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据研究,美国空军战斗机失误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驾驶舱是按照飞行员身体特征的平均值设计的。可飞行员不是按平均值生长的,当他们必须在少于半秒钟内做出判断和行动时,平均值系统和操作员之间的矛盾就容易导致一系列事故。后来,美国空军要求制造商改变设计,让座舱能随飞行员的个体特征做局部调整,让系统适应个人。此后战斗机事故率降低,作战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写作指导]
材料中美国空军战斗机的事故率为什么会降低?作战水平为什么会提升?原因就在于驾驶舱过去是按照飞行员身体特征的平均值设计的,现在采用的是个性化设计。所以在审读材料时,应聚焦“让平均值系统适应个人”的设计理念的变化;在确定立意时,应聚焦“突破平均值思维,尊重个性差异,倡导人性化设计和管理”。这道文题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今是一个呼唤个性发展、自主独创的时代,教育要尊重个性,制造要体现人性化,城市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政治体制要适合各国国情。眼下,中国发展正进入“新常态”的特殊阶段,改变才有机会,改革创新才能圆梦中国。
本文的参考立意如下:(1)从飞行员的角度切入:①张扬个性,活出自我。②对“趋同”说“不”,为“领异”点赞。③尊重差异,量身定制。④不拘一格,因材施教。(2)从美国空军部门的角度切入: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②因势而化,与时俱进。③学会调整,优化生活。④以变制变,无往不胜。(3)从飞行员和美国空军部门两个方面切入:①适合的,才是最好的。②和而不同,勃发生机。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④倡导差别化,力避“一刀切”。
[记叙文]
老木匠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6)班 荀根
年幼时,我有一个邻居,他是一位老木匠,性格古怪,却做得一手独一无二的木工活,人们都称他“活鲁班”。
很多时候,老木匠都用他那双粗糙的手绷紧墨线,在褪了皮的圆木上打出均匀的墨印,再俯身用锯子沿着墨印锯出一块块木板,刨好边,做起家具的挡板以及连接房梁的椽、榫,若是剩一些碎料,也会做成小玩具送给我。别的木匠都特别勤快,而他却总是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地做着。他的锯子、刨子、凿子、锛子、墨斗……堆满了我单调的童年。
那时候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我一有空就往老木匠屋里跑,坐在老木匠亲手做的小木椅上,一看就是一下午。
那时候机械化生产刚刚兴起,一模一样的家具像潮水般涌入市场。每每看见运着工厂生产的家具的车从门前驶过,老木匠总是摇头:“那些东西没有生气,太平庸,不能适合每个家庭。”
老木匠恪守自己的做活原则,用传统的工艺打造出最适合客户需要的家具。李婶喜欢玫瑰,他就会雕一枝娇艳的玫瑰上去;王大爷喜好竹子,他也能刻一丛拔节的竹子上去。他这种“私人定制”的家具不但没有被机械化生产击垮,反而获得了极好的口碑。
老木匠的家具是有灵气和活力的,他从不去做重复的家具,他要让做出的家具适合各个家庭的特点和各个人的喜好。曾经有一个商人慕名前来,急切地说:“我出钱,你出设计,我们办一个大厂,一定能赚很多钱!”老木匠一边细细地打磨着刚做好的柜子,一边说道:“钱有什么用?我不想去做一个模子脱出来的家具,我想看到每个人收到属于自己的家具时的喜悦。”商人叹了口气,悻悻而归。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木匠的“产量”越来越少,但活儿却越来越精,他会花上一个下午的时间去琢磨家具的造型、图案的布局。
老木匠的最后一件作品是一只普通的小板凳,凳面雕着一幅画:一只优雅的仙鹤独立在嘈杂的鸡群里。老木匠一生虽然没有多少朋友,却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其实,人不一定非要用世俗的模子来套自己,做自己也很好。
我愿再用一个下午,静看老木匠一点点打磨木料,打磨时光,打磨独特的自己。
[评析]
