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十九世纪是铁路时代,二十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时代” 。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而大学生这一群体涉网的人数之多,频率之高是有目共睹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生活与学习带来方便高效的同时,由于它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冲击。如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说假话,或抄袭别人的文章。网上活动需要诚信吗?今天,社会呼唤诚信, 诚信是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律己慎独﹑诚实守信理应成为大学生群体的自律准则。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中坚守诚信,更能考验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曾采用非概率抽样法,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六所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进行网络诚信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网上守法、守规的认同度非常高,普遍希望确立合理、规范的网络运行秩序并愿为遵守这些规范做出努力。有关数据显示:85.1%的学生反对“在网上,使用者可以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观点,远远高于持赞同态度的4.8%;80.6%的大学生反对“在网上,可以不经允许闯入他人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只有6.8%的人赞同这个观点。在他们的实际上网行为中,94.6%的大学生从没有或很少“未经同意就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94.8%的人从没有或很少“暗中借别人的密码来用”;83.4%的大学生从没有或很少“下载别人的论文作为自己的作业”;69.2%的大学生从没有或很少“在网上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50.6%的大学生认为“用OICQ与人聊天时说假话是不道德的”,是对此持反对态度的25.5%的近2倍。但同时,又有55.7%的人认为“在OICQ上使用假个人资料是自我保护的方法”,是对此持反对态度的18.4%的3倍。 在平时上网时,经常或有时“使用网上资料但没有注明出处”的人占53.8%;经常或有时“不用真实的个人资料在网上结识网友”的人占41.4%。可见,目前多数大学生在意识上能清楚地分辨是非,知道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他们在认识上是积极的和正确的,并且在努力追求内在品格的自我完善,但他们的自控能力又相对较弱,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往往又比较欠缺,网上行为的诚信度较低。
一、大学生网络活动中诚信缺失的原因
1.网络的虚拟性及各种信息垃圾弱化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盗窃、诈骗等丑恶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在这样一个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环境中会得到宣泄。再加上网络的不规范性导致了网上出现很多假信息、黄色信息等垃圾信息,让大学生们认为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任意而为。他们在网下的生活中也会遵循传统的诚信美德,他们讲诚信只对周围的熟人负责,而在网络中,谁也不认识谁,即使说了假话也不会有人知道。网络的不安全性也让大学生们使用假个人资料有了借口,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自我保护,把不诚信的行为合理化了。
2.网络法制的不健全导致网上失信成本过低
聊天时说假话,不用真实的身份结识网友或注册邮箱,写文章时引用网上的资料而不注明出处等,这些不诚信的行为不仅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网上资源那么丰富,也不一定会被人发现,因而也不会受到传统的道德谴责。一些失信者能从中获利,失信行为成本过低,失信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诚信度低的重要原因。
3.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性
大学生们面对网络时没有一个实用道德标准,他们只能以传统的道德标准来应对网络,可网络的许多特有的特性又让他们无所适从。大学里开设的思想道德课,把诚信知识的传授等同于诚信品德的培养,完全忽略了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与其年龄特点及情感体验的联系,导致了大学生在应付考试或在公共场合表达的思想与内心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形成了双重人格。因此这种诚信道德教育也只能造就出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有的学生整个学期都没认真听过一节课,甚至没翻过一页书,而到了即将考试时就临时突击一番。在对学生诚信等基本的道德评价方面也没有硬性的、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这些无疑都大大防碍了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教育的措施
1.树立诚信为本的道德思想观,加强自身的诚信道德修养,从自身做起,积极倡导网络诚信。诚信原则是我国传统道德价值凝炼的总结,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应该不断地提高道德素质修养,加强自己的诚信意识。大学生应树立诚信为本的道德思想观,把诚信作为生活处事的原则。从道德操守着眼,从日常生活着手,最后使诚信行为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只有实现思想道德修养的全面提高,加强诚信意识,大学生才能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中律己慎独,坚守诚信。
在网络信息环境中,任何一个网络行为主体在传播网络信息时都必须做到真诚相待,不欺诈、不虚伪,传播的信息应忠实于客观事实。信息的真实可靠是网络发展的基础。正因为信息的真实才能够为传者和受众提供有益的帮助,也正因为信息的真实人们才相信并利用网络作为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如果网络信息是虚假的,人们就会逐渐远离网络。而大学生们更应该为此而努力。
