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与“破”中绽放精彩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j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梯形面积计算练习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立”与“破”中加深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通过不断“立”新规、“破”新规,不断拓展梯形面积公式的运用范围,沟通不同公式之间、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与熟练程度,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提升空间观念的发展。
  【关键词】梯形面积公式 组合图形 等积变形
  依據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同化与顺化的过程。奥苏贝尔也讲过:“最有效的学习就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已有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去丰富与拓展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发展。本文从梯形面积公式出发,不断让学生感受到梯形面积公式不仅可以计算梯形的面积,同时还可以计算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解决组合图形,甚至计算数的问题等,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沟通各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的发展。像这样的教学,其实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打破规则,建立新的规则,让学生在不断的“立”与“破”中感受乐趣,促进发展。
  一“立”——梯形面积公式可以计算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
  这里的“立”就是让学生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除了可以计算梯形的面积,也可以计算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都可以看成是特殊的梯形,所以也可以用梯形面积来计算。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打破原先的思路,促进学生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深入理解,并沟通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些梯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高都一样,底也一样,所以面积也相等。
  生:它们的形状不同,但面积都一样。
  小结:虽然形状不同,但梯形面积都相等。
  师:请你们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形状不同,而且上底与下底的和都是10。
  师:那它们的面积都相等吗?为什么?
  生:都相等,只要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高相等,它们的面积都相等。
  小结:只要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高相等,它们的面积也就相等。
  师:哦!那么你们还能画出高相等,面积相等的梯形吗?(学生画一画)
  展示一:
  师:非常好!像这样的梯形,画得完吗?
  生:画不完,因为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0,但上底和下底可以随便变。
  小结:只要上底与下底的和不变,就可以画出无数个不同形状面积相等的梯形。
  师:嗯。有道理,那么除了梯形,你还能画出其他图形吗?(能)
  师:想一想,这会是怎样一个梯形?
  师板书:S=(8 4)×4÷2
  生: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8厘米,高是4厘米的梯形。
  师:现在把这个图形放到了两个正方形中,仔细观察,你们觉得哪幅图也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同桌间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A可以表示。因为它就是一个梯形,它的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8厘米,高也是4厘米。
  生:我觉得C和D也可以的,因为8 4=12厘米,而它们的底也是12厘米。
  生:B也是可以的,因为它的长是12厘米,宽是4厘米的一半,也就是2厘米。
  师:非常好!找到了很多不同情况,那么E可以吗?
  生:不可以的,它的高不对。
  生:应该可以的。
  师:哦。那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好的。这个点可以移动,把它移到这里后,它的高也就是4 8=12厘米。所以也是可以的。   小结:看来,梯形的面积公式除了可以解决其他图形的面积外,还可以解决类似的组合图形面积。
  从上面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了前面环节的设计,大部分学生对于梯形面积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升。在一些组合图形中,学生会把一些长方形、三角形等看成特殊的梯形。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会从整体上去看待组合图形,并通过点或边的移动来进行想象与理解,从而再次促进了学生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一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只要符合梯形公式的要求,当然也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计算。
  三“立”——梯形面积公式可以计算数的大小
  三“立”主要指把梯形面积公式与以前数的计算联系起来,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学习简便计算时,就有利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数的经验。通过让学生观察回忆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回顾旧知,可以有效地让计算数的方法与梯形面积公式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片段】
  师:刚才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解决了很多图形的问题。那么想一想,以前我们学过的知识中,有没有也是利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的?(学生思考)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
  (1 10)×10÷2=55(根) (1 20)×20÷2=210
  师:从这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其实这木棒的上面就像是梯形的上底,下面就是梯形的下底,上底与下底之间就是高。利用梯形公式就可以算出木棒数量。
  生:我发现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相加,就像是上底加上下底,然后去乘高除以2。
  小结:对!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梯形面积公式不仅可以解决图形计算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用来解决一些数的问题。
