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科类高职院校担负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虽然各个院校都开发了对应的专业和投入了大量设备,并且配备了雄厚的师资,进行重点培养。可目前真正能得到企业和社会认可的人才只有少数,收效甚微。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严峻问题,笔者以工程教育基础实训作为突破口,解决高职院校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人才培养问题。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工程教育;基础实训
工科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中小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摇篮,担负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按照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培养出大量能和企业岗位对接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出具备较高工程素质和创新理念,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虽然各个院校根据需求,都及时开发了对应的专业和投入了大量资金添置设备,并且配备了雄厚的师资,进行重点培养。可目前真正能在岗位胜任,并且得到企业和社会认可的工程技术人才很少。
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严峻问题,通过分析近几年企业招聘需求和毕业生反馈信息。要想真正从根源剔除弊端,应从解决高职院校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基础实训课程设置作为突破口。从教学新方法和新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角度仔细探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
为了改变目前工程教育教学中的误区。笔者认为:
第一,必须调整转变传统的工程教育教学理念。
1. 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应用提高进行提升。
2. 把生产技术从传统延续向培养创新发明进行转变。
3. 把单一专业技能学习向整体素质养成进行转变。
4. 要突破学科教育的局限进行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
第二,必须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构建。要切实把握“工程教育”要义,科学制定培养计划,让企业能工巧匠参与研讨,完善课程体系,摆脱盲目追随学科教育的习惯,要知道工程技术人才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工程实践和工程经验。在把专业理论联系企业生产实际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上下工夫。
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基础实训课,它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性课程。需要足够的动手能力,获取操作设备和现场工作经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指导老师的培训指导中,能学习了解具体的生产过程,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经验和工艺知识。培养一定的工艺编制与工艺实践能力。指导学生了解机器制造生产安排和专业基础知识,熟悉产品零件的加工要求及其所用的主要机器设备与专用工具,熟知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本行业中的应用。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通过实训,让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生产的氛围,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保证就业时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转换能力。因此,基础实训课学习扎实了,对后期专业课程学习和技能提升有很大影响。
基础实训课包含了钳工、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电工、焊接等十多个工种。都是企业一线生产中常见的。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基础实训,让学生这样集中地进行操作和练习?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让每一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每一个工种的技术,从实训时间的安排来讲这也是不可能达到的。而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去感悟和总结的。工程教育中的基础实训过程,是经过不断地综合实践、综合训练,把专业知识、人的素质、创新思维等全面兼顾。带给我们的应远非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過十几个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几种能力和技术应用,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训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去发现,最终实现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聪明到智慧转化的真正目的。通过实践教学的天然优势和有效途径,给学生一个把专业理论知识如何去实际应用的平台。
因此,在基础实训教学中安排操作技能练习应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并能充分调动学生操作机床不怕累、肯动手的主动性,通过操作过程苦和累的磨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增强职业素养。
基础实训教学需要适当安排一些企业的产品零件,组织学生加工,从工艺制定,加工材料准备,到如何安排实施加工,让学生在实训教学中来学会不同设备应用和基本操作方法,能够按操作规范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合理编制加工工艺并且实施加工完成加工。这样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不满足现状和不断进取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创新和发明奠定丰厚的知识、思维、素质和实践基础。锻炼学生认真总结实训过程,进行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做出结论的能力。
实训中尝试把各学科相贯通,确保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提升能力协调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把一些工种和企业生产结合,直接去企业顶岗实训。充分利用企业设备和场地,通过顶岗实训锻炼,和生产一线能工巧匠融合,接触常规教学中无法碰到的东西,比如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效率等,从生产到生活全面体会。让学生明白企业员工必须具备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质量保证、与人沟通、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职业素质,及早地感受企业工作和生产氛围,进一步地对自我、对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增加足够的社会生活与实际工作经历,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约束和调整,激发出学习技术提高能力的兴趣,增强学生在获取岗位和主动就业的竞争能力。