本文的功力表现为“扣题”。老木匠的做活理念是“私人定制”,此为一“扣”;做活原则是“适合各个家庭的特点和各个人的喜好”,此为二“扣”;做活效果是让“每个人收到属于自己的家具”,此为三“扣”。经此“三扣”,文章昭示出一个深邃的主旨:传统工艺只要坚守“个性化”的特质,就不仅不会过时,而且还能焕发新生。(指导老师:安庆)
[散文]
随心随性,我自张扬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2)班 闻迪
形只是共性的模仿,神才是个性的张扬。
一幅黄娟,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卷轴中熠熠闪光。朱耷,便凭他那个性化的山水,在此屹立,在此辉煌。
幼年的朱耷便展现出他惊人的天赋,八岁能文,十一岁能画,弱冠之年便中得秀才,此时的八大山人无疑是成功的,然而若是如此,历史上便多了一个天才般的书生,少了一个名垂千古的八大。
只得形体,不求神韵。幼年的八大不过是继承了传统国画的绘画技巧,而这,那千千万万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画家也谙。伟人之所以为伟人,不是因为他们有与常人相同之处,而是因为他们有异于常人之处,或思想,或性情,或追求……
领异标新二月花。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印迹。
对前明王朝的怀念与追思,对满清政府的厌恶与恐惧,对自身报负不能施展的愤懑与喟叹,终于使八大彻悟。从此,他的画少了一份刻意与呆板,多了一份独属于他朱耷的忧愁与倔强。
画师只能仿山川之形,画家却能以情驭形。平庸之于卓越,高下立判。
譬如八大的那幅《仿倪瓒山水》,山仍是那山,水仍是那水,然而经过一番局部微调,倪瓒令它多了清新空灵之意,八大使它添了沉郁悲凉之情。千山万水一幅画,若只留得共性,何以超凡脱俗?一幅山水千万情,智者让那山水承载他们的思情,从此名垂千古。
那美国空军战机的改造调整,不也正是此理?平均值譬若共性,唯有调整之后才可张扬个性,获得提升与发展。 犹记八大的那一幅《古梅图》,一截枯枝,几点残梅,用笔之简约,令人称奇。“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元初画家郑思肖为悼国土沦丧,画兰不作土。八大也是如此,那残梅,凭空而生,凭空而逝,何尝又不是他自身的写照?
贾平凹先生曾言:“一个人的文风与性格统一了,才能写得得心应手。”其实,画画亦然,做人亦然。
“平均主义”即“模板主义”,拈来即用却不免流于平庸。其实,形只是共性的模仿,神才是个性的张扬。
墨色尽染,且看八大:随心随性,我自张扬。
[评析]
观八大山人的画作,看到纸上的断山剩水、枯枝残梅,只是得其“形”,品出背后的国仇家恨、忧愁倔强,方谓得其“神”。本文深得个中三味。正是凭借这份深厚的艺术修养,作者才清晰地勾勒出了八大山人绘画从“只得形体,不求神韵”到“领异标新,张扬个性”的嬗变轨迹,并从中领悟出“形只是共性的模仿,神才是个性的张扬”的艺术真谛。艺高人胆大,此文得之。(指导老师:姜有荣)
[议论文]
普适与差异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高三(21)班 陈凯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普适与差异两者并不矛盾。前者多给人以壮阔的场面感、集体感;而后者以个体的、差异的美感存在。普适为差异创造了整体框架,而差异则让普适得到更具标志性、特殊性的美感。
然而,由于时代、政治的原因,人们如今似乎更加看重前者,而刻意忽视乃至否定后者,我认为这是十分荒谬的。
诚然,普适性的东西有时确实比个体重要。如国家的大政方针、重大工程,在经过众多专家的充分论证之后,其虽不能“全部适用”,却也是“普遍适用”的。如果就因为某些团体甚或个体的非议而随意更改,显然是不可行也不可取的。个体的差异性势必导致一种盲目性,将此带入国家机器,则十分危险。
有人因以上观点便否定个体,实则可笑。因为“普适”的优点,恰也是其缺点,毕竟未被适用的个性差异,是不能忽略的。
美学家王开岭在《古典之殇》中惋叹:中国的城市、乡村正如批量生产一样,成批地、完全相同地出现。而这,不仅是人文美学的遗憾,更是精神美学的伤痛。强大的普适机器,毫不犹豫地抹去了一切差异,以致让许多作家笔下的“故乡”消失了。诗人于坚哀叹道:“我笔下的故乡,在如今出生的孩子们看来,尽是谎言。”这到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本可避免的古典之殇?