  在上面的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回忆旧知,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把梯形面积公式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通过让学生观察四下的求木棒图,巧算求和等问题,学生很快就发现它们其实与梯形面积的公式非常相似,通过把数与形建立有效的联系,有效提升了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的能力。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不断把知识从薄学到厚,同时也要让他们把知识从厚学到薄,通过不斷沟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挖掘知识的本质,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整合知识,促进其数学水平的真正有效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滨文小学 310000)
其他文献
随着第二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它的数学教育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肯定。对此,笔者执教了“韩信分油”一课,进行了一次拓展性内容的课堂教学尝试,具体执教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材,凿凿有据   为什么要选择“韩信分油”作为拓展性教学内容呢?在选课开始,笔者就考虑教学的内容一定要源于教材,于是将目光投向教材的“边角料”。人教版五上教材第10页有一道思考
【摘 要】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例题图的教育价值,潜心揣摩例题图的教学意蕴,切实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反复研读例题图,深挖其教学内涵,做到合理地、灵活地、充分地和创造性地运用,让例题图的教学内涵不断凸显,教育价值充分彰显。为此,要设法让例题图变得有现实背景,有内部结构,有生长活力,有前后联系。  【关键词】例题图;算理;现实背景;内部结构  本文所说的例题图是指教材中例题的配图
【摘 要】以“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两个教学案例为例,来分析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两种现象:只会做不会说和只会说不会做。鉴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教学,情境的设计、小组的讨论、板书的设计等都应该为此服务;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应该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知识的迁移,将知识点串点成线,系统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理解 迁移 数形结合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学的是哑巴数学,他们不会
在10月15日,我校召开了“减负——从变革教学方式开始”的主题研讨会。期间,听了纪金玲老师和张殿军老师的两节数学课,听了朱凤书校长讲话和各位专家的发言,使得每个与会老师受益匪浅。比如朱校长谈道:“在传统课堂中,每分钟老师大约有2到3次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有50%的问题是选择性问题和记忆性问题,思维含量很低。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独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切割得支离破
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必要途径。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练习效益的最大化?对此,笔者结合北师大版“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练习设计案例】  一、基础练习  案例呈现:一本故事书共有a页,小明每天看15页。  (1)小明10天共看了几页? ( )  (2)小明c天共看了几页? ( )  (3)小明看了5天,还剩几页
【摘 要】通过动手操作的三重思维化,可以改变通过传授而使数学知识表面化的状况,促进数的计算教学和学习。具体来说,三重思维化是指:1.将动手操作置于思维的发生过程,恢复与内在思维的本然联系;2.结合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使动手操作成为当下学习强有力的支撑;3.积累下的动手操作经验,能逐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式。  【关键词】同分母分数加减 动手操作 思维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教学中关涉动手操作的问题
教科书里的数学知识,有着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严密的推理,被显性地印在纸上,看起来直观明了,却也因此掩盖了数学发现、创造的真实过程,忽略了数学家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因此,数学教师的责任在于返璞归真,在符合教育心理规律的前提下揭示数学本质,还数学本来面目。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在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上,我们总能看到吴老师借助一个个的问题,来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学习、求知、探索的欲望。正是有了这样的激发,
一、从一群人的数学学习,迈向每一个人的数学学习  巩子坤(以下简称“巩”):丁老师,你好。我最近看了你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一个很好的观点,即小学数学教育要实现“从一群人的数学学习向每一个人的数学学习转变”。请你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你是基于何种背景提出这个观点的?  丁杭缨(以下简称“丁”):我们习惯的数学学习(教学)常常以班级为单位,安排了标准课时,设定了标准内容,制定了标准评价,总之,是在用
近几年,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错例,通过收集错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的探究,尝试读懂学生的错误,分析这些错误中的合理成分,认识到错误的价值。但错误的价值已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纠错所获得的新启迪。在学生学习新知前,教师是否能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干预,降低错误的发生率;或者教师是否能根据错误适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在课堂上“暴露”学生的错误,并让学生经
【摘要】美国HIPPY、PAT、NFP家访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及其家庭的发展状况。借鉴美国学前儿童家访项目的经验,我们应转变家访人员的服务理念,建立专业的家访人员队伍,完善政府的监督与管理,加强家访项目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访项目;HIPPY;PAT;NFP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1/2-00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