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减负增效是素质教育和时代的客观需求。本文希望通过反思平台的创建和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反思,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反思;地理课堂;构建
一、反思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的21世纪,竞争日益激烈,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客观需要我们的下一代能快速、全面、准确地提取地理信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其实质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也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地理名称,而是重在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考考试大纲》也要求学生具备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发现或提出科学的、有创新意识的问题;能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正确地运用地理观念探讨和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事实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学生学习地理感到非常吃力,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成绩并不理想。当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思路难以打开,知识也难以迁移,症结何在?如何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实现减负增效?这需要对教学进行反思,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进步。
二、反思性地理课堂的构建
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辩证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一个人成长、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学。“学而不思则罔。”可见让学生学会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1.老师积极创建反思的平台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长时期地、广泛渗透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所有选择和行为。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老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反思的思想,提供反思的平台。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能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的能力,进而创建反思性课堂。因此,教师需要专业成长,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的教学应“透晶亮”而不是“糊涂账”。如一堂课应该讲什么,怎样讲,讲完后多少学生听懂了,多少学生没听懂?哪些问题应重点分析,哪些不用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少出错?在精心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备教学大纲,还要备学生。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不忘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问题、展现内心世界的舞台。
(1)激发反思的动机。营造反思的氛围来激发反思的热情。如在学习“大气的垂直分层”时,引入一个小案例:胡锦涛主席坐飞机赴美国访问时,飞机升空半小时后遇上雷雨天气,此时飞机为什么不迅速降落而是升高到12000米以上的高空?这种情况使学生自觉地反思天气现象只出现在对流层,而在中纬度的12000米以上的高空是平流层,无雷雨天气。这样,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自觉地进行反思。
(2)消除学生不敢问的心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启发式教学也大多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层次上,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导致许多学生不敢提问也不会提问。因此,要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应积极评价,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并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同时,老师与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畅所欲言,打开思索的闸门。
(3)创造反思的机会。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时刻不忘给学生留下反思的空间。在预习中留疑,在讲授中设疑,在解疑中以疑治疑,利用反思使地理课堂波澜起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从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讲解寒暖流对海水盐度的影响时,部分学生认为暖流使降水量增加,对海水起稀释作用,盐度较低。如能同时考虑洋流对气温的影响,则不难发现暖流使气温升高,蒸发增强,且蒸发的影响还超过降水的影响。如果学生当时能提出这个问题,无疑对老师的教学也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2.学习方法需要反思
学无止境,许多问题也确实需要探讨,没有争论就没有进步。如没有哥白尼的质疑,能有“太阳中心说”吗?因此学生要有怀疑一切的精神,要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尽信书不如无书,对教材、资料要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是盲从。
学习有法而无定法,为提高学习效率,一定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加以反思,因时因地寻找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介绍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1)分解法。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遇上复杂问题很难一下弄清楚,如能将问题简单化,也就是将较难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讲地形雨的成因时可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暖湿气流来自哪里?暖湿气流遇到高山会怎样运动?气流上坡后气温有何变化?气温下降后水汽会如何变化?降水是迎风坡多还是背风坡多?这样循序渐进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地理规律的理解,还可增强学生自信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联想归类法。对同一类型的问题应归纳总结,摸索出共同规律。如讲巴西、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时会发现两者具有相似性且成因相同。讲特殊的气候分布时,会发现中美地峡的东侧、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沿海都为热带雨林气候,且都是因地处信风的迎风坡和受沿岸暖流的影响。
(3)比较法。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习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时,可将中国、俄罗斯、巴西的纬度进行对比,也可将中国、蒙古、日本的海陆位置进行比较,从比较中感受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4)逆推法。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像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5)辩证分析法。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思考,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反证法。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自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解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有没有昼夜现象?如果地球是透明的,那还有没有昼夜现象?”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理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要搞好反思性地理教学,必须师生共同努力。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知识迁移也就越容易建立。因此,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前提下,兼顾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发展。
