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以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当前有的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又步入了误区:或者是单调的纯技术性的指导,学生朗读“情不动而形于外”;或者是老师把自己的感情强加给学生,朗读指导千人一腔;或者是教师指导轻“质”重“量”,学生朗读次数不少,却始终游离于文本之外。其实,“读”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我们要立足文本,把朗读训练与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一、捕捉精妙的语句或“特殊”句式,揣摩作者思想
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因此,通过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和“特殊”的句式,我们可以发掘出作者的感情依托,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涵,并尝试着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捕捉文中那些关键的、精妙的语句或“特殊”的句式,揣摩作者思想,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可以看一下吉春亚老师在指导朗读《匆匆》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首先教师范读。
师:读了上面一段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时间这個精灵的脚步在轻轻悄悄地走动,关键是哪些字眼这么有魅力呢?
生1:我喜欢“轻轻悄悄、挪移”,时间像个小精灵。
生2:还有“过去、流跨、飞闪”这些词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的脚步。
生3:这个“溜”字很形象,表现出时间都是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走的。
生4:我注意了文中用了四个“他”字,让人感觉时间有生命,简直是个充满灵性的人。
师:是啊,通过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听到了时间这个精灵轻快的脚步声。我们也感觉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刚才是老师范读课文,现在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读一读。
然后教师再指名读,相机指导。
吉老师就是用范读带领学生入情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些精妙的关键性语句,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读出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作者的思绪,读出语言的味儿,读出自己的体会。
再如,《匆匆》这篇课文里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
——是有人偷了它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它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句的特别之处,揣摩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时光流逝的那种无奈和惋惜,反复朗读。
二、捕捉 “特殊”的标点符号,体会人物感情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尤其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文中出现一些比较“特殊”的标点符号,那一定是作者想借此表达一种比较强烈或“特殊”的情感。我们要引领学生捕捉住这些“特殊”的标点符号,去体会人物的感情,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指导学生朗读三年级下册《检阅》一课中队员们作出决定之前的心理活动描写部分:“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文中这一段落对儿童队员们决定之前的心理斗争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课文连续用了五个问号,表达出队员们的为难和这件事的棘手。我们在指导朗读时,就可以这五个问号为切入点,“从这连续的‘五个问号’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队员们内心的感受,然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三、捕捉关键的人物对话,体验角色心理
“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手法。透过人物语言可以折射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然后引领学生抓住文中一些关键的人物对话,把自己放进文本,体验角色心理,让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学习记叙文,尤其是针对中、低年级的孩子,“捕捉人物对话,体验角色心理”是我们指导朗读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四、捕捉定格的镜头,想象动态画面
“老师最大的艺术就是如何将一篇静态的课文和学生丰富的动态的心灵世界之间搭建桥梁,化静为动,尺水兴波。”其实,朗读指导也应如此。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捕捉文中一些定格的镜头,想象丰富的动态的画面。如,指导学生朗读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第一自然段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都生活在农村,文中描写的农家小院我们感到特别熟悉、亲切。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除了文中描写的“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你还联想到哪些别有风趣的装饰?
生1:还有粉的桃花,白色的杏花。
生2:门前的柔柳伸展着腰肢,挥洒着黄绿的嫩芽。
生3:还有翩翩飞来的花蝴蝶, 匆匆赶来的小蜜蜂更添了一份情趣。
生4:我联想到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描写的情景。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一定会看到一幅幅更加丰富、生动的画面。
全班交流,学生比较完整地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师:下面再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农家小屋的别致自然,亲切可爱。
然后教师再指名读,相机指导。
本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文中定格的这个镜头——“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想象还有哪些别有风趣的装饰。因为学生大都是农村的孩子,所以就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使文本静止的语言变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生动的画面。此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课文中的“符号语言”化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边读边想象,学生就不会只看到表面的文字,还会看到文字后面隐藏的画面,感受到文本中省略的空白。这时再指导朗读,学生的感觉就会丰厚起来,文本中的语言在学生眼中也会变得比原来更加生动,甚至会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语言。再读,自然就会读出那份恬静,那份情趣,那份诗意。
当然,提高朗读指导实效的方法灵活多样。除了上述方法,我们还可以借助文中插图,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进行朗读。还可以通过老师恰当的、准确的评价语言给学生的朗读以针对性的提示,或者在适当的时机老师予以范读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只要立足文本,多种方法灵活、综合地运用,我们朗读的训练就会扎实、有效。
(责编 张敬亚)
一、捕捉精妙的语句或“特殊”句式,揣摩作者思想
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因此,通过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和“特殊”的句式,我们可以发掘出作者的感情依托,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涵,并尝试着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捕捉文中那些关键的、精妙的语句或“特殊”的句式,揣摩作者思想,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可以看一下吉春亚老师在指导朗读《匆匆》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首先教师范读。
师:读了上面一段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时间这個精灵的脚步在轻轻悄悄地走动,关键是哪些字眼这么有魅力呢?