基础实训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创新,比如钳工实训,全国95%的院校都是选用六角螺母和小榔头作为练习课件,沿用了几十年。能否选用其他的零件替代?答案肯定是可以的。关键是学校进行教学安排时要勇于突破传统,要敢于突破学科和工种的约束,进行有机融合。现代高精加工设备本身就以复合加工、综合加工为主,需要操作人员技术多能和多元化。这样通过实训促使学生成为实践者、探索者、创造者。 基础实训教学的评价,笔者认为也应该改变以往的单一考核完成零件加工的模式,这种考核评价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技能掌握的能力高低,也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多方面考核进行过程评价。比如可采用所谓“柔性”评价,即不设定统一的考试时间,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操作技能心中有数,把整个基础实训的过程分阶段进行评估,一些主要工种作为职业技能要求,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考核。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要求学生维护好自己的诚信度,把过去单一的工种科目检查评价,改为实时的、多元化的能力评价,评价的结果不但看完成的考核课件,还和自主劳动等有关,还要评定学生的相互交流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新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等综合因素。如涉及产品零件加工的,还要看产品质量和效率,可以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一起评判,学生完成加工的过程是否符合职业规范,能否达到企业对应岗位的要求。通过类似形成性考核方法,判定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知识积累、能力锻炼与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是否有效。
同时提升基础实训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老师要掌握大多数工种的加工技术,保证基础实训各工种顺利衔接。让老师及时掌握行业最新最先进的加工方法和设备,了解行业和国际发展动态。经常下企业参与新产品开发研制,生产加工和实时的技术服务,把企業对岗位的设置和人才的需求,及时在教学中反映出来,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跟上时代的节拍。把专业培训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实现真正的工程教育基础实训是社会和企业的接口式训练。
通过基础实训教学,让学生知道:
只有实践才是获取知识最好的教科书。
只有实践才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课堂。
只有实践才是发展创新最主要的源泉。
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无论是看上去多简单的零件加工的完成,所需要付出的劳动、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及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缺一不可。要做好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想成为企业和社会认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全面提高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应用能力,需要积累大量企业生产过程的工程实践和工程经验,要用毅力和恒心去付出。
今后,各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注重把基础实训打造成既可以进行工程基础训练(打基础),又具备先进技术训练(提高),把创新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结合起来,以模块式选课为基本特征,理工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相融合,对外开放(对社会培训),资源共享,服务本校,覆盖本地区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满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戴勇.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0-81.
[2] 王晓红,朱晓明.工程技术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1,14(5):158-159.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工程教育;基础实训
工科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中小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摇篮,担负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按照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培养出大量能和企业岗位对接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出具备较高工程素质和创新理念,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虽然各个院校根据需求,都及时开发了对应的专业和投入了大量资金添置设备,并且配备了雄厚的师资,进行重点培养。可目前真正能在岗位胜任,并且得到企业和社会认可的工程技术人才很少。
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严峻问题,通过分析近几年企业招聘需求和毕业生反馈信息。要想真正从根源剔除弊端,应从解决高职院校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基础实训课程设置作为突破口。从教学新方法和新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角度仔细探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
为了改变目前工程教育教学中的误区。笔者认为:
第一,必须调整转变传统的工程教育教学理念。
1. 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应用提高进行提升。
2. 把生产技术从传统延续向培养创新发明进行转变。
3. 把单一专业技能学习向整体素质养成进行转变。
4. 要突破学科教育的局限进行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
第二,必须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构建。要切实把握“工程教育”要义,科学制定培养计划,让企业能工巧匠参与研讨,完善课程体系,摆脱盲目追随学科教育的习惯,要知道工程技术人才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工程实践和工程经验。在把专业理论联系企业生产实际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上下工夫。
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基础实训课,它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性课程。需要足够的动手能力,获取操作设备和现场工作经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指导老师的培训指导中,能学习了解具体的生产过程,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经验和工艺知识。培养一定的工艺编制与工艺实践能力。指导学生了解机器制造生产安排和专业基础知识,熟悉产品零件的加工要求及其所用的主要机器设备与专用工具,熟知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本行业中的应用。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通过实训,让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生产的氛围,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保证就业时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转换能力。因此,基础实训课学习扎实了,对后期专业课程学习和技能提升有很大影响。
