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初探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小学阶段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目前,农村初级阶段的教育基本上仍沿袭着“应试教育”的模式,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笔者从事小学教育多年,深感农村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现结合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实施素质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思想的转变。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克服“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实现由过分注重功利的、盲目的追求教育的短期和局部效益的教育观向关注人的内在素质和全面发展观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部门要转变思想,不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2)广大教师要转变思想,主要是由面向少数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由片面的知识讲授转向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由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3)学生家长要转变思想,改变那种读书就是要跳龙门的固有观念,升学并非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应根据孩子的特点积极对其进行引导。孩子的基本素质高了,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就能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培训教师队伍、提升综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当前,广大农村小学教师中存在思想落后、职业意识淡薄、学历偏低、年龄偏大、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要从两方面入手:(1)增强职业意识。教师专业化的首要品质是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意识,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这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动力。当前,由于很多农村教师把教学看作谋生的手段,积极性不高,这在农村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培养职业感、责任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前提。(2)搞好师资培训。要重视培训青年教师,使他们茁壮成长。每个青年教师都有美好的愿望,想干一番事业。学校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努力提升薄弱学校师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在岗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在岗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队伍,不断满足新时期教育事业的需求。
  三、优化课堂教学、减少学生负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目前,农村小学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教师没有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实践活动;只注重书本,不注重能力培养;只注重自己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由填鸭式教学转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上来,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课时力求形式活泼,气氛活跃。其次要打造新型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融洽和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训你听”的旧的教学方式。反对歧视、体罚学生,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再次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他们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形成教师愿意教,学生愿学、乐学的局面。
  四、加大学校质量评估体系改革的力度
  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农村中小学要改革过去教学质量评价只看分数成绩的做法,制定切实可行的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估体系。首先要改革传统评语内容的片面性和过去只注重分数的弊端,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整体评价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从而变单纯的成绩评价为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并突出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发展。这一改革能缓解师生考试分数的恶性竞争,减轻学生过重的文化课业负担,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达到培养出合格加特长人才的目的。其次,评价要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再次,评价要采用多样性,即指定性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采取平日考查、阶段考查、学生自查和综合考查相结合。多种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科学的评估体系,将会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以上四点是农村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素质教育宣传也是农村基础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认识统一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在教育系统内外部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下,素质教育之花才会在广大农村结出丰硕之果。
  (责编 张宇)
其他文献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关怀与历史情怀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所记载的是已发生的人与事,而承载历史信息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文字的传递,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上成了枯燥的文字史实讲解与背诵课,使得原本就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效率不高。图片、图像与文字一样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且具有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在现
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们越来越感到过去盛行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彻底革除,它除了妨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还有一个弊病就是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索。那么,我在体育教学中是怎样体现创新的呢?  一、打破旧模式,分层分组教学,因材施教  所谓旧教学模式
摘要:吃透教材是文本解读能力高低的体现,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能够吃透教材。在具体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存在问题。所以,我们应静心阅读,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发现文章的与众不同之处,领悟编者的意图。  关键词:静心阅读 细品文章 领悟编者的意图  我发现有的教师在教材的把握上存在下列问题:讲解教材就是逐章逐句的翻译,过分解析文字,忽视教材的思想内涵。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人文性,语文味又被冲淡了。如果没有
新世纪是一个充斥着竞争与创新的时代,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挑战所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主动思考与主体探究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侧重于学生充分运用所学展开积极的动手与动脑,通过学生之间积极交流与合作来顺利地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新课程学习,更能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更能引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程作为一门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
课改以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当前有的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又步入了误区:或者是单调的纯技术性的指导,学生朗读“情不动而形于外”;或者是老师把自己的感情强加给学生,朗读指导千人一腔;或者是教师指导轻“质”重“量”,学生朗读次数不少,却始终游离于文本之外。其实,“读”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我们要立足文本,把朗读训练与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