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是本省自主命题的第一年。试卷的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地理科选择题增加了一道题,综合题最大的变化是政、史、地三科均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取消了以往三科综合的最后大题。使地理单科更具有整体感,体现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为了做好高三地理复习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教师工夫下在备课上
(一)备新课标、备考试说明、备教材、备学生。备课时要以新课标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既防止超课标,又要达到高考考试的要求。当今,由于高考命题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从近几年高考试卷内容选择的趋势看,突出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比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知识领域的“地理问题”的考查。关注地理热点,显现时代性;关注地理领域的基本问题,重视基础性;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地理的实用性。所以备课要把课堂内容与日常生产、生活、地理前沿科学发展、重大的时事和新闻事件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课内知识生活化,富于趣味,易于学生掌握。同时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备课时要尽量做到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各类学生都有表现和发展的机会。
(二)把握“考点、主干知识、能力培养点”。考点与主干知识即是地理学科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材重难点是综合各种因素,通过分析、思考及教学经验得出的,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重点。备课时,对于教材的具体知识点,以课标为准,课标中有的就必须掌握,对照课标和相关教材,对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进行补充完善;课标中没有的,一般不作要求,只做一般了解。重难点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站在一定的角度,即明确一节、一章、一书的重点及重点的层次与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如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复习的重点应放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方时、时区与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与五带的划分。其次,过程要尽量写得详细。因为只有文字条理化的语言才会简捷、严密、逻辑性强。另外,在深入钻研教材,明确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深入分析每个知识点需要培养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坚持课前“集体备课”,“说”“评”结合。每周教研活动时,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集中“集体备课”。把下一周要上课的内容进行统一的研讨,每周指定一个教师主讲。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深入发展,不仅要求教师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将教材、教法、学法密切结合,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效果体现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上我们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练的余地。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将所有知识细细咀嚼,得出结论,填鸭式地喂给学生。这样的做法换来的只是学生的墨守成规、思维停滞。因此在讲课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练的余地。为了做到这一点,课堂实行限时讲课,三分之二时间用于讲课,三分之一时间用于学生思考、练习、巩固、消化、提高。
(二)注意处理好主干知识和一般知识的关系。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自然地理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地理空间定位、时间计算、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运动与洋流、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陆地水体的运动与转化、地质构造、自然带等方面及其派生的知识点上,它们就是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点。讲课时要突出体现,在时间安排上,把重点放在重要的突出位置。对教学中的主干知识内容,在课堂上花较大精力解决,同时引用典型案例来讲述突破难点。
一般内容可少讲、略讲,使学生既掌握重点主干知识,又理解一般知识。
三、学生负担减轻在作业上
高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如果采取题海战术只会使学生身心疲惫,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编写的题目要有灵活性、综合性、代表性,力求辐射更多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多种思维品质。选出的习题学生做好后,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①你是怎样做的?②为什么这样做?③你怎样分析的?④有没有其他方法?经过充分讨论,学生展开思路,不断有新发现。对错误试题、练习最好让学生自己先订正,然后上课再认真听教师讲评,总结自己错误原因。这样虽然只做了一个题目,但思考容量大,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避免了题海战术。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教师工夫下在备课上
(一)备新课标、备考试说明、备教材、备学生。备课时要以新课标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既防止超课标,又要达到高考考试的要求。当今,由于高考命题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从近几年高考试卷内容选择的趋势看,突出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比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知识领域的“地理问题”的考查。关注地理热点,显现时代性;关注地理领域的基本问题,重视基础性;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地理的实用性。所以备课要把课堂内容与日常生产、生活、地理前沿科学发展、重大的时事和新闻事件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课内知识生活化,富于趣味,易于学生掌握。同时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备课时要尽量做到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各类学生都有表现和发展的机会。
(二)把握“考点、主干知识、能力培养点”。考点与主干知识即是地理学科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材重难点是综合各种因素,通过分析、思考及教学经验得出的,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重点。备课时,对于教材的具体知识点,以课标为准,课标中有的就必须掌握,对照课标和相关教材,对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进行补充完善;课标中没有的,一般不作要求,只做一般了解。重难点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站在一定的角度,即明确一节、一章、一书的重点及重点的层次与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如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复习的重点应放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方时、时区与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与五带的划分。其次,过程要尽量写得详细。因为只有文字条理化的语言才会简捷、严密、逻辑性强。另外,在深入钻研教材,明确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深入分析每个知识点需要培养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坚持课前“集体备课”,“说”“评”结合。每周教研活动时,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集中“集体备课”。把下一周要上课的内容进行统一的研讨,每周指定一个教师主讲。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深入发展,不仅要求教师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将教材、教法、学法密切结合,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效果体现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上我们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练的余地。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将所有知识细细咀嚼,得出结论,填鸭式地喂给学生。这样的做法换来的只是学生的墨守成规、思维停滞。因此在讲课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练的余地。为了做到这一点,课堂实行限时讲课,三分之二时间用于讲课,三分之一时间用于学生思考、练习、巩固、消化、提高。
(二)注意处理好主干知识和一般知识的关系。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自然地理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地理空间定位、时间计算、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运动与洋流、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陆地水体的运动与转化、地质构造、自然带等方面及其派生的知识点上,它们就是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点。讲课时要突出体现,在时间安排上,把重点放在重要的突出位置。对教学中的主干知识内容,在课堂上花较大精力解决,同时引用典型案例来讲述突破难点。
一般内容可少讲、略讲,使学生既掌握重点主干知识,又理解一般知识。
三、学生负担减轻在作业上
高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如果采取题海战术只会使学生身心疲惫,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编写的题目要有灵活性、综合性、代表性,力求辐射更多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多种思维品质。选出的习题学生做好后,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①你是怎样做的?②为什么这样做?③你怎样分析的?④有没有其他方法?经过充分讨论,学生展开思路,不断有新发现。对错误试题、练习最好让学生自己先订正,然后上课再认真听教师讲评,总结自己错误原因。这样虽然只做了一个题目,但思考容量大,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避免了题海战术。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