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循环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界定出循环经济体系的涵叉后,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优势,并且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和环境现状的分析,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循环经济体系 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体系的涵义
循环经济是以循环利用物质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而使得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循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而言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而传统的工业经济则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和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所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目前,循环经济体系尚无明确定义,本文认为循环经济体系是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体现循环经济的特点。循环经济体系由横向三层次与纵向三条块综合构成。横向三层次是指:在企业层面形成循环经济小循环,在工业园区形成循环经济中循环,在区域层面形成循环经济大循环。纵向三条块是指三次产业各自形成循环经济增长模式,重点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形成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一个区域构建起循环经济体系,即是在整个区域实现空间上、地域上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二、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与环境现状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利用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种资源呈现出日益减少的趋势,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水源丰富、年降雨量较大,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并不丰富,有些地方还处于干旱地带。内蒙古、宁夏的入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大型支撑性灌溉工程非常少,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低,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矿产资源。无疑是少数民族地区引以为豪的“长项”,尤其青海、西藏等地,矿产种类及储藏量,都要大大高于中东部地区。但是,由于科技力量不足,少数民族地区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并不充分。而且这些地区是生态脆弱区,在一些进行了矿产开发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科研水平的掣肘,无序和低水平开采现象严重,已经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土地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山地、丘陵和山间平坝分布较广,普遍存在着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且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综合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损耗浪费严重,使得土地侵蚀与退化日益加剧,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草原、森林资源。近年来由于过度追求高产出,高收入使生产能力超出生态承载能力,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新疆、内蒙古、西藏草场都由于超载放牧和使用不当而严重退化,并出现沙漠化的迹象,并且已经直接影响到农牧民增收。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形成的对本地区的森林资源过度依赖,以及不法商家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每年有大量的森林被猎伐。草原过度放牧和森林过度开采都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签2007》的统计数据,可从下述三个方面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1)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全国工业废水达标率平均为90.7%,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西藏、宁夏和新疆工业废水达标率分别为77.0%、28.2%、64.8%和61.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工业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从工业废气各组成成分去除量和排放比例来看,全国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0.64、27.27和9.0。内蒙古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39、30.25和5.9;广西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51、10.3和4.1;宁夏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A8、12.1和4.1;新疆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分别为0.04、9.53、3.3。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废气排放和去除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内蒙古以外,工业烟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及处理情况。新疆地区固体废弃物处置隋况较突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之比为0.0000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0329。广西与宁夏的这一数据分别为0.00390、0.00376,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量呈现上升趋势,水源短缺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用水量,环境压力并未释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扭转。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三、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优势
1、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国家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一批循环型工业企业;近年来优先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并实行投资倾斜,引导国内外资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更多的资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土地贫瘠进行治理,扶持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科技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举办民族院校和民族班。
2、各少数民族地区内已有应用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目前,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内,基本存在已建成及在建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实践及研究,可总结并借鉴已有应用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从而将循环经济模式扩大到全区,建立起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例如,1999年,广西贵港市建设国内的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经过建立循环 经济产业链,其生产出来的酒精所需原料全部来自该公司上一个生产流程的废弃物一废糖蜜。广西贵糖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蔗田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等生态工业网络。蔗田系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甘蔗原料。而糖厂在生产中产生的废糖蜜、蔗渣、蔗髓则分别进入酒精、造纸和热电联产系统,对中间产品和废弃物进行交换,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让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在广西贵糖(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现实,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广西贵糖显示出良好的示范效应,可带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3、物资循环利用率存在更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对《中国统计年签2007》数据分析可知,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之比为0.611,内蒙、广西、宁夏、新疆这一数据分别为0.447、0.589、0.541、0.475,均低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物资循环利用率潜在的提升空间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大,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将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更大的效益。
4、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后发优势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三个层次上的九大优势:首先,与东部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在资源富集、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廉三个方面有潜在优势;其次,与西部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在沿边开放的区位、丰富多彩的文化、优惠倾斜的政策三个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最后,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能源战略接替区、生态安全的屏障、巩固国防的保障三个绝对优势。
与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信息化和教育水平都比较低,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少走弯路,把跟随战略转变为赶超战略,能更决更好的构建起循环经济体系。
四、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
1、建立资源节约机制
为了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建立自然资源节约机制。自然资源的节约主要表现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节约资源,降低自然资源,从而原材料的消耗,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即将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也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因此,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统称自然资源的节约。自然资源节约机制,包括建立目标机制、价格机制等。
2、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
为了保证环境质量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建立资源耗费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结合起来。应由政府和国家组织制度环保法,建立法律机制,用国际和国内的环保法规规范环保行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税收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和相应税率收取环保税,以此收入作为治理环境的投入;建立行政审批机制,限制严重污染的企业的开办;建立行政监督机制,对于环保不合格企业,实行关闭、停产整顿和高额罚款的处罚,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运用经济手段推荐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3、建立生产活动影响的评估机制
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还必须建立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影响的评估机制,以便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首先,对每一项生产活动,特别是像水电、火电、核电建设、化工企业的开办等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要组织相关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评估,依靠专家进行决策,以使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改变为人类的目标服务。其次,对每一项生产活动,特别是像电子计算机的生产等生产活动,对社会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要组织相关社会科学家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发挥它们对社会生态的积极影响,限制他们对社会生态的消极影响。