关键词:反思;地理课堂;构建
一、反思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的21世纪,竞争日益激烈,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客观需要我们的下一代能快速、全面、准确地提取地理信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其实质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也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地理名称,而是重在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考考试大纲》也要求学生具备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发现或提出科学的、有创新意识的问题;能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正确地运用地理观念探讨和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事实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学生学习地理感到非常吃力,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成绩并不理想。当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思路难以打开,知识也难以迁移,症结何在?如何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实现减负增效?这需要对教学进行反思,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进步。
二、反思性地理课堂的构建
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辩证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一个人成长、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学。“学而不思则罔。”可见让学生学会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1.老师积极创建反思的平台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长时期地、广泛渗透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所有选择和行为。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老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反思的思想,提供反思的平台。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能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的能力,进而创建反思性课堂。因此,教师需要专业成长,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的教学应“透晶亮”而不是“糊涂账”。如一堂课应该讲什么,怎样讲,讲完后多少学生听懂了,多少学生没听懂?哪些问题应重点分析,哪些不用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少出错?在精心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备教学大纲,还要备学生。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不忘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问题、展现内心世界的舞台。
(1)激发反思的动机。营造反思的氛围来激发反思的热情。如在学习“大气的垂直分层”时,引入一个小案例:胡锦涛主席坐飞机赴美国访问时,飞机升空半小时后遇上雷雨天气,此时飞机为什么不迅速降落而是升高到12000米以上的高空?这种情况使学生自觉地反思天气现象只出现在对流层,而在中纬度的12000米以上的高空是平流层,无雷雨天气。这样,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自觉地进行反思。
(2)消除学生不敢问的心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启发式教学也大多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层次上,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导致许多学生不敢提问也不会提问。因此,要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应积极评价,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并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同时,老师与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畅所欲言,打开思索的闸门。
(3)创造反思的机会。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时刻不忘给学生留下反思的空间。在预习中留疑,在讲授中设疑,在解疑中以疑治疑,利用反思使地理课堂波澜起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从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讲解寒暖流对海水盐度的影响时,部分学生认为暖流使降水量增加,对海水起稀释作用,盐度较低。如能同时考虑洋流对气温的影响,则不难发现暖流使气温升高,蒸发增强,且蒸发的影响还超过降水的影响。如果学生当时能提出这个问题,无疑对老师的教学也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2.学习方法需要反思
学无止境,许多问题也确实需要探讨,没有争论就没有进步。如没有哥白尼的质疑,能有“太阳中心说”吗?因此学生要有怀疑一切的精神,要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尽信书不如无书,对教材、资料要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是盲从。
学习有法而无定法,为提高学习效率,一定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加以反思,因时因地寻找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介绍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1)分解法。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遇上复杂问题很难一下弄清楚,如能将问题简单化,也就是将较难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讲地形雨的成因时可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暖湿气流来自哪里?暖湿气流遇到高山会怎样运动?气流上坡后气温有何变化?气温下降后水汽会如何变化?降水是迎风坡多还是背风坡多?这样循序渐进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地理规律的理解,还可增强学生自信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联想归类法。对同一类型的问题应归纳总结,摸索出共同规律。如讲巴西、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时会发现两者具有相似性且成因相同。讲特殊的气候分布时,会发现中美地峡的东侧、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沿海都为热带雨林气候,且都是因地处信风的迎风坡和受沿岸暖流的影响。
(3)比较法。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习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时,可将中国、俄罗斯、巴西的纬度进行对比,也可将中国、蒙古、日本的海陆位置进行比较,从比较中感受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4)逆推法。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像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5)辩证分析法。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思考,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反证法。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自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解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有没有昼夜现象?如果地球是透明的,那还有没有昼夜现象?”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理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要搞好反思性地理教学,必须师生共同努力。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知识迁移也就越容易建立。因此,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前提下,兼顾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