2.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加大网络诚信道德宣传的力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高校可以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或者在《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等有关必修课程中强化网络诚信教育的有关内容,把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有关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校园里加大网络诚信道德宣传的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会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发挥其进步作用,进行网络学习、查找资料、聊天交友等。在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聊天、设置信箱等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帮助学生培养较好的网德。网络的智能性和工具性让我们离不开网络,只有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才能促进网络的更好发展。虽然网络营造的是一种虚拟空间,但网络的背后是真实的人,在通过BBS或OICQ与人交流时,只有真诚相待才能结下深厚的友谊。目前网络中虽然有一些不好的、虚假的信息,但我们不能有从众心理,应自觉抵制,从自身做起,呼唤网络诚信。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从网络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加以分析指导。让学生认清网络诚信的价值所在,自觉维护网络诚信。
3.健全网络法规,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诚信行为。为了清除网络垃圾,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生活空间,应制定相应的网络法规,以严肃网络纪律,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诚信行为。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网络立法工作,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制定较早的法规,其它的主要法规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金桥信息网公众多媒体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已经2003年3月4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也已经2005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第十二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5年3月20日起施行。
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解有关网络法规和法律的内容,并制定适合大学生的相关的网络管理制度与处罚方法,规范网络运作,教育和引导学生诚信上网。
4.建设校园网站,占领网络阵地,倡导网络诚信。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网络道德,开发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使网络成为高校新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
在校园网站和网页中,可以开设“德育政策法规”、“德育资源库”等栏目,让大学生学习德育的基本理论;设立“诚信论坛”、“诚信故事”等栏目,让师生参与发表见解,为学校诚信道德教育提供平台;设立“家庭教育”、“社区活动”等栏目,为师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天地;通过校园网的BBS,开设“院长信箱”,让学生在网上真实地反映思想,反映意见;开展一些名师讲座,进行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让学生以实名身份进入论坛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聘请毕业的成功校友回来开相关讲座,让学生感受诚信对事业成功的作用等,这些都会对学生诚信观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今天,网络正在改变着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几乎一切领域。有学者宣称互联网是人类继“知道用火”之后的第二件对人类社会造成革命性转变的重大科技事件。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的巨大作用,让它较好地承载起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需求,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们,就不能糟蹋网络,要以我们的诚信,铸就网络美好的未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曾采用非概率抽样法,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六所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进行网络诚信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网上守法、守规的认同度非常高,普遍希望确立合理、规范的网络运行秩序并愿为遵守这些规范做出努力。有关数据显示:85.1%的学生反对“在网上,使用者可以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观点,远远高于持赞同态度的4.8%;80.6%的大学生反对“在网上,可以不经允许闯入他人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只有6.8%的人赞同这个观点。在他们的实际上网行为中,94.6%的大学生从没有或很少“未经同意就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94.8%的人从没有或很少“暗中借别人的密码来用”;83.4%的大学生从没有或很少“下载别人的论文作为自己的作业”;69.2%的大学生从没有或很少“在网上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50.6%的大学生认为“用OICQ与人聊天时说假话是不道德的”,是对此持反对态度的25.5%的近2倍。但同时,又有55.7%的人认为“在OICQ上使用假个人资料是自我保护的方法”,是对此持反对态度的18.4%的3倍。 在平时上网时,经常或有时“使用网上资料但没有注明出处”的人占53.8%;经常或有时“不用真实的个人资料在网上结识网友”的人占41.4%。可见,目前多数大学生在意识上能清楚地分辨是非,知道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他们在认识上是积极的和正确的,并且在努力追求内在品格的自我完善,但他们的自控能力又相对较弱,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往往又比较欠缺,网上行为的诚信度较低。
一、大学生网络活动中诚信缺失的原因
1.网络的虚拟性及各种信息垃圾弱化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盗窃、诈骗等丑恶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在这样一个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环境中会得到宣泄。再加上网络的不规范性导致了网上出现很多假信息、黄色信息等垃圾信息,让大学生们认为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任意而为。他们在网下的生活中也会遵循传统的诚信美德,他们讲诚信只对周围的熟人负责,而在网络中,谁也不认识谁,即使说了假话也不会有人知道。网络的不安全性也让大学生们使用假个人资料有了借口,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自我保护,把不诚信的行为合理化了。
2.网络法制的不健全导致网上失信成本过低
聊天时说假话,不用真实的身份结识网友或注册邮箱,写文章时引用网上的资料而不注明出处等,这些不诚信的行为不仅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网上资源那么丰富,也不一定会被人发现,因而也不会受到传统的道德谴责。一些失信者能从中获利,失信行为成本过低,失信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诚信度低的重要原因。