原生的世界是差别化的,普适的仅是自然规律。连月都有“月是故乡明”的说法,正是这份差异,才使世界“百花齐放”,各个民族遵循着自然法则,孕育着自己的灿烂文明。而现代文明则粗鲁地复制一切,甚至连记忆也没有了差异。这不禁让人叩问,以后的人们是怀念此地的高楼,还是思念彼处的大厦。想来不禁心寒!我想,这样的普适之道,不是众人所希望看到的。
此山彼山,此月彼月,在精神的普适下只得循古人之见,而不许有半点新意,这是杀戮——对个性的杀戮,滴血未见,却了无生气。
余秋雨在《笛声何处》中说:昆曲曾经有过的辉煌无法阻止它的衰落,而它的衰落也无法否定它的辉煌……这是不必惋叹的历史必然,人们也不必凭着某种使命感和激动去做振兴的美梦。
然而,我们真的不必为了那份差异之美而奋斗吗?不!一切追寻古典之美的人都会说“不”。人们会在普适的道德法律框架中去拯救差异,哪怕是徒劳,也得让徒劳发生!
承认差异,这是一切普适规则的前提,而这份差异之美,则会让普适性更加充满生命的美感。
[评析]
本文的特色在于事理演绎之严密,而不在于事例印证之详实。读者从中不仅可以读出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可以读出其深厚的思辨功力。“普适性”与“差异性”是矛盾的统一体,各有其利弊,只有辩证分析,区别对待,才能趋利避害,一派生机,而无视实情,强求一律,只会扼杀个性,了无生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收篇巧引余秋雨在《笛声何处》中的论述作为铺垫,来表达要“在普适的道德法律框架中去拯救差异”的决心,借力发力,足显其论证智慧。(指导老师:陈薇)
[应用文]
给妈妈的一封信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高三(5)班 王雅兰
亲爱的妈妈: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我已长大,而您如墨的青丝也已泛起银光。妈妈,感谢您陪我长大。
我现在正在考试,是高三市二模。现在的您对我十分关注,心里藏着对我无尽的期盼与希望,这些我都知道,可是,妈妈,在看到作文题的这一刻,一直埋藏在我心里的疑问,我许多次不敢也不愿问您的问题再一次冲出内心的闸门。
妈妈,我是您的骄傲吗?
妈妈,您不必回答。我害怕您的答案与我心中的答案重合。
妈妈,我一直都在令您失望。
您希望我能乖巧听话,可我倔犟固执;您希望我文静娴雅,可我活泼爱闹;您希望我聪敏过人,可我的每一次成绩都使您眼中的光黯淡……
妈妈,对不起,我没有成为您期待的模样,我注定不能成为您心目中的标准女儿,我注定要像这样异于您的标准而成长下去。
尽管我不能如您所愿,但妈妈,请不要对我失望。正如那歌词铿锵:“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妈妈,我存在,必有我之颜色,我之特点,我之风景。
从小到大,您最爱做的事便是将我同别人比较,您的口头禅便是“人家某某怎样怎样,你有人家一点点好,我就睡着笑醒了”。妈妈,我曾经一度怀疑,是不是您的心里满满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没有我。
妈妈,您听我说。
是苍鹰,它必要展翅而飞,而永不会蜷缩巢中;是蝴蝶,它便要流连花间,而永不能飞越沧海;是游鱼,它必得与水相依,而永不该渴望天空。
红尘滚滚,芸芸众生,每个人必有其个性,方有其光华。如若众生皆同,还有何生趣?人因有其自身特质,才有灵魂,才有生命。如若你笑我也笑,他哭你也哭,那生命的灵动必将式微,“我”又谈何是“我”?
妈妈,您还在为我担心吗?
不,妈妈,请相信我。
我爱读书,请不要限制我;我讨厌数学,请不要逼我;不要因我的“与众不同”而难过。
您或许觉得读书无用,可我却能在作文课上受到称赞。您不喜欢我活泼爱闹,可我却有许多朋友。
我就是我!
妈妈,别担忧,别失望,相信我。当我的个性得以张扬,我必会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成我之风流,筑我之梦想,有我之似锦前程!