4、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首先,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资金支持。把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其次,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同时,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循环经济体系 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体系的涵义
循环经济是以循环利用物质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而使得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循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而言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而传统的工业经济则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和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所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目前,循环经济体系尚无明确定义,本文认为循环经济体系是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体现循环经济的特点。循环经济体系由横向三层次与纵向三条块综合构成。横向三层次是指:在企业层面形成循环经济小循环,在工业园区形成循环经济中循环,在区域层面形成循环经济大循环。纵向三条块是指三次产业各自形成循环经济增长模式,重点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形成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一个区域构建起循环经济体系,即是在整个区域实现空间上、地域上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二、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与环境现状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利用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种资源呈现出日益减少的趋势,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水源丰富、年降雨量较大,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并不丰富,有些地方还处于干旱地带。内蒙古、宁夏的入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大型支撑性灌溉工程非常少,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低,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矿产资源。无疑是少数民族地区引以为豪的“长项”,尤其青海、西藏等地,矿产种类及储藏量,都要大大高于中东部地区。但是,由于科技力量不足,少数民族地区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并不充分。而且这些地区是生态脆弱区,在一些进行了矿产开发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科研水平的掣肘,无序和低水平开采现象严重,已经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土地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山地、丘陵和山间平坝分布较广,普遍存在着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且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综合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损耗浪费严重,使得土地侵蚀与退化日益加剧,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草原、森林资源。近年来由于过度追求高产出,高收入使生产能力超出生态承载能力,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新疆、内蒙古、西藏草场都由于超载放牧和使用不当而严重退化,并出现沙漠化的迹象,并且已经直接影响到农牧民增收。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形成的对本地区的森林资源过度依赖,以及不法商家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每年有大量的森林被猎伐。草原过度放牧和森林过度开采都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签2007》的统计数据,可从下述三个方面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1)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全国工业废水达标率平均为90.7%,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西藏、宁夏和新疆工业废水达标率分别为77.0%、28.2%、64.8%和61.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工业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从工业废气各组成成分去除量和排放比例来看,全国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0.64、27.27和9.0。内蒙古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39、30.25和5.9;广西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51、10.3和4.1;宁夏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A8、12.1和4.1;新疆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分别为0.04、9.53、3.3。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废气排放和去除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内蒙古以外,工业烟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及处理情况。新疆地区固体废弃物处置隋况较突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之比为0.0000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0329。广西与宁夏的这一数据分别为0.00390、0.00376,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量呈现上升趋势,水源短缺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用水量,环境压力并未释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扭转。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三、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优势
1、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国家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一批循环型工业企业;近年来优先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并实行投资倾斜,引导国内外资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更多的资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土地贫瘠进行治理,扶持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科技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举办民族院校和民族班。
2、各少数民族地区内已有应用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目前,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内,基本存在已建成及在建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实践及研究,可总结并借鉴已有应用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从而将循环经济模式扩大到全区,建立起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例如,1999年,广西贵港市建设国内的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经过建立循环 经济产业链,其生产出来的酒精所需原料全部来自该公司上一个生产流程的废弃物一废糖蜜。广西贵糖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蔗田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等生态工业网络。蔗田系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甘蔗原料。而糖厂在生产中产生的废糖蜜、蔗渣、蔗髓则分别进入酒精、造纸和热电联产系统,对中间产品和废弃物进行交换,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让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在广西贵糖(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现实,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广西贵糖显示出良好的示范效应,可带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3、物资循环利用率存在更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对《中国统计年签2007》数据分析可知,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之比为0.611,内蒙、广西、宁夏、新疆这一数据分别为0.447、0.589、0.541、0.475,均低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物资循环利用率潜在的提升空间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大,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将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更大的效益。
4、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后发优势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三个层次上的九大优势:首先,与东部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在资源富集、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廉三个方面有潜在优势;其次,与西部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在沿边开放的区位、丰富多彩的文化、优惠倾斜的政策三个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最后,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能源战略接替区、生态安全的屏障、巩固国防的保障三个绝对优势。
与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信息化和教育水平都比较低,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少走弯路,把跟随战略转变为赶超战略,能更决更好的构建起循环经济体系。
四、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
1、建立资源节约机制
为了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建立自然资源节约机制。自然资源的节约主要表现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节约资源,降低自然资源,从而原材料的消耗,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即将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也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因此,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统称自然资源的节约。自然资源节约机制,包括建立目标机制、价格机制等。
2、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
为了保证环境质量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建立资源耗费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结合起来。应由政府和国家组织制度环保法,建立法律机制,用国际和国内的环保法规规范环保行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税收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和相应税率收取环保税,以此收入作为治理环境的投入;建立行政审批机制,限制严重污染的企业的开办;建立行政监督机制,对于环保不合格企业,实行关闭、停产整顿和高额罚款的处罚,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运用经济手段推荐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3、建立生产活动影响的评估机制
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还必须建立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影响的评估机制,以便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首先,对每一项生产活动,特别是像水电、火电、核电建设、化工企业的开办等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要组织相关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评估,依靠专家进行决策,以使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改变为人类的目标服务。其次,对每一项生产活动,特别是像电子计算机的生产等生产活动,对社会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要组织相关社会科学家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发挥它们对社会生态的积极影响,限制他们对社会生态的消极影响。
4、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首先,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资金支持。把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其次,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同时,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