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招生办门前,我目睹了一位家长带孩子来报名的场面。孩子参加综合素质测评时,家长不断地向我倒苦水:孩子挺聪明,但成绩不好,这都怪我,天天光应酬、喝酒,孩子他妈也忙于做生意,我们都没时间管。现在,孩子下定决心好好学习,想做一个好孩子,就想上你们学校,我也觉悟了,以后其它的事情都放下,一定要好好管孩子。可我真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正说着,孩子从考场出来了,抹着眼泪,原来测试的结果不理想。家长也一个劲儿地懊悔。看到这种场面,我心里也不是滋味,孩子学习不好,并不完全是孩子的错。但我觉得家长更迷茫:孩子小时候,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暖就算是尽到责任了。孩子长大了,才想到还得去教育他,往往悔时已晚。
我是一名从教八年的教师,更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从参加工作那天起,我就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从孩子出生时起,我就不断地阅读各类教育书籍,摸索教育孩子更有效的方法。在我校这个宽松的大教育环境中,在“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和成功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我愿意把我多年来积累的教育经验与各位家长分享!
家长要知道:孩子越小的时候教育越重要。常识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是0~3岁,因为,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这个时期是60%的大脑形成时期,而到6岁时,大脑就形成了80%,在以后的时间里,大脑的发育就较为缓慢了,所以,要尽早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发育早期教育至关重要。
南京有一个不幸的女孩,刚生下不久就双耳失聪,面对残酷的现实,几乎绝望的父亲并没有放弃努力,凭着坚定的父爱,开始了抗争命运的艰难征程。他几乎读遍了全世界所有的治疗聋哑方面的医学书籍,研究了全世界所有教育聋哑儿童的最新成果,最后终于找到了家庭教育的成功之路,创造了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奇迹;全聋的女儿4岁开始博览群书;在普通小学连跳两级;初中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正常人就读的全国重点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大学期间,自强不息,被评为全国十佳自强模范并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她主演了根据自己学习生涯改编的电影《不能没有你》,成为全国青少年发奋自强的榜样;20岁时考上了全世界最著名的聋人大学加劳德特大学,现正攻读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周婷婷,我们大家—定认为她是个天才,其实不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且健康状况还不如普通的孩子,应该说她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周弘怎么会把一个残疾的女儿培养成一个天才呢?因为他的思想和我们大家不一样,他能站在生命的角度,用赏识的观点去看待孩子、教育孩子,而不是像我们的家长把孩子当做私有物,高兴时把孩子当作“心肝宝贝”地疼,孩子淘气时非打即骂,我们家长个个都觉得自己是最爱孩子的,其实你恰恰不会爱孩子、不懂教育。为什么这么说呢?时代不同了,今天我们社会一年的发展速度可能要等于历史上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我们的教育方法还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一贯的方法——打。不知道你们是否发现:现在的孩子特别聪明,特别是小时候,聪明得超乎你的想象。我的孩子一岁多认识一千多个汉字,两岁多能独立阅读图书上的故事,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聪明是好事也是坏事,高智商就高脆弱,情商就低,你简单到打是亲骂是爱,就行不通了。想想我们的父母打我们是因为犯错误时打,不像现在家长都是功利势力到为盲目攀比分数打骂孩子,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爱孩子,仅仅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还不够,更要懂孩子,也就是给孩子成功感、幸福感。大家要知道:成功不一定就幸福!因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孩子很脆弱,他害怕失败,恐惧失败,一遇失败,一下子就完了。我有个真实体会:小学、初中的尖子生到高中一次挫折或者一次考试失败,一下子就栽了,他们情绪波动厉害,成功就骄傲,失败了就自卑,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还要浪费精力调整情绪,就像玻璃杯子一样,一会儿零上40度,一会零下40度,可能就会爆炸。
我们做父母的不仅要爱孩子,更要懂孩子,也就是走进孩子的心灵,走出教育的误区。什么是懂孩子?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两个小人: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那么你懂孩子的奥秘就是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唤醒好孩子。好孩子,好心情,孩子的心情是一好百好,这样的孩子很安静,常言道:人不安,心不静,很多孩子的多动症从这开始。反过来,人一安,心就静,静能生慧,宁静致远。这样的孩子才是自然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遗憾的是,现在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多少父母爱孩子已经爱得死去活来了,好多父母就是为孩子活着。无限爱心怎么会逼出一个又一个坏孩子呢?坏孩子,坏心情,所有坏孩子也都是从心情不好开始的。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高智商、高自尊、高脆弱,他的心情不好连爸爸妈妈都不关心,他的心里话没人听,慢慢会变成心结。什么叫心结?有点像便秘,大便不出来几天了,已经吃不消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心结就会变成心牢,孩子的心仿佛在地狱中煎熬,甚至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我们的家长却茫然不知。这样的孩子长期压抑下去,有的小小年纪就已经痛不欲生,有的长大后还仇视这个世界,甚至还疯狂地向这个世界报复,造成多少社会问题和人间悲剧!所以,我认为懂孩子的父母要时刻反省,究竟你的言行是在唤醒好孩子,还是正在用你们的无限爱心逼出坏孩子。