妈妈,请让我这别样的烟花,绽放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您的女儿
2016年2月23日
[评析]
这封信之所以让人读之心里止不住“咯噔”一下,皆因作者将心掏了出来。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信中不仅能动之以情,而且还能晓之以理——真正的孝心不是泯灭个性,对父母言听计从,而是活出自我,让父母看到精彩。缘于此,作者的“情”就不仅带上了“真”之温度,而且显现出“思”之质感。面对这样一位重情感恩、善思明理的追梦少年,我们的家长还有什么不能放心、放手的呢?(指导老师:李鹏)
(作者:姜有荣,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据研究,美国空军战斗机失误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驾驶舱是按照飞行员身体特征的平均值设计的。可飞行员不是按平均值生长的,当他们必须在少于半秒钟内做出判断和行动时,平均值系统和操作员之间的矛盾就容易导致一系列事故。后来,美国空军要求制造商改变设计,让座舱能随飞行员的个体特征做局部调整,让系统适应个人。此后战斗机事故率降低,作战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写作指导]
材料中美国空军战斗机的事故率为什么会降低?作战水平为什么会提升?原因就在于驾驶舱过去是按照飞行员身体特征的平均值设计的,现在采用的是个性化设计。所以在审读材料时,应聚焦“让平均值系统适应个人”的设计理念的变化;在确定立意时,应聚焦“突破平均值思维,尊重个性差异,倡导人性化设计和管理”。这道文题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今是一个呼唤个性发展、自主独创的时代,教育要尊重个性,制造要体现人性化,城市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政治体制要适合各国国情。眼下,中国发展正进入“新常态”的特殊阶段,改变才有机会,改革创新才能圆梦中国。
本文的参考立意如下:(1)从飞行员的角度切入:①张扬个性,活出自我。②对“趋同”说“不”,为“领异”点赞。③尊重差异,量身定制。④不拘一格,因材施教。(2)从美国空军部门的角度切入: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②因势而化,与时俱进。③学会调整,优化生活。④以变制变,无往不胜。(3)从飞行员和美国空军部门两个方面切入:①适合的,才是最好的。②和而不同,勃发生机。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④倡导差别化,力避“一刀切”。
[记叙文]
老木匠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6)班 荀根
年幼时,我有一个邻居,他是一位老木匠,性格古怪,却做得一手独一无二的木工活,人们都称他“活鲁班”。
很多时候,老木匠都用他那双粗糙的手绷紧墨线,在褪了皮的圆木上打出均匀的墨印,再俯身用锯子沿着墨印锯出一块块木板,刨好边,做起家具的挡板以及连接房梁的椽、榫,若是剩一些碎料,也会做成小玩具送给我。别的木匠都特别勤快,而他却总是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地做着。他的锯子、刨子、凿子、锛子、墨斗……堆满了我单调的童年。
那时候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我一有空就往老木匠屋里跑,坐在老木匠亲手做的小木椅上,一看就是一下午。
那时候机械化生产刚刚兴起,一模一样的家具像潮水般涌入市场。每每看见运着工厂生产的家具的车从门前驶过,老木匠总是摇头:“那些东西没有生气,太平庸,不能适合每个家庭。”
老木匠恪守自己的做活原则,用传统的工艺打造出最适合客户需要的家具。李婶喜欢玫瑰,他就会雕一枝娇艳的玫瑰上去;王大爷喜好竹子,他也能刻一丛拔节的竹子上去。他这种“私人定制”的家具不但没有被机械化生产击垮,反而获得了极好的口碑。
老木匠的家具是有灵气和活力的,他从不去做重复的家具,他要让做出的家具适合各个家庭的特点和各个人的喜好。曾经有一个商人慕名前来,急切地说:“我出钱,你出设计,我们办一个大厂,一定能赚很多钱!”老木匠一边细细地打磨着刚做好的柜子,一边说道:“钱有什么用?我不想去做一个模子脱出来的家具,我想看到每个人收到属于自己的家具时的喜悦。”商人叹了口气,悻悻而归。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木匠的“产量”越来越少,但活儿却越来越精,他会花上一个下午的时间去琢磨家具的造型、图案的布局。