基础实训课包含了钳工、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电工、焊接等十多个工种。都是企业一线生产中常见的。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基础实训,让学生这样集中地进行操作和练习?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让每一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每一个工种的技术,从实训时间的安排来讲这也是不可能达到的。而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去感悟和总结的。工程教育中的基础实训过程,是经过不断地综合实践、综合训练,把专业知识、人的素质、创新思维等全面兼顾。带给我们的应远非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過十几个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几种能力和技术应用,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训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去发现,最终实现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聪明到智慧转化的真正目的。通过实践教学的天然优势和有效途径,给学生一个把专业理论知识如何去实际应用的平台。
因此,在基础实训教学中安排操作技能练习应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并能充分调动学生操作机床不怕累、肯动手的主动性,通过操作过程苦和累的磨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增强职业素养。
基础实训教学需要适当安排一些企业的产品零件,组织学生加工,从工艺制定,加工材料准备,到如何安排实施加工,让学生在实训教学中来学会不同设备应用和基本操作方法,能够按操作规范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合理编制加工工艺并且实施加工完成加工。这样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不满足现状和不断进取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创新和发明奠定丰厚的知识、思维、素质和实践基础。锻炼学生认真总结实训过程,进行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做出结论的能力。
实训中尝试把各学科相贯通,确保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提升能力协调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把一些工种和企业生产结合,直接去企业顶岗实训。充分利用企业设备和场地,通过顶岗实训锻炼,和生产一线能工巧匠融合,接触常规教学中无法碰到的东西,比如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效率等,从生产到生活全面体会。让学生明白企业员工必须具备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质量保证、与人沟通、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职业素质,及早地感受企业工作和生产氛围,进一步地对自我、对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增加足够的社会生活与实际工作经历,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约束和调整,激发出学习技术提高能力的兴趣,增强学生在获取岗位和主动就业的竞争能力。
基础实训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创新,比如钳工实训,全国95%的院校都是选用六角螺母和小榔头作为练习课件,沿用了几十年。能否选用其他的零件替代?答案肯定是可以的。关键是学校进行教学安排时要勇于突破传统,要敢于突破学科和工种的约束,进行有机融合。现代高精加工设备本身就以复合加工、综合加工为主,需要操作人员技术多能和多元化。这样通过实训促使学生成为实践者、探索者、创造者。 基础实训教学的评价,笔者认为也应该改变以往的单一考核完成零件加工的模式,这种考核评价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技能掌握的能力高低,也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多方面考核进行过程评价。比如可采用所谓“柔性”评价,即不设定统一的考试时间,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操作技能心中有数,把整个基础实训的过程分阶段进行评估,一些主要工种作为职业技能要求,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考核。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要求学生维护好自己的诚信度,把过去单一的工种科目检查评价,改为实时的、多元化的能力评价,评价的结果不但看完成的考核课件,还和自主劳动等有关,还要评定学生的相互交流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新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等综合因素。如涉及产品零件加工的,还要看产品质量和效率,可以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一起评判,学生完成加工的过程是否符合职业规范,能否达到企业对应岗位的要求。通过类似形成性考核方法,判定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知识积累、能力锻炼与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是否有效。
同时提升基础实训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老师要掌握大多数工种的加工技术,保证基础实训各工种顺利衔接。让老师及时掌握行业最新最先进的加工方法和设备,了解行业和国际发展动态。经常下企业参与新产品开发研制,生产加工和实时的技术服务,把企業对岗位的设置和人才的需求,及时在教学中反映出来,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跟上时代的节拍。把专业培训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实现真正的工程教育基础实训是社会和企业的接口式训练。
通过基础实训教学,让学生知道:
只有实践才是获取知识最好的教科书。
只有实践才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课堂。
只有实践才是发展创新最主要的源泉。
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无论是看上去多简单的零件加工的完成,所需要付出的劳动、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及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缺一不可。要做好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想成为企业和社会认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全面提高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应用能力,需要积累大量企业生产过程的工程实践和工程经验,要用毅力和恒心去付出。
今后,各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注重把基础实训打造成既可以进行工程基础训练(打基础),又具备先进技术训练(提高),把创新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结合起来,以模块式选课为基本特征,理工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相融合,对外开放(对社会培训),资源共享,服务本校,覆盖本地区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满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戴勇.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0-81.
[2] 王晓红,朱晓明.工程技术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1,14(5):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