生1:我喜欢“轻轻悄悄、挪移”,时间像个小精灵。
生2:还有“过去、流跨、飞闪”这些词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的脚步。
生3:这个“溜”字很形象,表现出时间都是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走的。
生4:我注意了文中用了四个“他”字,让人感觉时间有生命,简直是个充满灵性的人。
师:是啊,通过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听到了时间这个精灵轻快的脚步声。我们也感觉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刚才是老师范读课文,现在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读一读。
然后教师再指名读,相机指导。
吉老师就是用范读带领学生入情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些精妙的关键性语句,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读出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作者的思绪,读出语言的味儿,读出自己的体会。
再如,《匆匆》这篇课文里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
——是有人偷了它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它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句的特别之处,揣摩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时光流逝的那种无奈和惋惜,反复朗读。
二、捕捉 “特殊”的标点符号,体会人物感情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尤其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文中出现一些比较“特殊”的标点符号,那一定是作者想借此表达一种比较强烈或“特殊”的情感。我们要引领学生捕捉住这些“特殊”的标点符号,去体会人物的感情,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指导学生朗读三年级下册《检阅》一课中队员们作出决定之前的心理活动描写部分:“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文中这一段落对儿童队员们决定之前的心理斗争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课文连续用了五个问号,表达出队员们的为难和这件事的棘手。我们在指导朗读时,就可以这五个问号为切入点,“从这连续的‘五个问号’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队员们内心的感受,然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三、捕捉关键的人物对话,体验角色心理
“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手法。透过人物语言可以折射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然后引领学生抓住文中一些关键的人物对话,把自己放进文本,体验角色心理,让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学习记叙文,尤其是针对中、低年级的孩子,“捕捉人物对话,体验角色心理”是我们指导朗读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四、捕捉定格的镜头,想象动态画面
“老师最大的艺术就是如何将一篇静态的课文和学生丰富的动态的心灵世界之间搭建桥梁,化静为动,尺水兴波。”其实,朗读指导也应如此。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捕捉文中一些定格的镜头,想象丰富的动态的画面。如,指导学生朗读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第一自然段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都生活在农村,文中描写的农家小院我们感到特别熟悉、亲切。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除了文中描写的“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你还联想到哪些别有风趣的装饰?
生1:还有粉的桃花,白色的杏花。
生2:门前的柔柳伸展着腰肢,挥洒着黄绿的嫩芽。
生3:还有翩翩飞来的花蝴蝶, 匆匆赶来的小蜜蜂更添了一份情趣。
生4:我联想到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描写的情景。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一定会看到一幅幅更加丰富、生动的画面。
全班交流,学生比较完整地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师:下面再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农家小屋的别致自然,亲切可爱。
然后教师再指名读,相机指导。
本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文中定格的这个镜头——“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想象还有哪些别有风趣的装饰。因为学生大都是农村的孩子,所以就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使文本静止的语言变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生动的画面。此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课文中的“符号语言”化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边读边想象,学生就不会只看到表面的文字,还会看到文字后面隐藏的画面,感受到文本中省略的空白。这时再指导朗读,学生的感觉就会丰厚起来,文本中的语言在学生眼中也会变得比原来更加生动,甚至会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语言。再读,自然就会读出那份恬静,那份情趣,那份诗意。
当然,提高朗读指导实效的方法灵活多样。除了上述方法,我们还可以借助文中插图,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进行朗读。还可以通过老师恰当的、准确的评价语言给学生的朗读以针对性的提示,或者在适当的时机老师予以范读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只要立足文本,多种方法灵活、综合地运用,我们朗读的训练就会扎实、有效。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