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文化,是指以教师为主体的一种学校精神现象和文化状况,它既包括教师团队的价值信念、态度、习惯以及行为规范,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态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方式。教师文化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它包括教师人际交往方式、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价值观等,它不仅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和人际交往方式,同时也对学校、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学校文化与教师文化的联系
  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文化的简称,是组织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组织文化在学校领域中的表现。学校文化是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提炼后加以吸收和整合,并融入了学校科学人文精神和个性特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是学校教育内在本质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从内容上讲,学校文化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制度的,也有行为的;既包括学校校舍的建筑设计、校园的绿化美化等内容,也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等精神文化的内容。
  学校文化建设应体现人文特点,在其完善和发展中应充满人文关怀,突出本校特色,从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建设高标准,高品位的学校文化。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职业、学生、教育教学等一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反应等。对于学校文化建设而言,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是主流文化、理性文化,是教师精神力量的核心,是学校最宝贵的一种资源。教师文化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引导和提升教师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人,以自身的真诚情怀凝聚人。教师文化既可以对学校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既可能是分散的、个人主义的,也可能是凝聚的、合作主义的。无论怎样的教师文化形式,它总是以一定的学校文化为依托,不同的学校往往具有不同的教师文化。学校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子形态,受到学校文化的直接影响。每一所学校在它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信仰、价值取向、组织行为模式等要素决定了这所学校教师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一所学校的文化如果是压抑的,缺乏民主的,那么,这所学校的教师文化有可能就是沉闷的、离散的,并且有可能会与学校文化产生冲突。学校的政策、措施和教学任务,需要全体教师去贯彻和执行。如果在教师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学校就会出现政策行不通、教风不正、学风不良等现象。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人性化的特征,这使得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施需要依靠每一位教师,需要调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并内化为一种行动。因此,学校奋斗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文化对整个教师群体的引领,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可以说学校文化制约并引领教师文化。
  其二,教师文化发展的状况也
  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发展。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在同一种学校环境中工作,其教师文化的核心价值往往制约着每一位教师,规范着个体的行为。教师文化的核心价值直接影响到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绩效。在一个人人都埋头钻研、个个都敬业奉献的教师文化氛围中,滥竽充数的教师是很难继续混下去的。在一个大家都得过且过、缺乏进取精神的教师文化氛围中,如果有几个教师想要钻研进取,往往会受到奚落甚至被孤立。一所学校的教师文化一旦形成了松散、疏离的状况,就会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群体对学校的发展漠不关心,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应付了事,马虎对待,缺乏参与学校工作的热情,各自只顾自己的私利。由于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教师文化的这种不合作主义很快就会在整个学校蔓延,并很快占据学校文化的主流地位,导致学校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
  其三,教师文化引领学生文化的发展,学生文化又以学风、学纪等形式呈现出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就学生文化而言,由于学生群体意识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文化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控制和影响。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和管理者,教师的价值观念、人生信仰、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言谈举止等都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可以说,教师文化引领学生文化的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存在的形态及问题
  加拿大教育家哈格里夫斯将教师文化分为四种形态:一是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这类教师普遍具有独立观和自信观,对其他教师采取不干涉主义态度,他们专注于自己的成就,不愿与他人合作交流。二是派别主义教师文化,学校中有很多独立的,互相竞争的小团体,团体内部的教师之间联系紧密,有共享的观点和共同的利益。各个派别之间的教师则漠不关心,互不交流。三是人为合作文化,教师之间的合作是由外在行政控制的,是由某种正规而特定的科层程序强制的、可以预测的、局限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合作。合作主要为了满足科层制度的要求,而不是学校实践的要求和个人的本意。四是自然合作文化,经过人为合作文化后较高级的合作文化。它是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之间自发的、自然而然的合作,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一起交流和分享各自的专长,共同克服困难,从而推动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变革。
  现如今,我国教师文化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个人主义。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更是课堂中的权威,因此,大多数教师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他们独自完成教学任务,独自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欢迎其他教师介入自己的课堂,对于其他教师的咨询更不愿给出实质性的意见和指导。虽然在学校中也存在着一些合作,如“公开课”“教研组活动”“校际交流”等,但是这种交流和合作非常少,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也失去了原来的本色。二是保守性。传统课程中的评价方式是绝对的,即“分数决定一切”,流传着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分数不仅主导着学生的命运,同时也决定着教师的“沉浮”。因此,评价教师优劣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分数的高低,这种评价方式使教师之间产生巨大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直接产物就是教师之间保守的文化。三是教师课后不反思。他们不认真反思课堂教学效率,只讲速度不考虑教学质量。四是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上这些教师文化根植于教师的信念与价值观之中,会对教师的职业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也与新课程改革不协调。
  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内在价值
  所谓合作就是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的目标,通过彼此协调而形成的联合行动。教师合作文化总的来说是自主自愿地按照合作的原则相互联系和规范行动的教师群体所共享的价值、信念、态度、行为方式。
  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得教师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大大增强,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教师合作文化下,通过互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自己的经验长处为别人所分