那么,究竟是唤醒好孩子容易,还是逼出坏孩子容易呢?多年的教育经验证明:唤醒好孩子本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逼出坏孩子是一件很难的事。而我们现在是把容易的事情变难了。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戒尺教育,对生命的态度出了问题,居高临下,孩子没有丝毫尊重可言。久而久之,形成多少负面思维。为什么说唤醒好孩子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呢?所有的孩子,学习再差、表现再糟的孩子,他们从内心深处都渴望做好孩子,他们都不甘心一辈子被人看不起。我的很多同事奇怪:这么多好学生,长大后都把我们忘了,往往是那些差生记得我们。他们可能没想到,也许就是在这个差生最绝望的时候,你仿佛给了他一根救命稻草,也许是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照亮他一辈子,让他重新拥有希望。每个生命都那么渴望做好孩子,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却偏偏逼出那么多坏孩子,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不懂自己的孩子。
而懂孩子的一个做法就是相信他、赏识他、鼓励他,帮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相信他一定行。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而孩子如何面对,反映了父母的心态,越宽松的成长环境,孩子越不怕失败,越是苛刻的成长环境,孩子越怕失败,如果父母能给孩子一份安全感,允许他失败,帮助他走出失败,这样,他才会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战!
请家长想想,在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你们个个都觉得孩子“行”,为什么孩子长大了,本领更多了,在你们眼里却变得不行了呢?主要问题出在—个“比”字上。
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父母不急于攀比,他装着“行”这颗定心丸,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相信孩子迟早会说话、会走路。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行为,但在许多父母心中,那算不上教育,他们普遍认为教育是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以后开始的。于是他们带着很高的期望值,确立很高的目标,摆出了教育的架式,怎样能看出教育成果的大小呢?当然是和人家比。
“比”并不可怕,问题是往往拿别人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比,比到最后,总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孩子怎么努力,在父母眼里都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种攀比导致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心想:别人行,你为什么不行?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出了问题,由允许孩子失败转为不允许孩子失败,结果孩子更害怕失败。孩子备受压抑,一天天消沉,自信心一点点消亡,这样下去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家长要转变心态,长比长,短比短,自己的孩子有短处,不自卑,别人的孩子也有短处,你也不要自负。
学校、家庭和社会犹如三足的鼎,少了哪一方都不行。教育不是万能的,更不只是老师的责任,当孩子厌学时,家长是不是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我对孩子尽职了吗?你真正从心里关爱过孩子吗?你真正了解你的孩子了吗?为人父母的人,要扪心自问你到底为孩子做了什么?
我是一名从教八年的教师,更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从参加工作那天起,我就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从孩子出生时起,我就不断地阅读各类教育书籍,摸索教育孩子更有效的方法。在我校这个宽松的大教育环境中,在“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和成功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我愿意把我多年来积累的教育经验与各位家长分享!
家长要知道:孩子越小的时候教育越重要。常识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是0~3岁,因为,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这个时期是60%的大脑形成时期,而到6岁时,大脑就形成了80%,在以后的时间里,大脑的发育就较为缓慢了,所以,要尽早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发育早期教育至关重要。
南京有一个不幸的女孩,刚生下不久就双耳失聪,面对残酷的现实,几乎绝望的父亲并没有放弃努力,凭着坚定的父爱,开始了抗争命运的艰难征程。他几乎读遍了全世界所有的治疗聋哑方面的医学书籍,研究了全世界所有教育聋哑儿童的最新成果,最后终于找到了家庭教育的成功之路,创造了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奇迹;全聋的女儿4岁开始博览群书;在普通小学连跳两级;初中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正常人就读的全国重点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大学期间,自强不息,被评为全国十佳自强模范并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她主演了根据自己学习生涯改编的电影《不能没有你》,成为全国青少年发奋自强的榜样;20岁时考上了全世界最著名的聋人大学加劳德特大学,现正攻读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周婷婷,我们大家—定认为她是个天才,其实不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且健康状况还不如普通的孩子,应该说她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周弘怎么会把一个残疾的女儿培养成一个天才呢?因为他的思想和我们大家不一样,他能站在生命的角度,用赏识的观点去看待孩子、教育孩子,而不是像我们的家长把孩子当做私有物,高兴时把孩子当作“心肝宝贝”地疼,孩子淘气时非打即骂,我们家长个个都觉得自己是最爱孩子的,其实你恰恰不会爱孩子、不懂教育。为什么这么说呢?时代不同了,今天我们社会一年的发展速度可能要等于历史上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我们的教育方法还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一贯的方法——打。