研读法”。本文是一篇提倡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警世之作,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令人掩卷深思,当学生浏览全文,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后,我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深入研读。如:文中为何多次提到“斑羚头羊”的“咩咩”叫和绚烂的彩虹呢?作者为什么细致入微的描述斑羚们策划飞渡的全过程?这些问题自然引导了学生进入了“品读”和“讨论质疑”阶段,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认真揣摩咀嚼,展开联想、想象,迅速找出了许多合理合情的解释,象“以此表现斑羚之间团结合作的整体精神,说明斑羚有组织纪律性”,“歌颂斑羚的奉献精神”,以“斑羚的聪慧与可敬引发人类对动物的珍爱与保护意识”等等,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展开了,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不仅如此,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二、设置以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应试教育”之所以失败,就因为它不尊重个性,不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学生千人一面,千人一口,而素质教育提倡的是个性化教育,培养的是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活泼地、和谐地发展自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巧设导语激兴求活。
好的文章开头能引人入胜,好的导入语,能触动灵感、激情,诱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探索兴趣,在接下来的欣赏品析中,得以驰骋思维,活跃大脑,学生可以以自己的个性特点,生活体验,爱好特长去构建自己的“心灵构架”,导语设计,教师可根据文章的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方法,如“悬念式”、“猜谜式”、“回顾式”、“诗歌导入式”等等。
2.拓展练习激活求异。
在应试教育中,“权威枷锁”紧紧箍在了教师和学生的头上,教学追求的是统一的标准答案,思维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呢?基本上是盲信盲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堂上,我努力追求“源于教材,更高于教材”的教学效果,围绕教学大纲,深入浅出,给学生纵横方面的知识信息,并在“拓展练习”这一教学环节上,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每每学习新课以后,我适宜地安排5~10分钟的拓展思维训练,用“对比联想”、“预测想象”、“说长道短”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富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可以说,这是学生最出彩的地方,是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培养和展现的最佳时机。
3.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各施所长、各有所创、各有所得。近两年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尝试着运用许序修老师《知识经济与语文素质教育》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五个允许”的教学原则,“基本要求”指单元教学要求,“五个允许”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允许调整单元课文序列;允许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允许不同的见解和结论;允许对思考练习进行选择和取舍;允许师生交换角色,共同探讨,这就使语文学习具有统一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读书活动
人类获取知识的两个来源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作为正在吸纳内化阶段的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汲取他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量的,创新思维不是凭空的主观臆想,不是虚妄的异想天开,而应以丰厚的文化底蕴知识信息做支持。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去发现去创造。
读书活动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堂延伸到课下,这里我们主要就课堂阅读来寻求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学会读书,是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的内容。教师应该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科学的思维方与式及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避免学生无意识无目的阅读,甚至仅仅停留在消遣休闲这一肤浅层面上。为此,教师可以制定具有个性化的阅读要求:(1)在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时能够对其进行整体感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并能产生共鸣,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2)能够逆向思维,类比联想,对相关知识信息进行比较整合,寻求新的启示,独创见解,读书内容及范围可针对教学大纲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定。
例如,举行“读书报告会”活动,学到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就可以以“解读鲁迅”为主题,激励学生自己学习,积极思索,去走近鲁迅的心灵世界,了解鲁迅的品德、修养以及成就,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教师还可以结合当今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和畅销读物,及时向学生推介优秀作品。开设“专题讨论会”,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鉴赏作品,去接收新知识、新信息,去大胆地质疑求异,去勇敢地挑战权威。
写读书笔记也不失为一项有益的“自读自写自创”活动,学生可以凭个人兴趣爱好来选择阅读对象(当然,教师要加以引导、助其鉴别),在自由阅读中,明心会意,移情忘怀;在自写自创中,悦志畅神,神海怀想,把当前材料和以往的情感体验,生活积累进行复异重组:加工而构成新的体验对象,即产生了“神与物游”的创造力。教师可在课堂上对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推荐、交流,以写促读,以读带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写作习惯,更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感受到了读书笔记的非凡功力。从那一本本的读书心得中,我读出了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名人的感知,读出了学生日渐提升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独创性,更欣喜地发现了学生富有个性的认知世界。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把“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和谐个性”做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力主“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出高素质、善创新、有能力的合格人才。
(河南信阳市第七中学;464100)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关系,课堂上可设计出以“学生主动”为原则的教学模式。如:
1.“快读法”教学。
即“快速高效阅读法”,其主要原理是“固定程序法”,学生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可以循着一定的阅读规律、技巧去掌握其中要意,拓展思维空间,“固定程序法”分七个步骤:题目、作者、关键词、主要内容、重要事实、写作特点、新启示、新发现。学生依“精读”、“速读”技巧能够由“整体——局部——整体”地把握文章,整个教学过程很好地突出了“让学生主动动起来”,学习个体得到充分的重视,个性得以充分呈现和发展,尤其是“新启示,新发现”这一环节,大大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亲身体察和来自于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2.“研讨法”教学。