3.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性
大学生们面对网络时没有一个实用道德标准,他们只能以传统的道德标准来应对网络,可网络的许多特有的特性又让他们无所适从。大学里开设的思想道德课,把诚信知识的传授等同于诚信品德的培养,完全忽略了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与其年龄特点及情感体验的联系,导致了大学生在应付考试或在公共场合表达的思想与内心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形成了双重人格。因此这种诚信道德教育也只能造就出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有的学生整个学期都没认真听过一节课,甚至没翻过一页书,而到了即将考试时就临时突击一番。在对学生诚信等基本的道德评价方面也没有硬性的、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这些无疑都大大防碍了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教育的措施
1.树立诚信为本的道德思想观,加强自身的诚信道德修养,从自身做起,积极倡导网络诚信。诚信原则是我国传统道德价值凝炼的总结,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应该不断地提高道德素质修养,加强自己的诚信意识。大学生应树立诚信为本的道德思想观,把诚信作为生活处事的原则。从道德操守着眼,从日常生活着手,最后使诚信行为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只有实现思想道德修养的全面提高,加强诚信意识,大学生才能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中律己慎独,坚守诚信。
在网络信息环境中,任何一个网络行为主体在传播网络信息时都必须做到真诚相待,不欺诈、不虚伪,传播的信息应忠实于客观事实。信息的真实可靠是网络发展的基础。正因为信息的真实才能够为传者和受众提供有益的帮助,也正因为信息的真实人们才相信并利用网络作为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如果网络信息是虚假的,人们就会逐渐远离网络。而大学生们更应该为此而努力。
2.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加大网络诚信道德宣传的力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高校可以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或者在《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等有关必修课程中强化网络诚信教育的有关内容,把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有关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校园里加大网络诚信道德宣传的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会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发挥其进步作用,进行网络学习、查找资料、聊天交友等。在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聊天、设置信箱等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帮助学生培养较好的网德。网络的智能性和工具性让我们离不开网络,只有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才能促进网络的更好发展。虽然网络营造的是一种虚拟空间,但网络的背后是真实的人,在通过BBS或OICQ与人交流时,只有真诚相待才能结下深厚的友谊。目前网络中虽然有一些不好的、虚假的信息,但我们不能有从众心理,应自觉抵制,从自身做起,呼唤网络诚信。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从网络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加以分析指导。让学生认清网络诚信的价值所在,自觉维护网络诚信。
3.健全网络法规,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诚信行为。为了清除网络垃圾,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生活空间,应制定相应的网络法规,以严肃网络纪律,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诚信行为。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网络立法工作,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制定较早的法规,其它的主要法规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金桥信息网公众多媒体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已经2003年3月4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也已经2005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第十二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5年3月20日起施行。
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解有关网络法规和法律的内容,并制定适合大学生的相关的网络管理制度与处罚方法,规范网络运作,教育和引导学生诚信上网。
4.建设校园网站,占领网络阵地,倡导网络诚信。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网络道德,开发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使网络成为高校新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
在校园网站和网页中,可以开设“德育政策法规”、“德育资源库”等栏目,让大学生学习德育的基本理论;设立“诚信论坛”、“诚信故事”等栏目,让师生参与发表见解,为学校诚信道德教育提供平台;设立“家庭教育”、“社区活动”等栏目,为师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天地;通过校园网的BBS,开设“院长信箱”,让学生在网上真实地反映思想,反映意见;开展一些名师讲座,进行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让学生以实名身份进入论坛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聘请毕业的成功校友回来开相关讲座,让学生感受诚信对事业成功的作用等,这些都会对学生诚信观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今天,网络正在改变着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几乎一切领域。有学者宣称互联网是人类继“知道用火”之后的第二件对人类社会造成革命性转变的重大科技事件。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的巨大作用,让它较好地承载起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需求,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们,就不能糟蹋网络,要以我们的诚信,铸就网络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