老木匠的最后一件作品是一只普通的小板凳,凳面雕着一幅画:一只优雅的仙鹤独立在嘈杂的鸡群里。老木匠一生虽然没有多少朋友,却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其实,人不一定非要用世俗的模子来套自己,做自己也很好。
我愿再用一个下午,静看老木匠一点点打磨木料,打磨时光,打磨独特的自己。
[评析]
本文的功力表现为“扣题”。老木匠的做活理念是“私人定制”,此为一“扣”;做活原则是“适合各个家庭的特点和各个人的喜好”,此为二“扣”;做活效果是让“每个人收到属于自己的家具”,此为三“扣”。经此“三扣”,文章昭示出一个深邃的主旨:传统工艺只要坚守“个性化”的特质,就不仅不会过时,而且还能焕发新生。(指导老师:安庆)
[散文]
随心随性,我自张扬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2)班 闻迪
形只是共性的模仿,神才是个性的张扬。
一幅黄娟,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卷轴中熠熠闪光。朱耷,便凭他那个性化的山水,在此屹立,在此辉煌。
幼年的朱耷便展现出他惊人的天赋,八岁能文,十一岁能画,弱冠之年便中得秀才,此时的八大山人无疑是成功的,然而若是如此,历史上便多了一个天才般的书生,少了一个名垂千古的八大。
只得形体,不求神韵。幼年的八大不过是继承了传统国画的绘画技巧,而这,那千千万万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画家也谙。伟人之所以为伟人,不是因为他们有与常人相同之处,而是因为他们有异于常人之处,或思想,或性情,或追求……
领异标新二月花。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印迹。
对前明王朝的怀念与追思,对满清政府的厌恶与恐惧,对自身报负不能施展的愤懑与喟叹,终于使八大彻悟。从此,他的画少了一份刻意与呆板,多了一份独属于他朱耷的忧愁与倔强。
画师只能仿山川之形,画家却能以情驭形。平庸之于卓越,高下立判。
譬如八大的那幅《仿倪瓒山水》,山仍是那山,水仍是那水,然而经过一番局部微调,倪瓒令它多了清新空灵之意,八大使它添了沉郁悲凉之情。千山万水一幅画,若只留得共性,何以超凡脱俗?一幅山水千万情,智者让那山水承载他们的思情,从此名垂千古。
那美国空军战机的改造调整,不也正是此理?平均值譬若共性,唯有调整之后才可张扬个性,获得提升与发展。 犹记八大的那一幅《古梅图》,一截枯枝,几点残梅,用笔之简约,令人称奇。“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元初画家郑思肖为悼国土沦丧,画兰不作土。八大也是如此,那残梅,凭空而生,凭空而逝,何尝又不是他自身的写照?
贾平凹先生曾言:“一个人的文风与性格统一了,才能写得得心应手。”其实,画画亦然,做人亦然。
“平均主义”即“模板主义”,拈来即用却不免流于平庸。其实,形只是共性的模仿,神才是个性的张扬。
墨色尽染,且看八大:随心随性,我自张扬。
[评析]
观八大山人的画作,看到纸上的断山剩水、枯枝残梅,只是得其“形”,品出背后的国仇家恨、忧愁倔强,方谓得其“神”。本文深得个中三味。正是凭借这份深厚的艺术修养,作者才清晰地勾勒出了八大山人绘画从“只得形体,不求神韵”到“领异标新,张扬个性”的嬗变轨迹,并从中领悟出“形只是共性的模仿,神才是个性的张扬”的艺术真谛。艺高人胆大,此文得之。(指导老师:姜有荣)
[议论文]
普适与差异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高三(21)班 陈凯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普适与差异两者并不矛盾。前者多给人以壮阔的场面感、集体感;而后者以个体的、差异的美感存在。普适为差异创造了整体框架,而差异则让普适得到更具标志性、特殊性的美感。
然而,由于时代、政治的原因,人们如今似乎更加看重前者,而刻意忽视乃至否定后者,我认为这是十分荒谬的。
诚然,普适性的东西有时确实比个体重要。如国家的大政方针、重大工程,在经过众多专家的充分论证之后,其虽不能“全部适用”,却也是“普遍适用”的。如果就因为某些团体甚或个体的非议而随意更改,显然是不可行也不可取的。个体的差异性势必导致一种盲目性,将此带入国家机器,则十分危险。
有人因以上观点便否定个体,实则可笑。因为“普适”的优点,恰也是其缺点,毕竟未被适用的个性差异,是不能忽略的。
美学家王开岭在《古典之殇》中惋叹:中国的城市、乡村正如批量生产一样,成批地、完全相同地出现。而这,不仅是人文美学的遗憾,更是精神美学的伤痛。强大的普适机器,毫不犹豫地抹去了一切差异,以致让许多作家笔下的“故乡”消失了。诗人于坚哀叹道:“我笔下的故乡,在如今出生的孩子们看来,尽是谎言。”这到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本可避免的古典之殇?