不知道你们是否发现:现在的孩子特别聪明,特别是小时候,聪明得超乎你的想象。我的孩子一岁多认识一千多个汉字,两岁多能独立阅读图书上的故事,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聪明是好事也是坏事,高智商就高脆弱,情商就低,你简单到打是亲骂是爱,就行不通了。想想我们的父母打我们是因为犯错误时打,不像现在家长都是功利势力到为盲目攀比分数打骂孩子,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爱孩子,仅仅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还不够,更要懂孩子,也就是给孩子成功感、幸福感。大家要知道:成功不一定就幸福!因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孩子很脆弱,他害怕失败,恐惧失败,一遇失败,一下子就完了。我有个真实体会:小学、初中的尖子生到高中一次挫折或者一次考试失败,一下子就栽了,他们情绪波动厉害,成功就骄傲,失败了就自卑,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还要浪费精力调整情绪,就像玻璃杯子一样,一会儿零上40度,一会零下40度,可能就会爆炸。
我们做父母的不仅要爱孩子,更要懂孩子,也就是走进孩子的心灵,走出教育的误区。什么是懂孩子?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两个小人: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那么你懂孩子的奥秘就是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唤醒好孩子。好孩子,好心情,孩子的心情是一好百好,这样的孩子很安静,常言道:人不安,心不静,很多孩子的多动症从这开始。反过来,人一安,心就静,静能生慧,宁静致远。这样的孩子才是自然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遗憾的是,现在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多少父母爱孩子已经爱得死去活来了,好多父母就是为孩子活着。无限爱心怎么会逼出一个又一个坏孩子呢?坏孩子,坏心情,所有坏孩子也都是从心情不好开始的。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高智商、高自尊、高脆弱,他的心情不好连爸爸妈妈都不关心,他的心里话没人听,慢慢会变成心结。什么叫心结?有点像便秘,大便不出来几天了,已经吃不消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心结就会变成心牢,孩子的心仿佛在地狱中煎熬,甚至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我们的家长却茫然不知。这样的孩子长期压抑下去,有的小小年纪就已经痛不欲生,有的长大后还仇视这个世界,甚至还疯狂地向这个世界报复,造成多少社会问题和人间悲剧!所以,我认为懂孩子的父母要时刻反省,究竟你的言行是在唤醒好孩子,还是正在用你们的无限爱心逼出坏孩子。
那么,究竟是唤醒好孩子容易,还是逼出坏孩子容易呢?多年的教育经验证明:唤醒好孩子本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逼出坏孩子是一件很难的事。而我们现在是把容易的事情变难了。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戒尺教育,对生命的态度出了问题,居高临下,孩子没有丝毫尊重可言。久而久之,形成多少负面思维。为什么说唤醒好孩子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呢?所有的孩子,学习再差、表现再糟的孩子,他们从内心深处都渴望做好孩子,他们都不甘心一辈子被人看不起。我的很多同事奇怪:这么多好学生,长大后都把我们忘了,往往是那些差生记得我们。他们可能没想到,也许就是在这个差生最绝望的时候,你仿佛给了他一根救命稻草,也许是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照亮他一辈子,让他重新拥有希望。每个生命都那么渴望做好孩子,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却偏偏逼出那么多坏孩子,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不懂自己的孩子。
而懂孩子的一个做法就是相信他、赏识他、鼓励他,帮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相信他一定行。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而孩子如何面对,反映了父母的心态,越宽松的成长环境,孩子越不怕失败,越是苛刻的成长环境,孩子越怕失败,如果父母能给孩子一份安全感,允许他失败,帮助他走出失败,这样,他才会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战!
请家长想想,在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你们个个都觉得孩子“行”,为什么孩子长大了,本领更多了,在你们眼里却变得不行了呢?主要问题出在—个“比”字上。
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父母不急于攀比,他装着“行”这颗定心丸,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相信孩子迟早会说话、会走路。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行为,但在许多父母心中,那算不上教育,他们普遍认为教育是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以后开始的。于是他们带着很高的期望值,确立很高的目标,摆出了教育的架式,怎样能看出教育成果的大小呢?当然是和人家比。
“比”并不可怕,问题是往往拿别人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比,比到最后,总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孩子怎么努力,在父母眼里都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种攀比导致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心想:别人行,你为什么不行?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出了问题,由允许孩子失败转为不允许孩子失败,结果孩子更害怕失败。孩子备受压抑,一天天消沉,自信心一点点消亡,这样下去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家长要转变心态,长比长,短比短,自己的孩子有短处,不自卑,别人的孩子也有短处,你也不要自负。
学校、家庭和社会犹如三足的鼎,少了哪一方都不行。教育不是万能的,更不只是老师的责任,当孩子厌学时,家长是不是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我对孩子尽职了吗?你真正从心里关爱过孩子吗?你真正了解你的孩子了吗?为人父母的人,要扪心自问你到底为孩子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