  享,同时吸纳他人的长处,使自己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秩序的重建,新的教育灵魂是“对话、协商、理解、调整和创新”。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教师的合作不仅变得可能和现实,更是一种工作必需,这是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现实需求。
  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的注意力不是学习某种学科知识或教育知识,也不是个别教师所谓的“反思”,而是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一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理念的教师文化。其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发展,这种方式的形成与改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文化”。是教师文化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认可,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新课程的发展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新旧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教师文化作为教育革新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量,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势在必行。
  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策略
  教师方面。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技艺的高超需要多人智慧的融合与创新,同时更要鼓励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分享。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能使优秀教师乐意与其他教师一起分享其宝贵的教学经验,避免宝贵的教学知识与经验随着老教师职业生涯的结束而丢失,同时也为年轻教师表达和体验思想提供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然而,合作并不意味着个人意志的磨灭,或者是削弱个人的主见和创新。加强教师合作意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教师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强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对话与合作,在合作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一是团结协作,消除个人主义的行为方式。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开发地方教材,根据学校文化开发校本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必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课程专家、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区人员等的合作。同时,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强调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要真正实现各学科知识的相关化和融合化,就要求教师在传授课程时,必须消除个人主义的行为方式,团结协作,相同科目、不同科目、不同年级,甚至是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都应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从保守走向开放,共同分享教育资源。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摒弃传统课程中独自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从保守走向开放。这种开放主要表现在: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人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愿意与其他教师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愿意坦诚地交流教学中的心得,给其他教师以真诚的肯定和鼓励等。
  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对话关系。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价值,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学校方面。校长要以身作则,价值引导。教师的努力对于教师文化的改进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学校的领导和整体环境不具有支持性,那么教师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功也仅仅是微薄的,短期的,教师很快就不会再去付出这样的努力。换言之,教师的状态、努力程度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价值观念通常是由学校直接导致的,校长决定了学校中大多数的决策,他们决定奖惩、规定教师的行为准则,因此,在构建教师合作文化的过程中校长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学校旗帜的校长必须言行一致,真正的在日常的工作中表现出对教师合作的关注和欣赏,并以此感染全体教师,带动全体教师。
  学校应为教师创造开放的学校环境氛围,当教师有了合作的意识之后,外界却没有及时提供良好的、促进合作的环境,那么合作依然只是流于形式。在孤立的、个人主义的学校环境中,寻求帮助和提出问题被看作是专业知识能力不足,这势必造成教师在封闭的环境中自我摸索或者保持现状。因此,构建一个让学校教师能有效进行相互沟通和合作的开放的学习氛围对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
  我们要通过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让所有的教师能在开放的、合作分享的文化氛围里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与发展。
其他文献
创新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广大教师竭尽全力、不断追求的新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探究学习、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广泛而又持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的好奇心,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也是个体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阶段是学生兴趣广泛、探究欲望浓厚的时期.化学学科作为九年级新开设的一门学科,教师一定要在九年级伊始,就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并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内化为学生的乐趣,让化学学习成为学生内在需求,从而引
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时往往找不到学习初中物理知识时的节奏,有一些不适应.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工作  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知识时,教师一般只是要求学生对物理知识多了解,其中需要理解的知识点并不多,主要以定性为主,所研究学习的内容大多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优化化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转变教师观念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我教你学”为“你学我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开拓学生的智能,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教师要变“偏爱优生”为“重视学困生”,对
“提问”不是泛泛而问,而是要讲究艺术,要懂得“善问”.怎样的“提问”才是“善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化学教学问题的设计.  一、问题要有针对性  为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实施有效教学,获取最大教学效率,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有侧重点、针对性.  1.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展现知识的发生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一、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概况  生物新课标通过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注意的问题、考试考查重点等方面进行高中生物教学.  新课标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强、内容与课时吻合.  生物学课程的设计要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适应世界科技与生产的需要,要适应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方针,通过学校的系统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