原生的世界是差别化的,普适的仅是自然规律。连月都有“月是故乡明”的说法,正是这份差异,才使世界“百花齐放”,各个民族遵循着自然法则,孕育着自己的灿烂文明。而现代文明则粗鲁地复制一切,甚至连记忆也没有了差异。这不禁让人叩问,以后的人们是怀念此地的高楼,还是思念彼处的大厦。想来不禁心寒!我想,这样的普适之道,不是众人所希望看到的。
此山彼山,此月彼月,在精神的普适下只得循古人之见,而不许有半点新意,这是杀戮——对个性的杀戮,滴血未见,却了无生气。
余秋雨在《笛声何处》中说:昆曲曾经有过的辉煌无法阻止它的衰落,而它的衰落也无法否定它的辉煌……这是不必惋叹的历史必然,人们也不必凭着某种使命感和激动去做振兴的美梦。
然而,我们真的不必为了那份差异之美而奋斗吗?不!一切追寻古典之美的人都会说“不”。人们会在普适的道德法律框架中去拯救差异,哪怕是徒劳,也得让徒劳发生!
承认差异,这是一切普适规则的前提,而这份差异之美,则会让普适性更加充满生命的美感。
[评析]
本文的特色在于事理演绎之严密,而不在于事例印证之详实。读者从中不仅可以读出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可以读出其深厚的思辨功力。“普适性”与“差异性”是矛盾的统一体,各有其利弊,只有辩证分析,区别对待,才能趋利避害,一派生机,而无视实情,强求一律,只会扼杀个性,了无生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收篇巧引余秋雨在《笛声何处》中的论述作为铺垫,来表达要“在普适的道德法律框架中去拯救差异”的决心,借力发力,足显其论证智慧。(指导老师:陈薇)
[应用文]
给妈妈的一封信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高三(5)班 王雅兰
亲爱的妈妈: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我已长大,而您如墨的青丝也已泛起银光。妈妈,感谢您陪我长大。
我现在正在考试,是高三市二模。现在的您对我十分关注,心里藏着对我无尽的期盼与希望,这些我都知道,可是,妈妈,在看到作文题的这一刻,一直埋藏在我心里的疑问,我许多次不敢也不愿问您的问题再一次冲出内心的闸门。
妈妈,我是您的骄傲吗?
妈妈,您不必回答。我害怕您的答案与我心中的答案重合。
妈妈,我一直都在令您失望。
您希望我能乖巧听话,可我倔犟固执;您希望我文静娴雅,可我活泼爱闹;您希望我聪敏过人,可我的每一次成绩都使您眼中的光黯淡……
妈妈,对不起,我没有成为您期待的模样,我注定不能成为您心目中的标准女儿,我注定要像这样异于您的标准而成长下去。
尽管我不能如您所愿,但妈妈,请不要对我失望。正如那歌词铿锵:“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妈妈,我存在,必有我之颜色,我之特点,我之风景。
从小到大,您最爱做的事便是将我同别人比较,您的口头禅便是“人家某某怎样怎样,你有人家一点点好,我就睡着笑醒了”。妈妈,我曾经一度怀疑,是不是您的心里满满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没有我。
妈妈,您听我说。
是苍鹰,它必要展翅而飞,而永不会蜷缩巢中;是蝴蝶,它便要流连花间,而永不能飞越沧海;是游鱼,它必得与水相依,而永不该渴望天空。
红尘滚滚,芸芸众生,每个人必有其个性,方有其光华。如若众生皆同,还有何生趣?人因有其自身特质,才有灵魂,才有生命。如若你笑我也笑,他哭你也哭,那生命的灵动必将式微,“我”又谈何是“我”?
妈妈,您还在为我担心吗?
不,妈妈,请相信我。
我爱读书,请不要限制我;我讨厌数学,请不要逼我;不要因我的“与众不同”而难过。
您或许觉得读书无用,可我却能在作文课上受到称赞。您不喜欢我活泼爱闹,可我却有许多朋友。
我就是我!
妈妈,别担忧,别失望,相信我。当我的个性得以张扬,我必会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成我之风流,筑我之梦想,有我之似锦前程!
妈妈,请让我这别样的烟花,绽放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您的女儿
2016年2月23日
[评析]
这封信之所以让人读之心里止不住“咯噔”一下,皆因作者将心掏了出来。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信中不仅能动之以情,而且还能晓之以理——真正的孝心不是泯灭个性,对父母言听计从,而是活出自我,让父母看到精彩。缘于此,作者的“情”就不仅带上了“真”之温度,而且显现出“思”之质感。面对这样一位重情感恩、善思明理的追梦少年,我们的家长还有什么不能放心、放手的呢?(指导老师:李鹏)
(作者:姜有荣,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