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以“研读讨论”为手段,以学生自主为原则,让学生在自我品读,相互交流中获得情感和生命的体悟。爱因斯坦曾说,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是“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可见这“宝贵的礼物”一定会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令他永远珍藏,从而产生抑之不灭的兴趣和惊人的创造。因此,一堂能吸引学生的语文课,就应该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鲜活的知识,愉悦的感受,就应该能培养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研讨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与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原则,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出鲜明新颖,能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学生在“浏览——品读——讨论——质疑”的主动感知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去研究发现乃至创新。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我采用的就是“研读法”。本文是一篇提倡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警世之作,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令人掩卷深思,当学生浏览全文,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后,我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深入研读。如:文中为何多次提到“斑羚头羊”的“咩咩”叫和绚烂的彩虹呢?作者为什么细致入微的描述斑羚们策划飞渡的全过程?这些问题自然引导了学生进入了“品读”和“讨论质疑”阶段,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认真揣摩咀嚼,展开联想、想象,迅速找出了许多合理合情的解释,象“以此表现斑羚之间团结合作的整体精神,说明斑羚有组织纪律性”,“歌颂斑羚的奉献精神”,以“斑羚的聪慧与可敬引发人类对动物的珍爱与保护意识”等等,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展开了,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不仅如此,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二、设置以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应试教育”之所以失败,就因为它不尊重个性,不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学生千人一面,千人一口,而素质教育提倡的是个性化教育,培养的是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活泼地、和谐地发展自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巧设导语激兴求活。
好的文章开头能引人入胜,好的导入语,能触动灵感、激情,诱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探索兴趣,在接下来的欣赏品析中,得以驰骋思维,活跃大脑,学生可以以自己的个性特点,生活体验,爱好特长去构建自己的“心灵构架”,导语设计,教师可根据文章的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方法,如“悬念式”、“猜谜式”、“回顾式”、“诗歌导入式”等等。
2.拓展练习激活求异。
在应试教育中,“权威枷锁”紧紧箍在了教师和学生的头上,教学追求的是统一的标准答案,思维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呢?基本上是盲信盲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堂上,我努力追求“源于教材,更高于教材”的教学效果,围绕教学大纲,深入浅出,给学生纵横方面的知识信息,并在“拓展练习”这一教学环节上,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每每学习新课以后,我适宜地安排5~10分钟的拓展思维训练,用“对比联想”、“预测想象”、“说长道短”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富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可以说,这是学生最出彩的地方,是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培养和展现的最佳时机。
3.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各施所长、各有所创、各有所得。近两年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尝试着运用许序修老师《知识经济与语文素质教育》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五个允许”的教学原则,“基本要求”指单元教学要求,“五个允许”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允许调整单元课文序列;允许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允许不同的见解和结论;允许对思考练习进行选择和取舍;允许师生交换角色,共同探讨,这就使语文学习具有统一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读书活动
人类获取知识的两个来源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作为正在吸纳内化阶段的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汲取他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量的,创新思维不是凭空的主观臆想,不是虚妄的异想天开,而应以丰厚的文化底蕴知识信息做支持。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去发现去创造。
读书活动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堂延伸到课下,这里我们主要就课堂阅读来寻求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学会读书,是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的内容。教师应该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科学的思维方与式及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避免学生无意识无目的阅读,甚至仅仅停留在消遣休闲这一肤浅层面上。为此,教师可以制定具有个性化的阅读要求:(1)在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时能够对其进行整体感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并能产生共鸣,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2)能够逆向思维,类比联想,对相关知识信息进行比较整合,寻求新的启示,独创见解,读书内容及范围可针对教学大纲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定。
例如,举行“读书报告会”活动,学到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就可以以“解读鲁迅”为主题,激励学生自己学习,积极思索,去走近鲁迅的心灵世界,了解鲁迅的品德、修养以及成就,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教师还可以结合当今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和畅销读物,及时向学生推介优秀作品。开设“专题讨论会”,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鉴赏作品,去接收新知识、新信息,去大胆地质疑求异,去勇敢地挑战权威。
写读书笔记也不失为一项有益的“自读自写自创”活动,学生可以凭个人兴趣爱好来选择阅读对象(当然,教师要加以引导、助其鉴别),在自由阅读中,明心会意,移情忘怀;在自写自创中,悦志畅神,神海怀想,把当前材料和以往的情感体验,生活积累进行复异重组:加工而构成新的体验对象,即产生了“神与物游”的创造力。教师可在课堂上对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推荐、交流,以写促读,以读带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写作习惯,更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感受到了读书笔记的非凡功力。从那一本本的读书心得中,我读出了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名人的感知,读出了学生日渐提升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独创性,更欣喜地发现了学生富有个性的认知世界。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把“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和谐个性”做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力主“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出高素质、善创新、有能力的合格人才。
(河南信阳市第七中学;4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