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的确,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尽管课内阅读一直以来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这在培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作用。许多写作素材、用语、表达文章的意境、视野是靠课堂内远远不够的。而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课外阅读的道理。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进行课外阅读尤其重要。
【关键词】课外阅读;激疑引趣;创设情景;表演
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让我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单靠课堂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它只是指引了我们的学习方法,不能更好地让学生去开拓运用。因此,我们要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才能读好书,好读书,那就必须要求我们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多读书,扩大阅读面。阅读本身就是对知识的积累,也是自身修养的提高。作为老师,我们要让学生从课堂掌握学习方法,更应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爱好,使之从课外吸收更多的知识。我把让学生喜欢阅读、会阅读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培养目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解、分析课文内容,采取控制、灌输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思维受到控制,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创造力,作为教师也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使其真正成为课外阅读的主人,以下是笔者在开展课外阅读中的几点体会。
一、选取“好料”,激疑引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就要求老师,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更应多想办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成为阅读的引路人。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儿童心理出发,我抓住了他们多疑多问的特点,往往在阅读教学中提问疑点问题让学生开展阅读。学生若能找到质疑的切入点,善于在学习中设疑,则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很大益处。例如,在指导阅读绘画读本《愿望树》时,笔者先出示了一棵树,告诉学生这棵树很神奇,里面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一时间课堂上唧唧喳喳、七嘴八舌,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这棵愿望树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吗?”有的说:“这棵愿望树可以使孤儿得到更多的爱吗?”……笔者抓住有利时机,借用PPT、图画书和配乐把孩子们引领到故事情境中去,让孩子们边看、边听、边想,适当时候会停下来假设问题,让孩子们想象事情会怎么发展?或者是假设是你,你会怎么做?故事结尾时,我们一起探讨: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这时,孩子们很快就发现,原来这棵愿望树并不是你许愿什么就有什么,那些煎饼——毯子——提灯都是妈妈偷偷挂上去的,这棵树里藏的是妈妈对贝迪的爱。当故事讲完后,再听配乐复述故事一遍,加深了对故事的印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敢问”到“敢想”,使学生在不断主动参与阅读中获取知识、激发创造力。
二、创设情景,激发参与阅读的情感
1.呈现情景,激发阅读的感情
情景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一环,能使学生感到易趣活,不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起到引入入胜的效果,对课文教学中人物的模仿,语言中语气表达,事件的还原度都对学生的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指导阅读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想方设法地创造一定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的情感。在指导低年级阅读绘画读本《小熊孵蛋》时,当讲到小熊阿雷捡树枝搭窝时,笔者把事先准备好的树枝和一颗橡果,仿照阿雷让学生试着坐上去孵蛋,结果会怎样呢?学生顿时情绪高涨,纷纷发言。针对中年级学生喜欢侦探故事的特点,笔者在指导阅读《巧克力加工厂》时,先让学生每人领取一颗巧克力糖,全班学生中只有一颗的包装是与众不同的,上完这节课时,谁的糖果纸与众不同的,就能获得优先阅读这本书的权利,学生事前并不知道这一秘密。课前,笔者在黑板写着:“阅读寻宝藏,幸运儿是你?他?她?”这样一来,学生都沉浸在“寻宝”的课堂中,对被书中的故事吸引着,都想成为第一个阅读完这本书的人。
由此可见,把学生引入创设的阅读情境中,阅读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都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其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2.利用教具激发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习目标指出:阅读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重视发挥使用教具的作用,注重创设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景,富有兒童情趣。在插图、道具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让抽象的语言思维具体化、生动化,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恰当使用教具呢?笔者在指导阅读绘画读本《大熊遇到个小麻烦》这一本书时,巧用大熊每次进去的店,拿出准备好的蜂蜜、衣服、药丸、鞋等等。按照大熊进去每家店的顺序依次展示,让学生猜猜大熊到底来到哪里,并适时讲故事情节。学生一边看教具一边听,在直观形象的讲述过程中,把故事中抽象的文字化为直观形象的操作,给予学生“思维的阶梯”,更好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以演促读,扩大阅读的参与面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在小学过程中阅读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活动。在朗读中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除了强调每句音节,还要让学生读出感情。例如,在一次课外阅读活动课上,笔者组织学生把最近所看所学的故事通过表演和讨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们个个兴致极高,把故事表演得绘声绘色。每讲完一个故事,其他同学争相恐后地想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对讲故事者提出了自己对故事的疑问之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学到了很多知识,扩大了阅读量,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可谓一举多得。
又如,阅读完《乱七八糟的变色龙》一书后,笔者先让学生表演变色龙遇到狮子时的情景,然后讨论:“变色龙和狮子心里是怎样想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发言非常热烈,提出奇思异想的各种想法,就连平时极少发言的学生,也大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总之,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多一点体验阅读的快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渐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充分解放学生的手、口、脑,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外阅读的主人。
【关键词】课外阅读;激疑引趣;创设情景;表演
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让我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单靠课堂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它只是指引了我们的学习方法,不能更好地让学生去开拓运用。因此,我们要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才能读好书,好读书,那就必须要求我们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多读书,扩大阅读面。阅读本身就是对知识的积累,也是自身修养的提高。作为老师,我们要让学生从课堂掌握学习方法,更应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爱好,使之从课外吸收更多的知识。我把让学生喜欢阅读、会阅读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培养目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解、分析课文内容,采取控制、灌输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思维受到控制,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创造力,作为教师也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使其真正成为课外阅读的主人,以下是笔者在开展课外阅读中的几点体会。
一、选取“好料”,激疑引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就要求老师,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更应多想办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成为阅读的引路人。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儿童心理出发,我抓住了他们多疑多问的特点,往往在阅读教学中提问疑点问题让学生开展阅读。学生若能找到质疑的切入点,善于在学习中设疑,则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很大益处。例如,在指导阅读绘画读本《愿望树》时,笔者先出示了一棵树,告诉学生这棵树很神奇,里面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一时间课堂上唧唧喳喳、七嘴八舌,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这棵愿望树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吗?”有的说:“这棵愿望树可以使孤儿得到更多的爱吗?”……笔者抓住有利时机,借用PPT、图画书和配乐把孩子们引领到故事情境中去,让孩子们边看、边听、边想,适当时候会停下来假设问题,让孩子们想象事情会怎么发展?或者是假设是你,你会怎么做?故事结尾时,我们一起探讨: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这时,孩子们很快就发现,原来这棵愿望树并不是你许愿什么就有什么,那些煎饼——毯子——提灯都是妈妈偷偷挂上去的,这棵树里藏的是妈妈对贝迪的爱。当故事讲完后,再听配乐复述故事一遍,加深了对故事的印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敢问”到“敢想”,使学生在不断主动参与阅读中获取知识、激发创造力。
二、创设情景,激发参与阅读的情感
1.呈现情景,激发阅读的感情
情景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一环,能使学生感到易趣活,不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起到引入入胜的效果,对课文教学中人物的模仿,语言中语气表达,事件的还原度都对学生的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指导阅读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想方设法地创造一定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的情感。在指导低年级阅读绘画读本《小熊孵蛋》时,当讲到小熊阿雷捡树枝搭窝时,笔者把事先准备好的树枝和一颗橡果,仿照阿雷让学生试着坐上去孵蛋,结果会怎样呢?学生顿时情绪高涨,纷纷发言。针对中年级学生喜欢侦探故事的特点,笔者在指导阅读《巧克力加工厂》时,先让学生每人领取一颗巧克力糖,全班学生中只有一颗的包装是与众不同的,上完这节课时,谁的糖果纸与众不同的,就能获得优先阅读这本书的权利,学生事前并不知道这一秘密。课前,笔者在黑板写着:“阅读寻宝藏,幸运儿是你?他?她?”这样一来,学生都沉浸在“寻宝”的课堂中,对被书中的故事吸引着,都想成为第一个阅读完这本书的人。
由此可见,把学生引入创设的阅读情境中,阅读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都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其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2.利用教具激发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习目标指出:阅读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重视发挥使用教具的作用,注重创设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景,富有兒童情趣。在插图、道具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让抽象的语言思维具体化、生动化,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恰当使用教具呢?笔者在指导阅读绘画读本《大熊遇到个小麻烦》这一本书时,巧用大熊每次进去的店,拿出准备好的蜂蜜、衣服、药丸、鞋等等。按照大熊进去每家店的顺序依次展示,让学生猜猜大熊到底来到哪里,并适时讲故事情节。学生一边看教具一边听,在直观形象的讲述过程中,把故事中抽象的文字化为直观形象的操作,给予学生“思维的阶梯”,更好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以演促读,扩大阅读的参与面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在小学过程中阅读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活动。在朗读中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除了强调每句音节,还要让学生读出感情。例如,在一次课外阅读活动课上,笔者组织学生把最近所看所学的故事通过表演和讨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们个个兴致极高,把故事表演得绘声绘色。每讲完一个故事,其他同学争相恐后地想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对讲故事者提出了自己对故事的疑问之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学到了很多知识,扩大了阅读量,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可谓一举多得。
又如,阅读完《乱七八糟的变色龙》一书后,笔者先让学生表演变色龙遇到狮子时的情景,然后讨论:“变色龙和狮子心里是怎样想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发言非常热烈,提出奇思异想的各种想法,就连平时极少发言的学生,也大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总之,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多一点体验阅读的快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渐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充分解放学生的手、口、脑,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外阅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